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的点“睛”艺术

2009-11-13 03:54马丽艳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包身工悬念教师

马丽艳

“点拨”,意为点示与拨动,即点示思路门径,拨动思维琴弦,以促进学生进入顿悟境界,从而准确地把握教师提问的意图,做出满意的、针对性的回答。为了让学生愉快地进入教学情境,而且准确地释疑、解惑,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动。通常采用的点拨方式有如下几种:

一、铺路搭桥法

即分解难点式的点拨,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含义深邃、表达曲折、内容复杂的问题用的一种降低坡度式的提问方法。其目的在于化难为易,化整为零。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鲁迅分步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龙华枪杀“左联”五位青年作家的罪行,写“只要是损己利人,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的柔石竟然身中十弹,紧接着文章又以“原来如此……”单句成段,四个字,两个标点,言简意赅、入骨三分地控诉了反动派的凶险,也包含着作者对为正义而献身的青年作家的深切惋惜。为了充分、全面、准确地领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复杂心情,一位教师对这段话(也就是“原来如此”一句话)的含义分解成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1.这句话中的感叹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句话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省略号?

3.“原来如此”又指的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把“原来如此……”这个内蕴精深的句子作了分解,让学生逐一解答。这样就能使学生联系上下文,分别作答,然后综合概括出全句的丰富内涵。

二、引情入境法

作品是作者对生活深入感悟的结晶。但由于生活阅历、文化层次、社会环境的不同,学生与作者,或者文中的主人翁,有在感情上的距离。如何引导学生去体会、去领悟文中蕴含的感情呢?可用教师自身的体会,也可用他们熟知的影视人物,还可用学生自己的生活去进行体味、感悟,即变陌生为熟知,变抽象为具体,变距离为可触摸可领会的感情。例如:《枣核》一文中的美籍华人“一切都有了,一切都如意,为什么还觉得‘心里还缺了点什么呢?”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学生窃窃私语:“当然要这样写,中心是爱国嘛!”“要点明他为什么要枣核嘛!”从学生的眼神中可以感觉出他们对这一感情不理解,甚至怀疑。于是这位教师宕开一问:“今天星期六,父母给的零花钱用光了吗?”“没有,还多着呢!”“那么今天就可以不回家了!”“有钱花并不能代替回家嘛!”这样,学生便悟出了“有钱花不能代替亲情”。从学生的点头和眨眼中表明了他们已达成共识:“美籍华人,心里缺了点什么”。

三、比较感悟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对比性提问让学生去分析、比较、思考,十分有利于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因为简明的对比,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刺激内容越新异,引起的探究反射越强烈,就会在大脑中引起兴奋,从而使人留下清晰而完整的印象。即使刺激消退,这个暂时神经联系仍可留下较为深刻的痕迹,对以后的再认识与重视大有好处。例如:一位教师教《祝福》一文,根据学生看过电影《祝福》这一情况提问:“小说《祝福》中有“我”出现,而电影《祝福》却没有“我”出现,作者与改编者为何要这样安排?”“小说《祝福》采用倒叙,而电影《祝福》采用顺序,这样各有什么好处?”这样对比性点拨,使学生在比较中,运用分析综合的思维形式进行思考,最后得出结论: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由“我”观察展开情节,这样就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并造成了悬念,吸引着读者急于了解祥林嫂生前的经历。而电影利用直感特点,一开场很快就推出祥林嫂的厄运,紧紧扣住观众的心弦,如果再加进一个“我”,反倒造成混乱,所以无须采用倒叙。

四、泛读暗示法

有时,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只须老师准确无误地范读一下,就可使他们茅塞顿开。例如,一位老师讲授《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学生对句中“苟活”一词到底是指谁弄不清楚,老师给学生泛读了一下:“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学生就马上豁然开朗了。

五、激悬促思法

激发悬念,犹如古典章回小说中,在情节向前推进或是在高潮出现之际,突然嘎然而止,让它暂时悬挂起来,给读者造成一种期待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激起悬念的点播方法,就是指教师的提问,能使学生对问题或事情产生“欲知后事如何”的好奇心,对课文的学习有一种“追下去”的悬念心理,使他们带着一种心理上的期待去学习。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有位教师教授《药》时,向学生发问:“同学们,你们听过人血馒头治病的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药》,就是写人血馒头的事,你们知道‘药的含义吗?”这样的提问,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了一种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事情经过和结局的悬念心理。

六、逆引上路法

从逆向发问,引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也就是正话反说。例如,一位教师教授《包身工》时,要求学生概括包身工的生活条件。如果直接地提出要求,学生往往打不开思路。因此,这位老师提示:包身工也穿的和你们一样漂亮吗?学生即想到:包身工“蓬头”、“赤脚”、“衣服破烂”;“包身工也有几室几厅的住房吗”?学生即想到,包身工挤在“充满汗臭,粪臭和湿气”的马桶边“横七竖八”地躺着;包身工能吃上“牛奶和蛋糕”吗?学生即想到:包身工争抢甚至向往着“豆腐锅巴”。这样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出包身工的生活条件:衣服破烂、住房拥挤、空气污浊、生活困难的结论。

总之,点拨的方法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只要大家大胆实践,勇于探索,路子就会越走越广,教学方法就会越来越多。

猜你喜欢
包身工悬念教师
注重创作技艺 彰显内涵本质
——从写作特色的角度解读夏衍《包身工》
最美教师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当代语境看“包身工”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由与权利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一群沉默的羔羊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