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

2009-09-03 09:55童元根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观察方法科学教学观察能力

童元根

摘 要: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第一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作者阐述了在科学教学中是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观察习惯、学会和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关键词:科学教学 观察能力 观察兴趣 观察习惯 观察方法

观察是人的个体心理特征,虽然观察的心理过程是每个人所固有的,而观察能力则并不是人脑所固有的,而是人脑在反映客观事物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个人观察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他认识客观事物或过程的准确度和深广度.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用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使之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对观察的兴趣.观察兴趣的培养可从有趣—兴趣—志趣进行逐渐培养.在科学教学中,要创造条件使学生接触各种自然和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注意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师要利用有趣的现象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大气压强知识教学时,做用纸托水实验,要学生注意观察,那么轻的纸能托住比纸重几十倍的水.同时补充一个小试管在大试管内爬升的实验,这些有趣的现象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学习的兴趣又能对观察能力的培养起着推动作用.在兴趣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观察发展为志趣,从而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去探索,并亲自动手实验,去探索和验证自然规律.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良好的观察习惯是观察成功的基础,是观察能力形成的保证.良好的观察习惯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目的性明确,观察时细致,能够在观察时发现问题.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初始阶段,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初中科学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要解决怎样去观察的问题.观察要有一定的计划、步骤和目的,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观察的目的及注意观察的现象,要养成全面观察的习惯.学生看问题往往片面和肤浅,只看各种问题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了问题的本质.例如,学生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学生只注意有气泡产生,而不注意气泡产生的位置和运动时形状变化的不同.实际上气泡的产生有两种,一种是溶解在水中的气体在温度升高时析出,另一种是水汽化而形成的.所以在实验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和观察什么现象.

其次,观察要和思维相结合.从观察的心理基础可知,观察和思维不能截然分开,观察不仅是思维的基础,而且思维能促进观察的深入.在观察中要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对发现问题的特征和过程及各种条件进行分析,就容易理解和掌握各种自然规律和概念.例如,夏天大树下地面上的太阳光斑是什么形状的?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冬天教室的玻璃窗上的“水汽”是在玻璃的外表面还是内表面?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及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与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分析,这样就能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同时理性认识又能对感性认识起到指导作用,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以提高.

其三,应培养学生养成利用仪器进行观察的良好习惯.由于人的感觉器官有一定的限度,超出这个限度,观察对象的一些特征和属性就不能被肉眼感知,如电流、电压等,而且人只凭感觉会使观察的精确性受到限制,如人无法判断温度、物重等物理量的多少.所以学会使用观察工具是观察的基本素质,如望远镜、显微镜、天平等的使用.对仪器的使用和掌握应达到以下程度:一是要了解仪器的性能和作用;二是学会使用方法;三是能按要求正确使用;四是了解其原理.如温度计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学生了解温度计的作用、工作原理和性能,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这一内容的教学就是要学生学会使用仪器,在初中科学教学中使学生学会使用仪器的教学内容有很多,教师要利用这些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不仅要学会使用仪器,而且要学会选择仪器.利用仪器深入观察,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四,培养学生学会做观察记录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观察的结果能够准确地记录下来,记录的数据要完整,同时观察记录的数据要真实,不要为了减小误差而涂改观察到的原始数据,应实事求是地作出结论,如果误差太大,应找出误差大的原因并改进.

三、培养学生学会和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在科学的教学中,有大量的实验,而实验是研究和发现自然规律的有力武器.因为在实验中将环境或条件加以理想化,突出了要观察的主体和支配事物发展的主要因素,创造有利于观察的条件.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在科学实验教学中,主要有两种观察方法应使学生学会.

第一种是对比观察法.这种方法是判别“是什么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有效方法,它主要是通过对两个事物、现象进行对比,或对某一现象发生的前后情况进行比较,从而找出主要因素.例如,在密度教学中的密度概念导出,有木块和铁块的对比、木块和木块的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得出木块与铁块在相同体积时质量不同,而木块与木块在相同体积时质量相同,引出密度的概念.

第二种是分步观察法,也可称为控制因素观察法.当一个现象和过程由多种因素支配的时候,为了弄清各因素的作用、性质和规律,常采取依次突出一个因素的作用而使其他因素相对固定,一步一步进行观察.例如,在欧姆定律的教学实验中就用到这一方法.第一步固定电阻不变,研究电压对电流的影响;第二步固定电压不变,研究电阻对电流的影响.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导出欧姆定律.这种观察方法的培养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的.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观察中,良好的观察环境和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经常能感受到观察氛围,提高学生的观察积极性.

第一,实物观察训练,在自然观察中占有重要地位.自然观察大部分是实观察,例如月亮的圆缺,食盐晶体的形状,花的共性和个性等等.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并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一些观察生活中现象的任务,及时反馈,教师给予恰当、带有鼓励的评价,这样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

第二,实验观察训练,是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来实现的.这是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的主要途径,在实验课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应循序渐进,指出学生观察的不足,肯定成绩,使实验成为训练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场所.为了增强实验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在实验前或实验中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以便引导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及现象变化的过程,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最需要观察的事物.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物品,增加各种实验,来重现各种自然现象,以达到观察的目的.这样,既可达到加深学生理解自然科学规律的目的,又可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三,生活中的观察训练.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对各种自然现象都想知道,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一特点,结合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这对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如结合惯性教学,让学生观察乘车者的运动,当突然开车、刹车时的倾倒情况.这样的内容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有许多,如摩擦教学,电能表教学,电灯灯丝的粗细与电灯功率的关系教学等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卫平.中学科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

[2]敖国儒.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3]朱清时.科学[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廖银燕]

猜你喜欢
观察方法科学教学观察能力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
例谈美术教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感悟传统 心存真挚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观察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