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分层教学

2009-09-30 05:25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2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分层教学

强 劼

摘 要:初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继续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已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分层次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普遍提高。本文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究,从这几个方面阐述“分层次教学”教学方法的概况。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新课程 分层教学 评价体系

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递进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自古以来,便有提倡“因材施教”的说法,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它的终极目标和我们现在要说的“分层递进教学”是一样的。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达到理解与独立操作水平。学习信息科学基本常识,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形成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养成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领悟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感受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

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后进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这就无法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这个初衷。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越来越贴近于社会的需求,越来越丰富多彩,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也要随之发生改变,从而跟上课改的步伐。从传统的授课教学方法,到近几年来的“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和“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目前,我认为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中绝对是值得提倡的。因为各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不同,同一个班级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实际出发,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

二、分层教学的组建与实施

1.学生层次的分层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水平、学习态度等各方面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按3:5:2的比例分三个层次。高层:学生电脑操作基础好,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强,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能独立完成习题和教师布置的一些补充题,并可主动帮助和解答中层、低层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点,与低层学生结成学习帮助伙伴。中层:学生各方面都比较一般化,课堂学习中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低层:学生双基情况比较差,对电脑没有兴趣,接受能力及学习习惯都比较差,必须在教师和高层同学的帮助下才能掌握知识、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

以上面的三层为标准,每个学期前,我在机房的编排座位时,以四个人(1个高层、2个中层、1个低层)为一个学习小组,便于讨论、辅导、交流、提高、竞赛,体现群体中的“优势互补”。对学生说明怎么做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各个同学的情况和老师教学设计而安排位置的,在课堂教学中,这有利于教师的辅导。在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各层学生的学习,激励学生上进,最终达到低层逐步解体,高层、中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2.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对高层学生来说,在掌握了课本的基础知识后不应该让他们的学习活动停止,应巧妙设计,在课本基础知识之上更大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及个性,进一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对中层学生,在他们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对于低层学生,促使他们打好知识基础,耐心辅导,多加训练。例如在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中第8课设计封面,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初级:了解封面的基本组成和布局,掌握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对中级的学生而言,可掌握初级目标以外,熟练掌握图片插入,更改图片的大小和位置,并鼓励学生达到精益求精。高级:在初级中级目标都达到的情况下,我要求学生修改色彩搭配、位置协调等,同时还要掌握好“叠放次序”调整。通过这三个目标的落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整堂课下来,各层次的学生掌握得都相当不错,整个课堂效果很好。

3.教学过程的分层

教学过程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促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高层的学生来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给低层的学生,适中问题的回答机会让给中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便于激活课堂气氛和效果。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中、低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于高层的学生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探求。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分层教学的目标,准备难易程度的练习。对高水平学生进行适当扩展和补充,让学生自己摸索探究,并进行讨论;对低等学生在练习时进行个别辅导,还要手把手地指导。特别是对中等学生来说,更应注意他们的学习动机,落实好大纲。

4.课堂练习的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通俗点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施教实质上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施教方法和内容,保护较后进者的学习信心,使他们在现有基础上尽快地弥补知识结构或学习习惯上的缺陷,并能迎头赶上;使有潜力的学生不停滞不前,使其追求更高的目标,锦上添花,最终使全体学生都达到大纲要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兴隆中学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分层教学
基于真实性学习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如何通过分层教学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