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芬 心灵麦田的守望者

2009-10-19 09:07张琼文
经济 2009年9期
关键词:张德芬职场心灵

张琼文

一袭白衣,面容姣好,张德芬出现在众人面前始终是一个脱胎于古典的现代女性。给人印象深刻的不只是她娓娓的谈吐、从容的表达、清晰的思路,还有一个畅销书女作家在喧哗世界中的修身养性和独特心路。

德芬前传

听过张德芬“前传”的人,都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女子,从公众视野中的台视新闻花旦转身,辞去美国知名公司的高薪,之后的4年一直以家庭主妇为生活要义。不过,张德芬仍保持着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和对人生的反思。2007年,她收获了一本直指人心灵的书《遇见未知的自己》,人们又看到了张德芬的另一面,和她平静背后的顿悟及力量。

两年里,张德芬完成了《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给不寂寞的畅销书市增添了一番热闹。此时,职场小说你方唱罢我登场,给了浮沉在职场的现代人极大的慰藉和一双可以洞见职场是非与黑白的慧眼。此时的张德芬却抱着墨迹未干的一册书稿,在内地苦苦寻找出版社。不过,内地市场的阻力是张德芬一开始就想到的。张德芬提出的“身心灵”概念,当时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相比纸上谈“商”的畅快淋漓,身心灵书籍侧重心灵的修炼和点醒,而非繁缛的情节和技巧,因此更像一碗有补益的鸡汤,直抵人心。因为照顾大众的喜好,她的“身心灵”小说也是几易其稿。从一开始的散文形式,到小说体式的叙述,张德芬反复摸索出一种引人入胜、愉悦感官和内心的写作方式。

对于“身心灵”,张德芬用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诠释:“身”不单是身体,还包括肉眼看到的物质世界。如果“身”被看做一座房子的框架,那么,“心”是情绪和思想,充当房子里的软装修,好比一株植物或一副桌椅,而“灵”就是衡量房子大小的空间。

在《活出全新的自己》中,台湾男子幸雄陷入金融危机笼罩下的尴尬境遇,工厂倒闭、股票套牢,老婆想离婚并要求儿子监护权;另一个主角女强人向东事业顺遂、衣食无虞,却时常质疑自己的人生。他们经历了恐惧、挣扎,在指点下得以揪出症结,慢慢学习关照自己的心灵,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自己。他们就像是在生活压力及情感困境中喘息的现代人缩影,成为张德芬解读现代人心灵的参照。

作为曾经的职场人,张德芬的曲折经历给她另一番的职场理解。台大企管系毕业后,张德芬进入台湾电视公司做了一名新闻主播。二十多岁的她,拥有了别人梦寐以求的名车和豪宅。走在街上,还不时地飞来羡慕的眼光。但她明白,这些光鲜亮丽的虚夸远不是自己想要的。她毅然选择了离开,赴美国深造。在美国UCLA取得MBA学位后,张德芬开始了另一个领域的追寻。她接触了投资基金,在房地产公司做营销和销售,开过一家管理顾问培训公司,为企业提供销售市场沟通和人际关系培训,直到在一家知名公司任营销经理。当得到了足够高的职位,财富的积累足以褒奖自己的实力和才干,她却发现,物质的富足或风光也是身外之物。随后,她搬到北京的郊区做了四年的家庭主妇。这似乎是一个冥冥中的指引,2002年起,她开始了心灵之旅。

几年前的张德芬,有着职场女性的坚韧和粗粝,很不快乐也不够温和。回想起年轻时的争强好胜和坏脾气时,她已是一笑置之。在职场的历练教她从与别人徒然角力、两败俱伤到回归自身。而当在职场羽翼丰满、自成一家时,她有了更多的体悟,财富与幸福往往不构成正比。

或贫穷或富裕,对于快乐的缺失或无能已是不能言说的一大痼疾。人们习惯了将过错扔给别人,对自己的生活抱怨和不满,张德芬从他人的身上反观自己,求解不快乐的根源。

四年的主妇生活,也是她专心研修瑜伽和新时代各种心灵课程的开始。外在的光芒淡去,她作为一个世俗的女子怀着虔诚和朝圣般的心,自己放得很低,内心却在充电。

勇气的翅膀

因为内在的逐渐丰满和充盈,张德芬得到了一种真正达成自足、快乐的方式,“在内在中找到满足自己的动力时,外在的生活不可能不好。”大多数人要依赖别人的肯定去生活,开心也依赖外在。而双方冲突、矛盾一旦尖锐,却不知所措。“想要得到快乐,就得把眼光从外收回到自己身上来,觉察自己的思想,到底有没有活出真正的自己,还是在奉迎社会、家庭的要求。”

张德芬始终坚信,心想事成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我一直觉得,我们的人生是我们相信而来的。你相信你会变成什么样子你就会变成什么样子。”对于如何获得心灵内在的能量,张德芬第一次婚姻的失败无疑给了她一些启示。尽管有过失败的阴影,她对再婚的对象始终怀有理想,并一一列出对方条件,直到在香港机场遇到一个符合率90%以上的人,也就是她现在的丈夫。“一步步累积内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才能变成一个更开心的人。”

自诩为一个勇敢的人,张德芬没有失去梦想的能力。勇气使她可以直面内心的声音,义无反顾地坚守自己。“你不可能经由一个没有喜悦的旅程,达到一个喜悦的终点。”在面对沮丧和落寞的时候,她形容自己曾像剥洋葱一样一边剥一边流泪。但是,接纳那些创伤和痛苦,重新拾回以前未知的、失落的自己,也将使人更完整。“清除层层的内在的阻碍后,心所向往的东西,也会毫不费力地来到你我的生命中。”

对心灵的探视与观照已是张德芬不可或缺的生活常态。张德芬也钟爱老子,研习禅学。作为写作者的张德芬有着自由的、不受社会束缚的灵魂,写作之外的她做瑜伽,接受媒体采访,忙些家中琐事,生活从容有致、不咸不淡。她不时地与读者碰碰面、交流,传递给他们一种理念和快乐。家庭和朋友是张德芬生活的重心。她对孩子由衷微笑,见到老人心生慈悲。但一想到名利,或者物欲的纷至沓来,却马上摇摇头,从平凡的主妇角色中寻回重心,及时纠正自己。

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等城市都风靡起各种“身心灵”的课程。张德芬也因为出版人沈浩波的力邀,进入磨铁图书的“心灵书坊”,成为该系列的编者。早期的经历使她与国外大家的作品“相见甚欢”,相比之下,在国内的心灵类书籍却显得十分匮乏。而经济阴影下的恐慌,使心灵补品成为一种人心的温暖和必要。她陆续翻译和引进了德国心灵导师艾克哈特·托尔的《新世界:灵性的觉醒》和加拿大知见心理学领袖克里斯多福·孟的《找回你的生命礼物》。在每一本书里,她都企图以一种德芬式的真诚,唤醒人们对心灵的呵护。原本颇为高深和艰涩的“身心灵”学,也成为一种平等的对话,一段自我成长旅程的分享,并借由她的笔触和口吻,柔软及可亲起来。

如今有着现代媒体人身份的她,最骄傲的不是各种畅销书排行榜上的数字,而是听到读者从书中得到了情感宣泄与共鸣,“哭得像个猪头”,或者有对夫妻办理离婚手续的前一夜因为她书里的一句提醒,从而打消了念头,相约走完后半生。

猜你喜欢
张德芬职场心灵
主持人李蕾对谈张德芬:如何停止内耗,让自己拥有收获快乐的能力
《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唤醒心灵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