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徐霞客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学考察的讨论

2009-11-30 04:33欧阳琳
企业导报 2009年9期
关键词:科学考察西南地区经济学

谭 平 欧阳琳

【摘要】 通过对徐霞客在西南少数民族进行经济考察所作记载的全面和分析,可以发现徐霞客对我国经济学的贡献十分巨大。

【关键词】 《徐霞客游记》;西南地区;经济学;科学考察

徐霞客自崇祯十年(1637年)闰四月从湖南乘船经湘江进入广西到崇祯十二年(1639年)八月返回鸡足山,在西南地区的旅行考察历时两年零五个月,足迹遍布今天桂东北、桂西南、桂北、黔中、黔西南、滇东、滇中、滇西北和滇西地区的山山水水。在艰苦的考察过程中,不仅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且考察社会、分析社会。

特别是他途经瑶(瑶族)、僮(壮族)、苗仲(布依族)、仡佬、罗罗(彝族)、磨些(纳西族)、白、回回(回族人)、蒲人(布朗族)、棘彝(傣族)、德昂、野人(景颇族)、比苏蛮(傈僳族)、峨昌蛮(阿昌族)、西番(普米族)、古宗(藏族)、黎人(侗族)、沙人(壮族)等10余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对这些民族经济现象进行直接观察,记录了少数民族衣食住行、生产交换、商业贸易习惯等情况,为研究西南少数民族经济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一、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饮食民俗的经济学考察

“民以食为天”,食物不仅是生活所必需,也是生存的第一需要,饮食民俗与居住地的自然环境有极大关系,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人民饮食的内容丰富。在主食方面以大米为主,面食、杂粮为辅。如云南清源洞“炊黄梁于洞外者亦熟”、“且托其炊黄粱以待”、“炊黄粱以待”、“令买绿豆杂米作糜以芽菜鲜姜为供”。粮食加工具有水舂、水磨等。如云南迷渡“峡中小室累累,各就水次,其瓦俱备,乃磨室也,以水运机,磨麦为面,甚洁白,乃知迷渡川中,饶稻更饶麦也”,粮价不高,云南碧洞“米价最贱,一升止三四文而已”。榄橄坡“其处米价甚贱,每二十文宿一宵,饭两餐,又有夹包”。

风味各异。如丽江木公“传致油酥面饼,其巨而多,一日不能尽一枚也”。广西桂林“此处肉馒以韭为和,不用盐而用糖。晨粥俱以鸡肉和食,亦一奇也”。糕点相当精细。如云南丽江木土司送给徐霞客的礼品“酥饼油线,细若发丝,中缠松子肉为片,甚松脆。发糖,白糖为丝,细过于发,千条万缕,合揉为一,以细面拌之,合而不腻”。

西南民族地区有独特的山珍野味和风味食品,贵州多“供以鸡葼菜、藟浆花、黄连头,皆山蔬之风味者也”。贵阳白云山“有菌甚美,大者出龙潭后深箐仆木间,玉质花腴,盘杂径尺,即天花菜也。又有小者名八担柴,土人呼为茅枣,云南甚多”。在保山瓦房,闪大史“觅鸡葼瀹汤以佐饭”。徐霞客“并以银五钱畀禹锡,买鸡葼六觔。温甚,禹锡为再蒸之,缝袋以贮焉”。《黔书》卷下鸡葼条称“滇黔鸡葼之美,久为中州脍灸”,“滇以永昌、蒙自为最,黔者普定所产,味不及滇。”大理白族的名茶和饮茶艺术,丽江纳西族八十道菜的丰盛宴席,给徐霞客留下了深刻印象:“味有香气”的香笋,“味颇似鸡肉”的菌类珍品,在徐霞客笔下溢出香气;“菌之类,鸡葼之外,有白生香蕈。白生生于木,如半蕈形,不圆而薄,脆而不坚。黔中谓八但柴,味不及此。

此间石密最佳,白若凝脂,视之有肥腻之色,而一种香气甚异”。还有花红、本山参、孩儿参、土参、竹实、石蜜、松子、胡桃、松实、茶实等,徐霞客都作了记录。说明我国明代南方食品类型多,食法千奇百怪。全州兴龙庵的观音竹,“即余乡盆景中竹,但此处大如管,金宝顶上更大,而笋甚肥美。”“竹上多竹实,大如莲肉,小如大豆。”还“采得竹菰数枚,玉菌一颗,黄白俱可爱”。“过题龙庵,又见两人以线络负四枚,形如小猪而肥甚,当即竹鼯也。笋根稚子,今始见之矣。大者斤许,小者半斤,索价每头二分,但活而有声,不便筐负,乃听而去。盖山中三小珍:黄鼠、林狐、竹豚。惟竹豚未尝,而无奈其活不能携,况此时笋过而肥,且地有观音美笋,其味未必他处所能及”。豆类既可作粮食,亦可为蔬菜。

贵州丹霞山“岭间则种豆为蔬,岁可得豆三十担”。在饮料嗜好上主要是酒和茶。酒是由粮食加工而成的饮料。腾冲大盈江畔“有卖浆者,出酒甚旨,以醋芹为菜”。金齿司“有卖浆者,连糟而啜之,即余地之酒酿也”。酒在西南地区受到重视,其原因如“土人言,瘴疠甚毒,必饮酒乃渡”。腾冲曲石“有三四家当岭而居,是为酒店,以卖浆得名也”。民间好饮酒。

《游记》到处是“留酌至午”,“呼酒痛饮”,“闷酌而卧”、“酌余而醉”。“晚酌遂醉”,“以酒饮余,遂醉而卧”。“啜酒而卧,不觉陶然”等记载,饮酒之风可见一斑。西南地区盛产茶,民间好饮茶。不少地区茶文化还很有特色,如云南悉擅寺僧献茶“初清茶,中盐茶,次密茶”,茶中珍品有太华茶、感通茶和普茶。在风庆高筒槽,“店主老人梅姓,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饮予”。广西多灵山顶芽茶,“洁釜而焙之,以当吾乡阳羡茶中之茄,香色无异也”。云南大理茶树“皆高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茶味颇佳,炒而复曝,不免黝黑“。《大明一统志》大理府物产:“感通茶,感通寺出,味胜他处产者。”《滇略·产略》认为感通茶较之太华茶“之产过之,值亦不廉。”谢肇淛《滇略·产略》载“昆明之太华,其雷声初动者,色香不下松萝,但操不匀细耳。”以茶品馈赠也是常有的。如“纯一馈以古磁杯、薄铜鼎,并牙茶为烹瀹之具”。又如“妙宗师以鸡葼茶果饷”。

二、考察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农业生产方面的经济学考察

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徐霞客旅行考察中,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农业生产状况极为关注。于西南地区的自然条件有利于粮食生产,尤以水稻种植普遍。《游记》中载云南广西府“稻禾盈塍”,罗平“丰禾成塍”、“中满田禾”。鹤庆“田禾丰美,甲于诸郡。冯密之麦。亦甲于诸郡,称为瑞麦,其粒长倍于常麦”。剑川沙溪坞“东西阔五六里,南北不下五十里,所出米谷甚盛,剑川州皆采取足焉”。豆类也是粮食作物,多“种豆陇坂间”(703)。

在西南地区种植极广,“摘豆裹米”、“摘蚕豆为饷”、“乃就其前买豌豆,煮豆炊饭”等即是明证。西南地区环境复杂,还有利于多种经济作物和经济林的栽培,桑麻棉为人们衣着的主要原料,云南水寨“得良畴数千亩,村庐错落,鸡犬桑麻”。弥勒十八寨“种麻满坡”。木棉仅在南亚热带广泛种植。广西三里“木棉树甚高而巨,粤西随处有之”。云南海闹村“有木棉树,大合五六抱,县境木棉树最多”。元谋处“木棉萁有高一丈余者,云两三年不凋”。在云南柯河新街,“有一树冈头,大合抱,其本挺植,其枝盘绕,有胶淋漓于本上,是为紫梗树,其胶即紫梗也,初出小孔中,亦桃胶之类,而虫蚁附集于外,故多秽杂云”。此即紫胶,至今仍为滇西特产。

三、考察关于西南少数民族手工业生产方面的经济学考察

《游记》对手工业记载颇多,广西三里的造纸,隆安的纺织,南丹的银锡、云南安宁州的井盐、云南保山玛瑙山的玛瑙、腾越州南香甸的银矿与硫磺塘村的硫磺、大理点苍山的大理石、永平炉塘的红铜、元谋的云母等30多处矿产和手工业地进行了记载,特别是与国计民生相关的产业记载更详。如广西南丹“银锡俱掘井取砂,如米粒,水淘火炼而后得之”。云南安宁州“有巨井在门左,其上累木横架为梁,栏上置辘轳以汲,乃盐井也”,“安宁一州,每日夜煎盐千五百斤,城内盐井四,城外盐井二十四。每井大者煎六十斤,小者煎四十斤,皆以桶担汲而煎于家”。

丽江“产矿独盛,宜其富冠诸土郡云”。广西隆安“亦有纺与织者,织亦有扣有综,第不高而平。妇人趺坐而织。纺亦然”。腾冲姊妹山“炉烟氤氲,厂庐在焉。”“厂皆茅舍,有大炉、小炉。其矿为紫色巨块,如辰砂之状。”其山后,“即为野人出没之地,荒漠无人居,而此中时为野人所扰,每凌晨逾箐至,虽不满四五十人,而药箭甚毒,中之无不毙者,其妻与子,俱没于此,现葬山前”。《游记》还注意记载产品的成色与质地,如广西隆安“交绢轻细如吾地兼丝,而色黄如睦州之黄生绢,但比之密而且匀”。“泗城人亦有练之为布者,细密难成,而其色微黄,想杂丝以成之也”。云南大理石”其崖上下两层,凿成大窟如厦屋。其石色青绿者,则腻而实;黄白者,则粗而刚。……其板有方有长,……其平如锯,无纤毫凸凹,真良材也“。可见描述之精细。

四、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商业贸易方面的经济学考察

徐霞客对集市贸易活动至为关注,对货物品种、物价及市景状况均记载精微,如贸易活动,他详细地记载了驼木炭的马帮“炭驼”和驼食盐的马帮“盐驼”。广西南丹“米肉诸物价俱两倍于他处,……惟银贱而甚低,所用者只对冲七成”。在罗平东门之市,“市新榛子、薰鸡葼还扬店。贵州黄草坝“是日此处马场,人集颇盛。市中无他异物,惟黄蜡与细笋为多”。云南大理“场中诸物,多药、多毡布及铜器木具而已”。广西南丹银锡二厂“三地相间仅一二里,皆客省客贾所集”。丽江“通事者之家,其家和姓。盖丽江土著,官姓为木,民姓为和,更无别姓者,茯子即迎余之人,其父乃曾奉差入都,今以居积番货为业”。这些均非实地考察而不得的资料。

五、关于西南少数经济区域差异方面的经济学考察

徐霞客还十分关注地区特点,特别是经济现象的区域差异,西南少数民族的发展及不平衡,商品经济发育程度能有力地说明这一点。徐霞客对西南的集市进行的细致的观察,对不同民族的商品经济作了认真的记录,民间集市,各省称呼不一样,“贵州为‘场,云南为‘街子,广西为‘墟。”还有一些大型的商品交易会,如云南大理三月街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徐霞客记录详尽:“榆城有观音街之聚,设于城西演武场中,其来甚久。自此日(农历三月十五日)始,抵十九日而散,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彝物亦无不至”。这里把三月街的时间、地点、参加交易的民族、交易的商品十分简炼地交代清楚。

接着又绘出人们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前来赶街的生动景象:“时男女杂沓,交臂不辨,乃遍行场市。”白族商品观念萌发较早,边境贸易也开展较早,徐霞客留下了滇西浪穹县(今洱源县)铁甲场的边贸记录:“其村氓惯走缅甸,皆多彝货,以孩儿茶点水飨客,茶色若胭脂而无味。”此处孩儿茶,即儿茶,又称黑儿茶,傣语称“西谢”。豆科植物,用其树干黄褐色的心材制取儿茶膏,作为饮料,可清热、生津、化痰。然而,边远地区的一些民族则停留在原始的以特换物阶段。滇西腾冲茶山司、傈僳族、“负茶、蜡、红藤、飞松、黑鱼,与松山、固栋诸土人交易盐布”。很明显,他们在经济上与先进的白族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参考文献

[1]朱惠荣.徐霞客游记校注[M].云南人民出版社(昆明).1985

猜你喜欢
科学考察西南地区经济学
基于MCI指数的西南地区近60年夏季干旱特征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西南地区干湿演变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的响应
山西队戏向西南地区的传播
问道长白山之科学考察
Завершено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 крупнейшего комплексн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узла на юго
--западе Китая
经济学
井冈山市大鲵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及其驯养保护工作探讨
经济学的优雅
论徐霞客对西南地区的社会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