日语谚语的民族性

2009-08-14 09:27
外语学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民族性

孙 颖

提 要:日语谚语是日本民族语言宝库中极富表现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日语谚语在语音形式、表现风格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民族历史自不必说,从语音形式的“五•七”韵律到日本民族的自然观、女性观以及独特的猫情结,在日语谚语中都可以找到具体的表现。通过日语谚语分析,可以揭示日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语言中的存在方式,这正是语言哲学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日语谚语;民族性;语言哲学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09)04-0055-4

Nationality of Japanese Proverbs

Sun Yi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Japanese proverbs are strong representations of the expressions in the Japanese language. Japanese proverbs have very vivid nationalist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orm of sound and the manner of expression. Aside from national history, nationalistic uniqueness can be found in Japanese proverbs such as the “Five-Seven” rhythm, nature and feminine views, as well as the Cat Complex. Through the study of Japanese proverbs,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influenc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n the Japanese language, therefore gaining future understanding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and way of thinking.

Key words:Japanese proverbs; nationality; philosophy of language

语言是一个民族生存所必需的“呼吸”,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姚小平 1999:67)。一个民族的特性铸刻在其语言中,从语言分析入手,可以揭示该民族的独特性。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俗语,是一个民族的语言精华,是极富表现力的一种语言形式。谚语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和教训,总结人类生活、斗争中的经验和智慧,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宝贵财富,具有传播知识经验、训诫人们言行的功能。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谚语语义的深刻理解,可以更充分、更全面地解读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经济结构、心理思维、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发展变化的痕迹。日语中存在大量的谚语,仅臼田甚五郎监修的『ことわざ辞典』就收录5000余条,当然这只是日语谚语的一部分。透过日语谚语可以了解和把握日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语言中的渗透结果,并进一步加深对日本民族的社会生活、思维方式的认知。

谚语是语言词汇体系中的特殊成员,不同民族的语言结构系统的各种规律、特征在各民族谚语的语言形态中得到一定的反映。根据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的调查,日语词汇的95%都是3至5拍,附加助词、助动词后,每个文节的基本拍数是5至7拍。和歌、俳句、川柳等日本传统诗歌的韵律形式也都是“五•七”“五•七•五”“五•七•五•七•七”的结构形式。谚语作为便于记忆、易于上口的百姓语言形式,也体现出日语传统的韵律特征。大多数日语谚语都采用“五•七”“七•五”“七•七”等韵律形式。例如:

① 急がば回れ(七拍)/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

② 人は人、我は我(五•五拍)/ 我行我素

③ 旅は道連れ、世は情け(七•五拍)/ 行要好伴,住要好邻

④ 口に蜜あり、腹に剣あり(七•七拍)/ 口似花莲,心似刀

⑤ 楽にいて苦を思え、苦にいて楽を思うな(五•五•五•七拍)/ 有时思无时,莫到无时思有时

外山滋比古的研究证明日本人一口气可以连续发音16至17拍,而绝大多数的日语谚语都不超过17拍,符合日本人的发音习惯。另外,由前后两句构成的日语谚语,多选取元音构造大体相同的语素充当上下句的句尾,或重复使用相同的语素,从而构成了上下句声音回环的押韵美,使日语谚语在韵律上增添了民族色彩。例如:

⑥ 朝霧は雨,夕霧は晴/早雾雨,晚雾晴

⑦ 米の飯より思召/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⑧ 魚心あれば水心/人心换人心

⑨ 徳利に口あり鍋に耳あり/隔墙有耳

⑩ 問うに落ちず語るに落ちる/不打自招

(11)口も八丁手も八丁/能说会干

例⑥的「雨」和「晴」的尾音都是エ段音的「め」和「れ」;例⑦的「飯」和「思召」虽然汉字不同,但都读作「めし」;例⑧的「魚心」和「水心」共有语素「心」;例⑨的前后句重复使用了动词「あり」;例⑩的前后句重复使用了动词「落ちる」;例(11)的前后两句都有相同的「八丁」。

谚语根植于各民族的生活土壤之中,通过吸收本民族生活的营养产生、发展起来,因此民族生活的种种因素,即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心理、习俗和宗教等直接影响着谚语的语义,使谚语染上浓重的民族色彩,打上鲜明的民族烙印。由于每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生产条件不同,其总结出来的经验规律在类型、量的分布上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是一个岛国,位于亚洲大陆东端,太平洋西岸,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但地处地震带上的日本又是气象灾害较多发的地区,气候的变化直接且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日本人对于天气的变化显示出格外的关注。在日常寒暄语中,「いいお天気ですね/今天天气真好」、「暑いですね/好热呀」、「よく降りますね/最近总下雨」、「冷え込みますね/凉起来了」等有关天气的谈论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同样,天气的预测自然成为日本人把握生活的重要手段,日语谚语中就包括较多的气象预测的谚语。例如:

(12)魚が水面に出て呼吸していると雨/鱼出水面天将变

(13)秋早く熊が里に出ると大雪/秋熊早进村,大雪必封门

(14)落ち葉が早ければ雪が早い/落叶快,初雪早

(15)竹の葉から露が落ちると晴れ/竹叶滴露天必晴

日语的气象谚语多以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植物的习性和特征作为基本题材,这也是日本民族的自然观在语言上的体现。上述例(12)和(13)分别以鱼和熊的生活习性、例(14)和(15)分别依据落叶和竹叶的变化特征来预测天气的变化。日本民族讲求“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的统一”,运用自然与自我的融合理念,将自然的智慧吸收到人类的活动中。这里的自然又多指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自然物,具有很强的具体性,从日月星辰的更替到春夏秋冬的变化,风声、雨声、波涛声、虫鸣、鸟啼都能使日本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自然界本身的这些变化,大大地丰富了日语谚语的描写素材。这些贴近生活的谚语既通俗易懂,又易于记忆和传播。例如:

(16)四月雷は旱のもと/4月雷鸣兆旱年

(17)煙が東になびけば晴れ/烟东行,天必晴

(18)夜上がり天気雨近し/夜雨停,天不晴

(19)青夕焼けは大風となる/夕照变青,必有大风

各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生活环境和民族习性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观念,对同一事物所赋予的感情色彩和意义也不尽相同。通过谚语中的动物形象可以观察到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特点。满语谚语中以“马”为素材的较多,体现出“视马如宝”的民族特色。汉语谚语中多用“狗”来表达厌恶、鄙视的感情,例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狗改不了吃屎”等。虽然古日语中也有将狗视为奸细的说法,但出现在日语谚语中的狗的形象绝大多数是用来充当表达普通动物、行为的素材。例如:

(20)星まもる犬/异想天开

(21)生ける犬は死せる虎に勝る/死蛟龙不如活老鼠

(22)赤犬が狐を追う/黄狗追狐狸,真假难分

(23)犬は人につき、猫は家につく/狗随人走,猫看食奔

(24)犬は三日飼えば、三年恩を忘れね;猫は三年飼っても、三日で恩を忘れる/狗养三天,三年不忘恩;猫养三年恩,三天就忘尽

上述例(23)和例(24)将狗的忠诚和猫的无义作出了鲜明的对比。在日本文化中,猫占据着较为特殊的位置(张秀华 2004:98)。猫作为描述生活感受的载体出现在文学作品和语言表达中,形成了独特的“猫文化”。日本民间传说中的猫具有双面性,一方面是温柔善良、勤快肯干的美好女性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被神格化、附带恐惧感的灵物。猫也是日本作家钟爱的主角,《徒然草》中吉田兼好笔下九死一生的猫又,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我是猫》中的“我”都是代替作家观察人间社会的猫。猫还是日本民族喜爱的宠物,店家摆放的“招き猫”(招财猫)、“多拉A梦”和“凯蒂猫”已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现代偶像。日本民族文化中的“猫情结”在语言中也表现出一定的特性。“猫”作为素材出现在日语谚语里的频率比较多,气象谚语中都有“猫”的描写。例如,“猫が顔を洗うと雨/猫洗脸,备雨伞”。在不同地区,还有“猫が顔を洗うと天気”、“猫の顔洗いが夕方なら晴れ”等略微不同的说法,但描述猫的生活习性“顔を洗う/猫洗脸”这一点是相同的。基于对猫的习性的了解和对猫的感性认识,以猫为素材来抒发感受、情感的谚语在交际双方产生了共鸣,形成了投射在语言上的民族特色。在以猫为素材的众多谚语中,猫或被当做目不识珠的无能之辈,或被当做馋嘴贪吃的无用之才,或被当做素养不高的庸才,或被当做忘恩负义的不耻之徒。例如:

(25)猫の額のものを鼠が狙う/太岁头上动土

(26)猫は虎の心を知らず/燕雀焉知鸿鹄之志

(27)鳴かない猫は鼠をとる/好猫不叫,好狗不跳

(28)猫に鰹節/虎口送肉

(29)猫に小判/对牛弹琴

(30)猫の手も借りたい/忙得不可开交

(31)猫も杓子も/随处可见

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条件促使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意识形态。谚语正是这一民族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在该民族语言中投射的现象,是语言与文化交融后的产物,因而谚语自然被染上了该民族独特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色彩。日本的女性观在日语谚语中就有充分的体现。由于长期受到儒教思想的影响,日本社会的传统女性观认为,女人属于家庭,男人属于社会。不论在社会还是在家庭,男性都处于主导地位,具有绝对的权威和决定权。“七日小腹を病んでも男の子を産め/即使难产、腹痛七天也要生下男孩”这一谚语把男子的重要性演示到极致。日本社会中的女性要绝对服从男性的意志,没有抛头露面、做主的权利,女性在人格上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寿岳章子在《日本語と女》一书中,通过比较分析“女課長/女部长”和“女性課長/女部长”、“女政治家/女政治家”和“女性政治家/女政治家”、“女物書き/女作家”和“女流作家/女作家”的语意差异,证明了与汉语词汇“女性”相比和语词汇“女(おんな)”一词中带有歧视女性、贬低女性的感情色彩。日语谚语中的女性全部用“女(おんな)”来表示“女性”之意,对女性的偏见和轻视溢于言表。例如:

(32)主人と病気に勝てぬ/丈夫之命不可违

(33)亭主の好きな赤鳥帽子/丈夫放屁也说香

(34)男は松女は藤/男人是松,女人是藤

(35)女の知恵は鼻の先/女人鼠目寸光

(36)七人の子を産むとも女に心許すな/女人不可信

(37)女は三界に家無し/女人永世无家

例(32)中,将丈夫的意志与不可抗拒的疾病一样看待,即便很难接受,也必须顺从。例(33)中,红色的礼帽虽然极其违反常规,但丈夫只要说好,家中的妻子也要言听计从。例(34)中,男人被比喻为傲然挺立在风雪中的松树,女人则被比喻为依附在男人身上的紫藤。例(35)说明女人的智慧不过鼻子尖,缺乏远见。贬低女性智慧的谚语还有“女の知恵はその場限り/女人见识浅”“女賢しうして牛売り損なう/女人虽贤,卖牛赔钱”“女の知恵は後へまわる/女人见识短”等。例(36)强调给丈夫生了七个孩子的女人都不能得到丈夫的信任。例(37)表明女人在世期间不具有社会的主体性,年幼在娘家要从父,嫁人后要从夫,年老后要从子,从年幼到年老,都处于从属地位。所以“婿は座敷から貰え、嫁は庭から貰え/招婿攀高门,娶妻求贫家”,女人要通过嫁入高门来提高自己的地位,保障自己的生活;男人则娶比自己条件差的女人,以便让其百依百顺,尽心侍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传说,其中有些历史事实和传说对人民群众具有启迪教育作用。以这些历史事实和传说为素材创作出来的谚语则被深深地打上了民族历史的印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例如,汉语谚语“死诸葛亮吓走了活仲达”“大意失荆州”“赔了夫人又折兵”等都是以三国时代的历史史实和故事为素材创造出来的。日语中也不乏依据日本历史或传说为素材的谚语。例如,“敵は本能寺にあり/醉翁之意不在酒”就是取材于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本能寺叛乱的故事。日本战国时代(1467-1573年),织田信长的部下明智光秀欲攻打织田信长,他首先让人误以为攻打的目标是日本中国地方的毛利氏,然后在途中突然调遣军队返回京都,攻打驻扎在本能寺的织田信长,最终迫使织田自杀身亡。当明智光秀带领军队要渡过“桂川”河时,他大喊:“敵は本能寺にあり。”后来依据这段史实创造了谚语“敵は本能寺にあり”(敌人就在本能寺),说明迷惑敌人之意。日本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家族、官职、地点等也多被选作谚语的素材。例如:

(38)平家を滅ぼすのは平家/自作自受

(39)江戸の敵を長崎で討つ/张三的仇报在李四身上

(40)陸に上がった河童/蛟龙出水有计难施

例(38)中的“平家”是日本平安王朝时期以平清盛为首的平氏家族,该谚语取材于平家的灭亡起因于其家族自身的奢华和暴虐,以此警示后人不要自掘坟墓。以“平家”为素材的谚语还有“平家は二十四盛/平家有二十四盛”(比喻势力强大)是依据平氏家族中名为“盛”的有二十四人之多,来比喻势力强大。“平家法華経昆布乾鮭/四不可丢的是:平家、法华经、海带和马哈鱼干”(比喻周身全是宝,没有可丢弃之处)中的“平家”被看做如同“法华经”“海带”“马哈鱼干”一样无可舍弃之处的宝物。例(39)中的“江戸”和“長崎”都是日本自古以来的名城,“江戸”是东京的旧称。据语言学家楳垣実考证,该谚语取材于日本江户年间的手工艺人之间的市场争夺战。江户时代的文政年间,大阪的手工艺人控制了江户的手工艺市场,迫使江户本地手工艺人背井离乡。但没多久长崎的手工艺人又超越了大阪的手工艺人,博得了人们的喜爱,顶替了大阪手工艺人在江户的位置,为江户的手工艺人报了仇。此外,“江戸の真ん中は土一升に金一升/江户的地价贵如金”“江戸は武家、京は出家、大阪は町人/江户出武士,京都出僧人,大阪出商人”“江戸の名物は火事?喧嘩?犬の糞/江户的特产:火灾、吵架和狗屎”等,也都是以“江户”的生活为素材的谚语。例(40)中的“河童”是日本传说中的类似人形的想象动物,体态如四五岁的儿童,嘴尖,身上有鳞,头顶凹陷似盘子,存有水,头型是齐边短发。生活在水中,擅长游泳,喜欢的食物是黄瓜。为此,日语中把水性好的人俗称为“河童”,卷有黄瓜的寿司也被俗称为“かっぱ巻き”。日语中取材于“河童”生活习性的谚语还有很多,例如,“河童に水泳を教える/班门弄斧”“河童の川流れ/淹死会水的”“河童の木登り/无计可施”等。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指出,每一具体语言都是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它源出于人,反过来又制约着人的思维和行动(姚小平 1999:71)。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左文静 2004:1)。换言之,语言的民族性是各个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不同的思维习惯和审美情趣在语言中的沉淀。谚语这一语言词汇体系中的特殊成员更是吸收民族生活的营养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重的民族色彩。日语谚语也不例外地受到日本民族经济、文化、习俗、信仰等的直接影响,被打上了鲜明的民族烙印。民族历史自不必说,从语音形式的“五•七”韵律到日本民族的自然观、女性观以及独特的猫情结等,在日语谚语中都可以找到具体的表现。日本民族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在日语谚语中变成有形的语言形式,而支撑这种表现形式流传开来的恰恰又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作为语言的本源和归宿,从根本上促使日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特点。

参考文献

金丸邦三. 日中ことわざ辞典[M]. 同学社, 2000.

梅原猛. 日本文化論[M]. 講談社, 1980.

尚学図書辞書編集部. ことわざ大辞典[M]. 小学館, 1996.

王 勤. 谚语的民族性[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8).

姚灯镇. 从日语谚语看日本人的传统婚恋观[J].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0(2).

姚小平. 洪堡特的语言研究道路[J]. 外国语, 1991(1).

姚小平. 作为人文主义语言思想家的洪堡特[J]. 外国语, 2003(1).

张秀华. 日本文化中的猫情结及其文化折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7).

中村元. 日本人の思惟方法[M]. 春秋社,1989.

左文静. 语言、思维与语言的民族性[J]. 大学英语,2004(4).

收稿日期:2008-05-15

【责任编辑 李洪儒】

猜你喜欢
民族性
现代审美观下侗族舞蹈民族性的传承和发展
探析民族性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多元化表达
《黑塔利亚》影评
浅析民族性文化元素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中国油画的绘画特征
浅谈日本浮世绘及其体现的民族性
民族性不是票房毒药
狗年说“狗”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