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环境建设,转方式,调结构,促进湖南生态农业持续发展

2010-02-10 04:19
作物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湖南配方

陈 雄 武

(湖南省农业厅粮油生产处,长沙 410005)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农村是生态建设的大头。自然生态系统是个综合体,对它的维护、重建、改善,必须从综合途径入手,才能取得实效。正因为社会、资源与环境同样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我们不能就农业谈农业,而应该把发展生态农业置于社会、经济、自然的大生态环境中加以考察和定位,进而采取协调统筹优化组合的针对性措施,加以推进。今天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对加速发展的经济产生了重大制约和潜在影响。但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我们过去不重视自然规律,盲目开荒造田,乱砍乱伐森林,滥施化肥农药及工厂随意超标排放“三废”等等造成水土流失、江河水体及大气污染所带来的苦果。我们在反思过去产生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及其带来的弊端和后果时,一定要用系统论、唯物论、人本论、发展论的观点去观察思考,要把大农业与林业、建设与管理、转方式与调结构三个方面结合起来采取一系列的综合对策、措施去应对解决。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和整体推进湖南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走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经济发展之路呢?本文就湖南农业所处的自然经济大环境及其采取的综合利用农业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的途径进行初步探讨。

1 树立辩证观,全面认识生态环境

就湖南地形而言,是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部低平的马蹄形盆地,从而使全省溪河由上而下汇入湘、资、沅、澧四水再流入洞庭湖而转入长江。湖南山地很多,约占总面积的59%,加上丘陵地共占总面积的66.6%;平原和盆地共占总面积的27%,水面占6.4%。“七山一水两水田”就是湖南的地貌概括,如何把“七山”治好是个前提。山区山地不仅是江湖水域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山区人民的衣食来源基地,薪材能源和林木财源及农畜业的肥源饲源产地,是全省“三湘四水”流域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源泉。无论是从森林还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实现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看,“治山”应该是优先考虑的。湖南人民总结了过去因伤林、毁林、失林造成光山秃岭,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生产受损,生活受苦的教训后,认识到了治好荒山,搞好绿化的重要性。湖南省委省政府于1989年1月做出了“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湖南”的决定。至1993年6月底,全省 5年完成人工造林 182.13万公顷,年平 36.4万公顷,如期消灭荒山。全省提前一年半基本实现绿化[1]。 2010年湖南省实际完成造林 26.2万公顷,为计划任务 15.86万公顷的 165%,比 2009年多造林 5.24万公顷,是近年来造林规划最大、质量最好的一年。这主要是全省采取了“财政投、项目筹、部门帮、社会建”的办法,共投入资金 54.8亿元,从资金上保障了造林绿化任务的完成。在新造林当中,全省重点工程造林9.94万公顷,各地一般造林 16.27万公顷,推进了“城边、水边、路边”的“三边”绿化[2]。

当然,治山是不能单打一的,湖南历来的思路是“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建设是湖南加强耕地和生态环境保护采取的重要措施。湖南省衡阳市抢先一步建立了耕地保护共同责任奖励机制,下发了《关于实行耕地保护共同责任目标奖励有关问题的通知》。由于措施得力,全市耕地保护状况良好,确保了 39.15万公顷耕地、31.92万公顷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全市 2009年通过省市验收的土地整理开发项目实现新增耕地341.68 hm2,同期建设占用导致耕地减少897.28hm2。至2009年末,衡阳市耕地总面积为39.15万公顷,超过省政府下达该市耕地保护面积 2.134万公顷;全市基本农田总面积 31.92万公顷,超过省政府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31.35万公顷的指标[3],耕地保护连续 9年被省政府评为先进单位。

2 坚持系统观,统筹建设生态环境

用辩证观看全省生态环境,山区通过植树造林等综合治理,虽有所改善,但其它污染源还不少,因此,在治山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治水、治土、治“三废”污染。要做好湖南天上地下的整体环保工作,首先要遵照自然和经济规律,对市场需求的农作物及养殖业等均应按照其需求的最佳生态地理环境条件优化布局,开展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并组织协调各方力量,统筹实施。就全省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湖南的大目标看,湖南正根据农林牧结合的生态原理,农业开发的环境原理,生态结构的调控原理等科学发展的思路,从政策、工程、农艺等各方面采取了全方位的系统措施。

一是政策措施。湖南省 1997年发出《关于农业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的意见》和《关于大力推广沼气,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有关科教兴农、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的文件后,2001年湖南省又正式行文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的决定》。现在正在制订的《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规划》,从全程产业链着手,提升粮油、畜禽、果蔬等 8大产业链,扶持加工“龙头”,整合行业资源,环环夯实链条,构筑产业竞争的核心优势。

二是工程措施。 2009年,农村清洁工程第一次列入湖南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省 100个为民办实事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项目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共建设户数目3 063户,完成考核指标的105%;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入户率平均为 97%,完成考核指标的121%;生活污水处理率平均为 92%,完成考核指标的115%;生活垃圾处理率平均为 94%,完成考核指标的117%;建成 100个物理管理站,且示范村各项制度健全,完成考核指标的100%。在具体工程设施建设方面,全省100个村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0.8万公顷,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0.7万公顷,秸秆资源化利用面积0.62万公顷,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具 1 189盏,修建生活污水净化池2 779套,有机废弃物堆沤池1 793个,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池 834个,完成入户路与户间路整修91 381 m2,连通村内污水管网67 459 m,开展改水 2 559户,改厨 2 417户,改厕 2 525户,改栏 1 762户,改院 2 019户,修建公共垃圾池 497座,配套垃圾桶5 085个。通过1年的努力,100个示范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生产生态、生活净化、废物资源化、庭院美化的“四化目标”。取得了“四大”成效:一是防控了农村面源污染;二是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三是促进了循环农业的发展;四是提升了农村生态文明。

三是农艺措施。以调整粮食种植结构为例,如随着养殖业发展,市场对玉米需求大增,但根据生态区划种植资料分析,我省玉米主产带的夏旱频率达30%,秋旱频率达 25%,夏秋连旱达 25%。为此湖南省从品种筛选、抗旱机理、熟期配套等方面入手探索出了适合当地旱区生产的抗旱避旱技术体系,从而加速了我省旱地玉米的发展,并形成了两大玉米高产带,一是湘南山地至衡邵走廊丘岗沿线,形成早熟玉米带;二是湘西、怀化、自治州的山坡地带,形成中熟品种为主的玉米产业带。两大生产带玉米占到全省玉米生产的七成左右。现在玉米已形成全省第一大旱粮作物。特别是在玉米主产带内,大力普及玉米饲料配套加工,推行秸秆青贮、微贮、氨化等技术,不仅提高了玉米综合利用率,使其产值高达每公顷 10 500元以上,而且有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省的生态环境建设通过采取以上综合协调措施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是全省的农业综合开发显示了魅力:扶持了一批包括沼气池建设在内的农村生态建设示范项目和其它项目,通过综合实施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了水土流失面积;通过秸秆还田,过腹养牛,测土配方等技术措施培肥了地力,改良了土壤结构,提高了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发展农村沼气等措施,加强了农村能源建设,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

3 确立人本观,推动区域生态农业

为了抓好生态农业建设,湖南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从立足科研探索规律抓起,坚持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求发展。通过20余年的实践,已总结出了针对不同生态区域推广不同生态种养技术的各种模式,从而使我省在生态种植业、生态养殖业等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新亮点、新特色、新成效。

一是建立生态农业试验研究基地。早在1985年,省政府就拨款开展了生态工程及生物种群配套和种养业模式的研究。通过建好50 m3大型沼气池和 300 m2的食用菌栽培及制种基地后,开展了利用鸡粪喂猪、猪粪产沼气并养蛆、沼渣培植蘑菇、蛆养鸭子、鸭粪直接喂鱼的方法,探索了有机物多层次利用的技术,树立了生态农业的样板。

二是推广稻田围栏养鸭技术。稻田围栏养鸭种养技术是湖南农业大学于1991年起研究开发的新技术。稻田围栏养鸭,它以养鸭捕食稻田害虫和部分菌核菌丝,清除了水稻的病叶、老叶及稻田杂草,对水稻的纹枯病、稻飞虱等水稻病虫和稻田杂草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可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提高稻米品质和种养的经济效益。2000在长沙县示范110.6 hm2;2001年扩大到浏阳市、汉寿县等地,达 160 hm2。 2002年由省农业厅粮油处组织长沙、浏阳、临武、祁阳等5县进行示范,并综合组装加入频振式诱蛾灯等技术,面积达 681.2 hm2,全省示范面积0.27万公顷左右。试验示范效益显著,水稻增产2.5%,稻鸭种养示范田合计增收4 800元/公顷。饲养蛋鸭,由于从稻田收鸭后,继续产鸭蛋至年底收入更高。据长沙县调查,平均每公顷增加纯收入6 045元,自 2000年开始示范以来,生态鸭、生态稻、生态蛋有三个品种占领市场,填补了市场生态鸭的空白。

三是推行生态养殖模式。湖南洞庭牧业责任公司于 2002年3月成立,是集良种繁育、养殖、加工及配套饲料生产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充分利用洞庭湖退田还水,退耕还草、还林后,拥有丰富的草资源及良好自然环境条件等机遇,在安乡县开展“洞庭草鹅”养殖,并联合科研院所在安乡县安凝乡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洞庭草鹅”核心群良种繁育基地。公司推行的“洞庭草鹅绿色食品产业化项目”的投产,不仅有利于洞庭湖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其所推行的“林—草—鹅”科学生态养殖模式不仅保护了洞庭湖的生态环境,还为广大农户带来了较大效益。2005年 8月,“洞庭草鹅良种繁育基地改扩建”项目,被国家农业部列入全国种禽重点发展项目。

四是推广生态种植模式。以怀化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沿山溪开发,引山泉灌田”为例:包括中方县的桐木、辰溪县黄溪口在内的 13个项目区,依据山冲田垅地势,进行连片 333.34 hm2以上的规模开发,梯田配套建水坝,形成梳子形、“井”字形、“非”字形渠系,水流快、渗透少。13个项目区共改良稻田5 866.67 hm2,正常年景都能依靠拦水坝,层层拦截山溪水,实现自流灌溉,无需动用水库、山塘的水源。解决了干旱难题,丘陵山区稻田优势凸显。土壤洁净,空气清新,山泉灌溉,堪称高档优质稻种植的理想基地。

4 坚持发展观,全面建设低碳农业

农业的发展之路必然要走低碳之路。当前的农业现状要求我们必须“转方式,调结构”。所以“转方式”不仅是工业的事,城市的事,更是农业的事,农村的事。根据湖南农业资源特质、发展特征和矛盾特点,湖南建设和发展生态农业的重点举措是从“四个方面”转方式,调整农业种养结构,积极推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安全化方面发展。

一是做优做强湘米产业,实现优化发展。湖南省是全国水稻大省,种植面积、稻谷总产均居全国第一。但是湖南省的稻米存在谷多米弱,优质稻米中低档多高档少,龙头加工企业带动力弱、原粮供应量大而加工企业需求供应不足的突出矛盾。为此省农业厅部署转变湘米产业发展方式,实施“湘米产业工程”,以提高湘米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从2010年开始,省农业厅每年增加 13.33万公顷高档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到2014年,全省高档优质稻将达到 100万公顷,为湘米产业做优做强提供最坚实的基础。2010年重点在汉寿、宁乡、岳阳、衡阳等 43个县(市区),选择生产条件好,环境无污染的 270个乡镇,建设 30万公顷高档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实行“品种品质高档化,品种种植区域化,品种栽培无害化,产销对接订单化”。湖南将通过3~5年的努力,铸造出年加工稻米50万吨、销售收入100亿元的“标志性”湘米企业,全省规模企业年销售到境外的大米 600万吨以上,使湖南由全国的稻米产量第一省变成稻米销量第一省、产业效益第一省。

二是加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实现绿色发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就是通过测土、配方、配肥、供应、施肥指导 5个核心环节,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实现各种养分均衡供应,充分满足作物的需要。从2005年起,湖南省开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6年来,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 246万公顷次。据第三方评估,测土配方施肥平均每公顷节省化肥成本125.25元,增产 511.2 kg,合计节本增收 1 002.45元。同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由于氮肥和磷肥的年投入量减少9.4%和7.7%,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既保证了高产,又降低了污染,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因此享受我国第一项农业技术补贴。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为农业“转方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全省现有373.33多万公顷耕地中,已有 200万公顷耕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还有很大的推广空间。若全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平均每公顷节省化肥(纯养分)29.7 kg,一年就可节约1亿多公斤化肥。今后我省将从肥料配方、技术服务、供应网络等方面着手,推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面进村入户,力争5年内配方肥覆盖 80%以上作物[4]。

三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实现创新发展。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品牌提升。作为一个正在发展的中部农业大省,湖南省与上海的农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2010年 7月我省依托世博会的机遇,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转移,主动融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布局。在上海举行的农业招商推介会上,签约项目达18个,一举在沪引资 64亿元,扩大我省农产品在长三角市场的销售半径和占有率。目前湖南省正在制订的《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规划》,就是要打造全程产业链,重点突破原料基地建设、政策扶持、企业融资、技术进步、管理体制和优化发展环境等制约性“瓶颈”,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有效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方式,调结构”。围绕粮食、油料、畜禽、果蔬、茶叶、竹木、棉麻、水产等8大主导产业,突出区域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引导龙头企业向园区聚集,着力培育行业龙头,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骨干龙头企业。

四是增强御险能力,实现人本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近5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达500亿公斤左右,为粮食总产的 10%左右,其中旱灾的损失约占 60%左右,可见气象灾害已成为农作物高产高效的障碍。湖南拥有丰富的气候资源,是国家粮油作物的重要适宜产区,但粮油作物种植是露天的风险性生产,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气象灾害的袭击。特别是随着人类的自然开发和频繁活动,诱发和加剧了异常气候灾害的发生,区域性、年度性的气象灾害发生频率有不断增多的趋势[5]。湖南省农业、气象专家自觉从生产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根据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总结气象形成的规律性,从生产布局、生产结构、作物栽培措施上调控和加强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在指导粮油作物生产中,提高对灾害性气候的预警技术水平,确保粮食生产的安全性。

就湖南的实践而言,从唯物观、系统观、人本观、发展观出发,从森林这个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入手,走环境建设,转方式,调结构,发展区域生态农业的路子是可行的、有效的。随着做优做强湘米产业方案开始实施,23亿公斤新增粮食产能工程已经启动,农田水利建设整县推进……农业“转方式”已初显成效:通过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了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通过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资源的利用率和劳动的生产率;通过实施优质种苗工程、农产品加工工程、农产品品牌提升工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等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提高了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随着生态农业种养面积不断扩大,技术的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城市农业”在湖南各地各显魅力,我省农产品的安全优质率正逐步提升,农业比较效益正在提高,生态环境正进入良好循环,以低碳促生态、循环保发展的现代农业理念正在逐步形成。

[1]左 丹,申福春.郁郁葱葱今又现——湖南林业建设巡礼[N].湖南日报,2003-12-31,A2.

[2]张尚武,周彰军,申福春.三湘大地添绿 393万余亩 [N].湖南日报,2010-08-09,4.

[3]陈鸿飞,朱章安,刘 蔚,等.永恒的“生命线”[N].湖南日报,2010-05-31,4.

[4]钟武云,柳德新,刘 勇.让更多的耕地吃上“营养餐”[N].湖南日报,2010-07-26,8.

[5]李克勤.湖南粮油作物生产与气象 [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湖南配方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一招值千金 配方建奇功
绝密配方(下)
绝密配方(上)
三线建设在湖南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配方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