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一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

2009-09-30 05:25朱海军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2期
关键词:惰性定势形象思维

朱海军

摘 要:高中物理注重物理现象的观察到分析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模型并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因而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才能学好。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这种思维的较高层次的要求常令他们无所适从。主要表现如下:

关键词:心理障碍

一、不适应,心理压力较大

初中物理重在定性研究,研究现象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教学要求以识记为主,而高中物理的研究现象比较复杂抽象,教学要求为对所学知识的简单运用。虽然是简单运用,但这却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概括、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应用数学能力以及与之对应的优化方法、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这对于刚上高中的只有形象思维或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尚处于经验型阶段的高一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思维方式中能力上的飞跃。高中物理难学是确实存在的现象,大部分的学生觉得成绩比初中退步多了,对现在的成绩感到不满意,而且对学习高中物理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不良的竞争,过大心理压力的长期作用会使青少年的心理承受力不胜负荷,从而产生学习障碍,结果“台阶”的跨越更显艰难。

二、学习方法刻板,不知难而上

初中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演示入手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高中从理想模型代替直观现象客观入手,通过逻辑判断和抽象思维建立概念和规律,这种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必然使得学生要改进原来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新的要求。学习上产生困难,往往并非学生思维水平或者智力的问题,而是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去学。事实上,学生学会物理,到自己会学物理差距还非常大。从我的调查分析,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合适的学习方法,这已是他们在物理学习中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途径只限于课堂听讲,缺乏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课后只是为了做题而做题,死记公式,生搬硬套。少了求知的热情,成功的喜悦,只靠考试、升学的压力是无法产生浓厚兴趣和学习的欲望的,反而会出现“惰性心理”,完全依赖老师课堂讲解,思维惰性大,思路狭隘,满足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受固有的方法框框约束,只能套用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只能模仿,不能创新,思维僵化。“满堂灌”教学法和“题海战术”是产生惰性心理的温床。西方一位颇有名气的未来学者埃德加福尔在《学会生存》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存在惰性心理的障碍,就不会主动去汲取知识,学不到真正的东西,也不可能成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三、思维负迁移,“晕轮”效应

思维定势的迁移分为正向迁移和负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积极、促进作用的为正向迁移;起干扰抑制作用的为负迁移。物理教学中思维定势负迁移的消极表现:

1.在解决新问题时,盲目地照搬旧经验,不注意新旧问题的差异。

2.由于思维定势造成思维方式的僵化,不利于思维的发散,缺乏创造性。

3.在建立概念和规律时,学生因未真正掌握其内涵和外延,便会造成“定势错觉”,而极易迁移到应用中去。不能区别相互之间有联系的物理概念,如电压和电动势,电势与电势能,质量与重量,定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等。

4.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时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差,理解不透彻,将一些本质不同,但表面上相近、相似、或相关的概念或规律混淆,产生晕轮效应,成为学习的障碍。如在对自由落体运动问题的认识上,学生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所受的重力决定的,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问题的认识上,学生对鸡蛋碰石头这一物理现象,认为鸡蛋碎了是由于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比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大;分不清变化和变化率,如速度的变化和速度的变化率;磁通量的变化量和磁通量的变化率等;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学生将其作为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一般关系,以滑动摩擦力概念代替了摩擦力概念;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及其加速度的大小不变,方向总是指向圆心,学生将这一特征当做圆周运动的一般特征,以匀速圆周运动概念代替了圆周运动概念。

当高一学生在物理学习上遇到心理障碍,只要我们想办法帮助他们尽早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心理障碍,他们会很快适应过渡期,并愉快投入到高中的学习中。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米东区第101中学(米泉一中)高中物理组

猜你喜欢
惰性定势形象思维
排除统计问题中的定势效应之“雷”
离散分布对惰性基弥散燃料传热的影响研究
列举法的惰性——老师,我怎样学会深度学习(新定义集合篇)
运动多枯燥 惰性需克服
刺破天空的“忍者飞镖”——美军神秘的新型惰性制导武器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创意也爱“形象”——形象思维法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破除四种思维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