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策略浅谈

2009-09-03 07:03
电影文学 2009年13期
关键词:电影产业金融危机应对策略

叶 非

[摘要]覆巢之下,岂有完卵!金融危机对电影业的冲击历来就有,1929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之际,以史为鉴。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措施积极应对危机。把握机遇。

[关键词]金融危机:电影产业;应对策略

全球金融危机来袭,一些国家的电影产业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冲击,特别是北美地区,2008年实际观影人数大约减少4000万,2008年迪斯尼的北美票房比2007年缩水4亿多美元,2009年第一季度的净利润下跌32%,其中制片厂利润下跌了64%。0中国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但电影票房还是再创新高,然而,面对成绩,大家都不禁会问:金融危机仍在继续的2009年。中国电影该如何应对?回顾历史,把握规律。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一、历史上的金融危机中的电影产业

1929—1933年的美国经济危机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与电影产业的关系最为密切。

1,历史现象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一度使美国的电影产业遭受重创。1929年lO月华尔街股市崩盘,美国陷入了经济危机,1930年至1933年美国GNP是一路狂跌,到1933年时,GNP仅为1929年的54%。但电影票房在危机爆发之初受到的冲击并不是很大,在1930年还反而上升,达到一个小高点,即使1931年也和1929年基本持平,直到1932年才减少了27%。但如果看平均每周观影人次的变化,就会发现,观影人次和GNP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长片生产数量的变化趋势也同GNP的变化关联度比较大。另外,利文斯(Jon Lewis)等也发现当时电影院受到影响也比较大,1933年,30.5%的电影院已经关闭,至1934年,还有25%的仍然关门。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4任总统。实行新经济政策,国家经济开始恢复,1934年美国的GNP摆脱负增长,电影产业也随着经济的回升开始复苏。1935年每周观影人数和长片数量及年度票房继续攀升,1937年电影票房达到了6.76亿美元。

在大萧条期间,美国电影被看做是起了有价值的心理安慰和意识形态作用,维护了美国人民的士气,使人们看到国家的希望。大多数电影内容是为逃避现实而设计的,表现的大多是既奢华又充满传奇性和情感的世外桃源。但随之而来的二战和“非美活动调查”对好莱坞的冲击以及电视的兴起。美国电影每周观影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再也没有回到1929~1930年的黄金时期的65%。但通过20世纪30年代的发展。美国电影产业在制度、艺术和市场等方面的成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在政府支持下很快占领全球市场,数十年无人能撼。

香港电影在上世纪90年代初达到鼎盛时期,1992年的总票房达到1574百万港币,1993年以后票房逐年减少,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使得香港电影产业遭受沉重打击。1322百万港币降低到1999年8.68亿港币。制片数量从1996年的108部减少到1998年的85部,减少了五分之一。金融风暴也使得香港电影在东南亚的市场严重受损,同时也由于成本虚高且投入不足,数量减少,质量下滑,一度一落千丈,至今也风光不再。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期的韩国电影正处在成长期,总票房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不明显,本国产的影片票房也未受太多影响,但影片生产数量有所减少。1998年比1997年减少了16部,比1996年减少了22部。1998年底亚洲金融风暴基本平息,1999年韩国国产票房增长幅度达88%。

20世纪90年代以后,获得创作自由的韩国电影由于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1993年以后,政府开始从政策上大力扶持电影业发展。并促成釜山电影节、全州国际电影节等现已颇具影响力的几大电影节的成功举办。扩大了韩国电影的影响。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来临之际,韩国电影业已经走上良性发展之路。电影配额制度使得电影业得到一定的保护,吸引了更多企业为规避金融危机而投资电影,加之产业本身对外依存度较小,受到冲击较小,反而在硬件建设、技术提升和市场规模扩大等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发展。1998年韩国政府提出“文化立国”方针,1999年,成立了“影视振兴委员会”,2001年,又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把电影业综合到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框架之内,成立各种各样的电影基金,韩国电影业进入了一个良性的高速发展阶段,2003年票房超过澳大利亚。世界排名第九。

2,历史经验

从上面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对电影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金融危机对电影产业冲击的程度大小与国民经济所受影响程度大小密切相关。香港和香港电影的外销地东南亚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重灾区,相比之下。韩国受到的金融风暴的影响较小,电影产业受到的影响也较小。其次。金融危机对电影产业的冲击还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电影产业体系脆弱或弊病较多的国家或地区冲击更大,而产业体系运行良好的国家或地区的冲击相对较弱。第三,金融危机影响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使得电影产业的市场受到冲击,进一步影响企业的资金回笼,影响投资信心。

我们还应该看到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其一,危机蔓延使人们的消费能力下降,但同时人们的消费需求却在增加。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电影产业受到的影响相对其他行业较小就说明这个问题。其二。危机过后人们的电影消费需求会更大。而电影市场的影片供给却因为生产不足矛盾突出。给有实力的生存者带来危机之后扩张的机遇。

另外。政府和行业的有效措施对电影产业的发展和应对危机非常重要。美国政府很早就把电影和其他大众文化看成是宣传美国意识形态,促进经济全球扩展的重要工具,政府一直在为电影拍摄、发行、放映、输出创造条件。在大萧条之前,就有“美国电影制作和发行协会”(简称MPPDA)、“美国电影输出协会”(简称MPEAA)、商务部对内对外贸易司的电影处等行业协会和国家机构密切互动。为好莱坞电影生产输出保驾护航,后来就连美国政府的各种驻外机构都一度曾专门收集各国的电影市场情报。撰写调查报告。大萧条后美国电影的迅速恢复和全球化扩张与国家重视程度和这些协会、机构的有力支持密不可分。同时,韩国政府在韩国电影的崛起中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电影的产业现状和可能面临的冲击

1,中国电影产业现状

2008年度中国电影国内票房达到43.41亿元,12月全国票房超过5亿元,国产电影的海外销售收入25.28亿元,全年电影综合效益共计84.33亿元。国产影片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赤壁》《非诚勿扰》《梅兰芳》《画皮》《长江七号》《功夫之王》等8部影片票房过亿。从年度数据和2007年7月~2008年2月和2008年7月~2009年2月的全国电

影市场每月统计数据来看,全球金融危机似乎对中国电影产业影响不大。

2008年11月份的票房和观影人数比1O月份有明显的回落,和2007年同期的增长走势有着较大的差异。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完全归结为金融危机所致。2008年11月份30多部中小制作电影扎堆上档,但缺乏较强票房号召力的力作,而《非诚勿扰》《梅兰芳》《叶问》等大片的宣传进行得如火如荼,转移了观众观影的消费预期。当然。也不能排除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制作电影避开贺岁强档。扎堆11月上档,其本身就考虑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另外,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10月份以后,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逐渐凸显。加之对一些国外企业破产裁员事件的报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的消费信心。即使观众难得有个好心情,也得考虑一下消费的性价比。而12月份随着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和一些相关的年度统计的陆续报道,观众的消费信心有所改善,以致12月份的票房出现井喷现象,这种火热现象一直持续到2009年1月份。2009年2月份票房和观影人次的回落,说明在金融危机之下人们的电影消费还是比较保守。前一月的火热预支了一部分观众的观影意愿,在2月份没有太有吸引力的影片的情况下,人们还是没有一如既往地持续这种观影热情。

由于金融危机是经济信心和资本流动性的双重危机,根据电影产业的高风险属性和产业链上的环节来看,金融危机对电影产业冲击最大的首先是影片投资。其次是发现环节受到影响。由于资金不足和回报预期降低。广告投入和广告力度减小,另外拍摄方同发行方的交易以及国际市场上的影片交易也受双重危机的影响而减少,还有就是金融危机还会影响发行方的发行力度。第三,就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使得观众对电影的知晓度不够,不足以引起观看行为;而且出于经济收入等的考虑,观众实际的观看行为也会受到影响。第四,就是后电影产品的销售会因消费者经济收入受到影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金融危机对以上这些环节的影响会在产业链上逐渐传递,比如,由于投资不足,使得电影的品质受到影响。从而也影响了发行和放映环节以及后电影产品;另外,这些不同环节上影响会逐渐叠加到一起,以致在一段时间内造成一定的恶性循环。比如,往往一段时期内投资的电影的失利,就使得一些影业公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翻过身来,甚至破产,特别是中国的电影企业普遍规模比较小,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更大。

2,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影响

根据历史的经验和以上分析,2009年及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电影产业会受到一定的冲击。

(1)融资困难。中国电影产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海内外企业投资、风险投资、广告投入、版权销售、个人融资、政府出资、间接赞助和电影基金资助等。由于投资方的资金链、资金源和投资信心等因素,所有这些融资来源都受到影响。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是企业投资和风险投资,这主要是因为金融危机的双重危机以及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的许多外向型企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其次,股市融资数额有限。中影集团和华谊兄弟等上市进程会继续推进。但短期内靠股市融资数额有限;一些涉足电影投资的上市公司因股市不景气,融资也很有限。第三,由于经营风险加大,版权销售融资和个人融资的难度也在加大。但是具体到产业经营实体上来看。就会有比较大的差异,实力强的企业和票房口碑好的导演的融资影响不大,竞争力一般的经营实体融资压力会更大。

(2)大制作和劣质电影会减少。业内有人士称。金融危机会使中国电影的质量上升,这是从企业规避风险的角度来考虑的。面对更大的风险,企业会在策划和制作上更谨慎、更精心;同时,电影创作环境变化,一些现实题材可能促使艺术上或票房更成功的影片出现。另外,由于双重危机的原因,高投人大制作电影将会减少,即使中国目前的大制作电影成本还没有达到好莱坞的水平,但在中国电影市场和电影企业还不足以支撑好莱坞式的巨型制作电影的情况下,高投入会非常谨慎。还有因为投资风险加大。一些劣质影片也会减少。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目前的许多电影制作投入基本处在最低保证的水平,金融危机导致的投人不足势必造成电影制作在场面和技术等方面难以迈上一个较高的层次,影响影片的视听效果,甚至出现粗制滥造的产品。投入不足也将导致营销宣传上的不足。使得电影的知晓度变弱,消费刺激度减弱而影响票房收入。还有,艺术片制作将会受到很大冲击。

(3)影院经营受到的影响比较小。中国电影的消费者以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的年轻观众为主要群体。收入相对较低,这些消费群体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暂时受到的影响不是太大,至少不会大面积的失业,即使收入有所降低,注重质量的生活态度不会太多地影响看一两场电影。所以中国电影的已有市场不会大规模萎缩。由于商业活动、生产活动和其他社交活动的减少,电影消费所需要的消费时间和消费需求将会增加。但是由于电视、网络的替代作用和各种形式盗版的泛滥,大面积的新增消费者数量的可能性将会被打折扣。如果考虑到消费惰性,很多人宁可选择获取较为方便的电视和网络,而不外出去看电影,这个折扣可能会更大些。新发展的第二三梯次的影院可能对新的票房纪录有所贡献。另外,中国目前电影昂贵的票价也说明影院基本上是供小于求的,电影院还是一种时尚消费场所。由此判断,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大城市的影院经营保持现状并略有增幅,观影人数、全国票房收入会相对增长。当然,影院的经营策略调整的有效性会使得各影院之间的差距发生一定变化。

(4)后电影产品所受影响有差异。盗版横行,使得观众的观影需求延迟满足和降低层次满足,影响票房收入,并进一步影响音像出版行业。由于产业链上影响的传递性和叠加性以及后电影产品消费的弹性和可替代性等因素。后电影产品中的图书出版、角色形象版权和主题公园旅游等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而电影改编的网络游戏会有比较好的前景,但是网络游戏的开发却会在投融资上遇到一些困难。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受影响更大的是对全球市场依存度比较大且制作成本高的国际电影产业巨头。以好莱坞为主要依托的美国电影产业,出现出售资产、项目搁置、影片减少、电影收入减少等问题。NBC环球旗下环球电影公司宣布了将参与投资的《丁丁历险记》的拍摄计划搁置。并在2009年1月5日宣布将旗下的罗格影业以1.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相对媒体公司(Relativity Media)。2007年秋季黄金档,好莱坞推出了148部新片,而2008年同期却只推出了95部新片,减少了53部,减幅达36%。因为企业资金投入大,拍摄项目多,而危机时期一些银行不再投资电影业,国际贸易壁垒加大等等问题,会造成国际电影巨头的国际市场有一定规模的萎缩。这样,就给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一定的市场空间。1997年之前香港电影因为成本泡沫过大,质

量下降和投资减少,逐渐江河日下,1997的亚洲金融风暴更使得其遭受毁灭性打击,而韩国的电影产业凭借国家政策扶持,很快占领亚洲市场,走向全球。此一时,彼一时。这次金融危机袭来,正是韩国电影产业衰退,而中国电影产业在2007年和2008年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如果中国政府和企业在这个时候举措得当,会把这种机遇转化成中国电影产业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

三、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电影业宏观策略探索

2007年的中国国内票房收人大约是北美票房的5%多一点,中国的电影产业在规模上还比较小,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因此,一方面,在危机来临之际,亟需国家的政策性保护措施,而相对于其他行业所需要的大量投入来说。对电影进行保护性投入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可以说是惠而不费之举;另一方面,产业的主体比较小,内外部关系相对简单,在金融危机中遇到的问题一般相对比较容易处理。如果应对得当,损失不会太大,或者反倒会化危机为机遇。因此,国家在电影产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上可从以下几点着眼。

鉴于金融危机会给中国电影产业的诸多方面带来负面冲击,国家在政策上应给予强大的支持,保证电影产业主体有一个良好的应对危机的宏观环境。

首先,要全社会立体参与。产业主管部门要有专门应对金融危机的协调机构,利用高层行政优势,动员官产学研多方面力量,做好调查分析,做好电影产业国内外形势判断,做好应对措施研究。

其次,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好电影融资。当务之急就是鼓励银行和民间资本向出现资金困难的已开拍项目提供贷款,或国家直接投资,以解燃眉之急,防止后续效应出现。另外要尽快成立各种类型和各种层次的电影基金。可以政府注资,吸纳民间资金,或鼓励不同来源的资本,联合或独立成立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电影风险投资基金,投资支持中小电影公司,防止拍一部电影即破产的中小电影公司大规模出现,防止年轻电影创作人员大规模“失业”,防止有创新的艺术电影创作的衰退。

第三,做大国内电影市场,促进国际投资合作。一个国家的电影市场要全球化发展,必须要有庞大坚实的国内市场的支持,如果没有足够庞大的国内市场支持,走向国际是句空话。所以,要从政策上支持国内电影市场的培养,包括保护知识产权和加强电影产业的设施建设等。另外。就目前中国的电影市场特征,走向国际市场的最好方式还是合作制片,要继续降低国际合作的门槛。还可以借助各种平台,增加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比如鼓励参加或打造各种国际电影交流活动,以及在国外租影院放映中国电影等等。

第四,启动一些电影业的项目。比如财政投资金融危机时期新导演项目或影视新人项目、特别时期影视创意项目、校园电影放映项目等等。尽快建立电影产业官产学研结合的电影行业机构和产业开发基地,把影视基地的商业运行和电影产业的科研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理论指导,充分发挥官产学研开发基地的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及理论创新相结合的立体优势,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卯足后劲。

应对金融危机,渡过难关是当务之急,但关键还是要放眼未来,要紧抓机遇,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对国际影业巨头冲击的机会,迅速占领由于他们(比如韩国)的萎缩而带来的市场空间。每一次危机的来临对于能成功应对危机、善于把握机遇者来说都是一次飞跃的契机。

猜你喜欢
电影产业金融危机应对策略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