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第三只眼”

2009-12-07 07:38
中小学德育 2009年19期
关键词:小松小胡胶水

苏 峰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如今行为特殊的孩子越来越多。如果不加强对特殊孩子教育的研究,必然会延误这些孩子的发展,也会制约班集体的建设,影响学校整体教育的成效。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校几年前就开始了“德育导师制”的教育尝试。在“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建立了教师与特殊孩子“大手拉小手”的帮扶机制。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观察、谈话、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孩子成长给予积极的影响和引导,促使孩子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从俯视到平视,从冷落到关注,从怒斥到宽容,从无奈到有方……引导特殊孩子的教育走向成功的,是教育者的“第三只眼”。

[案例1]玩“深水炸弹”的小马

劳动课前,小马去找小卢玩耍,发现小卢的桌上放了一瓶“502”胶水,玩性大发。他把“502”当成一枚导弹,玩起了发射深水炸弹的游戏,胶水瓶一次次地掉在桌子上。几次之后,瓶盖突然炸开了,胶水溢在桌子上,又溅到旁边同学的衣服上,桌上放着的一把塑料尺子也沾满了胶水。小马发现手上有胶水,连忙跑去洗手。

小卢回来后发现,尺子已被牢牢地粘在桌子上拿不起来了。

小马是个非常“好动”的孩子。在出操的队伍里,他小动作不断;在课堂学习中,他经常左顾右盼;在课间的连廊里,他玩得左突右闪,是个令老师头疼的“调皮蛋”。一次次的告诫,换来的总是老师无奈的一声叹息。

德育导师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小马在劳动课上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有超强的拼装能力,从一次偶然的谈话中还得知,小马酷爱赛车。导师发现,小马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全无平时的“好动”和“浮躁”,显得格外专注。

这不就是小马的“闪光点”吗?怎样帮助小马扬“长”避“短”,获得个人的成长呢?正在德育导师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机会来了——区里要举行一次车模拼装比赛。德育导师当即拍板,给小马一次机会,全力支持他参加这次比赛,并适当减免他的一些作业,让他全身心投入训练。

小马果然不负众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先后在区、市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并且过关斩将“杀”到了省里。借此契机,老师适时鼓励、引导,小马的学习状态明显好转,平时因为懈怠而常常听写不合格的他,期末考试获得了好成绩。参与实践活动后,小马少了很多“是是非非”,在训练和比赛中也认识到了团队的重要性,培养了规范意识。“很难教育”的小马,行为习惯有了很大改观。

[案例2]咬“手表印”的小胡

早上体训时间,有个学生急匆匆地跑过来报告:参加体训的五年级女生小胡,把同一个体训队的六年级男生小聂给咬了,据说小聂的肩膀上被小胡咬出了一块“手表”。待我赶到,负责体训的老师已经送小聂去医务室了,而小胡则一声不吭地在一边“享受”着一个人的安静。经了解,小聂和小胡在训练中发生了口角,说着说着,小胡就来了个“突然袭击”。

从小胡的体训老师处得知,小胡“咬人”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从三年级开始,平时喜欢“开开玩笑”的她有时就会搞这种“突然袭击”。老师好几次联系其家长来学校。家长还向老师反映了一个情况,小胡在家里的时候还会咬自己的手臂。看来,小胡真的是“无药可救”了。

德育导师找到小胡,想探寻她“咬人”的原因。小胡对她的“咬人”给出了理由:一是觉得自己“不能吃亏”,所以在和比她强大的男生发生矛盾的时候,她就采用极端的“咬人”方式;而当在学校里受了委屈,回到家,她就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采用“咬手臂”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

德育导师发现,小胡是在一个非常自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家庭的教育环境让她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而学校的环境无法满足她非常强烈的表现欲望。于是,她经常采用非正常的渠道获得别人的注意。

如何让小胡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呢?德育导师对她进行了心理疏导,跟她讲集体生活中人与人相处的原则,并教给她一些合理宣泄情绪的方法。鉴于小胡有主持、表演的天赋,德育导师安排她策划班队活动,参与主持、表演。在班队活动中“动”起来的小胡竟然收获了学习上的“静”心,与同学相处的“静”气。小胡爸爸从事摄影,耳濡目染,小胡的摄影技术也达到了一定水平。校艺术节上,德育导师推荐她开展个人摄影展,给她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还推荐她担任美术课代表,让她在管理他人的过程中磨砺心智,学会克制和容忍,培养大局观。

[案例3]开“装甲车”的小松

劳动课上,老师教大家折纸飞机。一个“不明飞行物”(纸飞机)不慎撞击了小松的“鼻子大楼”。小松大叫:“谁?到底是谁?”他站起来寻找“目标”,因无人“自首”,于是他抓起自己的铅笔盒敲击桌子。他的行为引发了其他同学的不满,小李说了他一句,只见隔着两张桌子的小松像“装甲车”一样撞向“小车”,身子刮倒了两张桌子,现场乱成一团。

小松是一个个头很小、性格比较孤僻的孩子,然而在数学、电脑学科的学习上却有“异于常人”的表现。他总是远远地“避开”与老师的交流,智力超常的他也不能很好地和同学相处。有的时候,他“欺软怕硬”,偷偷地欺负女生并在背后窃笑:有的时候,遇到对手的他哪怕鸡蛋碰石头也要硬生生地顶对方个“人仰马翻”……常常给班级带来“不安全因素”的他,却口口声声说自己生活得没有安全感。

是什么导致小松这种现状呢?德育导师开始和家长进行沟通。原来,小松自小由爷爷奶奶带大,而且幼年时独处的时间很多,缺乏与同龄孩子交往、相处的经验。另外,其父母也过度地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小松综合能力的开发和培养,错过了孩子幼儿教育的敏感期。进入小学,家长发现问题后,采取过打骂等极端的教育行为,导致小松对自己的成长环境缺乏“安全感”。

人际交往,是小松无法跨越的“坎”,这也是小松心中的“痛”。一个缺乏交际能力的孩子,在大班教育模式下,往往难以适应,来自集体规范的压力确实使他们在集体中缺乏“安全感”。他们虽然很聪明,但是很少主动参与到教学、讨论及同伴活动中来。

鉴于此,德育导师引导小松参与信息学科的兴趣实践活动,让他在一个小的范围内,与“志同道合”的孩子一起活动、相处,消除与人交往的“心理障碍”,慢慢培养他的人际交往能力。

结束语

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学好的愿望,努力扬长避短促其发展。

要相信每个孩子都会犯错误,允许孩子默默改正自己犯下的错误。

要相信孩子间是有差异的,保护个性,探径寻路方能觅得良方。

爱,在善意的眼神中流淌,用“第三只眼”看待特殊孩子的教育问题,让一切从“雾里看花”走向“拨云见日”,迎来万丈金光。

责任编辑王红曼

猜你喜欢
小松小胡胶水
Thanksgiving Day Card
深夜外卖
玩转吸管
穷人的平安路
打工老鼠
文武双全
牛奶变胶水
修补梦想的胶水
替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