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性 灵性 人格

2009-10-20 09:05李庆西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悟性灵性人格

李庆西

纵观当今作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在观念和实践上都误入歧途。教师受功利的驱使,一味地热衷于作文“模式”、“体系”、“套路”的训练。当我们津津乐道于丰硕的教学成果时,殊不知作文教学已被挤入了死胡同,学生写作的主体性已经严重缺失:学生厌倦、害怕写作;写作内容空洞无物,写作情感苍白无力;写作思维僵化雷同,写作人格严重扭曲,空话、假话、套话比比皆是,模仿抄袭成风。翻阅学生的作文你会感到上百个不同的脑袋,生活经历却惊人的相似:父母离异、亲人病祸,自己伤病,环境困窘等等。这种作文普遍造假的现状在让我们感到触目惊心的同时,又让我们不得不自问:我们的作文教学到底怎么了?笔者认为,出现这种“见文不见人”“人文分离”写作弊端的主要原因在于写作既不是学生的主动选择,也不是其生命发展的本真需要,学生的个性长期受到钳制,个体的生活感悟和文学才情已被窒息,他们写作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应付教师和家长,为考试而作文,为文而造情。由于缺乏人本精神的关照,这种作文脱离了生活,放逐了审美,阉割了真情,分裂了人格,致使作文的教与学都举步维艰。

面对这样的学生作文,我们也不能只是责难学生,教师自己更要从深层次反省,该如何让学生的作文“清波荡漾”。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的作文“春风拂面”,我们必须从本质上理清“人”与“文”的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和人格,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主动选择,从而使“人”入“文”,以“文”扬“人”。

一、培养学生的悟性

所谓“悟性”,即对事物理解、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是一种在包罗万象的事物中具有本真体悟的能力。悟性从写作的生成过程看,它是人感官的、情感的、精神的整体回归。官能感觉到的“表象”是“悟”的前提,人的独特情感是“悟”的酵母,而心灵世界的自我观照是“悟”的契机。实际上,它是一种敏感细腻的习惯,一种满怀兴趣的态度,一种含英咀华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怡然自得的境界。写作本质上的主观性、形象性、人文性,决定了学习写作必然是品味的、揣摩的、感悟的,需要培养学生自我分析、自我挖掘的习惯。而传统写作教育偏重功利性、实用性、技术性,造成学生忽视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观察,由此形成的学生心灵封闭,对自我心灵盲目无知已成为普遍现象。 虽置身于喧嚣的世界,但感受到的却是一潭死水,写作时仍是无米下炊。

因此,悟性的培育在于解放学生封闭的心灵,开启学生的心智,让学生面对缤纷多彩的世界能焕发出一种感悟的生命活力。一位哲人说过,比大地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一旦拥有了面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并能“把握住生命中的每一次律动”, 既可以和奔腾的生活激流汇合,也可以激活看似平静的生活之水。心灵的敏感等于给了作者摄取外界有用信息的金钥匙,以灵敏的眼光观照外物,大自然皆成为有情之物,学生就能感受到星空的深邃,大地的广博,溪流的潺潺,小鸟的啁啾,野花的芳香。他们会为生活中的美而欢呼、激动、跳跃,也会为生活中的美而揪心、伤感、落泪。所谓“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用自己的心去召唤情感、陶冶心灵,净化人格。到那时,何愁作文落笔不新、文笔不惊呢?因而,作文教学中塑造一个个丰富、美好的体悟的心灵,学生的作文绿洲中就会芳草萋萋、绿茵繁茂。这应该是作文教学的要义。

二、培育学生的灵性

灵性是个体天赋的聪明才智,是一种才情,是人的气质的外化。灵性在作文中呈现为生机勃勃的创新表现和精神生态,并具有个体生动的、独特的表达方式。作文教学是把学生教得聪明,还是把学生教得愚笨,关键取决于其对学生灵性是培育、激发,还是漠视、扼杀。培养灵性,即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培养学生写作的思维个性,鼓励学生表现个性的思想,提倡学生言语表达的独创性。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灵性,重视培养学生言语的独创性表达,积极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把学生的心灵从言语的“套子”中解放出来。首先,必须把想象和创造的乐趣还给学生。鲁迅曾惊叹于儿童的想象力,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因此,无拘无束地放飞想象和创造,本是学生作文的“专利”。想象的窗户一旦打开,学生心中就会涌动各种现实或浪漫的意象群。每一次这样的作文,他们的想象力便得到一次释放,生命体验便得到一次拓展。其次,要给学生一定的文学、艺术滋养。“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生命需要源源不断的能量供应,写作则需要文化、艺术的滋养。学生有某种兴趣爱好,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武术等,可以拓展知识面,陶冶性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文学功底和精神底蕴,同时,当学生对一门艺术有了深刻的了解,甚至产生强烈的感触后,常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作冲动,使他们在写作中拥有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洞察力,并能将其化作强烈的感受,用舞动的笔触准确生动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他们对“一般的人性”“变化了的人性”的精致细密的体认,就会冲破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焕发出生机勃勃的创新表现和精神生态——灵性。另外,培养灵性,还要注意呵护学生作文中灵性的表达。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一个人创造能力和创造才能的发挥。写作是十分个性化的能动创造,而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感性受到约束,“灵性”被遏制,学生视作文为畏途。教师应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情感化的习作氛围,尽力拓宽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教师要特别注意呵护学生作文中一些看似不合逻辑、不通文法的表达方式,诸如“我的童年很长,一头系在妈妈的发上,一头醉入初升的太阳”,“冰雪化了,化成了春天”,“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这些语丝无疑是富有灵性的表达,呵护它们,就是呵护学生生命中富有创造力的灵性。这样学生才会把表达当作一种追求,乐意去追求,就会有成功的体验。这样,写作就会产生强大的磁力,使学生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学习和使用语言文字的活动中,他们就会感受到智力活动的愉快和酣畅,固有的灵性就会得到张扬。

三、塑造学生的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着重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句话告诉我们,作文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要关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精神世界的建构,也就是健全人格的培养。所谓人格,从人的本性来看,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有着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如人们的责任心、自信心、宽容心、独立性、坚韧性、合作性、进取性等。人格的这种规定性,完全是后天形成的,而教育中一个很本质的东西就是建构高迈的人格大厦。作文过程是大脑独立思维的过程,思维的形式和内容对学生人格有着推动作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作文教学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我们若希望学生写出品位高雅、言之有物的作文,应着力在激扬文字中铸塑学生的人格。怎样才能在作文教学中促进人格的建构呢?首先,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努力使作文过程成为学生在生活中求真、扬善、立美的舞台。热爱生活是一切善行的基石,更是人生拼搏进取的源泉,让学生扑向生活的百花园,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心灵的汩汩暖流,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七彩阳光,发现生活的美,追寻生活的美,传达生活的美,因而也会使他们的心灵得到美的洗礼、净化和升华。也只有热爱生活,才会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才会热爱并且敬畏生命,才会怀有对整个人类(包括自然界)的理解和悲悯。这些恰恰是写作的动力,也是作文具有深刻思想性的重要条件。其二,让学生敞亮心扉,抒写性灵。具体地说就是写我自得之见,抒我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当然,抒写性灵并不是学生作文中所钟情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沧桑、“小喜小怒、小怨小哀”的呻吟、“和风细雨、浪漫满屋”之类的温柔。学生一旦走出咀嚼个人得失悲欢的小圈子,转为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人生与命运,他们写作的题材将得以拓展,人生境界也随之升华。“情动于衷而形于文”,心中涌动的所思、所感、所愿真实地流淌于笔端,并能在每一次的写作中经历思考、反省甚至痛苦的解剖,在写作中历练文笔,升华灵魂。这样,学生在成长中写作,在写作中成长,激情勃发,文思泉涌。其三,确立“求真立诚”的人生准则。追求真诚,把心掏给读者,是巴金创作生涯一贯恪守的准则。巴金提倡说真话、抒真情,形成“我手写我口”的风格,他的作品《小狗包弟》便是这样一篇“说真话、抒真情”的作品,全文从内心流淌出来的自然的话语,读者所看到的是作者痛苦的、真诚的、没有任何矫饰的心灵原生态。朱光潜把写作上的“求诚”,看作是对写作主体的一个最根本的要求。他说:“练习写作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必须牢记在心,就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让学生们在作文中说真话,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显示自己的心路历程,让心在作品中自由翱翔, 真正达到“人融入文,文高扬人”人文协和的境界。这也是作文教学要追求的真理之境。

学生作文悟性和灵性的培养,是开启心智、提高作文能力的关键要素,更是塑造人格的重要因素,为健全人格的建构提供了智力支持和能力支撑,健全的人格不仅是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培养悟性、培育灵性、塑造人格是作文教学由低到高的三个境界,是学生作文素质发展的三个阶梯,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作者通联:安徽长丰县下塘中学]

猜你喜欢
悟性灵性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悟性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让小学作文课堂充满灵性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借助电子白板构建富有灵性的数学课堂
生活的悟性
When I Grow Up,I Want to Be…
开拓华语文学的灵性空间——初论“灵性文学” 的诠释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