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中国农民

2009-10-24 04:33
北京文学 2009年10期
关键词:大国农民俄罗斯

泽 津 李 林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民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疆域广大、市场广阔的俄罗斯大地上,活跃着大批中国农民,他们的创业故事丰富多彩,感人至深。有的孤注一掷,有的受尽欺凌,有的丢掉亲生骨肉,有的与当地警察和腐败官员竭力周旋,斗勇斗智。虽然经历各不相同,但他们都以勤劳、坚忍、热情和勇敢,以汗水和血泪重现了中国人的优秀品质。本期隆重推出报告文学作家泽津、李林的《俄罗斯的中国农民》,首次为您讲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的海外创业史。

中国农民早就瞅准了,俄罗斯是淘金的好地方。

1994年,头脑聪慧的中国“倒爷”大军里,有几位是黑龙江省境内的农民。他们面对着中俄边贸“由热到凉,又由凉变温”的趋势,独具慧眼地瞄准了俄罗斯境内的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大量荒芜的土地。带着试试看的心理,凭着近些年俄罗斯境内的人脉资源,他们很快在那里开垦了大量的土地,种植了大豆、玉米。随即,又盖起了蔬菜大棚。然后,他们又搞起了对俄承包工程和各种劳务合作,从事着当地俄罗斯人不愿意干的、报酬低、活计重的体力劳动。

十几年来,中国农民们就像蚂蚁一样,孜孜不倦地往返于中俄两地。而让他们带来收益的产业,是最原始的种粮、种菜。他们曾经是普通农民,靠种地为生。可现在,他们的身份变了,他们是俄罗斯的工人、技术员,甚至是老板。在家乡,他们只有很少的土地可以耕种———甚至不够喂饱一个庞大的家庭。而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农民已经掌握了当地90%的生产市场,把每一品种每公斤的价格从人民币的几十元降到了几元。

还远不止于此,这些中国农民组成了远东最大的劳务团体,分布在森林采伐、农业种植、养殖、建筑、加工等行业。中国农民正以整齐的步伐,纷纷踏进俄罗斯的土地,奔向俄罗斯的每一市场。中国农民以他们特有的朴实,勤劳惊人的壮举,赢得了俄罗斯人民的高度赞誉,获得了俄罗斯官方的认可。在莫斯科,在圣彼得堡,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在哈巴罗夫斯克市,在海参崴市,在建筑、装潢和商贸流通领域里,一批批中国农民,经受着中俄民间边贸由热变冷的考验,他们正成为这一座座城市的产业精英。一年又一年,这些农民将“淘金”的梦想深深地扎根于异国他乡,他们收获的除了源源而来的钱财以外,还有那惊心动魄的壮举,撕心扯肺的恸哭,迎难而上的抗争,永不言败的豪情。

第一章拓垦俄罗斯,中国农民第一人

出国———天生不服输

高大强出生在黑龙江省逊克县边疆镇,他一来到人世间,就没有得到任何的温馨和幸福。童年的记忆对于高大强来说,除了寒冷和饥饿,没有任何色彩和光亮。随着年龄的一天天增长,高大强显得特别地懂事和成熟。在父母省吃俭用下,高大强从小学读到初中,又完成了高中学业,他对大学充满了希冀。然而,1989年他在高考中失利,只能另谋出路。1990年初冬,高大强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黑土地,来到俄罗斯,加入了“倒爷”队伍。这条路并不顺利,他一次次受挫。

1992年冬季,高大强来到了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一个小镇,开始做起了倒卖冻梨的生意。这一本生意,高大强是将自己一年二万元的积蓄,全部拿出,从我国黑河口岸过货,运到这一小镇。可是,高大强叫卖了好几天,只是星星点点地卖掉了一些。然而他并不死心,第二天又雇当地司机出去卖梨。

就在收工返回之际,司机倒车一不小心,车栽进路边的深沟里。司机当时就被撞晕了,高大强却被梨筐压住了身体,只有头部留在了外面。他拼命呼救,被几位俄罗斯人救了出来。当时,他首要的任务是将司机送进附近医院。他被摔得鼻青脸肿,吭都没有吭一声。回到住处,只是抹了抹医治外伤的药水。

到了天气转暖时,高大强的梨真的卖不动了,眼睁睁地看着冻梨化成了紫色的水流,淌了整整一地。这一次失败,他身无分文了。怎么办?重重心结谁来解?想要回到逊克,可他又无颜去见自己的父母和乡亲们。

没有办法,高大强只好咬着牙,从1993年8月开始,在朋友那里借来了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准备到距离40公里的伊凡诺夫卡水库贩鱼到布市来卖。尽管他起得很早,车子骑得很快,却被骑着摩托车的俄罗斯鱼贩子超过。因此,他时常上不到鱼。上不到鱼不怕,那我就“慢鸟先飞”。他每天早晨2点钟就起床,匆匆忙忙地奔向水库。卖鱼可不是闹着玩的事情,因为是在露天市场,又是炎热的天气,火辣辣的太阳晒得头都疼,鱼卖不了又要腐烂。没办法,他只好操着半生不熟的俄语,拼命地喊叫。喊得他口干舌燥,有时照顾不周,还要丢东西。不是今天丢雨衣,就是明天丢秤杆,后天干脆就丢鱼。

这鱼,实在是没法再卖了,吃了一个月的辛苦,换来了百十元钱。高大强觉得:不行!

当年秋季,高大强决定不回逊克县的家乡,为了使自己走过这一漫长的冬天,他来到附近的农场,走进田野里,拾捡着秋粮,什么玉米、黄豆,他都一起拾捡。豆枝、豆荚捡净以后,他就去挖老鼠洞取豆粒。贪黑起早,饭都顾不上吃。10多天下来,他的膝盖磨出了血,手掌划出了口子,鞋子都露出了脚趾头,脸晒得和黑人一样,瘦得让人都不敢辨认。

紧接着,高大强走进中国人在布市开办的美食城,干起了清洁员的活计,他主要负责楼梯、大厅的洗手间卫生。由于这个酒店的生意特别好,这给清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他拿起两杆大拖布守在洗手间旁边。

常有中国顾客将用过的口布,扔进卫生间的下水道里。狭窄的通道经常被堵塞,有时一天要堵塞数次。高大强不得不用搅鞭,甚至连手臂一同伸进下水管道,脸部常常被溅上粪水。这一边刚刚忙完,那一边的楼梯和大厅又需要清扫了。他楼上楼下忙个不停,累得腰酸背疼,浑身是汗。因为高大强干的是极为埋汰的活计,吃饭的时候怕影响别人的食欲,他便主动一人到旁边去吃。

高大强的拼搏和不怕苦的精神,深深地赢得了在俄的中国老板的赏识。有一天,老板得知高大强在经营生意上的失败,便鼓励他、支持他、帮助他东山再起。

崛起———敢为天下先

1994年年初,高大强在中国老板的支持下,离开了他朝夕相伴的“倒包”队伍,从布拉戈维申斯克市走出,返回到他起步的波亚尔科沃镇,一纸申办独资企业的申请,郑重地递交给了俄罗斯的当地政府。

说实在话,俄罗斯对国外人的企业管理是非常严格的。一个中国农民想要在俄罗斯创办独资企业,那就难上加难了。要想办企业就得有公司,取得法人资格。在俄罗斯申办一个公司,手续十分繁琐,需到莫斯科去审批。与此同时,俄罗斯人办事的效率相当低下,用“蜗牛”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为了尽快办理审批手续,高大强通过俄罗斯的朋友,用高薪聘请了一名俄罗斯律师帮助他,不到三个月时间,就将审批手续全部办理完毕。俄方正式批准了高大强申办的“波亚尔科沃种植养殖场”,成为俄罗斯米哈伊洛夫区波亚尔科沃镇第一家由中方投资兴办的外资企业。企业成立的第一天,俄方当地政府官员及相关领导都前来祝贺。

于是,高大强便将自己打工的一点积蓄和朋友资助的资金集中起来,对波亚尔科沃镇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之后,他毫不迟疑地办起了年孵化能力3万只的鸡雏孵化厂。在国内购置一套孵化设备,在当地以每个种蛋一元钱收购种鸡蛋。当年孵化鸡雏2.5万只,每只售价3元,每只纯利润1.5元,仅此一项年收入3.7万元。

有了这一经济基础以后,高大强便把目光瞄准在俄罗斯的农业开发上。他看到,俄罗斯市场销售的蔬菜自产较少,特别是西瓜都是从中国过境的。于是,他马上与当地俄方达成了协议,租种了俄罗斯90亩弃耕地。随即,高大强回到家乡,将会种西瓜的两名亲属聘请过来种植西瓜。

在种植和田间管理期间,高大强和两名亲属,吃住在田间地头搭建的临时窝棚里,昼夜不停地研究、分析、观察,并采用了科学种植、科学管理等方法,这些西瓜以亩产5000斤的产量喜获丰收,总产已超过40余万斤。他们的西瓜口感好,皮薄鲜嫩,个头匀称,深受当地俄罗斯居民的喜爱。

为了进一步扩大销售,高大强采取设点和分散销售的办法,许多俄罗斯人甚至不远百里,成群结队地来到地里,当场挑选,当场验个儿。他们以每公斤2元人民币(比市场价低0.3元)的价格,不到半个月时间就销售一空。这一下子,高大强种植的西瓜纯收入达25万余元。

随即,高大强扩大了农业开发规模,又租种了土地1500亩,增加了马铃薯、圆葱、大豆三种作物。其中,圆葱种植了30亩,马铃薯30亩,西瓜120亩,大豆1320亩,当年各种作物均获得了好收成,纯收入已达50余万元。

高大强在俄罗斯大搞农业开发成功了,高大强的名字叫得越来越响了,高大强的成功经验传得越来越远了。

头雁———高飞带群雁

可是,光靠自己一个人忙不过来。他需要人手。他先带自己的父亲和自家亲友一共5人到俄罗斯创业。到了秋天,他们每一个人乐呵呵地揣回来1.8万元。这几个人一回到村子,连家门都没有进,就被乡亲们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几个人的宣传,那可是不用花钱的“活广告”呀!高大强的事业和这几个人胜利返回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在南北二屯边疆镇逊克县传开了,在黑河市附近村屯的村民中传开了,就连嘉荫县的农民们也都找上门来了。

一时间,高大强家的屋里、院内人声鼎沸、人山人海啊!在这里,齐聚着本村的、外村的、外乡的、外县的农民们。此时的高大强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也更大了。

他顾不得连日国内国外奔波所带来的疲惫,亲自把关,选定了80名农民。然后,他用10天时间,为这些农民补习日常生活中的俄语。后又与俄罗斯方签订了4.5万亩土地承包合同,租期为49年。

高大强自己经营1.5万亩,其余3万亩承包给四个农民兄弟经营组。春节刚过,高大强率领80多人的农民队伍,意气风发地开进了俄罗斯。到了秋天,高大强说到做到,每一位农民乐滋滋地怀揣着1.8万元钱,有的还高达2万元人民币回到了家乡。

高大强并没有沾沾自喜,徘徊不前。相反,他经过反复考察论证,第二年他在俄罗斯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投资近百万元建起了千头养猪场,又安排了国内20名农民就业。

这位十几年前,高考落榜的回乡青年,经营连遭挫折失败,重新振作起来后,第一个打起了“开发俄罗斯农业”的大旗,应该说是事业有成了。可他,却把已有的成就看作是过去的一切,把今后的发展看作是从零开始的起步。他的发展宏图是:

在俄罗斯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建设占地面积15公顷的大型砖厂,目前土地审批前期工作已经就绪;

利用自产大豆、玉米秸秆等农产品建立一个综合型的饲料加工厂;

到2010年,计划安排300名农民就业;

成立赴俄农业协会。他将多家分散经营的劳务人员组织起来,成立中国赴俄劳务人员农业协会,实行统分结合,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为赴俄劳务人员搭建发展平台。

第二章俄罗斯不相信眼泪

追梦与天灾

穆大国,今年50岁,出生于黑龙江省望奎县农村。在高大强去俄罗斯“淘金”事迹的感召下,他准备到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市的乡下种地。为了进一步考察论证,他亲自办理了七日游的旅游护照,在抚远县口岸登船,来到了俄罗斯的哈巴市。在翻译的推荐下,穆大国见到了哈巴市消费社社长杜尔盖夫。杜尔盖夫一听说穆大国要承包这里的土地,高兴极了:“我们这里的土地很多很多。只要你们能来,我一定能帮助你们的。”

当即,杜尔盖夫特派了专车,将他拉到乡下去考察。就在这时,穆大国就把自己所要掌握的情况一一记在了心里。回国之前,穆大国与杜尔盖夫达成了承包50垧土地的意向性口头协议。

带着希冀,穆大国一家五口人,来到了抚远县浓桥镇。把小儿子和小女儿交给亲属家照顾,自己和妻子、大儿子一起进入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市的乡下。当天,他找到了哈巴罗夫斯克市的杜尔盖夫,正式签署了承包一农庄的50垧土地30年的合同。紧接着,在杜尔盖夫的陪伴下,穆大国一家三口来到了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土地。当天,他们在田间搭建了临时窝棚。一切安排妥当以后,穆大国又将播种的工具和农机具,通过海关运到了住地。

马上就要春耕了。根据这里的气候、土质,穆大国承包的50垧土地,最适合种植大豆了。可是,在家乡的播种量和这里的播种量完全不同。这里需要的是大量的机械播种,需要大量的柴油和汽油。可眼下准备的,只是大豆种子。而所需要的柴油和汽油等款项,尚有10万元左右的缺口。

怎么办?

穆大国安顿好了临时家庭以后,立即返回了国内,他先后来到了抚远县、绥化市、北林区、望奎县,以及黑河市、大庆市,走进亲戚朋友家,好歹凑足了10万元人民币。

妻子问他:“是怎么借的?”

穆大国长叹了一声:“那还用问嘛!当然是高息抬的呗!”

妻子担心起来:“如果还不上,这息滚息、利滚利的,什么时候是个头呀!”

穆大国笑了,拍了一下妻子的肩膀:“这个问题,你不要怕!我们这不在‘淘金挖银么!没有一定的投资,根本也换不回来更大的利润呀!”

穆大国带领着大儿子,驾驶着机车,贪黑起早地翻地、耕地、起垄。然后,又动用复合式播种机播种大豆。父子俩谁累了,就相互调换一下岗位。实在是坚持不了,马上停下机车,躺在驾驶室里眯瞪一会儿,然后接着再干。

穆大国的妻子更是忙个不停,除了按时给他们父子俩送去饭菜以外,还要到机井旁边挑水,并把播种下地的种子选好筛好浸好。每当父子俩吃着那可口、有一定营养的饭菜时,穆大国的妻子就在背后啃着上顿没吃完的硬馒头,就着几条咸菜,喝着凉水,将就将就就算完事了。

经过近20天的机械播种,50垧土地已经播下了收获的希望。由于疲劳至极,穆大国父子俩用了两天两夜时间,美美地、踏踏实实地大睡了一觉。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穆大国站在窝棚外面,手指着刚刚播种完的土地:“你看好了!如果没有天灾,我们的梦想就要成为现实!到那时,我和你妈给你娶一个漂亮的媳妇。然后,在抚远县城购买一套豪华型的住宅楼!”

大儿子笑着点了一下头:“我相信,我们爷儿俩的汗水绝不能白流,我就盼着这一天呐!”

一眨眼,一眼望不到边的、碧绿碧绿的庄稼,就像活泼可爱的孩子一样,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它们那锦簇的绿装就像仙女的衣裙,就像宫女的锦缎。一阵阵暖风吹来,满山遍野的绿毯,此起彼伏地点头迎接着来自中国的农民。眼望着丰收在即的田野,穆大国的心,就像吃了蜜一样,甜得很呐!

可是,雨魔正悄悄地向他袭来。一天夜晚,正在睡梦中的穆大国,突然被震耳欲聋的雷声惊醒了。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搅得天地一片迷蒙。哗哗而下的雨柱,仿佛把天空戳了个窟窿。暴雨在汇成水流的地面上击起了泡沫和水花,狂风又把水花吹成了团团水雾。

穆大国窝棚被狂风暴雨包围了,穆大国50垧大豆已被狂风暴雨浸泡和吹打得七零八落。

整整下了三天三夜。

大片的田野,被雨水冲得支离破碎。堆积成团的大豆秧苗,被雨水冲卷得各奔东西。一眼望去,整个田野就像癞疮的脑袋一样,令人特别地生厌。

穆大国站在窝棚前,两眼直直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三个小时过去了,四个小时过去了。

月亮,已经悄悄地移到了西南方向。启明星,偷偷地闪现在天空。

穆大国的妻子自始至终地站在他身后,不时地为他更换着衣服。她不敢惊动自己的丈夫,她太知道自己丈夫的性格了。在这关键时刻,丈夫需要的是鼓励、安慰、支持、帮助、理解,更重要的是需要勇敢和坚强。

穆大国转过身来,将手扶在妻子的肩头,一句话也没有说。然后,他回到窝棚里,一头扎到板铺上,蒙着大被,呼呼大睡起来。这一睡,足足睡了三天两夜。到了第四天,穆大国醒过来时,妻子紧紧地握住穆大国冰凉的手,含着眼泪:“大国,你不要害怕,大不了重头再来!”

穆大国点了点头,他一只手死死地握住妻子的手,另一只手紧紧地拉住儿子的胳膊:“你们都不要为我操心,我不会就此倒下去的!你们放心,列宁的警卫员瓦西里说过,粮食会有的,面包会有的,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磨难与痛苦

一场罕见的洪涝灾害,将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所有的农田冲刷得颗粒无收。绝望的俄罗斯农庄的庄主和农户们,显得特别无奈和恐惧。他们纷纷流向城市,寻找每天能挣到伏特加酒钱的工厂和企业,以此来度过西伯利亚的每一天。

灾害过后,身在异国他乡的穆大国更加艰难和痛苦。

洪涝灾害之前,穆大国全家的吃饭还是没有问题的。可是,这一洪涝确使他们措手不及。一天只能吃一顿饭,而且每顿做饭之前,他们必须将灶坑里的污水淘干净。然后,将没有淋湿和泡湿的却是半潮不干的柴禾填进去,一点一点地烘烧着。就是这样,一顿饭需要四个半小时,在那个时候,你想要喝上一碗汤,那可是最奢侈的事情了。一条咸菜,全家三口人分成三份,谁都舍不得吃,而是用舌头舔,用嘴嘬。因为你一口吃掉,这就标志在一个月,乃至两个月没有盐味可尝了,三个人谁都不忍心夺吃另一人的咸菜呀!

面对难题,穆大国马上想到的是,必须到100公里以外的集镇上购买面粉、食盐、豆油等日用食品。可是,眼下道路堵塞,沿途泥泞,根本骑不了自行车,只能是徒步。与此同时,根据穆大国的观察,附近村庄的村民们都已转移到各大集镇和各大城市里。还有,洪涝灾害的困扰,使得当地的野狼和成群结队的乌鸦纷纷出动,寻觅着“猎物”,以解腹内的饥饿。

他怀揣着卢布,手拎着铁棍,告别了妻子和儿子,向100公里以外的集镇走去。当穆大国第二天中午到达附近集镇时,大街上的俄罗斯人,纷纷驻足观看这一“天外来客”。穆大国什么都不顾了,来到了中国人开办的综合商店,选购了半袋白面、半袋大米、五斤食盐和10斤豆油。然后,他又在那里购买了两根火腿肠、一个面包,就着半斤白酒,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酒足饭饱以后,穆大国肩扛着、手拎着,向自己的住地奔去。

太阳就要落山了,穆大国加快了脚步。他知道,必须快速穿过前面的一片树林。那里是野狼出没之地。

就在穆大国踏着泥泞的道路,穿过一片白桦林时,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嚎叫,划破了无垠的空间。穆大国冷不丁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他两眼快速地搜索着。被洪水冲刷倒伏的草丛里,站在一匹红着眼睛、瘦骨嶙峋的野狼。看样子,这匹野狼已有七八天没有进食了。虽然饥饿在侵蚀着野狼的肌体,可一点都没失去它那贪婪、凶狠、残忍的本性。

没有别的去路,左右两侧全都是杂草丛生的壕沟,双方狭路相逢了。

穆大国一边与野狼对峙着,一边从肩膀卸掉编织袋子,又将豆油桶放在地上,随手操起一丈长的铁棍。此时的野狼,在饥饿的困扰下,不顾一切地向穆大国跑来。当相互距离不到两米远的时候,一声嚎叫,野狼一个纵跃,伸出两只前腿,直接向穆大国扑来。穆大国挥起铁棍用力一扫,一下子击中了野狼的前爪。只听一声怪叫,野狼又来一个侧身,歪着身子向穆大国扑来。野狼的另一只前爪抓住了穆大国的前胸,他惨叫一声,五道长长的血印,他的胸前瞬间血迹斑斑。穆大国的衣服被野狼扯碎了,他用衣角抹了抹血迹,反手挥起铁棍,一个横空扫月,正好击打在野狼后腿上。

这一下子,打在了野狼的致命之处。这匹野狼企图向穆大国进行反扑,因后腿骨折,疼痛难忍。当穆大国再一次挥起铁棍时,负隅顽抗的野狼伸出它的前右腿,又一次找准穆大国的空当儿,将他的左腿狠狠地撕扯着。也就是两秒钟的工夫,穆大国左腿的一块肉被撕开,已显露出了白骨。穆大国紧咬牙关,一声大吼,照定野狼的头部狠狠地猛砸下去。不一会儿,这匹野狼口吐血沫,伸了伸残腿,死了。

此时,也不知道穆大国从哪里来的劲头儿,他将野狼的尸体捆绑在铁棍的一端,又将一袋子米面捆绑在铁棍的另一端,手里领着盛装豆油的塑料桶。用撕碎的衣服将前胸和左腿上的伤口用布条缠了又缠后,他朝着自己的住地奔去。

由于穆大国过度劳累和超负荷的搏斗,距离住地还不到2公里时,他再也坚持不住了,连人带物跌倒在泥泞的道路上,“呼呼”大睡起来。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一阵凉风吹过,穆大国睁开了眼睛,可他的身子如同灌了铅一样,几次努力挣扎也都一动不动。当穆大国拖着袋子,拉着野狼,推着塑料桶,在泥地上爬行不到半公里时,他又昏过去了。

穆大国昏迷中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在喊他,又在推他,可他怎么都不肯睁开眼睛。这时,黑压压的一群乌鸦,一下子扑到了穆大国的身上,扑到了野狼的尸体上,扑到了米面袋子上,它们相互啄食着,并用尖硬的嘴叼啄着穆大国。疼痛,使得穆大国又一次从昏迷中苏醒过来。他猛地爬起来,挥起铁棍击打着不知道死活的乌鸦。有几只乌鸦,被击落在地上。

穆大国将四只已死的乌鸦缠绕在一起。然后,他采取了“蚂蚁搬家”的方式,分成两份儿,一份儿一份儿地爬着向住地挪去。

深夜。当穆大国将第一份物品拖到窝棚时,他已经是筋疲力尽了,根本没有入睡的妻子和儿子,急忙下地,将穆大国抬到板铺上。这时的穆大国,用手指了指外边,又昏了过去。

噩耗与打击

穆大国趁着洪涝灾害渐渐消退之时,来到了哈巴罗夫斯克市,找到了俄方朋友杜尔盖夫。对于穆大国的遭遇,杜尔盖夫深表同情,并表示: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挽回穆大国的经济损失。

在朋友杜尔盖夫的努力下,农庄庄主决定免去穆大国承包租金一年,立即将租金返到他的手中,希望他继续留在这里,为俄罗斯农业开发作贡献。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穆大国的眼泪如同断了线的珠子。他含着泪说:“谢谢了!我真得好好地谢谢你们啊!”

穆大国本来想回到住地,将这一消息转告妻子和儿子。可又一想,春季期间,在家乡高息抬的款可怎么办呢?他决定派人立即回国,向朋友、亲属、乡亲们解释清楚,恳请他们再缓期一年,第二年肯定连本带息还清。可眼下穆大国正急于与杜尔盖夫和农庄庄主进行返款的洽谈。没有办法,他只好将这一任务交给了大儿子。

穆大国的大儿子什么话都没有说,第二天,打点行装返回了国内。他用两天时间,到达了家乡黑龙江省望奎县。在父亲的欠款名单下,大儿子逐家挨户地进行了拜访,口干舌燥地说明了俄罗斯境内遭遇洪涝灾害的情况,恳请各位叔叔、伯父、兄弟、姐妹们,再宽限一年。

这立刻遭到了部分亲属、朋友、乡亲们的反对,他们不但不依不饶,反而还将穆大国的这一行动视为“穷折腾”和“瞎胡闹”。穆大国的大儿子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俄罗斯哈巴市的乡下住地,用一种似乎是绝望,但听起来又是劝慰的话语说:“爸爸!我看咱们能躲过洪涝灾害这一劫,可躲不过亲属、朋友、乡亲们对我们的逼迫啊!爸爸,我们下一步可怎么办呀?”

穆大国听后,觉得有些奇怪:“儿子,你说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大儿子叹了一口气,眼泪悄然从眼眶里流出来:“爸爸!亲属、朋友、乡亲们的借款,那可是不依不饶啊!他们把话都说绝了,如果不还款就要把你告到法庭上去!”

穆大国听后,禁不住一愣,眨巴了几下眼睛:“他们对咱们不理解,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如果把我告到法庭,那我就去应诉,我一个人顶着!”

大儿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爸爸!如果是这样结局的话,那我们还有活路么?”

穆大国生气地怒吼着:“瞧你这个样儿!简直就是一个逃兵、软蛋!你怕什么?”

大儿子彻底地绝望了,他默默地喝了一杯白酒,悄悄地离开了窝棚。然后,他沿着这片一望无际的土地,足足走了一整天。他将事先准备好的一矿泉水瓶子,灌了满满的农药,踉踉跄跄地走向了50垧土地的最边缘,夜风呼啸着刮向一个黑暗幽冥的去处———田埂边。他掏出了矿泉水瓶子,“咕噜”“咕噜”喝了个底朝天。

太阳刚刚落下山时,穆大国和他的妻子回到了窝棚,一看大儿子不在,觉得有些奇怪。当穆大国发现桌子上的遗书时,他什么都不顾了,撒开两腿,四处寻找,但没有发现儿子的下落。

10月中旬。按理说,穆大国和妻子应该起程回国了。可是,在俄罗斯朋友杜尔盖夫的帮助下,俄方退还给他的款项还没有到位。为了明年的生产,他不能走,他不能回国,只能耐心地等待。

不回国,这就意味着穆大国和妻子,将要在俄罗斯度过那漫长难熬的冬季。冬季的到来,取暖、吃饭、行走、穿戴等方面,必须提前准备充足,以防意外。取暖是过冬的第一任务。除了在当地购买原煤以外,取火、生火所用的柴禾到什么地方弄去?

有了!洪涝所冲积的大量秧苗,现已枯干萎缩,这些就可以就地解决。于是,穆大国和妻子起早贪黑在田野里忙来忙去。他们俩将这些柴草,一捆一捆地背到窝棚附近堆积着。还不到十几天的时间,窝棚旁边已经堆积成山了。穆大国望着这一垛垛柴草,点着头:“即使我们不烧煤,光烧柴草,也能度过这个冬季了。”

穆大国的妻子好像发现了什么:“我想起来了,这片土地最东边的小树林里还能弄回树叶子呢!”

说完,穆大国和妻子来到距离窝棚10公里处的小树林旁边。两个人不由分说,挥起耙子,连搂带捡。就在这时,妻子在树叶覆盖下的小水沟里,发现一件令她特别眼熟的衣服。她揉了揉眼睛,张着大嘴,伸出右手舞动着:“大国,大国,你快来看!这是什么?”

穆大国放下铁耙子,快步走到妻子跟前,顺着手指方向一看,他立时惊呆了:这不是我大儿子的衣服么?

穆大国浑身哆嗦。当他走近衣服跟前,伸手一提,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堆白骨!同时,在这一堆白骨的脚下,还有一个矿泉水瓶子。穆大国扑通一声,趴在了这一堆白骨上面,失声哭喊着:“儿子啊!我们可找到你了!你怎么死在这里呀!”

此时此刻,穆大国的妻子更是悲痛欲绝,几次昏厥。

第二天尸骨火化,穆大国用红布将大儿子的骨灰紧紧地裹包着,安放在窝棚外边临时搭建的小屋里。每天晚上,穆大国没有眼泪,没有语言,只是搬了一把凳子,坐在大儿子的骨灰前面,一坐就是一夜。当东方的启明星就要升起来的时候,穆大国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泪流满面地唱起了《望星空》。

当穆大国和妻子沉浸在失去大儿子的悲痛之中时,一个更大的打击,毫不客气地向他们袭来!

穆大国的小儿子、小女儿,寄托在抚远县浓桥镇的亲属家。可他的小儿子小穆二却在抚远县职业中学读书,皆因远离父母,小穆二的学习成绩始终处于班级中等水平。小穆二不想让父母为他操心,勤奋刻苦,不辞辛劳,决心不依靠父母闯出一片新的天地来。

就在当年的期末考试中,小穆二过关斩将,取得了全年级第三名的好成绩。当天晚上,班级几名好朋友欢聚在一起,在一小饭店里庆祝。饭桌上,小穆二多喝了一杯白酒,脑袋有点晕乎乎的。他不知道同学们什么时候离开的,他更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出饭店的。

小穆二走着走着,脑海里闪现出父母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种地的情景,闪现出哥哥喝农药自杀的情景。他的头脑,似乎一下子清醒了许多。他踉踉跄跄地行走了几步,用手扶住了电线杆子,低着头,又呕吐了几口。就这样,小穆二朦朦胧胧地又神差鬼使地从抚远县城北出发,沿着早已冰封的黑龙江江面,朝着东北方向走去。走着走着,当小穆二已经接近黑龙江北的俄罗斯境内时,突然从一片小树林里窜出七八名俄罗斯边防巡逻兵。不由分说,他们上前就将小穆二拦住。

这时,小穆二不知所措,一看俄罗斯的士兵,吓得大哭起来:“你们要干什么?为什么要抓我?我什么坏事都没有干,我是来找我父母的,你们放开我!”

俄罗斯的边防兵们,叽里哇啦地说了一大堆俄语,小穆二听不懂。而小穆二哭着喊着说的话,他们也一句都听不明白。俄边防兵们连推带拥,将他塞进了巡逻车里,将小穆二连夜送到了哈巴罗夫斯克市边防看守所。

在边防看守所里,小穆二受尽了毒打和折磨,小小的年纪怎能经受住如此的惊吓和刑罚?在审讯过程中,看守所的审讯人员先是对小穆二劈头盖脸地抽打,然后,又是雨点般的拳打脚踢。

小穆二蒙了,呆了,傻了,哑了。

一连七天七夜,小穆二都没有进食,精神恍惚地叨念着:“你们为什么要抓我?我什么坏事都没有干,我是来找我父母的!你们放开我!”

就是这三句话,小穆二饭不吃,脸不洗,水不喝。无论是看见谁,他都是这三句话。后经狱医诊断,结论是间歇性精神失常。

就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边防看守所的15天时间里,小穆二身体受尽了折磨和精神摧残。俄方不得不将小穆二押到黑龙江江边,升起了俄罗斯国旗。当我国边防部队得知有情况时,也升起了我们的五星红旗。然后,双方边防部队进行了“越境人员交接”仪式,小穆二由我边防部队带回了抚远县。此时的小穆二,蓬头垢面,衣服褴褛,目光呆滞,步履踉跄,完全与上学的小穆二判若两人。

当穆大国见到小穆二时,这位东北硬汉禁不住失声痛哭起来。

坚强与成功

大儿子自杀,小儿子精神受挫,接二连三的打击,并没有击倒穆大国。相反,他比以前更加坚强。在亲人、朋友面前,穆大国说的话很少了。他相信,只要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始终拿出攀登高峰的劲头和心态,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就是这样,穆大国带着小穆二,来到了佳木斯市、哈尔滨市、沈阳市和北京市,多次医治。儿子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恢复得使人非常满意。

儿子病情好转以后,穆大国在国内又将儿子、女儿进行了妥善安置。然后,他又急如星火地走进了俄罗斯,与妻子一起,来到哈巴罗夫斯克市找到了俄罗斯朋友杜尔盖夫。在这位异国朋友面前,穆大国声泪俱下地哭诉着自己的苦难和委屈,恳求朋友们的帮助和支持。

穆大国的泪水,深深地打动了杜尔盖夫善良的心。他出于国际人道主义精神,除了帮助中国朋友免去下一年的土地承包费以外,还出资为穆大国购买了明年的种子、肥料、机油、粮食等。当杜尔盖夫将这一车车种子等物资运到穆大国的住地时,当杜尔盖夫将自己的一包包卢布交到穆大国的手里时,这位中国东北大汉又流出了激动的泪水。

有了这一保障,穆大国信心百倍,干劲倍增。为了防止洪涝灾害的再一次袭击,穆大国和妻子对田野的排水设施进行了修整。同时,对个别地块的坝埂和水沟进行了清理和加固。有一天上午,他和妻子在田间劳动,一不小心,被机车磕绊了一下,一下子扑到了机车的轮胎上。当时,他的胳膊、前胸、大腿严重创伤。妻子扶起他时,他都站立不起,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滚落。可他咬着牙,一瘸一拐地回到了窝棚里。当他坐在板铺上时,两条腿已经肿得连袜子都脱不下来了。

尽管这样,穆大国不喊苦,不叫累。坚持着和妻子一起把另外一段排水沟清理完毕时,只觉得眼前一黑,昏过去了。

当穆大国苏醒过来时,只见他的妻子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将热气腾腾的鸡肉、鸡汤端到了他面前。穆大国一看,什么都明白了:“你是不是把咱们家的小公鸡杀了?”

妻子点了一下头。

穆大国没有责怪,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两滴热泪从眼角处悄然流下。他望着自己的妻子,生活中的精神支柱,心想:多少个月了,可能有一年多了,我都没有吃到鸡肉,没有喝到鸡汤了,我多么想尝一口呀!

就在异国他乡度过我国春节的那一天晚上,穆大国和妻子包了一大盖帘饺子。午夜12时,穆大国和妻子冲着家乡连磕了三个响头,大声地喊着:“我的父母啊!我的儿女啊!对不起了!我只能用这一形式,向你们拜年了!”

然后,穆大国将一小碗刚刚煮熟的饺子,从窝棚里端出来放在大儿子的骨灰前。

之后,穆大国回到窝棚里,拿出大儿子生前最喜爱的电子琴,情不自禁地连弹带唱地唱起了《苏武牧羊》。时而低沉,时而悲怆,时而激奋,时而激昂……

第二年秋天,穆大国承包的50垧土地,获得了空前大丰收。个别地块创造了单产6000斤的纪录,平均垧产达到4000斤,总产量20万斤,实现收入25万元。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得穆大国对扩大生产规模有了更大的信心,第三年他投入了30万元,增加播种面积300公顷,第四年开发总面积已达到了800公顷。

此时此刻的穆大国,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出名了,当地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记者们,纷纷来到他的住地,采访他,宣传他,赞扬他,他都一一婉言谢绝。2008年10月末,穆大国将自己承包的庄稼收获完以后,带着妻子,将大儿子的骨灰,轻轻地、慢慢地、悄悄地、静静地捧回到了自己的国土,自己的家乡———黑龙江省望奎县。

第三章拔山举鼎,

誓将国际官司打到底

随着我们采访的深入,在中俄边境口岸的县市里,听到了俄罗斯的中国农民经常说起的一个名字———史晓军。

缘起“国际红眼病”

1997年的金融危机,将刚有复苏迹象的俄罗斯经济再一次坠向深渊。而今,欧美金融危机引发潜在的全球性经济衰退,俄罗斯同样面临着严峻挑战。

相对于俄罗斯人的生活水平来说,不少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农民在俄罗斯属于“有产一族”。这就极大地刺激了不少生活在底层的俄罗斯人曾经作为“伟大民族”所拥有的自尊心。一些人甚至错误地将他们生活水平无法提高,归咎于中国人抢夺了他们的饭碗。有人担心,如果这一批批中国农民继续保持着这种态势,极有可能使俄罗斯失去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为此,这种“国际红眼病”在俄罗斯人中间传播并蔓延开了。俄罗斯人认为,中国农民都非常穷,道德水准低下。有一些警察总是在大街上,任意盘查中国农民的护照,或者是出其不意地搜查中国农民聚集的宿舍,有个别警察还借机敲诈。史晓军的跨国公司就遭遇了俄罗斯“红眼病”的侵扰。

史晓军,36岁,家住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农村。由于他在齐齐哈尔市、内蒙古满洲里市附近的砖厂当过技术员,可以说他具备了建筑、制砖两门技术。十几年前,在朋友的介绍下,史晓军随着赴俄的劳务大军,来到了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市,在那里参与由中俄双方共同开发的几幢大厦的建筑。与此同时,他又被中方经理高薪聘请为年产千万块红砖、占地5公顷的中型砖厂的厂长。还不到两年的时间,史晓军开始“自立门户”,在哈巴罗夫斯克市创办了自己的中国鸿发集团公司哈巴分公司,经营的项目有两项,一个是建筑开发,另一个是红砖制造。由于资金的限制,史晓军将红砖制造当作他事业腾飞的第一助推器。在自己精心经营下,一个年产几千万块红砖、占地10公顷的制砖厂,在哈巴市市郊拔地而起了。

史晓军每天从早晨4点一直忙到晚上11点。在制砖厂内,他所雇佣的劳动力全都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农民,一共有80多人。无论是取土、机加、制坯、入窑、码垛、烘干、出窑,每一道工序,都严把质量关,唯恐出现一点纰漏,影响红砖的质量。

有一天早晨,史晓军刚刚从砖窑里检查回来,车间主任上气不接下气地推门而入,报告说俄罗斯的移民局官员带领着大批警察来到砖厂检查,并打坏了几个农民。史晓军放下手中的文件,风一样地向中国农民居住的宿舍奔去。这时,中国农民宿舍门前已经积聚着许多人,中国农民不约而同地形成了一堵人墙,与俄罗斯移民局的警察们对峙着。一群人搀扶着被俄罗斯警察殴打得满脸流着鲜血的24岁的刘大柱,站在队伍的最前面。

史晓军一眼看出了这一场面的实质。他悄悄地将自己的手机掏出,按键弹出了“拍摄”的提示。然后,他大模大样地向现场走来。俄罗斯一名警察红头胀脸、醉醺醺地与中国农民对抗着。

机智的史晓军,不但将这一警察的醉态拍摄定格,而且快速地将这一警察手里拎着酒瓶子的场面神不知、鬼不觉地拍摄下来。之后,他几步跨到双方对峙的中间,大声地质问:“你们这是要干什么?”

这时,中国一农民手指着俄罗斯警察说:“他们突然闯进我们的宿舍,说要检查我们的证件。因为我们正在休息睡觉,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的时候,我的弟兄因穿衣服动作迟缓了一些,这位警察,伸手就打,张嘴就骂。我们与他进行争辩,可由于语言不通,我们不知道怎么办,你看这件事情如何处理?”

史晓军听后,点了一下头,转身用俄语与警察们对话:“你们为什么殴打我们的人?”

这名警察醉醺醺地用手指着带伤的中国农民:“他不接受我们的检查!”

史晓军回过头问:“你们是不接受检查吗?”

中国农民异口同声地回答:“不是!他在撒谎!我们还没有起床呢,他就对我们拳打脚踢的!”

史晓军严肃地冲着警察说:“我可告诉你们!你们这是在侵犯我们中国农民的人身权利,你们这是在破坏中国与俄罗斯两国人民的友谊。你们知不知道?”

史晓军连珠炮似的质问,顿时使俄方移民局检查队矮了半截。史晓军一句不让地用手指着警察们:“你们谁是领导?”

不一会儿,俄方移民局检查大队副大队长比尔诺夫从队伍中间站出来:“我是。”

史晓军怒目圆睁着:“我们中国农民来到你们这里办砖厂,是经过你们当地政府批准的,具有各种合法手续。不过,对于你们的检查,我们是欢迎的。可是,你的队员不问清楚,也不顾我们员工正在休息,上前动手殴打。在这里,我代表全体中国农民向你们提出强烈抗议,并严正声明,对于你们这一警察的无视俄罗斯国法的行为,除了对我们受伤农民进行赔礼道歉以外,还要赔偿所有的医疗费用和精神损失费用。”

此时,一警察开始撒野了:“不接受我们的检查,那是你们的过错!”

史晓军将手中的手机掏出来,用手举着:“你们好好看一看!我刚才用自己的手机拍摄的两幅画面!”

看到证据,比尔诺夫害怕了,立即改口向大家道歉。还当着中国农民的面来了一个90度大鞠躬。

史晓军说道:“你们光赔礼道歉是不行的,必须赔偿我们受伤弟兄的医疗费用和精神损失费用,同时,还要赔偿影响我们生产的经济损失!”

比尔诺夫一看事态不妙,立即改变主意,急忙拨打当地救护中心。还不到10分钟的时间,俄医院救护车将受伤的农民护送到医疗中心进行医治。最后,俄方移民局赔偿了受伤农民的医疗费用和精神损失费用三万元人民币,并赔偿了影响生产费用两万元人民币。

仇视骤然升级

这个俄移民局的比尔诺夫,是一个典型的“国际红眼病”患者,他把大批涌进来的中国农民视为俄罗斯的敌人。他开始打击报复,把实施的第一目标,盯在了史晓军的砖厂上。刚一开始,比尔诺夫开着小车在砖厂外面转来转去的,始终没有进厂。他在一群小学生身上做文章。

有一天早上,史晓军的砖厂外面出现了四名俄罗斯小学生,他们按照事先的约定,分别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在同一时间内,跳进砖厂里,分别奔向还没有入窑的砖码垛上。他们掏出打火机,点燃苫草帘子。不一会儿,大火“噼里啪啦”地燃烧起来,价值达四万多元人民币的苫草帘子一燃而尽。

当史晓军发现俄罗斯小学生手里的打火机时,他和他的助手及时将这几位“纵火犯”擒获,并带到办公室里询问。俄罗斯一小学生不但承认自己是“纵火犯”,而且还像开玩笑似的:“放火真好玩!”

史晓军急忙向当地警方报警。警方来到现场一看,非但没有对小学生进行批评,还开着警车将他们送到了学校。理由是,他们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尚未成年。

史晓军气得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他隐隐约约地觉得背后有人操纵,这人就是比尔诺夫!

除了抽调两名工人,昼夜不停地巡逻在厂区周围外,史晓军来到四名小学生家中和学校班主任那里,来一个明查暗访,彻底查出“幕后主使”。

他悄悄来到学校,先是与这所小学的校长进行了解释。然后,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史晓军分别与这四位小学生进行了交谈。其结果是,这四位小学生只说“放火好玩,巧克力糖真香”十个字。就像约定好的一样,没有第三句话。

没有办法,史晓军只好按照班主任提供的位置,利用晚饭后的休息时间来到学生家中。在他一再解释下,孩子们说明了“放火”的真相。幕后的“主使”比尔诺夫发给孩子们一盒巧克力,唆使他们放火。

那好,我史晓军送他们四盒巧克力!

史晓军准备了微型录音机,将访谈的内容一一进行了录音。与此同时,他用手机拍摄了这些当事人的镜头。

不久,比尔诺夫故伎重演,再一次派俄罗斯一警察来到这所小学校,以巧克力为诱饵,哄骗他们放火。可是,孩子们因为有了史晓军给的更多的巧克力,和家长的劝告,他们不再上当了。

从那时起,比尔诺夫等“国际红眼病”的俄罗斯人,表面上停止了对中国农民的破坏活动,而在暗地里寻找着各种时机、各种空隙、各种场合,对中国农民进行致命性的打击。

就在这一阶段,史晓军投资近几百万元,购买了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成立了国际建筑工程公司,将买卖的触角延伸到俄罗斯的哈巴市的建筑行业,先后在阿穆尔斯克、共青城、比罗比詹、布拉瓦、苏萨尼诺等地承揽了楼房、厂房、校舍等建筑项目。

2006年夏季,史晓军通过俄罗斯的朋友得知,哈巴罗夫斯克市中心区将要建立一座商服和住宅为一体的商贸大厦。目前,有俄罗斯和中国六家建筑企业进行竞标。就在竞标大会上,史晓军一举夺魁,夺取了承建商贸大厦的竞标权。

2006年秋季,史晓军的建筑工程公司的所有人马和机械,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哈巴市商贸大厦的建筑工地。他们昼夜不停地抢时间,抓速度以一天一层楼的速度,兑现着合同,保证着工期。

刁难压不垮中国农民

哈巴罗夫斯克市商贸大厦的地址,在该市繁华、交通便利的黄金地带。它的周围,全都是哈巴市市政府官员和公检法官员的住宅。就在商贸大厦崛起之际,史晓军的国际建筑工程公司突然接到了哈巴市政府递交的一份公函。公函的内容是,为了保证周围居民的生活安全和身体健康,禁止该公司使用塔吊。

这里面大有文章。极有可能就是比尔诺夫在搞鬼!可是,眼下什么证据都没有呀!第二天,他来到了哈巴市政府。可是,接待他的一位副主任给了他个冷脸,“这是我们哈巴市政府的决定,你们中国人必须无条件地执行!否则,我们将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将你们驱逐出工地!”两人吵了一架。

当史晓军回到建筑工地时,整个工地停电了。塔吊上的一大捆钢筋,正在高空中悠悠荡荡地悬吊着呢。他知道,这是副主任下令指使的。他马上拨打哈巴市电业局的电话,可是,在这个时候电业局没有人接听电话!

史晓军急三火四地赶到哈巴市政府时,这里的官员们懒洋洋地下班了。在俄罗斯这个地方,只要是上班之前和下班之后,你就是“孩子掉井、火上房”,他们都不管你的。

史晓军垂头丧气地返回工地,而工地上齐集着上百名俄罗斯的居民,有的还打着标语,上面写着“我们要休息,停止使用塔吊”。史晓军明白,这是副主任从中煽动的。他必须出面与这些人解释。他当场答应在两天之内给予圆满的答复!

第二天早上,史晓军连饭都没有吃,开着轿车,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政府等待着区长。他多么希望区长亲自出马,解决眼前这一难题,同时,他还要当面揭发该市副主任干扰、阻挠、设障的不法行为。当俄方区政府工作人员纷纷上班时,得到了令他特别意外又不可思议的消息:区长已于昨天随俄罗斯总统普京到西欧访问,再加上参加莫斯科会议,估计一个月后方可返回。

一个月,意味着几百名中国农民的停工,意味着工期延误。

他只能靠自己的的兄弟们了。

他来到工地的工棚。这里已经齐集着二百多名中国农民,他们大多数都是来自江苏省扬州市,队长是44岁的王帮来。一见到史晓军走过来,王帮来着急地问:“你找到区长了吗?”

史晓军摆了一下手:“区长估计一个月才能回来,他出国访问去了。”

王帮来听后,气得一跺脚:“真他妈倒霉!早不访问,晚不访问,偏偏在这个时候访问!”

史晓军微微一笑,拍了拍王帮来的肩膀:“你可是多年的老建筑了!遇到这点困难,你就这个样子,能行吗?”

王帮来抬起头:“你说得对!我们不能让这点困难压趴下!”

史晓军哈哈大笑:“好啊!我史晓军要的就是你这句话呀!”

说完,史晓军面对着二百多名中国农民,向前一步,毕恭毕敬地向着与他风雨同舟的弟兄们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他又朝着商贸大厦工地深深地鞠了一躬:“弟兄们!眼下正是8月份,我们的商贸大厦工程将于10月15日正式封顶。可是,哈巴市政府却百般刁难。我们现在的处境是,一要保证工期,二要不使用塔吊,进退两难。可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中国农民,我们连死都不怕,难道还怕这点困难么?”

二百多名中国农民异口同声地回答:“不怕!”

“你们说,我们应该怎么办?”

王帮来站在农民队伍中间,举着手:“俄方禁止我们使用塔吊,那我们就用自己的双手,肩挑身背,保证在10月15日大厦封顶!”

人工传递建筑材料的战役开始了!

中国农民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双肩,将那些沉重的螺纹钢、水泥、红砖,从四层楼开始,一直传递到16层楼,这得需要多大的力量啊!

从工长到队长,从队长到班长,从班长到力工,他们用肩扛、身背、手拎、脖挎的最原始的方式,将那堆积如山的钢筋、水泥、红砖,一根根、一袋袋、一块块,从地面搬运到一天一层楼的工地上。

在中俄建筑工程合同上,十分清楚地写着“使用机械的时间,不得超过晚6时”。可是,禁止使用塔吊以后,这里的中国农民每天早晨5时就进入工地,到晚上9时收工,一刻不停地搬运着建筑材料。

史晓军右腿摔伤,但他咬牙顶着,嘴里唱起毛主席语录歌曲。他心里有一面旗,一团火。

10月15日,按照合同的期限,史晓军率领中国农民在没有塔吊的巨大困难面前,历时60天,提前15天完成了16层商贸大厦封顶的艰巨任务。

这就是中国农民的尊严!

状告俄罗斯强势

为了斩断魔爪,在这期间,史晓军利用晚上休息的空闲,把目光死死地盯住了哈巴市政府副主任和移民局比尔诺夫。刚开始,史晓军开着轿车进行跟踪,可由于目标过大,几次极好的机会,都从他的眼皮底下溜掉了。没有办法,史晓军只好弃掉轿车,徒步进行“侦察”。

一个漆黑的夜晚,史晓军根据前几天的“侦察”,断定今天晚上这两个人将密会在一家中国餐馆内。果不其然,到了晚上8时左右,副主任满面春风地走进餐馆。还不到半个小时,比尔诺夫也悄悄地走进里面。两个人见面以后,先是得意万分的笑声。然后,老谋深算的副主任将手指放在嘴唇边,示意比尔诺夫不要声张:“区长马上就要回来了!如果史晓军见到区长,并说明所有情况,那我们的事情将要大白于天下了!依我看,你我继续对中国人施压,让他们永远都喘不出气来。然后,我们再来一个‘暗中调解,从中狠狠地敲他一竹杠!”

比尔诺夫轻轻地拍着手:“好主意!我赞成!来,为了我们的计划实施得天衣无缝,干杯!”

就在副主任和比尔诺夫连连干杯时,史晓军突然出现在他们的包间外面,以最快的速度,举起数码相机,按动了快门。

比尔诺夫大惊失色。

史晓军走到桌子前面,伸手在桌子底下取出一部微型录音机。他面带胜利者的微笑,手举着录音机:“有了你们相互勾结的镜头,又有了你们想要继续陷害我们的录音,你们说,你们的将来是一个什么样子?是继续当你的市政府副主任,是继续留在移民局工作,还是在监狱里生活,这就看你们的表现了!”

当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区长从国外访问回来时,史晓军在第一时间得到了区长的接见。史晓军有理有据地、有根有本地讲述了中国农民在这里所遭受的耻辱和冤屈。听完史晓军的讲述,这位区长大为恼火:“这简直是胡闹!这是在破坏中俄友好关系!”

有了俄方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区长的支持,史晓军立即将市政府副主任和移民局比尔诺夫起诉到了哈巴市法院。这位副主任和比尔诺夫根本就没有想到,史晓军的速度是如此地神速,史晓军的态度又是如此地强硬。随即,他们两人动用了所有的人脉关系,企图躲避法律对他们的制裁。

开庭那一天,史晓军用大量的事实,将比尔诺夫如何无理搜查中国农民宿舍,殴打中国农民,唆使未成年儿童放火焚烧大批苫草帘子,勾结市政府副主任,阻挠中国农民使用塔吊,造成中方巨大损失的人证、物证,一一呈现到法官面前。

可万万没有想到,在法庭审判之时,俄方哈巴市法院却宣判这个副主任和比尔诺夫无罪,不承担任何经济责任。史晓军听后,怒气冲天:“我作为中国农民,不把你们这些俄罗斯的腐败分子绳之以法,我死不瞑目!”

随后,史晓军来到了莫斯科市,来到了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讲述了他们在俄罗斯的经历和磨难,讲述了他们在俄罗斯的遭遇和冤屈。根据史晓军的介绍,大使馆的同志无偿为他聘请了在俄罗斯的中国律师。紧接着,史晓军将诉状递交给了俄罗斯联邦最高法院。经过长达一年之久的诉讼,俄罗斯联邦最高法院作出了二审判决,判决哈巴市移民局比尔诺夫有期徒刑三年,市政府副主任免职,赔偿史晓军经济损失20万元人民币。

第四章记住了!我们是中国农民

2008年7月1日,黑龙江省方正县农民刘大宝,接到了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市远洋海船船长打来的国际长途电话。在电话里,这位俄罗斯船长,用十分恳切的话语,希望刘大宝和他的弟兄们,再一次与他合作,并且将弟兄们原来的劳务费270美元,提高到了540美元。

海外遇险,坚护中国人尊严

2003年7月,经人介绍,刘大宝在黑龙江省某一对外技术服务责任公司领取了一份招工简章,声称是到俄罗斯海参崴的远洋渔船做渔工,每个人交给对方中介费1.1万元。然后,对方每月发放劳务费270美元(50美元零用钱,90美元安家费,130美元为工钱)。经过一个月的体能训练,2003年9月11日接到了正式通知,他和弟兄们来到了俄罗斯海参崴的纳霍德卡港口。

当刘大宝一踏进这个港口时,一切都变了。海船不但又破又旧,而且还生满了铁锈。这里,并不像招工简章里说的那样,根本就没有电视、录像等设施。8个人挤在一间很小的船舱内。哪有什么大食堂呀!吃饭就在甲板上。

第一天,长得又高又丑又凶的俄罗斯船长,手里拿着皮鞭子,恶狠狠地指着刘大宝和他的弟兄们,大声喊道:“告诉你们中国来的农民,必须在这艘船上老老实实的!有一点不遂我的心,我就惩罚你们,我就把你们轰走,听清楚了没有?”

开始时,十几位中国农民不适应这里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更忍受不了船长的各样惩罚。每顿饭只给20分钟的时间,超时就罚你50美元。所以,他们经常吃不饱饭,已经是一种“规律”了。船上的劳动量特别大,一天忙来忙去的,只能睡上三个小时的觉。谁要是在工作中打瞌睡,一旦被船长发现了,轻则谩骂,重则就是一顿毒打。

刘大宝和弟兄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收拢和松放绳子,每条网绳上挂有很多大中小不等的海鱼。最小的40公斤,最大的400公斤。他们每天手脚不停地拉扯着绳子,拉一天绳子,两手感到特别的疼痛。拉两天绳子,双手就得裂开,被海水淹过以后,裂开的伤口立时显得煞白煞白的。有时,裂开的伤口都显露出白骨。就这样,他们手上的伤口裂开了长好,长好了再裂开。不到半年时间,手掌都长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吃饭的时候连筷子都拿不住。

这艘远洋海船是从俄罗斯海参崴的纳霍德卡港口出发,经由彼得大帝湾,途经鄂霍次克海、白令海、东西伯利亚海、喀拉海,然后在摩尔曼斯克港口卸货出售。就是这样的一去一回,需要的时间整整是三个月。

有一天,刘大宝和弟兄们刚刚收完网绳,渔船行至东西伯利亚海就起风了。海浪一个接一个,一浪更比一浪凶。突然,一个足有三丈多高的海浪,迎面向甲板打来,如同饿虎扑羊一样,直逼正在船舱外检查网绳的刘大宝。来不及躲闪,海浪一下子就将刘大宝拍倒在甲板上。紧接着,就是左右颠簸的回挡水的冲击。在这一危急时刻,人如果抓不住甲板上的固定物,几秒钟的时间,连人带水回冲到大海里,后果不堪设想!幸亏刘大宝抠住了船舱外一块角铁,后来被弟兄们抬到船舱里。

有一次,刘大宝替换一位兄弟上岗,在扬绳机操纵台上,由于极度疲惫,右手被机器绞住,整个上肢已被绞进三分之一,如果再前进一点点,右臂就有被绞断的危险。他快速切断电源。弟兄们七手八脚地将他的右手,慢慢地转动着胶带移了出来。

这时,俄罗斯船长气急败坏地从休息室里蹿出来,刚想要扬起手中的皮鞭子,刘大宝再也忍不住了,抬起左手,有力地扳住船长的手腕:“你要干什么?”

这位船长几次挣脱,都被刘大宝牢牢地钳住。船长跺着脚喊:“我要开除你!”

刘大宝使劲地将船长的手腕一甩:“船长先生,你可要放明白一点。你把我开除了,我的弟兄们都得和我一起离开这里。到那时,你用什么赚钱呀?”

船长瞪了刘大宝一眼:“那好!你我就走着瞧!”

此时,这艘远洋海船已经驶进了喀拉海海域中心,这里风大浪高,海鱼特别地多。经过一天一夜的下网,次日上午10时又开始收绳了。刘大宝和弟兄们拼命地拉绳、捡鱼。可他们越拉越沉,索性一动不动了。不到半分钟的时间,海里的“猎物”死死地下坠着,使得他们纷纷被带到渔船的边缘上。刘大宝马上意识到,海里肯定是一条大鲨鱼,他大声地喊着:“弟兄们!这是一条大鲨鱼啊!”

说完,刘大宝拼命地将胳膊上的绳子绕了几圈。因为刘大宝在收绳位置的最前面,他没有想到,海上的“猎物”在海里挣扎了几下。刘大宝渐渐地支持不住了,胳膊上的皮肤已被移动的绳子撸得脱皮了,鲜血流了出来,骨头连着细筋也都显露出来。刘大宝扯着嗓门,大声地呼喊:“船长!你过来!”

躲在渔工后面的船长探出脑袋,嘴唇都哆嗦了:“你看怎么办?”

刘大宝命令的口气在喊:“砍断网绳!”

船长吃惊地问:“那海里的大鲨鱼怎么办?”

刘大宝气愤地骂道:“你混蛋!你不是人!快!砍断网绳啊!”

这时,一弟兄操起锋利的板斧,手起斧落,网绳砍断了。几名弟兄得救了,可刘大宝的胳膊却负了重伤。挎着绷带的刘大宝,用左手指着船长的鼻子:“你别忘了,希望你记住了,我们是中国人!”

襟怀坦荡,胸装五洲四海

这艘海船每一次停靠在摩尔曼斯克商务港口卸货销货时,船长代表就发给弟兄们季度奖金。有一次,当船长代表发放完以后,便和船长有说有笑地离开了渔船。这时,刘大宝一边数着奖金,一边准备上岸购买一些生活用品。当他刚一踏上岸时,发现甲板的舱板有一绿色的纸包。他下意识地捡起一看,纸包里包裹着大量的美元。他仔细地一数,不多不少整好是一万美元。

是谁丢的?刘大宝四下望了望,除了船舱里弟兄们围坐在一起打扑克以外,甲板上一个人都没有。刘大宝寻觅着,没有发现丢失者的踪影。他又努力地想了想,在这一空闲时间里,只有船长和船长代表从这里走出去。对了!一定是他们丢掉的!

刘大宝二话不说,撒腿就向岸上跑去。追跑了十几分钟,他气喘吁吁地张开了双臂,挡住了船长和船长代表的去路。船长用敌意的目光瞧了一眼:“你要干什么?发放的奖金有什么差错吗?”

刘大宝摆了一下手:“不是!我有一件事情要问你们。”

船长一点头:“你说吧!”

刘大宝稍微喘了一口气:“你们丢没丢什么东西?”

船长代表觉得很奇怪,上下打量了自己一遍,没有发现什么。当他打开皮包时,惊呼着:“不好了!我的一万美元没有了!”

刘大宝笑了,伸手将纸包递给了船长代表。船长代表惊讶得瞪着眼睛,张着大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刘大宝又笑了笑:“请你好好地清点一下,对不对数目?”

当刘大宝转身离开时,船长代表扯住他的衣襟,从这一纸包里抽出几张美元,塞进刘大宝手里。刘大宝百般不肯,再三地推让。船长代表惊疑地问:“怎么?你觉得我给你的回报太少了么?还是你们中国人不喜欢美元?”

刘大宝一脸的严肃:“我们来到俄罗斯的渔船上,是凭着自己的一双手赚钱的。捡到的钱,我们中国人是不能要的!”

船长代表连连拍手:“中国人,哈拉少!”

这时,船长十分不解,他用手指指自己,又指指刘大宝:“你为什么这样做?我不理解!”

刘大宝走到船长面前,举着手:“记住!我是中国人!”

距离返回海参崴还有一天时间了。刘大宝和他的弟兄们在摩尔曼斯克市内,尽情地旅游玩耍。晚上10时,他和弟兄们回到船舱休息。这时,刘大宝他们听到船长哼唱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扑腾”“扑腾”地迈着沉重的脚步,向渔船走来。听得出来,船长喝酒了,而且是喝高了。

不一会儿,只听一声怪叫,紧接着又听到“扑通”有人落水的声音,“哗啦”“哗啦”的挣扎声响,伴随着有人高声地喊叫:“来人呀!救命呀!”

不好!船长落水了!

刘大宝和弟兄们纷纷冲出船舱,可有人在后面说:“没有事情的!船长他会游泳的!”

刘大宝不管这些,这一边弟兄们身着救生衣跳进海里,那一边刘大宝用手电筒的光束寻找船长落水的位置。经过半个小时的抢救,弟兄们将船长从海里捞了上来。当弟兄们把船长抬到甲板上时,他这才从醉酒中清醒过来。一看见渔工们浑身湿漉漉的样子,又想到自己平时对待中国人的态度,这位俄罗斯船长竟哭了起来。船长扯着刘大宝的手,又拉着弟兄们的胳膊,声音哽咽着:“对不起,中国弟兄们!”

刘大宝笑了:“什么都不要说了!只要你看得起我们中国农民一分,那我们中国农民就回敬你十分。今天的事情,你都看见了吧!”

俄罗斯船长羞愧地点了一下头,刘大宝拍了一下船长的肩膀:“好了!明天我们准备返航吧!”

2007年9月份,刘大宝和他的弟兄们就要回国了。此时,这位俄罗斯船长又约来另外两名远洋海船船长,有的答应刘大宝为副船长,有的答应刘大宝为大副,月薪在600美元到800美元不等。可是,所有这些条件刘大宝都不为所动。全体船员们,特意为刘大宝和他的弟兄们摆下了丰盛的酒宴。这位俄罗斯船长斟满了一杯白酒,深深地向刘大宝鞠了一躬:“尊敬的中国人!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伟大的民族,什么是骄傲的国家。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再度与你们合作的希望。我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干杯!”

第五章冲破国界,我们都是一家人

一个初中毕业的中国农民,只身一人前往俄罗斯远东的海参崴打工,结识了俄罗斯的女大学生。他不仅与这位俄罗斯姑娘结为夫妻,还为洋岳母在中国找到了终身伴侣。

一位教师和一顿饺子

王延学,今年28岁,家住在黑龙江省东宁县。1996年,他初中刚刚毕业,压根儿就不想在家里种地。通过老乡的介绍,身带一万元人民币,来到俄罗斯海参崴做起了“倒大包”生意。刚开始时,他把“倒大包”当成是一买一卖、一手钱一手货这么简单的事情。

可是,王延学来到海参崴中俄边贸市场一看,就傻眼了。出摊的第一天,他站在那里一个劲儿地用中国话吆喝着,可那里的俄罗斯人谁都不搭理他。他旁边的一位中国人就说,你连俄语都不会说,不等于瞎子点灯———白费蜡么?

就这样,王延学在海参崴中俄边贸市场里空喊了半年,一无所获。家底子赔了个精光。一天,他来到一家酒馆。一边喝着白酒,一边流泪。不知过了多久,对面走过来一位漂亮的俄罗斯女孩,披着一头金色的长发,用一双楚楚动人的眼睛,打量着王延学:“这里有人吗?”

“没有人,你随便坐吧!”

王延学笨拙的俄语,使女孩扑哧笑了起来:“你是中国人吗?”

通过笨拙的交流,王延学得知女孩名叫冬妮娅,在海参崴大学读书。王延学就想,如果请她当俄语老师,真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

回到住处,王延学和邻铺的伙伴儿商议:“我王延学已经是一无所有了,求求你帮助我一下。从现在起,我王延学负责运货、接货、出货,你负责购货、销货,我只能是靠出力赚钱了!”

邻铺的伙伴儿一口答应了。

一个月过后,王延学和朋友们一起做成了几笔生意。不但赚回了老本儿,而且还有了积蓄。一到晚上,他就想起了冬妮娅。

几个月后,生意越做越大,急需大库房存放大批服装。在1997年4月的一天,他在列宁大街上租了一处房子,用来做仓库和住房。当天晚上,王延学收摊回到这里。刚一进院,突然发现冬妮娅正向隔壁一幢别墅走去。真是无巧不成书,两个人竟然成了邻居。

王延学请冬妮娅到他的住处吃他做的中国菜,她非常兴奋。第二天下午,王延学提前收摊回家,精心炒了六道菜。冬妮娅见到桌子上有醋溜黄瓜、土豆炖牛肉,惊叫着:“真香啊!你这样招待我,我应该怎样感谢你呀!你不是想学俄语么?要不我教你俄语,你就请我吃中国菜,怎么样?”王延学连连答应。

冬妮娅时年20岁,不仅漂亮,做事也特别认真。俄语发音最难的是颤音,发音时舌头要拐几道弯。为了帮助王延学发好颤音,冬妮娅常常张着嘴,让他观察发音的全过程。

在冬妮娅的耐心帮助下,王延学的俄语水平有了很大进步。两人的感情也飞速发展。

一场相救和一阵追寻

1998年,冬妮娅大学毕业。她拒绝了父亲公司的一份工作,随着王延学经营着服装。这时的王延学,服装生意越做越大,由摆地摊到出摊床,由批件到批量,由批量到成车,由小库房到大场地。买卖还扩展到哈巴罗夫斯克、布拉戈维申斯克、秋明、西伯利亚、莫斯科等地。

可是,他的生意遭到了一家同行的嫉妒。这家同行暗地里纠集了一帮俄罗斯歹徒,欲将他从海参崴的中国商城里挤走。有一天,这些歹徒醉醺醺找上门来,威胁着要他把门面转让出去,否则,就要武力解决。王延学根本不理这一套。几名俄罗斯人灰溜溜地走了。

可过了三天,王延学和冬妮娅正在柜台里忙碌着,几个戴着墨镜、手拿木棍的俄罗斯歹徒,气势汹汹地闯了进来,二话不说,搬起库房里的服装就往外面停放的汽车上丢。王延学上前阻止,却被两个人死死按住,还大声威胁:“你乖乖地别动,要不然就打死你!”

就在这时,冬妮娅猛地冲进后屋,操起一把菜刀,指着歹徒们大喊起来:“你们都给我住手!要不然,我就报警了!”

几位俄罗斯歹徒愣住了,其中一名歹徒挥着手:“这不关你的事情,我们在搬中国人的东西!”

冬妮娅气愤地吼道:“谁说不关我的事情?这里的东西就有我的一份儿,你们要是再抢,我马上就叫警察来!”

说完,冬妮娅操起了电话,准备立即报警。这几位歹徒惊讶地看看冬妮娅,又瞧瞧王延学,不解地问:“我们不明白,他是你什么人?”

冬妮娅将胸脯一挺,大声喊着:“他是我的丈夫!你们赶快给我滚!”

一见冬妮娅如此地拼命,歹徒丢弃货物,拔腿就逃。价值达30多万元的服装,毫发无损地保住了。

王延学既感激又吃惊。他小心翼翼地将货物搬回库房以后,红着脸问:“冬妮娅,你怎么能在大庭广众面前说我是你的丈夫呢?”

冬妮娅转过身来,瞧了瞧脸色绯红的王延学,反问道:“为什么不能呢?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最配做我的丈夫了。难道你不同意吗?”

王延学吭哧半天,憋得额头上一个劲儿地冒热汗。尽管冬妮娅不顾一切地爱上了王延学,可王延学却感到自己出身卑微,不敢正视冬妮娅那如火的目光,他想要打退堂鼓。

他总是躲着她。聪明的冬妮娅看出了王延学的心思。她问:“王,你为什么躲着我,我做错了什么?要是你对我不好,我会很伤心的。”

冬妮娅天天到商城来,天天来找王延学,天天说她那痴心的话。

越是这样,王延学越难受。实在是难以回避现实了,王延学交了底:“冬妮娅,我和我家都很贫穷,我这个人长相很一般。我真的配不上你,我们还是做普通朋友吧!”

冬妮娅根本不听:“不!不做普通朋友,我不管你穷还是富,我就是喜欢你!你就是我认定的丈夫!”

在俄罗斯人的思想观念里,爱情是不讲条件的。俄罗斯年轻人不像中国年轻人考虑得那么多,什么房子呀,金钱呀,职业呀,只要感觉在一起能幸福开心就行。而且,父母绝对不干涉子女的婚事。

但是,王延学仍然觉得这事不靠谱,决定离开冬妮娅。他在一天夜里将自己的货物搬走了。得知这一消息,冬妮娅失声痛哭。她茶不饮,饭不吃,觉不睡,脑海里翻来覆去就是王延学的影子。半个月过去,冬妮娅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找到王延学!

冬妮娅首先来到中国人集中的几个市场寻找,又满大街查找贩卖服装的中国人,可都没有找到。她跑遍大街小巷,没有找到王延学。

冬妮娅又开始缠王延学打工时的朋友。朋友开始什么都不说,冬妮娅就天天坐在朋友办公室的沙发上,一动不动地等,一句话都不说。“你一年不给我提供王延学的消息,我就在这里等一年!”

王延学的朋友感动了。这么好的姑娘,在咱们中国到哪里去找呀?你还躲什么呀?他告诉冬妮娅,王延学就在一家中国边贸公司里打工。得知这一消息以后,冬妮娅快速地拦截了一辆出租车,风风火火地赶到中国边贸公司。

当冬妮娅看见分别两个多月的王延学时,顾不得俄罗斯的风俗习惯,顾不得大学生的身份,一下子扑到王延学的怀里,放声大哭。

王延学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疯狂地亲吻着冬妮娅:“冬妮娅,从今以后,你我再也不分开了!”

一种牵挂和一番筛选

1998年11月20日,冬妮娅冲破了家庭层层阻力,跟随王延学回到了中国农村,举行了中俄合璧的婚礼。婚后,王延学的家人为了让冬妮娅生活得更好,卖掉了家里的房子,在东宁县城购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楼房,全家人其乐融融地住在一起。

开始,冬妮娅对中国,特别是黑龙江人的生活很不习惯。她不愿意吃米饭,王延学就到商场里买面包。她不愿意喝稀粥,王延学就到副食品商店里给她买红肠。渐渐地,冬妮娅适应了黑龙江的生活习惯。当时,王延学觉得太对不起冬妮娅,几次想要解释,可都被冬妮娅打断了,她让他放心,她愿尽力做一名中国的好媳妇。

婚后不到一个月,王延学与冬妮娅商议决定,他继续在俄罗斯海参崴经营服装,冬妮娅则留在家中料理家务。时间一长,冬妮娅感到寂寞。冬妮娅向他提出,要到外面找一份工作,以此来减轻丈夫的负担。

就在这时,东宁县某一外语学校校长主动找上门来,许以月薪3000元,聘请冬妮娅担任大专班的俄语教师。冬妮娅一口应允,王延学全力支持。就这样,冬妮娅成了一名外教。她再也不孤独了。她高兴地说:“我不仅嫁给了一个中国的好丈夫,我还找到了一份令我自己特别满意的工作。现在,我就像生活在天堂里一样!”

尽管冬妮娅嘴上这样说,可她还有隐痛。她的父亲虽然在俄罗斯海参崴特别有钱,就在冬妮娅来到中国与王延学定居以后,却撇下了妻子另寻新欢去了。离婚后的母亲瓦丽娅,生活得不但孤独,思念女儿的心情也日益迫切。冬妮娅时常惦念着母亲。

王延学便与自己的父母商量,决定将洋岳母也接到中国。他的父母当即同意。

2001年3月,瓦丽娅在中国亲家的热情邀请下,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在黑龙江省东宁县安了家。王延学的家就成了由两个国家、两个民族、两种不同文化和习俗组成的特殊家庭。

刚在一起的时候,由于双方语言不通,风俗习惯不同,经常出现彼此尴尬的局面。比如做饭,冬妮娅和母亲瓦丽娅习惯吃西餐,可王延学的父母却是吃中餐。全家人就这么一个厨房,一顿饭根本就做不到一起,也吃不到一起。后来,王延学的母亲想出一个办法,让冬妮娅母女俩先做西餐,随后王延学他们再做中餐。当王延学看到冬妮娅母女看不懂中国的电视节目时,就安装了一套室外卫星接收天线,专门为冬妮娅母女调整了俄罗斯电视节目。然后,王延学家安装了有线电视。这样,一家两制,互不干扰。

几年过去了,冬妮娅相继生下女儿伊娜莎、巴莉娜,王家则给她们取了王盟琦、王盟玉的名字,其真正的寓意是中俄两国结盟。就在这个特殊的大家庭里,两个女儿既会汉语,又懂俄语,已经成为双方老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后来,瓦丽娅又被一家外语学校聘为俄语教师。一转眼,瓦丽娅来到中国已经有三年了,她已经完全适应了中国的环境。可是,随着母亲一天天地变老,冬妮娅的心事又格外地加重起来。也就是说,冬妮娅有了要给孤独的母亲寻找一个合适的中国老伴儿的想法。那样,冬妮娅、王延学、她母亲今后的生活,可以说是十全十美了。王延学一听,高兴得一个劲儿地直拍大腿:“太好了!我举双手赞成!”

有一天,王延学全家人正在观看电视节目,突然,电视台插播一条寻人启事。王延学的脑子飞快地旋转:我何不借助电视为我的洋岳母征婚呢?

第二天,王延学原定的日程是奔赴俄罗斯海参崴,可他立即放弃了起程,直接来到东宁县电视台。电视台的同志们二话不说,扛着摄像机就来到他家。瓦丽娅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呢。拍摄完毕,她这才知道女儿、女婿的良苦用心。就在当天晚上,东宁电视台播出“外教瓦丽娅欲找中国老伴儿共度晚年”的新闻。这一条新闻播出以后,许多观众纷纷打来电话,询问了瓦丽娅征婚的具体事宜。

也就是从那时起,凡是应征人都由王延学、冬妮娅把好第一关后,才能与瓦丽娅见面。经过对应征人的反复挑选,瓦丽娅选择了东宁县一中学俄语教师张先生。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经过当地外事部门批准,瓦丽娅和张先生两个人喜结良缘。

如今的冬妮娅,一边教学,一边做边贸翻译工作,月收入已经达到6000多元人民币,远远超出了俄罗斯人现在的经济收入。母亲瓦丽娅不但教学,业余时间挎着老伴儿张先生的胳膊,逛大街,进公园,还与这里的人们跳个舞,扭扭秧歌。

每逢节假日,王延学特意从俄罗斯赶回,请瓦丽娅和张先生,来到王家大聚会。这个中俄结合的大家庭里传出来的朗朗笑声,无不使过往行人驻足观望。

这时,王延学自豪地说:“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这是冲破国界,我们都是一家人啊!”

第六章悲壮更显中国农民本色

黑龙江省逊克县边疆镇一个村里的老支部书记万大壮远近闻名。他带领20名村民,到俄罗斯阿穆尔州米哈伊洛夫区种了16公顷蔬菜,建起31栋蔬菜大棚,承包了470公顷土地。由于身患多种疾病,加上过度劳累,他正在米哈伊洛夫医院进行抢救。

村民高大伟陪着他。

“这点小病算得了什么?”

这个村人多地少,每人只有6亩多地。村里20岁到30岁的小伙子们,40多人娶不上媳妇。还有18个年轻人,娶了媳妇以后,因家境贫穷而离异。还有的女人出外当上了“小姐”,干脆不回来了。更有的女人到外地打工,抛夫弃子,给“大款”生儿育女。她们说,宁可在大城市沿街乞讨,也不回这个村。

有一天,村里的赵二嘎相亲,特意将老支书万大壮请到了家。本来是一件喜事,就在宴会期间,赵二嘎的父亲与万大壮谈起了结婚彩礼的事情,这才知道赵二嘎的五万元彩礼都是五分高利贷借的。这样下去,光靠家中的几亩地,何时才能把媳妇迎娶到家呀!也就是万大壮离开赵二嘎家还不到两个小时的工夫,传来了令他特别震惊的消息,赵二嘎的母亲因外债沉重,偷偷地在自家的仓房里自缢了。

这事让老支书万大壮的心如同猫抓鼠咬般难受。当天晚上,万大壮开始琢磨起来。要想由穷变富,必须走出去,到俄罗斯去发“洋财”。他到边疆镇政府把自己的想法向镇党委书记、镇长作了汇报。

2002年3月,万大壮以旅游的身份来到俄罗斯。一有空闲,他就来到乡下考察。7天的考察结束后,万大壮已把当地的土地地温、农作物生长期、成熟期、收获期,以及光照时间全都记在了心上。

万大壮决心在俄罗斯大干一场。当年5月,他通过亲属,请来了一位叫娜莉莎的俄罗斯教师,来到村里专门给10个光棍们上了一个多月的俄语对话课。

俄罗斯的土地情况了解了,光棍们的俄语对话也学得差不多了,可万大壮还是不敢贸然去闯俄罗斯。为了达到百分之百的把握,万大壮首先带领两名光棍,一个是赵二嘎,另一个是高大伟,来到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市郊,承包了10个蔬菜大棚,分别种植了土豆、西瓜、西红柿、香瓜、青椒。到秋天一算账,这10个蔬菜大棚去掉承包费用,和对方对半分成以后,净剩2万元人民币。通过一年的实际操练,万大壮就在当年秋天,也就是秋收后回国之前,一口气签下了承包16公顷蔬菜、21栋蔬菜大棚、种植470公顷大豆的合同。万大壮一回到村子里,大张旗鼓地宣传:“这只是开头,还要扩大种植面积。等到下一年,我们还要到俄罗斯开办养猪场、制酒厂,让我们每一个前去打工的光棍们,每年至少拿回2万元人民币!”

万大壮的话音刚落,就是一阵阵咳嗽。当他用手捂住嘴巴时,一口鲜血吐到了掌心。村民们急忙上前搀扶着他,可他只是摆了一下手:“这点小病算得了什么?”

“老毛病不会死人的!”

就在第二年,万大壮带领30名光棍们,杀进了俄罗斯的阿穆尔州米哈伊洛夫区。他逗趣地说:“我领的不是光棍们,而是我的儿子们。儿子们娶不上媳妇,我这个当爸爸的,脸上无光啊!”

万大壮来到这里“安家落户”,可眼前的重重困难不断地困扰着他们。面对着筹建的21栋蔬菜大棚,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他找到了当地农场主,准备购买芦苇帘子和棚架杆子。农场主以没有此货拒绝了他。临走时,农场主告诉万大壮,20公里外有一处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荡。

这里正是初春开化、冰雪消融的时节,人车一踏上冰面“咔”“咔”直响。没有办法,万大壮手拿着推刀,在前边探路。尽管小心谨慎,他和几名光棍儿还是掉进了冰窟窿里。大家连拉带拽,总算把他们救上了岸边,可机车又陷进水中。胆小的光棍儿,浑身哆嗦,这简直就是拿命玩儿呀!

万大壮不在乎。人多力量大。

到半夜12时,他们连砍带拔运回五大车芦苇,人都变成了泥人,打着补丁的棉裤棉袄,早已冻硬。就这样,万大壮和光棍们吃住在一起,不分白天黑夜地搭建蔬菜大棚。小孙子病重住院,他也没有回去。

蔬菜大棚建起来以后,万大壮带领着光棍们进行470公顷的春耕春种。由于俄罗斯上年秋季降雨大,这些土地出现了春涝。为了抢抓农时,适时早播,万大壮和光棍们在田间地头临时搭建了塑料棚,吃住在那里,减少往返时间,增加作业时间。分成昼夜两个班组,夜间耕地,白天播种,轮流作业,每人每天劳动时间在16个小时以上。

有一天夜晚,机车耙地陷入低洼地块,一下子陷进了有二尺多深,几次轰油起车都无济于事。万大壮一看,领着两名光棍儿跳进泥坑,连抬带扛加推,可机车还是原地打转转一动不动。三个人不够用,就来了十个光棍们,总算推出来了。就在这时,万大壮猛地吐了一口鲜血,立即就晕倒了。

“光棍们”七手八脚将万大壮送进了附近医院。当时,俄罗斯的医护人员,以为送来的是“中国疯子”呢。住院还不到一天时间,病情稍有好转,他就离开了医院。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他们终于完成了470公顷大豆的播种计划。

入夏以后,俄罗斯阿穆尔州发生了百年不遇的草地螟灾害。一片片黄乎乎、绿叽叽的草地螟,真把光棍们难住了。他们无计可施,瘫坐地上。万大壮气呼呼地抬起脚,一连几下,就把光棍们踢了起来,骂道:“你们这些没用的东西!都说你们娶不上媳妇,一见到困难,全都成了‘缩头乌龟。就你们这个样子,谁家有姑娘敢嫁给你们?我们必须想办法,战胜困难!你们知不知道,草地螟是什么?”

“光棍们”摇了摇头。

万大壮吼道:“你们都把腰杆给我挺直了!从今天开始,我到附近植保部门购买特效杀虫剂,你们准备好喷雾器、水桶、条帚等工具,咱们贪黑起早地进行喷杀。我再把大型机械喷洒机借来。采取人工和机械喷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防治,争取在一星期之内,控制虫灾的蔓延扩大,要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在万大壮的带领下,“光棍们”全都涌进了这片一望无际的田野,不知疲倦地喷洒着农药。

就在这时,万大壮又一次昏倒,大口大口地咯血。“光棍们”再一次将他送进附近医院医治,他在病床上躺了不到两天,就回到了住地。“光棍们”询问病情时,这位东北硬汉拿出了几盒药,晃了晃:“老毛病了,死不了人的!”

秋天,为了保证大豆及时入库,万大壮和“光棍们”继续采取昼夜两个班轮流作业的方法,延长大豆收割时间,做到人停车不停,人歇车不歇。他们渴了喝一口凉水,饿了就啃一口馒头。实在是困极了,换换班,躺在地头上打一个盹。此时的万大壮,已经成为相互换班、顶班必不可少的“角色”。谁累了,他马上就登上机车。谁渴了,他马上将凉水送到嘴边。谁饿了,他马上将一大包馒头递过去。谁困了,他马上接过工具继续抢收。

经过二十多天的奋战,万大壮和“光棍们”及时地完成了470公顷大豆的收获任务,保证了丰收的粮食颗粒归仓。面对着丰收的硕果,万大壮忍着巨大的疼痛,细心地盘算着下一年的生产准备。然后,他冲着正在娱乐的“光棍们”说:“我的儿子们!今年,我向你们保证,每个人至少拿回两万元人民币。”

说完,万大壮咳嗽不止,大口咯血。“光棍们”吓坏了,急急忙忙地搀扶着他去医院。可万大壮还在说:“老毛病了,死不了人的!”

“不要管我行不行?”

到了第三年,由于有了前一年的基础,大豆种植顺理成章。可是,他们的蔬菜大棚却出现了令人头疼的难题。

当时,万大壮计划种植五个温室的黄瓜,因为在俄罗斯的市场上,黄瓜的需求过大,价格不停地上涨。为了保证温室里的黄瓜及时上市,他们按照常规进行了黄瓜育苗。幼小的黄瓜秧苗出土了,迫不及待的万大壮,立即进行了移栽。移栽以后,他和“光棍们”天天看着、盼着黄瓜成长。一个半月后,黄瓜的秧苗是长大了,可结出的品种,却是七扭八歪的,没有一根能够合格上市的。结果,好端端的五个温室大棚损失了8万元。这还不算,就在大豆摇铃时节,由于除草剂使用过量,险些没把大片的大豆烧死。到了秋天收获一测算,与上一年相比,少收入了15万元人民币。

怎样使温室大棚育苗不再遭受损失?怎样掌握农业种植每一环节的科学技术呢?聪明的万大壮对这些“光棍们”说:“从现在起,我们既要接受失败,还必须使每一个人变得更加聪明起来。聪明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科学、用科学。”

万大壮是一个说干就干的人。他回到黑龙江省逊克县,来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认真、虚心、诚恳地请教农业技术人员,不惜高薪聘请了技术员,和他一起奔赴俄罗斯,指导温室蔬菜大棚生产。

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万大壮又来到黑河市,购买了以色列、荷兰等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作物种子,不断地改善蔬菜品种。他们知道,高质量、高产量、高效益的农业种植,不是等来的,更不是靠来的,必须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白天,万大壮和技术员灌水施肥,中耕除草,杀虫治病,作好详细的作物生长记录。到了晚上,他们围坐在桌子旁边,分析情况,整理数据,查阅资料。天热蚊子多,他们就挥扇驱赶。瞌睡来了,就用凉水冲头。几乎每晚都是十一二点入睡,有时为了弄清一个问题,他们直到鸡鸣为止。

为了进一步提高蔬菜生产技术水平,在原有一名技术员的基础上,万大壮又聘请了一名蔬菜种植技术员,并与他们签订了合同,实行了超产分成制度。就在当年的蔬菜生产中,技术员认真分析了俄罗斯蔬菜市场需求情况,提前制定了蔬菜生产技术方案和计划,严把育苗、定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环节,保证了蔬菜的品质和产量,确保了蔬菜提前育苗、提早上市。当年,万大壮和“光棍们”的21个温室大棚,获得了喜人的大丰收。

在发展蔬菜种植的最初,万大壮曾经盲目选项,种植的蔬菜品种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造成了蔬菜滞销,大量积压。万大壮找出了积压的原因,决定攻克和打开米哈伊洛夫地区的市场大门。他身穿陈旧的中山服,来到别洛戈尔斯克、斯沃博德内、比罗比詹等城市的蔬菜市场了解情况。所有的摊主,无论是中国人,还是俄罗斯人,投过来的都是鄙视的目光。一个俄罗斯大摊主竟把他当成了“乞丐”,对他连推带轰。

万大壮没有生气,他微微一笑。当俄罗斯大摊主举手要打他时,万大壮从书包里摸出一根又鲜又嫩又直又长的黄瓜,晃了又晃。然后,他又拿出一个又大又红的西红柿,晃了晃,用生硬的俄语问:“你要么?我们这里多得很,遍地都是!”

俄罗斯大摊主不相信:“你是不是从别的摊位偷来的?”

万大壮严肃地说:“我不会偷!我的黄瓜,我的西红柿,为什么要偷呢?”

说完,万大壮选择了一个地方,将自己携带的书包往地上一铺,把黄瓜和西红柿摆在上面,注视着来来往往的顾客。一位俄罗斯女人从万大壮旁边走过时,一眼发现了“新大陆”,转回身来问:“你卖不卖?”

万大壮回答:“我不卖,是样品!”

俄罗斯女人连连地夸赞着,并一再央求着:“卖给我吧!多少卢布?”

万大壮马上报出了低于市场的价格,俄罗斯女人立即掏出钱,将万大壮的样品全部卖走。然后,又问:“你明天还来这里吗?”

万大壮点着头:“明天一定来!”

第二天上午,万大壮领着一名“光棍儿”,两个人扛着两个装有黄瓜、西红柿的纤维袋子,又来到了俄罗斯大摊主的前面。这一回,大摊主比昨天和蔼了许多。当万大壮又要摆地摊时,俄罗斯大摊主一下子将他拉到一边:“中国人,你不是乞丐,是种蔬菜的,我误会你了。你能与我合作吗?”

万大壮眨巴着眼睛:“你我如何合作?”

俄罗斯大摊主用手比划着:“我要把你的蔬菜全部包销,你同意吗?”

万大壮趁热打铁地问:“什么价格?”

俄罗斯大摊主高兴地回答:“和这里的批发价格是一样的。”

万大壮握了握俄罗斯大摊主的手:“哈拉少!哈拉少!”

第三天,万大壮亲自押车,将一大车蔬菜卸到了俄罗斯大摊主的仓库里。还没等到蔬菜车辆返回时,俄罗斯大摊主汗流浃背地将车拦住了,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中国人,再运来一车,蔬菜已经卖光了!”

就在当天,万大壮和“光棍们”又运来了一车蔬菜。就这样,他们以每天三车的供应量,源源不断地运到俄罗斯大摊主那里。20天过去了,万大壮和“光棍们”刚要离开蔬菜市场,一位中国人悄悄地走到驾驶室外面停了下来:“中国老乡!我是这个市场的摊主,你没有注意吧?”

万大壮努力地回忆了一下:“我想起来了!你找我干什么?”

中国老乡问:“如果我到你们的蔬菜大棚里取货,你能把你的批发权让给我吗?”

万大壮思索了一下:“可以。不过,我这样做,俄罗斯大摊主的损失可就大了!”

中国老乡提示着:“你应该知道,我直接取货,价格一分不少啊!”

万大壮沉思了一下:“你说得很对!你这样做,对我们有利。可我们如果抛弃了俄罗斯大摊主,那也太不仗义了!这也不是中国人办的事情啊!”

中国老乡不好意思起来:“那你说,你我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万大壮不说话了,他从副驾位置上跳下来:“中国老乡,你看这样好不好?我呢,与你签订一个合同,保证你和俄罗斯大摊主的蔬菜供应。但我有一个条件,即使你亲自到蔬菜大棚来取货,价格是不能改变的。但是,我供货的日期是在三个月以后,你看怎么样?”

中国老乡高兴地与万大壮打手击掌:“一言为定!”

万大壮回到住地以后,立即召开了“光棍们”会议。他大胆地提出在原有的21个蔬菜大棚基础上,再建10个蔬菜大棚,满足俄罗斯大摊主和中国老乡的需要。还不到半个月时间,10个温室大棚拔地而起。

经过四个多月的折腾,50吨黄瓜、50吨西红柿、100吨甘蓝、80吨马铃薯,成山似的推在他们的基地里。在俄罗斯大摊主和中国老乡的积极销售下,他们用10天的时间,这些蔬菜还是一时难以出手。

几天几夜的思考,万大壮的大脑“机器”又开始运转了。

一天早晨,万大壮一改过去不修边幅的“毛病”,他将自己舍不得穿的好中山装,从箱子底里拽出来,对着镜子,前后左右地比量着。破天荒地拿起木梳,在自己的头上梳来梳去的。站在住地大门口,万大壮俨然一副绅士老者的派头。然后,他夹着皮包,向“光棍们”挥了一下手,走了。

万大壮满面春风地来到阿穆尔州电视台,他十分客气地用自己掌握的俄语与他们对话,向主编说明了来意。主编被他的坦诚和敬业所感动,很快安排记者进行采访报道。

万大壮又开始咳嗽和吐血。但他们的疏菜已经上了电视。

阿穆尔州电视台在黄金时段,对万大壮他们的绿色、无公害的蔬菜进行了专题播映。紧接着,他又通过电视台的跟踪报道,对当地的学校、敬老院、医院进行了必要的赞助,与当地俄罗斯人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万大壮和“光棍们”当年生产的黄瓜、西红柿、甘蓝、马铃薯,不但没有积压,反而在半个月时间一销而空。20天过后,又有一大批俄罗斯客户前来订货,万大壮和“光棍们”手里无货了。

“死,也要死在中国的国土上!”

这一年,万大壮和“光棍们”获得了空前大丰收,带着鼓囊囊的钞票,回到了国内。栽上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外村的和本村的姑娘们,纷纷托人到“光棍们”家说媒。

春节刚过,万大壮又与俄方签订了300公顷土地承包合同,投资35万元购置了一台M160马力拖拉机、3台载货汽车及配套农具。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然而,积劳成疾的老支书倒下了。

4月的一天,万大壮刚把机车安排好,准备去附近地块查看一下,突然,弯下腰来,连吐四口鲜血。随即,浑身大汗淋漓,昏过去了。

万大壮的“儿子们”放下了手中工具,急匆匆地将万大壮送到了附近医院紧急抢救。经过长达三个小时的医治,万大壮从昏迷中醒过来。

“儿子们”知道,老支书的病情,都是为了他们,为了他们村,累出病的。在他们一再劝慰下,万大壮不得不来到阿穆尔州医院进行医治。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胃癌晚期!

诊断书就像法院的判决书一样,不可改变!“儿子们”哭了,他们只能在走廊里偷偷哭泣。

万大壮一反常态,像没事人一样。他早知道有这么一天。在去俄罗斯时,就已经作好了死亡的准备。

万大壮对大家说:“别哭!都给我打起精神来!我现在死了,也心满意足了。看到你们都娶上了媳妇,看到你们身上都有了钱,我这个当书记的,也就死而瞑目了!”

他长叹了一声,说:“我不想死在俄罗斯。死,也要死在我们国家的土地上,我要死在咱们村上。”

当天,万大壮从阿穆尔州医院出院,回到了住地。他想回国。

万大壮挺着虚弱的身躯,挨个看了一座座温室蔬菜大棚,挨个抚摸着一台台、一辆辆机车和工具。他走到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望着,久久地凝视。他嘱咐了这里的生产、播种等环节的注意事项,又告诉他们如何去占领市场和处理好与俄罗斯人的关系。他有说不完的话。他放心不下,割舍不下。

当万大壮等三人通过俄罗斯口岸时,万大壮转过身来,对他们说:“爷们儿,抬起头来!精神起来!记住,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中国农民!”

第七章众说纷纭,中国农民给俄罗斯带来了什么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中国农民走出国门,来到广袤的俄罗斯土地上寻求发展,分别从事商业、农业、建筑、采伐、加工等行业。据国家商务部不完全统计,近四年来,中国向俄罗斯输出农工每年已达2万多人。他们大多数人集中在劳动力紧缺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尤其是滨海边疆区和伊尔库茨克州。

可是,俄罗斯政界有一种观点,他们担心,中国人一旦将收益带走,当地将陷入萧条。他们更关注的是,如果中国人继续保持这种扩张,有可能使俄罗斯失去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种担心毫无必要。莫斯科国立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叶弗格尼•亚西说,目前在俄的中国人只有十几万,且多数中国人只是暂居做生意,对俄没有任何威胁。更何况,近期普京批准了“使侨胞自愿移居俄罗斯计划”,未来五年俄政府将资助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移民几十万人。

不过,目前俄罗斯的地方官员们管不了这么多,他们要复苏经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已经不仅仅是远东地区的问题。俄罗斯中部地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一位官员称,我们这里需要的是,来自中国北方的农业劳动力耕种10万公顷废弃的肥沃土地。那么,中国农民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俄远东领导人:“华人的影响是积极的!”

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活跃着许多中国农民,仅俄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内的乌兰乌德市就有六七千名中国农民,他们为乌兰乌德市和布里亚特共和国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布里亚特共和国总统波塔波夫和乌兰乌德市市长艾达耶夫,对中国农民在当地发挥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华人的影响是积极的”。

布里亚特共和国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根据官方统计,在这里共有近三千名中国农民获得了就业权。

“勤劳、友善”是波塔波夫总统对中国农民的印象。“他们开办的企业,开垦的荒地,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解决就业问题发挥了很大作用。”他说,每天早上从家里出发上班的时候,都能看到中国人建造的民宅。而每天下午下班时,还是能看到这些人在同样的地点继续劳作。在布里亚特共和国,从事农业的中国农民最多,其次就是从事建筑业和工业的中国农民,各占1/3和1/4。在批发零售业、汽车修理和餐饮业方面,中国农民也十分活跃。布里亚特共和国首府乌兰乌德市内共有20多家中餐厅,在距离总统府10分钟的步行路程内,就有当地知名的中餐厅。乌兰乌德市是俄罗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缺乏大量的劳动力,而中国农民的到来恰恰弥补了当地劳动力不足的状况。所以,当地人对到此打工和工作的中国农民普遍怀着友好的感情。另外,华人参与经济活动,也给当地人带来了很大的实惠。

据乌兰乌德市市长艾达耶夫透露,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来到布里亚特共和国的房地产市场投资。艾达耶夫市长认为,这对于乌兰乌德市民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到房地产市场竞争中来,势必使房地产市场价格降低。这样,乌兰乌德市的每一个市民都有能力购买自己满意的楼房。

波塔波夫总统对中国农民在当地的生活很有信心,“这里各民族相处融洽,对华人也一视同仁”。中国农民在布里亚特共和国拥有的成就,也间接地加强了该共和国与中国的经贸联系。目前,布里亚特共和国主要向中国出口原材料、通讯器材、医疗仪器等产品,并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有着紧密的合作。据波塔波夫总统介绍,未来的布里亚特共和国准备加强同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社会团体人员的交流,扩大旅游、卫生保健、文化交流等领域合作。

俄罗斯《消息报》:“中国农民是俄罗斯拓荒的破冰船!”

从莫斯科和叶卡捷琳堡传来两条和中俄友谊有关却令人难堪的消息。先是林业部宣称,正与中国就租赁100万公顷西伯利亚森林交易进行谈判。随后,乌拉尔地区斯维尔德洛夫州农业部长建议,中方在相同条件下租借该州逐渐荒芜的农业用地。专家对此褒贬不一,有人则称这样的好处是短期的,这将带来严重的地缘政治问题。如何评估这一方案的优劣,俄罗斯《消息报》记者走访了乌拉尔地区。

荒芜土地主要指涅维扬斯克区,这里的土地无人耕种,即使1万卢布的月薪,也吸引不来当地的拖拉机,“主要是因为距离叶卡捷琳堡太近,后者的劳动力需求很大,工资也是农村比不了的。”

中国农民在涅维扬斯克区早就存在,目前只有13人,他们是在俄农业部长轰动一时的发表讲话半年前,就已经来到这里的,从该区租种了20公顷土地。根据协议,承租人将在这片土地上种植蔬菜,然后在当地的中国市场上销售。他们是3月份来到这里,建起了休息室,开垦了所有租借的土地,搭建了10个温室大棚。

梅达妮和杜维山是他们中仅有的懂俄语的中国农民,夫妻俩在俄生活已近10年。梅达妮有一个俄文名字“塔尼娅”,总管一切事务。一名国内记者采访他们那一天,梅达妮已到城里去谈销售的事情,剩下杜维山一个人在家。

杜维山的目光,混合了中国人的质朴和俄罗斯人的狡黠,举止言谈有点像俄罗斯人。他说:“我们都来自中国吉林省农村,本来要在谢尔盖那里购买蔬菜种子,他却无偿地赠送给我们,他是个好人。有时,村里的老太太也到我们这里来,用好吃的招待我们。他们是好人,也应该好好地谢谢他们。”

谢尔盖是当地农委会主任,中国农民的出现引起了他极大的关注和兴趣。他说:“我通常8点钟起床,可他们早已干活了。出于好奇,我特意早上6点钟来看,他们已经干活去了。好吧!那我晚上11点钟来看,他们仍然在干活。一开始,我觉得他们不止13人,而是50个人,甚至我还为此向农业公司经理发过脾气,你答应过我,他们不会有许多人的。可现在怎么有50多人呢?经理不相信,便把我领到这里,让所有人站成一排。我数了一下,的确只有13人。后来我弄明白了,之所以显得人多,是因为他们总是跑来跑去忙个不停。

记者问:“你们为什么这样拼命地干?”

杜维山笑了笑:“这个问题很多俄罗斯人都感兴趣。我们在中国的家乡是这么干的,在这里还是这么干。”

“为什么?”

“我们住的地方是山区,我们是人多地少呀!”

记者又来到了租借中国农民土地的“阿亚茨科耶”公司。这个公司设在一个两层小木屋里,公司负责人伊里奇巴耶夫坐在办公桌的后面,笑着说:“中国人自己到我这里来的,他们想种土地……我对他们非常满意。如果明年还想加租20公顷,我连想都不用想就会答应的。现在,区里有许多人都在盯着我。如果实验成功的话,一定会有成百上千的中国农民跟着这样做的。”

“不为我们伟大的国家感到难过吗?”

伊里奇巴耶夫点了点头:“当然是难过的。但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杂草丛生的土地。我的原则很简单,土地不应该荒废。我们不仅从中国农民那里获得了租金,而且还使耕地有了生机。我们的协议是,他们每年都要租种新土地,而那些已开垦的土地由我们自己来种。也就是说,中国农民是我们俄罗斯土地拓荒的破冰船!”

俄农业长官谢尔盖:“中国农民救活了俄罗斯的荒地!”

2000年年初,俄罗斯的希里亚耶夫买下了乌拉尔地区一块几乎要破产的农场。一接手时,他就犯愁了,这么大的土地如何耕种呢?他想,当地人要么年纪太老,要么不愿意干累活。

在这左右为难之际,希里亚耶夫开始求助于中国农民,他把20多公顷土地租给了中国黑龙江省农民。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中国农民便在这片多年没有耕种的土地上种上了西红柿和卷心菜。在这里,好歹都是个农民,他们在穿衣上没有太多的要求。不过,俄罗斯的平均气温较低,就是夏天的清晨,也只有十几度。这对于中国农民来说,全都不是问题。而最最关键的是,这些农民贪黑起早的劳动,使得希里亚耶夫喜出望外:“他们的工作特别地认真,我真希望他们能把当地人带一带,让当地人受到感染,干活努力一点儿!”

看到和听到这一切一切,当地官员们也为之一震,他们开始盘算着要把这数百万公顷长期闲置的土地,都租赁给这样的中国农民。

可是,也有很多俄罗斯人在担心,我们极有可能被这个人口更多且充满活力的邻国淹没。但在这一实际情况下,特别是在俄罗斯人烟稀少的农村,中国农民正在帮助俄罗斯延缓这些地区的衰落。

俄罗斯有超过1/3的领土与中国接壤,而这些地区的人口却只占其总人口的5%,不到700万人。在边界的另一边是中国的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和辽宁,总人口超过1亿。数万名中国农民跨过边界去填补俄罗斯空旷的土地,他们当中有些人从此定居于此,并申请了俄罗斯公民身份。据俄方统计数据,目前居住在俄罗斯的中国人达25万人,一些俄罗斯研究机构表示,到2005年,中国人可能会成为远东和西伯利亚东部地区的主要民族。

在俄罗斯人口稀少,人手短缺的情况下,中国农民已成为雪中送炭的救命恩人。以凯萨琳堡为例,这里是一处大型工业中心区,周围地区的农业一直面临着危机。上世纪90年代农村人口大幅下降,新兴私有化农庄纷纷破产,男人们都转移到城市的建筑业以及西伯利亚的石油钻井平台工作。现在,这里的地区农业长官谢尔盖•切梅佐夫表示,这里有1/4农村已破产,10%以上的可用耕地———大约为16万公顷没有开发,而凯萨琳堡地区20%的粮食依靠进口。他长叹了一口气:“到中国看一看,你就会发现中国没有一分土地闲置。而回到俄罗斯,这里却有大片大片的土地荒芜!”

谢尔盖•切梅佐夫坚定地说:“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难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引入中国的劳动力。前一阶段,我已经宣布向中国农民出租数百万公顷土地,租期为49年。到目前,还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不过,中国方面已经在凯萨琳堡领事馆派驻了农业官员,为中国农民进入该地区作好了准备。我还一再表示,只有中国农民,才能救活俄罗斯的荒地!”

是啊!

俄罗斯这个特别神秘的国土,以它磁石般的魅力,吸引着中国农民每年以几万、十几万人的惊人数字,涌进这里。尽管中国农民含着泪,流着汗,泣着血,甚至牺牲着生命,可他们的命运,在这里发生着质的变化。

俄罗斯的中国农民,是当之无愧的国际拓荒者。

俄罗斯的中国农民,是谱写经济文化交流的作曲家。

俄罗斯的中国农民,是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的民族精神的传播者。

敬礼!俄罗斯的中国农民!

(根据采访对象的意愿,本文主人公均为化名,敬请读者谅解)

作者简介:

泽津,男,曾用笔名江海河、秦风。1956年10月15日生于黑龙江省望奎县卫星镇。自1980年到现在,在中央、省、市各大报刊发表五百多篇作品,获省级文学大奖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一次。现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2007年曾在本刊发表报告文学《田凤山:一个省部级高官的畸形人生》和《千万里,母亲的呼唤石破天惊》。

李林,男,黑龙江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在乡、县、市、省工作多年。主要从事小说、报告文学和散文创作,作品散见全国各大报刊,近百万字。中篇小说《局部地区阴有阵雨》和报告文学《恩兄义弟》,已入围《章回小说》第六届大奖征文。部分作品曾获国家或省级奖项,一篇长篇报告文学入选2008年度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

责任编辑 师力斌

猜你喜欢
大国农民俄罗斯
耕牛和农民
绘画
多想记住你的脸
令人惊叹的发明大国
农民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欲盖弥彰
周边大国的海上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