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正义原则与对策

2010-02-11 18:50特邀主持人洪大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正义气候变化伦理

特邀主持人 洪大用

碳减排:正义原则与对策

特邀主持人 洪大用

[主持人语]2009年12月7日—19日,联合国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世界气候变化大会,试图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通过一份新的约束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共同文件。然而,这次会议开得非常艰难,由于各国的文化、经济差异,由于各国的利益诉求差异,由于各国对未来风险评估的差异以及对责任主体认知的差异,国际间应对气候变化的博弈几乎陷于困境,最终,这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并没有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使得未来谋求全球各国协同,共同实现低碳排放的前景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尽管关于全球气候是否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在科学界仍然有着争论。例如,有人就怀疑气候变化议题像几年前关于会使世界各地电脑大瘫痪的“千年虫”传言一样,是个骗局。但是,主流的观点已经认同全球气候变化是个客观事实,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个事实,我们必须立即采取有效的行动。现在,人们讨论更多的是气候变化的各种影响以及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全人类,但是对于不同的国家又有着不同的意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认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当前的发展问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碳排放存在特殊困难。在既要发展又要低碳的困境下,我们如何走出一条低碳发展之路,就成为学术界应当深入研究的课题。基于这种背景,我们组织不同学科的学者,共同探讨走低碳发展之路的技术、经济、伦理、社会途径。

杨通进研究员的《全球正义:分配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伦理原则》一文,针对各国如何分配温室气体排放权的实质问题,提出全球正义原则是分配排放权的最为理想的伦理原则,并指出破除现实主义的国际伦理观,创建世界主义的全球公共政治文化,是实现全球正义的文化前提和伦理保证。冯俊新博士的《经济发展与碳减排分析》一文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指出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碳排放快速增加,而我国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制度红利”正在递减,今后推动碳排放下降的关键在于技术能力的提升。洪大用教授的《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一文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强调了低碳社会建设的合理性,分析了我国低碳社会建设面临的选择困境、整合困境、持续困境以及外部突围困境和协同困境,指出建设中国低碳社会应当充分发挥现有国家动员体制的优势,但需推动其必要的功能转换,建立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之间的适当关系。

这三篇文章体现了从伦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对中国低碳发展道路的一些思考,反映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当然,这些文章的分析还是初步的,一些方面还不是很成熟,一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我们希望这组文章的刊发可以推动不同学科学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产出更为精细、更为深入、更有操作性的研究成果。从整体上看,在目前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社会意义以及低碳发展的具体路径的讨论中,哲学社会科学的声音还不是很强,跨学科的、实质性的交流对话还不多,而这却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需要的,也是我们所殷殷期望的。

猜你喜欢
正义气候变化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探索气候变化起源真相的艺术作品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