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学中“两点论”的运用

2009-10-28 07:01乔以明
学理论·下 2009年9期
关键词:德育教学

乔以明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大学生的德育过程中,应当把形与神、正与反、远与近、言与行、知与行统一起来,将更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关键词:德育;教学;两点论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3—0196—02

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全面施教与因材施教等关系均是每一门课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的基本关系。作为德育课来说,其教学还具有其特殊性即始终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而体现出的特有的“两点论”。在教学中,处理好这些特殊性,运用好这些方法,将明显有助于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并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一、形与神的统一

形与神的统一是把灵活多样的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同紧紧抓住具体内容表达的主题、中心相结合,忽略教学内容的提纲结构,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以教学过程看似形散而神聚。

德育课的内容都有较为详细的提纲结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掌握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逐步达到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目的。但在教学中都按照提纲结构为线索进行讲授,讲授的重心会过多的纠缠于系统的知识与枯燥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有时未必能顺利达到。

为提高效率和突出重点,有必要舍弃一些内容,在讲授上把许多具体内容抛开,不管它的提纲、结构,只要紧紧抓住它的核心、灵魂进行教学,采用主题讲座,专题讨论、辩论,或进行对话,谈话,竞赛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把主题清楚地引申出来,把中心思想贯彻下去,在与学生讨论、对话的轻松氛围中慢慢达到转变学生思想的目的。

比如:在讲授职业道德规范时,诸如“积极进取勇于竞争”,“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等等规范的概念、重要性和基本要求等内容,完全可以只是描述一下甚至忽略,而采用讨论的方式解决这些规范的概念、重要性和基本要求等内容,让学生讨论“竞争中是否需要协作”这个主题,从实践的结果来看,使用这种方式是成功的。学生讨论时从学习谈到课外活动,从学校谈到社会,从国内竞争谈到国际竞争等等。其实职业道德规范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通过专题辩论、讨论,开展活动、竞赛,避免了上课形式的单一性,也能让学生充分带入到教学中来,很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正与反的统一

正与反的统一是把正面的榜样人物宣传同反面的人物批判相结合,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

在教学中要常以正确的理论和思想、正面的人物和事例去教育学生,宣传他们的好思想、好行为和好风格,对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上的错误,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努力把他们的思想引向正确的轨道。正面教育既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所决定的,也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毕竟大学生中积极向上者多,他们可塑性强,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多属认识问题,往往是由于分辨能力不强或是自控力不强造成的,这些都需要加强正面教育。在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前提下,为了使大学生经风雨见世面,提高其分析鉴别能力,可以有选择的让学生了解一些丑恶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东西,用反面典型、反面教材教育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增强学生抵制社会消极影响的能力。

不论是正面还是反面教育,如果能抓住具体个别的、是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例宣传做教育,效果更好,因为这些事就发生在他们身边,生动、具体,学生学来容易,而普遍意义地说服教育在很多情况下是隔靴抓痒,学生听了也没劲。只有抓住典型,抓住两端,对这些人思想言行进行深入剖析,才能以此激励、鼓舞和鞭策中间大部分。

比如:讲授“集体主义”时,可收集下列素材:平时班级里默默无闻奉献着的学生及其表现,夸夸其谈,只说不干或干的少的学生的表现。只要我们在上课前一、两个星期稍加留意、打听,通过与学生先进行小范围的交流,这样的素材是有很多可以收集的。手中有典型材料,讲解集体主义的内容与要求就切实、生动得多了,学生也容易受到启发或震动。

三、远与近的统一

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把离我们较远发生的社会事实同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相结合,分析社会大气候和学校小气候之间的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多半是直接和间接地受社会变化的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思潮变化了,则学生的思想就会产生较大波动,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易受社会思潮的变化。我们要善于把社会思潮的变化与大学生思想的变化联系起来,找准时机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及时引导、教育大学生。比如:讲解职业道德的规范“廉洁奉公遵纪守法”时,可联系这样的事实,即办事行贿送礼的社会不正之风早已为校园内许多学生效仿的事实,此时应立足不正之风存在的原因出发,从国家的廉政建设和个人的做人两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和成人的教育。二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以近为主、以远为辅。教育的内容应近一点,实一点,小一点。在很多情况下,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好高骛远,随大流,走过场的假、大、空、虚的口号式的灌输时常有之。德育应立足现实,以小见大,教育内容尽量摸得着,看得见,切实可行,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执行。比如:在比较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哪个好时,由于学生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浅,几乎也没什么感受少,即使是老师绝大部分也没有到过资本主义国家的经历,此时与其竭力在理论上对学生解说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如何优越,倒不如实实在在的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四、言与行的统一

言与行的统一是指教师把自己所说的话、宣传教育的内容同自己的行动相结合,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教师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道德品质、工作态度、治学精神、对学生的尊重以及个人仪表举止、情趣爱好等都是教师风范的表现,这些不只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它更是一种社会职业行为。所以教师应持之以恒,恪守教师职业道德。政治教师尤为典型,因为传德者的“德”首先应是高尚的品行,只有这样的品行才能让大学生心服口服,以师为榜样。政治教师应以自己良好的师德风范,在自己的动静语默之间,言传身教,保持言行一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高尚人格的潜移默化。

这种言行的陶冶是必须是长期的,给学生作榜样,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行为表现,这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做到的,所以要求教师必须长期坚持,这对教师的要求就非常高。同时这种陶冶是无声的,不是告诉学生是做给学生他们看的,但无声胜有声,这远比教学中的说服教育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也会慢慢地模仿,当然我们也不是刻意做给大学生看,其实,不论是不是教师,从做人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只不过当我们做了教师后,更是有意识地时刻保持教师职业的良好形象,并积极地影响大学生的言行。

比如:当我们跨进教室时,常会发现有些班级的讲台边,废纸篓四周有许多废纸等,这时我们不用训学生,既然我们在德育教学时经常要求学生讲卫生,爱护美好的校园环境,那么我们老师就应该首先做到,所以这时我们可以不声不响亲自捡起废纸等垃圾,把讲台和废纸四周打扫干净,就好像我们在家里打扫卫生一样。也许这一次有些学生无动于衷,时间长了,总会改变对教师看法,总会改变自己不讲卫生的坏习惯,乃到其它言行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在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老师,无论他们是不是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在班级里,在校园里,随时把碰到的垃圾捡起再放到垃圾箱里,这对大学生来说,就是最生动、最朴实的教育素材。

五、知与行的统一

知与行的统一是指把学生道德规范的认识过程和行为习惯相结合,把思想工作做到学生心里去,在学生心里剖析道德行为成因。

德育工作的任务是艰巨的、长期的,效果却是迟缓的、反复的。所以经常出现下列现象也不足为奇,即为什么学生掌握一个公式、一项技能容易,对于一个道德规范却迟迟未能实践于行动,或是屡教屡犯。但我们仍要剖析其成因。原因就在于德育的内容往往要经过知、情、意、信几个阶段的心理活动过程,才能内化于学生心中,最后表现为道德行为。而每个学生从认识道德规范到形成信念的过程都是不一样的,从而行为的表现也就或早或迟了。行为偏差的原因就出现在知、情、意、信四个环节,当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个过程不连贯,从而产生行为偏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常采用的方法,这可以解决知与情的问题,可以解决大部分学生的思想问题。意与信的过程也很重要,这也常是导致许多学生行为出现偏差,必须采用外部激励、自我激励,强化训练的方法解决。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工作都应该做到让学生在情愿的状态下接受教育,让学生知理、动情、让学生心服、心动,只有这样,学生在思想上才会产生内驱力,内驱力越大,意志越坚强,信念更不易动摇,只有这样,学生的行为才会发生偏差。

比如:迟到早退的现象,上课迟到早退者极少,但自习课(包括早晚自习)迟到早退者甚多。能否在自习时间严格遵守纪律,的确能看出一个学生素质的高低。有人迟到是因为睡觉忘了时间等引起(信念的因素);有人迟到是因为留恋游戏机等难以控制自己引起(意志的因素),有人迟到他认为自习课没什么大不了的,迟到早退算得了什么等等,所以才引发了迟到这个行为(情感的因素)。所以,从学生心里出发具体原因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是一定能找到有效的方法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不道德的问题。

总之,以上五个方面在德育课教学中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单纯地依靠一种方法,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考虑到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生活等方面的特点,教学时要多方位思考,统筹安排,综合使用。比如教学中以“形与神的统一”为重点关系和主要教学方法,穿插处理其它关系和使用其它几种方法,一方面教育方法的内容丰富了,另一方面,教育活动也必将更有效益。

(责任编辑/彭巍)

猜你喜欢
德育教学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德育出希望之花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