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农闲时节常见鱼病防治技术

2009-12-02 10:20杨秀雄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09年10期
关键词:病鱼全池病防治

【摘 要】 冬季也是鱼病发病率较高的季节,本文针对渔业农闲时节比较常见的鱼病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防治办法,以期对广大养殖户有所帮助。

【关键词】 农闲时节 鱼病防治

渔业的农闲时节主要是秋末至春初这一段时间,此时大部分水产养殖的商品鱼类都已捕捞上市,渔民朋友们很容易放松对水产养殖的日常管理和鱼病防治工作。这样会对来年水产养殖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防范,现将这一时段比较常见的鱼病防治措施简述如下,供养殖朋友参考。

一、小瓜虫病:又名白点病,此病主要危害养殖鱼类鱼种、越冬期间的罗非鱼及金鱼,初冬至春末,水温15-25℃时易流行。发病症状肉眼可见病鱼体表、鳍条、鳃上布满白色小点状囊泡。严重时似覆盖一层白膜于病灶表面。鳞片脱落、鳍条裂开腐烂、鳃上粘液增多,鳃小片充血,出血或坏死,鳃丝粘在一起,糜烂,影响呼吸;虫体寄生在眼部时,可使眼球混浊,发白;病鱼反应迟钝,游动缓慢,停止摄食。防治办法:(1)越冬池用生石灰清塘,以杀灭小瓜虫孢囊,掌握合理的放养密度,可减少此病的发生;(2)采用生姜辣椒合剂,每亩水深1m,用辣椒粉250g,生姜干片100g,煎煮成25kg药水,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续2天;(3)亚甲蓝3ppm全池泼洒,每3天一次,连续3次;(4)福尔马林15-30ppm全池泼洒;(5)阿维菌素0.0-0.03ppm全池泼洒。

二、水霉病:又叫白毛病,此病为鱼卵和鱼苗、种阶段的主要疾病之一,以晚冬和早春最为流行。当水霉的动孢子通过鱼体伤口侵入后,病鱼体表菌丝大量繁殖,生长成丝,肉眼可见呈白色或灰白色的小块旧棉絮, 菌丝长的像沾着一个小棉球,病鱼焦燥不安、运动失常,最后衰竭而死。受害鱼卵呈辐射状浸在水中,似灰白色的小绒毛球,严重者易成批死亡。 防治办法:(1)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注意合理密养;(2)用6-7ppm孔雀石绿浸泡鱼卵2-10分钟,或全池泼洒;(3)全池泼洒食盐和小苏打合剂(1∶1),使池水呈8ppm浓度;(4)制霉菌素按50-100mg/kg体重加入饲料中制成药饵,每天1次,连喂5天。

三、赤皮病:又称“擦皮瘟”、“赤皮瘟”,由荧光假单胞菌引起,以春末夏初为常见,但冬春严寒,鱼体皮肤冻伤后也易发此病,是草鱼、青鱼的主要疾病之一。主要症状是病鱼体表出血发炎,鳞片松动脱落,尤以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背鳍或全部鳍条基部充血发炎,鳍的未端腐烂,呈“蛀鳍”状,并伴水霉寄生。防治办法:(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浓度为0.4-0.6ppm;(2)内服药:鱼复宁按每100kg鱼用药35g制成药饵,分6天投喂,首次投喂加倍;(3)鱼种放养前,可用500-600ppmPV碘浸洗鱼体20-30分钟;(4)外用杀菌灵0.4ppm全池泼洒。

四、竖鳞病:又称松球病、鳞立病,此病大多因水质恶化、鱼体受伤感染水型点状假单胞菌引起。主要危害鲤、鲫、金鱼,常有两个流行期:一是鲤、鲫产卵期;二是鲤、鲫越冬期。主要症状是病鱼体表粗糙。部分或全部鳞片向外张开而形成竖鳞,鳞囊内积有带血的渗出液。轻压渗出液喷出,鳞片亦随之脱落,脱鳞处可见红色溃疡,眼球突出,腹部膨大,后期游泳迟缓、呼吸困难而死。防治办法:(1)产卵池应清整,用生石灰彻底消毒,保持池水清洁,尽量避免鱼体受伤;(2)发病鱼池用三氯异氰尿酸0.3-0.5g/m3或二氯异氰尿酸0.2-0.3g/m3全池泼洒;(3)每公斤水中加入捣烂的大蒜100g或大蒜素2-3mg浸洗鱼体,连续数天后有效。(4)病情重时,可轻压破鳞囊的水肿泡,勿使鳞片脱落,用10%温盐水轻洗,再涂上碘酊,肌肉注射硫酸链霉素15-20mg/kg体重,有良好效果。

五、车轮虫病:俗称“跑马病”,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危害最大的是鱼苗和夏花鱼种,是养殖生产中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此病由车轮虫大量寄生于皮肤或鳃部而引起。病鱼黑瘦,不摄食,体表有一层白翳附着,鱼体瘦黑,烦躁不安,成群沿池边狂游,或游动缓慢,身后常拖着一条白色的黏液带,或鳃组织腐烂,鳃骨外露,呼吸困难。防治办法:(1)鱼池用生石灰进行消毒,用发酵的有机粪肥施肥培育鱼苗种可减少和预防该病的发生;(2)鱼种放养前用8ppm硫酸铜或2%食盐溶液药浴20-30分钟(具体时间视鱼体耐受力而定);(3)每667m3水体用15-20kg苦楝树枝叶沤水,每次7—10天能有效抑制车轮虫繁殖;(4)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7ppm浓度,治疗效果好。

六、斜管虫病:一般淡水鱼都感染此病,感染后引起严重死亡的主要是鲤鱼、草鱼、鲫鱼、白鲢、鳙鱼的苗种,在低温季节易流行是由鲤斜管虫侵袭引起。适宜鲤斜管虫繁殖的水温为5-18℃,最适宜繁殖水温为12-15℃,斜管虫主要侵袭鱼的鳃和皮肤,以其粘液为营养,当鱼被斜管虫寄生时,鳃和皮肤遭受破坏,大量分泌粘液,使寄主皮肤表面形成黄白色或淡蓝色黏液层,同时组织被破坏,严重时导致鱼呼吸困难,鱼体瘦弱,体表发黑,游动迟钝,随即死亡。防治方法:(1)放养鱼种前发现该病原用硫酸铜(每吨水加药8克)浸洗30分钟;(2)苗种培育池塘发现该病时,全池泼洒硫酸铜(0.5ppm)与硫酸亚铁(0.2ppm)合剂,全池泼洒,使池中药物浓度为0.7ppm水体;(3)水温2—8℃时可以用硫酸铜与高锰酸钾(5:2)合剂,全池泼洒,使池中药物浓度为0.3—0.4ppm水体;(4)阿维菌素0.02—0.03ppm全池泼洒。

参考文献:

[1] 李义.《鱼病学讲义》,四川畜牧兽医学院 .

[2] 张金宗.《鱼类越冬期常见问题解决方案》,增城市水产局.

[3] 陈锦富.《鱼病防治》(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杨秀雄(1972—),男,汉族,四川省安岳县岳城高级职业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淡水鱼类疾病防治。

杨秀雄(1972—),男,汉族,四川安岳人,任职于四川省安岳县岳城高级职业中学,中学高级教师,政教处主任,四川省水产学会会员,四川省中职农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毕业于四川畜牧兽医学院淡水渔业专业,农学学士。研究方向:淡水鱼类疾病防治。

猜你喜欢
病鱼全池病防治
加州鲈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禽病防治把握“宜”“忌”
夏季到 奶牛肢蹄病防治要跟上
裂唇鱼
草鱼病防治咋用中草药
对牛口蹄疫病防治的探讨
淡水养殖鱼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28)——鳗鲡疾病(五)
常见蟹病防治方法
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的施用方法与配方
猪的饲养管理及猪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