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树的诗文赏析(五)

2009-10-20 09:05孙绍振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暗喻老树喻体

孙绍振

一、《草木篇》流沙河

在解读《白杨礼赞》时笔者曾指出,比喻与象征不同。比喻的特点是把本体和喻体同时呈现在读者面前。比如:

白杨像闪光的宝剑。

这里有本体:白杨,有喻体:宝剑。二者同时呈现,就是比喻。

如果,只有本体,喻体并不出现,如,流沙河的《白杨》:

她,一支闪闪发光的长剑,孤零零地立在平原,高指蓝天。

这里,没有本体和喻体之别,二者合二而一。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叫做暗喻。暗喻如果一般表现感情,那还只是暗喻,如果表现的是一种比较深刻的理念、思想,那就变成了象征,如《白杨礼赞》。而在这里,《草木篇》中,白杨是属于暗喻还是象征呢?且看下去:

也许,一声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但,纵然死了吧,她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这里,当然也有感情的成分,但更加突出的是理念:挺直和弯腰之间的绝对对立,宁可折断,也不能弯腰。这种对立,就有一点人生哲理的色彩,因而,这里象征的成分就递增了。

我们再看《梅》,很明显,一上来,就以“姐姐妹妹”“爱情”把梅拟人化了。接着就是几个层次的对立:

一个是,百花的媚笑引诱蝴蝶;她把自己悄悄许给了白雪。

一个是,笑得最晚,笑得最美。

这显然是象征。因为:第一,本体和喻体统一;第二,所喻者为对立的人生哲理。

二、《说树》吴冠中

这是一篇随笔,作者没有拿大艺术家的架势做文章,似乎信手拈来,感随兴发,时而是童年回忆,时而是中年行旅,时而即兴描述,时而议论风生,随意自如,结构布局都未曾费力经营。题目说的是树,把最大篇幅给了树,但说到最后,却笔锋一转:

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生命之树长青,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人总是要死去的。艺术才能跨越时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作者永存在艺术中。 然而艺术极难成活,比树难活多了。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以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成,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

这里很明显,讲的是艺术,艺术风格的追求,其难度,其不可靠度,言外之意就是,对于艺术的追求是一种生命的冒险。冒险是严肃的,不能计功利于一时。

把这样的话,放在文章最后,是不是可以说是文章的结论,或者主题呢?

如果是主题,那么文章前面的部分,占了90%的篇幅,是不是为之提供了基础呢?好像没有。

除此之外,文章所有的篇幅,都是讲“树木之美”的。接着讲的是童年记忆中的“老树”之美:

树比人活得久长,抚摸老树,仿佛抚摸了白云的故旧亲朋……它自然认识工人的评价,至于千年古柏古松,更阅尽帝王将相,成为读不尽的历史画卷。

这是树,具体说来,是老树,是阅尽沧桑的老树,而不是青春的树,其价值在人文。这个价值观念,起点是很高的。这是一个艺术家的眼光中看出来的树。一般人对于树的欣赏,很难达到这个高度。从文章结构的一般规律来看,大都是前低后高,层层上升,结尾升华。把这么高的层次放在开头,就给后文制造了继续发挥的难度。读者期待着更高的,更深刻的智慧。但是,接下来,吴先生并没有作台阶式的上升,而是回到了日常生活中来。说是树有浓阴可以使人们纳凉,挑夫歇脚,姑娘卖茶。这好像是从审美价值回到了实用价值。但是,接下来,从夏木浓阴的郁郁葱葱之美,过渡到冬天的树,也是美的,不过这是另一种美:

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其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

这是另一种美,是“抽象美”。作者预感到对于抽象美,一般读者是不习惯的,因而略作发挥:“那纯是线条之美。”不能因其“荒秃”,不够“丰腴”,就不欣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一定的目的性,那就是拓展读者的审美视野。接下来的文章,就不是沿着这样的思路来展开了。春天的柳条“体态袅娜”,诗人们用了许多美好的词语加以形容,固然是美的,但如黄山松那样“背靠石壁,无地自容,为了生存不得已屈身向前伸出臂膀”这也是美的,为什么?因为“生命的坎坷”。这坎坷之美,是精神的,需要更高的精神层次和审美修养。作者夹叙夹议,重点在被日常生活忽略了的美。例如,北国的枣树:

光秃着乌黑、坚硬、 屈曲的枝干,瘦骨嶙峋……

作者认为这也有一种“傲视群芳”之美。最特别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抓成灰的老树:

看来躯干结实,不意一抓成灰,我摔跤滚下,几乎丧生。

这也是美的,因为,是“站着死去的树,寿终正寝,真正享受了天年”。

把欣赏树之美的难点,讲了一番之后,作者从艺术之树回到生活之树中来,感慨万千地针对现实生活,将对树的态度,分成对立的两种:一种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另一种则是任意毁树。就此作者下了一个结论:“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

总结起来,则文章所言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对树的审美欣赏之不足;二是人们对树之缺乏珍惜。

文章写得很随意,很自由,所言皆为自家感受,即使重要论点(如老树、秃树之美),也很少作系统的论证。这并不是作者没有论证的能力,而是作者选择的是随笔体裁。追求一种自在自如的心态,这一点到了文章的结尾部分更为明显了。从树转到艺术创作风格之难,这不是离题,而是心态自然,涉笔成文,不着痕迹。

当然,这样的写法,这样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作者写出来读者都能接受的。因为吴冠中在中国绘画界的权威和成就,他的一切观念,哪怕是片言只语,均有深厚的内涵。他的一切声音,都有倾听价值。权威作家的自由,是一般作者没有的,对这样的作品,我们要学会欣赏。

[作者通联:福建师大文学院]

猜你喜欢
暗喻老树喻体
冰与火
苍鹭与老树
Bao:2019 Oscar for best animated short film
老树当风叶有声
老树的绿指甲
关于“嵌入式”暗喻的思考及其在翻译上的应用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什么是暗喻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老树也葱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