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农村高中新课改生物教学实践初探

2009-09-30 05:25蒋忠民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2期
关键词:模型建构联系生活

蒋忠民

摘 要:本文结合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主要阐述了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学会认知、师生同乐、联系生活、模型建构的意义和案例。

关键词:学会认知 师生同乐 联系生活 模型建构

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形成主动、探究、合作的新学习方式。作为海滨农村高中的一名生物教师,对于如何上新课改的生物课,笔者有以下体会,仅供参考:

1.学会认知

“学会认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以外,还要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和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在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求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案例:在讲授减数分裂的概念时,教师可按假说——演绎法组织教学,提出问题:“生物的体细胞都是经过有丝分裂产生,那么精子和卵细胞是否也是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呢?”并提出假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成熟的两性生殖细胞。”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开始推理由亲代产生子代,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发现矛盾,并提出新的假说(这时,教师简介魏斯曼的预测),学生阅读相关信息体会实验验证假说的过程,从而引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了如何用已经学过的科学方法(即假说——演绎法)来研究新知识,学习新理论。

2.师生同乐

现代教师应当从传道、授业、解惑、“独奏者”的传统角色,转化为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新型角色。“师生同乐”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共同学习,共同体会学习的快乐。“师生同乐”要求“师生平等”,即教师和学生都作为学习者的身份出现,师生共同面对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所以能激发起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案例一:学生到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社会实践前,笔者给学生留了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如何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在体验海洋生物多样性美感的同时,师生共同探讨了一些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如建立保护区,禁止捕杀濒危的海洋生物,加强国际合作,控制陆源污染,建立相关法律等等。

案例二:有一次,本班有个学生腹泻,医生诊断为海鲜中毒。笔者问学生:“我班有喜欢生食醉虾等海鲜的同学吗?”结果好多学生举手。为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体会生物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班会课时,师生在班级通过网络学习相关知识,知道了:虾虽然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产品,但生食醉虾可引发肝吸虫病,黄疸,血中嗜酸性颗粒细胞显著升高,上腹饱胀,食欲不振等症状,甚至还可能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因此,虾适宜煮熟了吃,不适宜生吃;为了减少吃海鲜引发的食物中毒,应在可靠的店铺购买海鲜,尽量选购活的,尤其是死蟹最好不要买来吃,因为死蟹含有一定的毒素;海鲜不宜与啤酒一起食用,关节炎患者应少吃海鲜等知识。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师生达到了“师生同乐”的境界,学习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共同学习的欢乐。

3.联系生活

教学时,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融入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命现象,提出问题,探究原因,有利于建立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使学习内容更具实用性,更有利于理解生物学核心知识和方法,从而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案例一: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等疾病在今年流行肆虐,教师给学生留《养宠物的利与弊》和《几种人畜共患病的危害和预防》等研究性学习题目。

案例二:在学习生物多样性的知识时,笔者让学生思考本地有哪些植物和动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出植物有法国梧桐(悬铃木)、芙蓉树(合欢树)、侧柏、迎春花、月季、槐、木槿等,动物有海蛎子(牡蛎)、海蜇、蚬、鲅鱼、海参、海胆、鲍等。在课堂氛围活跃之时,师生引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案例三:学习细胞癌变的知识,快下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列举了几类常见的容易致癌的食品,如腌制食品,烧烤食物,熏制食品,油炸食品。教师补充到:“还有隔夜菜。”学生很惊讶,有的甚至说:“我和妈妈最爱吃隔夜的炖菜了!”教师:“为什么不宜吃隔夜菜呢?请大家周末放假时到图书馆或上网去找答案吧!”开学了,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学生A:“很多绿色蔬菜,如白菜、菠菜,含有较多的硝酸盐,时间长了以后,在细菌的分解下,硝酸盐就会变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质,即使是加热后,亚硝酸盐也是破坏不了的。因此,隔夜菜不宜吃。据说广东人胃癌发病率低,与不吃隔夜蔬菜的习惯有关。”学生B:“难道晚餐剩下的蔬菜,第二天热热再吃就会致癌吗?”教师:“你问的很好。这个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蔬菜隔不隔夜,而在于蔬菜在烹调后存放时间的长短。”学生C:“剩菜的存放时间以不隔餐为宜,我们最好能在5~6个小时内吃掉它。”学生D:“在室温下,细菌繁殖速度快,产生亚硝酸盐的速度也快;在低温中,细菌的活动受到抑制。因此,餐后如果有剩下的蔬菜,不能在室温下久存,应当立刻放进冰箱中。”教师:“那么,放在冰箱中,就可以保证没有亚硝酸盐产生吗?”绝大部分学生:“不能!只是产生亚硝酸盐的速度慢一些。”学生E:“蔬菜在烹调的高温之下,蔬菜中的酶已经被灭活了,但是蔬菜冷却之后,却会接触空气中的微生物,其中许多微生物都有“硝酸还原酶”,也能够把硝酸盐变成亚硝酸盐。”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烹调后的蔬菜最好是当餐吃完;隔夜菜不宜吃,不要吃放置时间过长的蔬菜。

4.模型建构

模型是人们按照特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某种本质特征(如结构特性、功能、关系、过程等)的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的类似物。作为一种现代科学认识手段和思维方法,模型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抽象化,二是具体化。模型建构活动的主要价值是让学生通过尝试建立模型,体验建立模型中的思维过程,领悟模型方法,并获得或巩固有关生物学概念和过程。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生物模型。

案例一:模仿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实验中,学生想到了用发的面,扑克等材料来制作染色体模型,周末在家制作,开学上课时在班级展出,凡是制作的学生,笔者在模块评价时赋予3分过程分,对于制作优秀的学生,赋予5分过程分。

案例二:学生用贝壳,香皂盒,泡沫,土豆,苹果,花生,黄豆等材料,制作了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教师讲完课应该写教学后记,同理,学生活动之后应该有活动评价,因此,笔者给学生作品进行评奖,并在学校教学楼大厅举办模型展,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和学习的快乐,并且提高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开发区得胜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模型建构联系生活
高中生物模型建构教学研究与体会
在“破”与“立”中,加深概念理解
语文课不能缺失语文的独有个性
迷你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探索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立足生活经验,强化模型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