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的选择 满满的收获

2009-10-19 09:07邢章萍
经济 2009年9期
关键词:宏观经济考研经济学

陈 颖 邢章萍

如果当初没有选择攻读经济学硕士,也许他今天就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了。但是人生没有如果。曾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他在大学学习期间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放弃毕业后的稳定职业,考取武汉大学经济系的研究生。从此他与经济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用机缘巧合来形容,他就是现任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曹玉书。近日,曹玉书副会长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经济》: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经济学产生兴趣的?

曹玉书:我是在师范大学学习的中文,在大学期间是党员又是班级干部,清楚地知道毕业以后要服从安排去当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可是我从心里认为自己当不好老师,应该怎么办呢?这时考研是唯一的办法。

我是77级的学生,78年改革开放就开始了。中国的经济由于改革开放的推动发展非常快,在这个大形势下有两个专业可以选择,一个是法律,改革开放初期很强调法治;另一个是经济,改革开放使得经济在理论上、实践上有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我有一个同班同学,他的父亲是当时中国非常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也决定考研,选择的是经济学。我对经济很感兴趣,和他交流后就决定一起考,就这样我踏上了考研的道路。学校当时没有经济系,又不能跨专业上课,只能靠自学。当时很多同学就说我肯定考不上,难度太大了。因为要保证中文专业课的成绩,只能抽出一切课余时间学习经济学的知识。考经济专业,高等数学是必考的科目,但是中文系是不学习高等数学的,而当时学校不允许跨系上课,这样考研的难度又增加了。我的生活从此有了这样的规律:早上5点多起床,然后跑步半小时,读一个小时多的外语,吃饭后上专业课,中午不回宿舍,在教室里休息十分钟后开始做数学题,然后是下午的专业课,之后看考研用书,晚上也是。就这样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把考试用的樊映川高等数学教材配套的习题集做了三遍,最后以高等数学99分、总分第一的成绩被武汉大学经济系录取。我始终坚信一份耕耘,一分收获。90年代的时候,在硕士生导师汤在新先生的建议下,我又重新拿起书本,攻读武汉大学经济系的博士,选读的是宏观经济。

《经济》:这个历史性的选择对您参加工作后把宏观经济和经济体制作为研究方向产生了什么影响?

曹玉书:其实,把宏观经济学管理和经济体制改革作为研究方向是兴趣使然,也是工作需要。当时,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特别需要有关宏观经济的研究和思路,对宏观政策和理论的把握是提出和制定政策的前提和基础。

从武汉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国家机关。先是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工作不到一年,然后到国家物价局,成为政策研究室的成员之一。当时的国家物价局承担的工作是价格改革的理论和政策研究,政策的制定需要对宏观经济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价格改革是当时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政策研究室的工作性质也促使自己对宏观经济各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和熟悉。90年代初,价格改革取得了关键性的成果。这时国家物价局并到了当时的国家计委,我也就来到这里,并担任政策体改法规司的副司长,继续从事我感兴趣的宏观经济领域的工作——宏观政策和经济体制研究。从1984年毕业一直从事有关宏观经济研究的工作,对这一领域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

《经济》:通过您的任职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您在区域经济研究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您加入到区域经济研究的行列?

曹玉书:包罗万象的宏观经济当然不会把区域经济排除在外,还是那句话:是“机缘”促成了我对区域经济领域的研究。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之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被提上日程。同年底开始筹备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筹备工作由国家计委来进行。作为会议文件起草组的组长,使得我对西部大开发的问题责无旁贷地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这次会议开的很成功,会上形成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本思路,成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会议,也使我与西部大开发“结缘”。

在这次会议之后成立了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任组长,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任办公室主任。我继续在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担任主任,但是这时要承担提供有关领导同志需要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相关素材,所以一直进行这方面的研究。2005年起我开始担任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一职,开始着力研究西部大开发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直至2008年年底。在此期间,有几件让我聊以自慰的事情:组织编发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西部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产业布局的相关政策;组织撰写并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推出的促进西部地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政策性文件;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发改委和财政部等部委联合推出的“推动东西互动,促进西部开发”的政策性文件,鼓励东部地区顺应产业转移的趋势,到西部寻求新的商机,进一步做大做强,西部地区也要更新观念接纳东部的产业,接受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实现共赢;还主持编制制定“关东天水发展规划”,这项工作直到2009年的5月份才全部结束。

《经济》:您如何看待经济危机以来政府采取的一系列保增长的宏观政策?

曹玉书: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冲击了世界各国的经济,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在2008年第四季度呈现下行的趋势。为应对经济下行,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增长,扩内需。这些措施对保持经济增长是非常必要的,从各项经济指标上看也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势,专家学者有着各自的看法。对经济发展趋势的认识要基于正确的方法论,要有一个正确的理念,要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具有波动性的客观规律。

国家采取的扩内需的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面临着挑战。在财政方面,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增大,过分扩大的赤字对经济的发展将会有不利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缓解经济增长的下行趋势很有作用,但是货币信贷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如1至7月份我国信贷规模达到7.3万亿,全年计划是5万亿,上半年就超过了近50%,下半年还要继续增加,这样信贷规模的投放就会超过预期,使得货币调控面临一些问题。货币供给过多就会有通货膨胀的危险,因此,现在还是要采取一些预防性的措施。

要想保持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必须保证结构性支撑,产业结构要合理。政府要调节经济运行,但是不能过度,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功能,优化产业结构。

《经济》:怎样正确看待中国经济在未来的发展?

曹玉书:实践表明,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中国经济仍处于增长的黄金期。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市场的需求和潜力是巨大的,启稳回升的经济走势已经在社会各界达成共识,今后几年经济增长应是很有信心的。

当前需要注意的是要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和延续性,不要轻易的调整,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经济走势转好,但是不排除下行的可能。现阶段世界经济虽然有复苏的迹象,但是各国还有不确定的因素。这次的金融危机给他们超前消费的理念以及把制造业转移出去的“空心化”发展思路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这些都将对他们消费中国的产品产生不利影响。经济危机后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起到了积极效果,但是也带来了财政收支不平衡的后果。当然也要看到,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解决得好不会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也许可能有一个阶段增长出现下行,但总体向好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结束了对曹玉书的采访,我们走出了国家发改委的大楼。原定不到一个小时的采访,进行了近两个小时。回想考研的生活,曹玉书的言语里充满幸福;回首30年前的决定,曹玉书无怨无悔。这位宏观经济学领域里的专家、为西部大开发战略最终实施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此时与其说是接受我们的采访,不如说是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经济课更贴切,这时的他更像是良师、是益友,忍不住想喊他一声:“曹老师”。虽然曹老师总是习惯用机缘巧合来解释已经取得的成绩,但是我们始终相信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曹老师也用他的一言一行证明着这一点。我们期待也相信曹老师会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带给我们更多独到的见解。

链接:曹玉书简介

曹玉书,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曾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和新闻发言人,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会长。

主要研究领域: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学。主要著作有:《宏观调控机制创新》(曾获国家计委机关科研成果一等奖)、《进一步推进价格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获薛暮桥价格研究奖),《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论经济成长新阶段》等。

曾主持的重大课题包括:世界银行与国家计委合作项目《关于中国服务业的研究》,亚洲开发银行与国家计委合作项目《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联合国开发署与国家计委合作项目《中国石油发展战略研究》,国家计委专项软科学基金研究课题《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的应对措施》、《关于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研究》(获国家发展改革委科研成果一等奖)。

猜你喜欢
宏观经济考研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即时经济:一场实时革命将颠覆宏观经济实践 精读
2021—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更新预测——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增速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从G20视角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经济学
扩大需求:当前宏观经济政策最重要的选择
经济学的优雅
考研不易,更要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