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诠释

2009-09-28 08:38龚小丹
党史文苑 2009年16期
关键词:陈云实事求是中国化

龚小丹

[摘要]作为党和国家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之一,陈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提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的选择、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总结,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陈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诠释

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提的认识

(一)理论前提: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

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如果不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不可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无从谈起。陈云认为,学习是共产党员的义务,“努力提高自己的觉悟程度及通晓马列主义的基础。仅仅做了党所分配的工作而不学习理论。还不算尽了党员的全部义务”。

为了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无论身处逆境,还是身居高位,陈云从来没有放弃或疏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改革开放以后,重返领导岗位的陈云在不同场合都强调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性。他在致信王震、蒋南翔时指出:“党校学员既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以此为主课,又要学习一些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必要的专业知识,以提高领导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在新的形势下,全党仍然面临着学会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这项最迫切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科学。客观实际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也应当随之变化发展,而不可能一成不变、停步不前。只有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才能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条件之一。实践的创新源于认识和方法的创新。陈云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观点,又认为“创造性必须和实事求是相结合,否则就会华而不实,不能真正地前进”。“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交换,反复,比较”,这十五字思想工作方法便是他创造性运用实事求是的证明。

方法的创新带来实践的创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期间,陈云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的经济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他创作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现。

(二)思想前提: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上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准备,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必然是不彻底、不能持之以恒的。陈云认为。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首要的一个前提就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的信仰。1938年4月,陈云在延安军政大学所作《怎样做一个革命者》的报告中指出:做一个革命者,就要准备为革命奋斗到底。1939年5月,他发表《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文章,对入党资格、党员的成分、入党手续等做了系统论述,明确提出共产党员的6条标准。第一条就是坚持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他说:“每个共产党员不仅要坚信共产主义的必然实现。而且必须对于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有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和奋斗到底的决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有标新立异的精神,这是保证马克思主义自身在不断发展中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条件。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就难以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也就难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独立思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共产党员的素质要求。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陈云从加入中国共产党起就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独立思考的摸索过程。他对党的建设的思考,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建树,都是他这种独立思考精神的体现和结果。

(三)认识前提:研究中国国情,把握时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用的对象有其特殊性,离开中国的具体情况和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就会无的放矢。因此,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研究中国国情,把握时代特征。

为了把理论和实际正确地结合起来,最重要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调查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总结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对于如何抓好调查研究这个理论联系实际的中间环节,陈云提出过许多独到的见解。他的名言是:“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1961年六七月间,为了解决严重的农村问题,陈云做了著名的“青浦农村调查”。经过调查摸清实际情况,陈云提出了看来很小实则重要的政策性建议,包括“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在一定国际环境下进行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同样离不开对国际局势的把握和时代特征的判断。“文革”后期,世界格局剧变。原有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壁垒开始松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增多。从1973年到1974年,陈云协助周恩来进行外贸工作的领导和研究。他敏锐地注意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提出了一系列带有真知灼见的战略性意见。他抓住时机,大胆地提出了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利用外资的新课题。积极支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利用国际期货市场等手段为国内服务,为我国20世纪70年代对外经济工作的新开拓,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陈云在“文革”后期开拓对外经济工作新局面的宝贵思想和实践,尤其是研究当代资本主义这一课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和范畴的延伸极具前瞻性。为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埋下了伏笔。

认识到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性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性,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起点。陈云认为,中国在经济的发展上。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和自己建设的特殊性,照抄照搬是绝对行不通的。苏联可以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我们却不可以。中国人口多,吃饭是个大问题,如果像苏联那样只注重重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和人民生活必需品行业的发展,那绝对是不行的。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注重农业的发展和粮食的生产。苏联可以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我们却不能。早在1956年,陈云就在党内提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他指出:“苏联的情况跟我们不一样。它大小生产一律纳入计划。我们是否来个大计划、小自由,即主要方面有计划,次要方面来个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不是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下的自由市场。总之,要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市场搞得越死,东西就越少”。这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是行不通的。因此,“经营不了,就不要管得太死”。虽然这个构想未能付诸实施,但却为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积累了经验。

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怎样中国化,这是陈云毕生关注并力求解决的问题。他用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对这一问题作了解答。选择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

(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方法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中国化,首先必须得解决思想中国化的问题。在思想方法的选择上,陈云倡导的是十五字原则:“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全面,比较,反复”。这十五字箴言,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是对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创造性阐发,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贡献。

对于思想方法,陈云曾多次作过解释。“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都不要读。“只唯实”,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才是最靠得住的。“全面”,就是要经常注意同别人交换意见,尤其是多倾听反面的意见,克服片面性。“比较”,就是做结论要经过上下左右的比较,要设想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经过反复比较,做出最佳选择,防止匆忙下结论。反复,是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决定问题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听听不同意见。如果没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假设一个对立面。吸收正确的。驳倒错误的,使自己的意见更加完整,避免草率做决定。这些都是陈云多年的经验之谈,对坚持和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具有指导意义。

(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工作方法的选择

1、拨乱反正,正确对待历史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通过不断和错误进行斗争来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历史遗留问题不及时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会停步不前。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我们要正确对待和处理历史,解除包袱,继续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陈云当选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会后,他面临着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的问题。1980年11月。陈云两次与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具体负责人胡乔木谈话。指出:要把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动机和后果区别开来,要从制度方面认识发生“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从动机和结果来看,陈云认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主要是为了防止中国变修,出现像赫鲁晓夫那样的事件。谈到对毛泽东的评价。他指出,“文化大革命”不能说毛泽东没有一点责任。但我们对毛泽东的评价不能像赫鲁晓夫对斯大林那样。在这个问题上,要平心静气,要掌握分寸,慎重考虑,不能感情用事。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从制度来看,陈云把“文化大革命”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党内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缺失。在指导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他又提出增加建国前28年历史的建议,对邓小平要求充分肯定毛泽东历史功绩的原则给予了有力支持。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是中共的指导思想。经过纠正“文化大革命”遗留的错误。对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本人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定位,使党和国家摆脱了历史包袱,轻装上阵,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这和陈云的重要贡献是分不开的。

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思想防线。这是陈云在不断的革命和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硬道理。他在不同场合都强调不能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环节。他认为。“在党内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有好的党风;在社会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就不能有好的社会风气”。最后,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的整个事业就可能偏离马克思主义,偏离社会主义道路。”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决策和理论发展的政治保障;加强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拥有广阔的群众基础。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尤其是在当前我们党面临着更复杂的环境和更多的诱惑的情况下,更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惟其如此。我们才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立起坚强的战斗堡垒,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

3、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路线,也是陈云的一贯行动宗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和陈云在思想方法上所倡导的十五字原则是一脉相承的。“只唯实”,也就是说我们在工作中要了解实情。陈云提倡科学的创造精神,既反对思想行动落后于客观实际的墨守陈规,也反对不顾客观规律,只凭主观意志办事的乱碰乱撞。思想行动越是符合客观实际,就越能发挥创造精神。陈云一生注重调查研究,他在处理每个问题和做出每项决策之前。总要开展认真、周密的调查研究活动。“我们做工作。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所有正确的政策,都是根据对实际情况的科学分析而来的。”这种注重调查研究的精神是忠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表现,是对实事求是的创造性阐发,对当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4、善观变化,总结经验。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却不是一帆风顺的,实践中难以避免挫折。只有总结教训,才能产生新的正确认识,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更大发展。陈云说过:“毛主席如果没有王明、张国焘这些反面教员,未必能那样的成熟。”事实上,建国之后,如果没有那么多挫折失败,特别是“文革”的教训,邓小平和陈云也未能那样成熟。

陈云非常重视总结经验。1958年12月,他在一次讨论建设工程质量的会议上指出:1949年至1957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是先生,我们是小学生。以后情况不同了,“主要是靠我们自己搞,弄得不好,就一定会碰钉子,而且会碰得很多。犯错误,碰钉子,当然不好,但是从错误中能得到经验,练出本领”。这里实质上是讲认识路线,就是“实践、认识、实践”,在实践中摸索、积累经验、提高认识。从这里,陈云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在前进中随时总结经验。这是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

陈云总结经验,不是停止在具体工作上,而是从理论上深化到哲学层面。他早年写过一篇《怎样才能少犯错误》的文章。从一个特定的视角深入到哲学的层面。他写道:“在延安的时候,我曾以为自己过去犯错误是由于经验少”,后来在毛主席帮助下认识到“犯错误是思想方法问题”,也就是哲学问题。他说:“我把毛主席从井冈山到延安写的著作都找来看,研究他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再次考虑,错误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我得出一条结论,是由于主观对客观事物认识上有偏差。凡是错误的结果都是由错误的行动造成的,而行动的错误是从认识的错误来的”,“摸索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是难免的,还可以继续摸索,并随时总结经验”。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不断实

践并总结经验,才能使原来不熟悉的东西熟悉起来,原本不清晰的东西逐渐清晰起来,才能不断克服冒险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才能产生新观点、新思想,进而指导新的实践,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的总结

(一)党的建设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否顺利继续的先决条件

中国共产党自创立起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坚定的执行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命攸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否进行下去、能否正确地进行,都离不开党的建设和发展。作为一个久经考验的共产党员,陈云以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锐利目光和理论勇气,在革命初期就提出了党的建设问题,对党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中共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准确地提出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达到的标准,为把中共建设成为一个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的无产阶级先锋队解决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1980年,他又提出了“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1984年10月,他在中央纪委常委报告稿上批示:“没有好的党风、改革是搞不好的。”

陈云的党建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又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进程。他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不仅直接推动了新时期党的建设,而且大大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宝库。他用自己的理论实践证明了:党建问题始终是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继续和深化的先决条件。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在粉碎“四人帮”后,为推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陈云和“两个凡是”教条主义路线作了坚决的斗争,在毛泽东逝世一周年时。他专门撰写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一文,全面阐述了毛泽东一贯的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为后来的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作了思想准备。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上了一个新台阶。正是在这样一条思想路线指引下,我们党解放思想,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中国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大依靠和支持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程度决定于理论武装群众的程度。

陈云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其实践是创立和发展科学理论的源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归根到底要同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归根到底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为源泉。离开人民群众,离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科学理论就将失去其真理性和指导性,变成毫无意义的空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陈云文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93.

[2][3][4][6][7][11][12][13][14][16][17]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2,355,113,189.170~186,318,189,107,108,365,273.

[5]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8][9][10]陈云文集(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6,343,344.

[14]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2~346.

[18]陈云传(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733.

责任编辑张荣辉

猜你喜欢
陈云实事求是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My plan for new term
“实事求是”定乾坤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