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网络文化研究述评

2009-12-15 09:09罗永平
探索与争鸣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话语传统文化

内容摘要本文从网络文化的命名和界定、价值和意义、不足和缺陷,以及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多个角度,对10年来网络文化研究做一次梳理。

关 键 词网络文化 传统文化 文化价值 缺陷 述评

作者 罗永平,南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讲师。(江苏南通:226000)

网络文化经过了近10年的发展,已经从当初的籍籍无名,成长为不可小觑的新生力量。目前,网络文化已经是继口语文化、文字文化、印刷文化和电子文化之后的一种新型的媒介文化。本文试图从网络文化的命名和界定、价值和意义、不足和缺陷,以及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多个角度,对10年来网络文化研究做一次梳理。

1.网络文化的命名和界定。何谓网络文化?刘同舫从技术和文化的两个角度对网络文化作了界定,他认为,一方面,网络文化是由网络技术决定并界定的,这是其技术特质;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又超出这种技术的规定,使技术成为人类的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充分体现着文化的精神内涵。网络文化就是技术与文化的联姻,并由此达到文化的自我超越。[1 ]李卓钧、陈蓉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对网络文化作了界定,他们认为,网络技术就是一种物质文化;网络文化情境下人们的交往方式、行为礼仪及其带来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变革则属于制度行为文化;而人们通过网络创造的文学、艺术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伦理观念都是精神心理文化。[2 ]

许苗苗认为,网络文化不是网络上的文化,也不是传统文化的网络延伸,而是与网络媒体特点有必然联系的、拥有广泛民众基础的、崭新的文化形式。[3 ]关于网络文化的形态和特点,王岳川认为,网络文化具有不同于现代性的特性:多元性,众声喧哗性,非权威性。[4 ]蔡登秋认为,网络文化反对话语的中心化,反对话语的权威性,而是提倡多元主义的方法论,提倡话语的自由性。[5 ] 欧阳友权指出,虚拟实在的符号审美,在线空间的活性审美,以及游戏世界的快乐审美,就是网络艺术基于后现代话语逻辑,向我们不断演绎的数字化时代的后审美主义艺术图景,也是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中形成的日渐显露出的网络审美范式。[6 ]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业态和存在方式,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运作方式, 范玉刚主要从四个方面概括了网络文化的特性:第一,网络开创了个人化的新闻资讯时代,已成为相对开放、自由的文化空间;第二,网络从虚拟走向现实,并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第三,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互融合以及开放性与平等性特征;第四,网络文化已成为新的文化生成、文化积累和文化价值增值的重要方式之一。[7 ]

2.网络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得公共空间越来越大,大众的参与可能性随之迅速提高。陶东风认为,如果没有网络这个低成本、低门槛、高效率的传播方式及其为大众提供的参与捷径,当代许多文化现象都是无法想象的。[8 ]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正由一维向多维、由平面向立体、由线性向非线性、由收敛型向发散型转变。张法从五个方面概括了网络对人类思维方式和观念形态的冲击。第一,网络导致了时空观念的转变,使“我在”以一种新的方式呈现出来;第二,“点击”成了组织世界的方式;第三,“跟帖模式”引起了意义生成方式的转变;第四,“众说原则”改变了公共舞台形式;第五,“虚拟世界”改变了人格整合方式。[9 ]在功能取向上,欧阳友权认为,“把神圣化作笑谈,将崇高演绎为游戏,用喜剧冲淡优患,以笑料对抗生活的沉重”,是网络文化价值本体非意识形态化的基本表征。[10 ] 王岳川认为,网络文化带来了一种新的民主形态,网络民主内涵意味着“文化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独断声音的消失,而使对话主义、多边主义、多音对话成为常态。这对于文化制度的创新,无疑是具有重要的意义”[11 ]。陶东风近年来则致力于网络公共空间构建研究,他认为,网络文化一些特性有利于公共空间的建立。[12 ]

3.网络文化的缺陷分析。从“馒头血案”到“山寨文化”,从“人肉搜索”到“网络雷词”,网络文化在给文化生态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引发的争论也一直不断。常晋芳从技术与人文、一元与多元、开放与封闭、自由与规范、民主与集中、虚拟与实在、理性与价值、神性与物性、传统与创新、个人与社会等十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网络文化存在的本质性的悖论和困境。[13 ]

对于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王岳川不无忧虑地指出,网络文化“产生恶意攻击、揭露隐私、编造谎言。同时,人因超负荷的信息堵塞而导致信息膨胀焦虑症和信息紊乱综合症,使整个社会出现了信息过剩和人性遮蔽”。[14 ]孙伟平直指网络文化高度“消费化”的弊端:为了满足大众现实的、感性的、直接的需要,大量即时性、实用性的“世俗文化”、“大众文化”甚至“泡沫文化”充斥于网络。同时他还指出了网络文化可能带来的“文化贫富差距”现象,失去竞争能力的“网络文盲”可能成为新的社会问题。[15 ]网络低俗文化的泛滥加剧了审美退化。徐宏力指出,网络文化减弱了高端审美的导向作用;虚拟社区使人们的通感水平走低,对真实美缺少“全感觉”体验;网络加剧了信息崇拜,理性思维被边缘化了,审美的“去理性化”已呈极端趋势。[16 ]蔡骐认为,作为网络时代激情反叛的表征,恶搞文化所代表的不过只是一种狂欢的仪式,它既可能消失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打压下,更可能淹没在商业利益的收编中。这一切消解了它原有的颠覆意义,余下的只不过是一种宣泄的仪式,一种虚无的抵抗和一种时尚的商品。[17 ]“铜须门事件”中体现出来的网络话语暴力值得重视,高海建认为,当前网络话语暴力体系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文革”的暴力话语路线的延续。“五四” 、“文革”虽然已成过去,但它们的话语方式已沉淀于集体无意识中,成为汉语的“隐疾”,时时复萌。当下出现的网络话语暴力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表现。[18 ]对于网络恶搞带来的娱乐至上的文化误区,付丽认为,网络出现泛娱乐文化倾向,张扬感官满足,悬置人文理性,忽略历史与社会意识,使网络文化缺少应有的理性深度、历史维度及超越精神。[19 ]陶东风认为“艳照门”事件凸显了网络时代中国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双重危机,它表明,公共领域的私人化或私人领域的公共化的结果,将是两败俱伤。[20 ]

4.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朱鲁子认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网络文化无疑是高于传统文化的一种先进文化,因为它是现代生产力的产物。不管人们多么钟情于传统文化,也不管人们愿不愿意接受网络文化,其二者之间的价值坐标是不能逆转的。[21 ]网络文化改变了传统文化的生存形态。孟威认为,第一,网络文化强调个性和“自我”,否定了传统文化的尊卑情结和循规蹈矩的行为方式。第二,网络文化张扬创新精神,否定传统文化的保守、封闭性特点。第三,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科技文化,否定了传统文化泛伦理政治倾向。[22 ]

范玉刚指出,网络文化虽然是一种新质的文化业态,但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断裂,而是借助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文化的某种兼容和文化模式的改写,它由虚拟世界的建构发展为对现实世界的积极介入,呈现为网上网下相互交织交融互动的特点,由此拓展了平民化的网络话语公共空间。[23 ] 孟威认为,传统文化为网络文化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给养。传统文化充实文本,日渐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内容;传统文化规范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网络互动行为;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弥补了网络文化的固有缺陷。[24 ]

总之,网络在重塑我们的古老文化的同时,也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这也是一个发展的机会。互联网络可以保存、传播光大我们的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在多元文化共生中,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对话和互渗、融合,将给我们的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刘同舫. 网络文化:技术与文化的联姻.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7).

[2]李卓钧、陈蓉. 网络文化:一种新型的媒介文化.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5(3).

[3]许苗苗. 网络文化的兴起、演变和意义. 重庆社会科学,2008(8).

[4] [11][14]王岳川. 网络文化的价值定位. 江苏社会科学,2005(1).

[5]蔡登秋. 网络文化的后现代色彩. 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6]欧阳友权. 网络艺术的后审美范式. 三峡大学学报,2003(1). [7][23]范玉刚. 网络文化生成的特点及其领导权问题. 理论视野,2009(2).

[8]陶东风. 去精英化时代的大众娱乐文化. 学术月刊,2009(5).

[9]张法. 电子文化影响下的在世方式、思维方式和世界模式.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6).

[10]欧阳友权. 网络文化的意识形态批判. 中国图书评论,2007(6).

[12]陶东风. 网络交往与新公共性的建构. 文艺研究,2009(1).

[13]常晋芳. 网络文化的十大悖论. 天津社会科学,2003(2).

[15]孙伟平. 网络文化的人文反思.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6.15.

[16]徐宏力. 网络文化与审美退化. 文艺研究,2006(8).

[17]蔡骐. 对网络恶搞文化的反思. 国际新闻界,2007(1).

[18]高海建. 网络暴力的文化学思考. 东南传播,2009(3).

[19]付丽. 网络泛娱乐倾向的文化反思.学习与探索,2005(5). [20]陶东风. 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双重危机. 青年记者,2008.3.10.

[21]朱鲁子. 浅析网路文化与传统文化. 理论与现代化,1999(11).

[22][24]孟威.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共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11.29.

编辑南木

猜你喜欢
话语传统文化
画与理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谁远谁近?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少年力斗传统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