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林人才培养思路探讨

2010-02-12 19:36许春霞陈芳清
中国林业教育 2010年1期
关键词:生态园林风景园林园林

许春霞 陈芳清

(三峡大学,湖北宜昌 443000)

一、生态园林及生态园林人才培养的内涵

生态园林是80年代初我国园林和生态两个领域研究工作者针对我国城市园林建设中存在的规模小、类型单调、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稳定性差、易退化及维持养护费用高等缺点,结合国内外城市园林的发展趋势,从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生态条件的目的而提出来的[1]。生态园林应有3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园林的观赏性,能创造景观,美化环境,为人们提供休憩、游览和文体生活的环境;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效应性,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作用,调节小气候,吸收固定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减少噪音,防风降尘,维护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生活环境;三是具有生态结构的合理性,它应具有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与周围环境一起组成和谐的统一体。只有具备了这3个方面内涵的园林才能称为生态园林[2]。

生态园林人才培养是指隶属于环境科学学科群的生态学专业而开办的专业教育方向,主要培养能进行生态园林设计、管理、建设的高级人才。针对传统园林专业培养人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忽略生态学、美学、经济学的整体规划,对城市园林生态系统中各生态构成单位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对生物多样性的组合缺乏系统研究等,生态园林人才培养在注重园林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新人才培养思路,通过学科交叉和融合,融入生态学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的教学,培育学生在园林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弥补传统园林设计模式的不足,更好地满足现代城市园林建设的需求,完善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功能,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生态园林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人类环境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凸显生态园林的重要性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环境开始面临生态危机。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向全世界提出:人类的生态环境面临着重大危机。就中国而言,全国已有2/3的城市缺水,城市污染加剧,污染种类增多(如热岛效应、光污染、水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和空气污染等),出现各种“城市病”,使城市面临生态系统失衡的种种挑战,危及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城市的繁荣进步。在当今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状况中,生态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热点论题,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无疑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和使命,城市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已是全人类达成的共识,21世纪既是“城市化的时代”,更是“生态学的时代”[3]。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明确提出中国生态环境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使中国的森林覆盖率达19.4%,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达24%,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观;到205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生态环境的面貌。与此同时,国务院有关部门还提出了实现园林城市的标准: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必须超过8m2;城市绿化覆盖率必须达到35%以上。因此,如何在生态和谐的背景之下创建良性发展的城市绿化环境,是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基于生态平衡理论下的城市园林绿化,将是中国园林绿化建设总的指导方向。

(二)风景园林行业的转型凸显生态园林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风景园林行业开始了一个转型的时期,经济的繁荣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使行业获得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的以个人感受为主的文人式造园理念以及以植物园艺为主的技术手段已难适应当今工业文明背景下众多人口、大规模环境建设的要求。风景园林研究范畴已从城市园林和绿地系统扩展到了大地景观规划,即全球景观规划和人类生态环境整体设计的阶段。人类生态观念的强化将大大推进风景园林领域关于“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园林的生态建设和生态效益”等系列课题的研究。无论从宏观上还是微观的角度,风景园林师都担负着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艰巨使命,那就是在大自然和快速发展的人工环境里找到平衡[4-5]。在此背景下,整个社会对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有着越来越高的期待,希望培养出来的风景园林师能肩负起改善生活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历史和社会责任。因此,处于工业文明并且正走向后工业文明社会的中国需要新型的风景园林教育,生态园林教育是有益的探索之一。

三、生态园林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我国传统的园林教育存在不同形式的格局,概括起来不外乎两大类:要么是建筑、艺术或土木学院强调硬质景观形态开设的专业;要么是农林、园艺或生命科学学院侧重植物应用和生态效应开设的专业。很难说这些学科体系是完善的,有的甚至还是沿袭旧的传统体系,讲究小桥流水、诗情画意等,与现代风景园林体系相距甚远。传统园林教学过于注重形象教学,也就是要求学生创造出的景观具有赏心悦目的视觉形象即可。这是不能满足现代园林设计要求的,现代园林设计要求在满足生态平衡或优化的同时,保护环境和资源,达到合理开发和利用的目标[5]。

生态园林教育具有全面的环境科学学科背景,能弥补传统园林教育中重景观形象轻资源环保和生态效益的不足。因此,在与传统园林教育模式充分结合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一定的完善和改进是有必要的,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上突出生态特色

与经历了数千年缓慢进程的园林学相比,尽管生态园林一些基本的追求没有改变,但其发展迅速,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出传统风景园林的范畴。与古代匠师相比,生态园林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要系统深入得多。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生态园林融汇了跨学科的知识,包括生态学、人类社会学、环境科学、城乡规划、建筑学、艺术学、心理学、地理、林学等[4]。若培养的学生只有单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将会导致其缺乏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毕业后也很难适应实际的工作。因此,生态园林专业教育需要培养的不是单一门类知识的专才,而是综合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的全才。

参照目前国内风景园林本科专业和生态学专业课程体系,考虑到生态园林人才的社会需求,生态园林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应包括以下主要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植物分类学、动物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普通生态学、环境学、土壤学、恢复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保护生物学、流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美术等。

专业核心课程:园林制图、测量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观赏植物栽培管理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景观生态学、园林建筑设计(包括园林建筑环境设计)、现代景观概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外园林史;专业实习(包括设计实习和工程实习)、毕业设计等。

(二)专业知识体系中注重生态学知识的培养

目前在很多人的思想意识里都存在风景园林师的工作就是简单地种草种树,而很多建筑规划和艺术院校又过于强调硬质,缺乏生态学和园艺学的科学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总是缺胳膊少腿。鉴于此,当学生初涉专业领域时就应倡导跨专业、跨领域的通才教育,针对学生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相关知识、相关素养的积累与培养,引导学生选读的相关书目,尽量与专业有关,而且还是专业深入的铺垫。

在专业知识体系中注重生态学知识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把生态学原理融入园林专业课课堂内容中。具体说来,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用到的生态学原理主要有植物群落学理论、生态平衡理论、生物多样性理论、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化感作用理论、恢复生态学理论等[6],这些理论在基础课阶段的课程中学生就已学过。有些课程,比如普通生态学、系统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土壤学等,属于基础课,不占用专业课有限的学时和学分,使学生尽早跨进生态学的门槛,为专业设计课打下全面的生态学基础。

(三)在专业技能培养中融入生态学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虽贵为世界园林之母,但那是基于特定的农耕文明背景。农耕文明背景下的园林已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历史上多因个人意志修建园林,现代出现的更多的是为群体、为市民大众创造的园林。因此,由个体的主观感觉演进到群体的理性判断,由宅前屋后的花园草木扩展到城市区域的景观绿化,由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抽象到规划设计师的科学分析,传统园林的价值观念、判断标准、实践范围、专业背景、理论方法和专业技能都发生了极大的扩展和变化[5],而最大的变化就是现代园林对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追求。因此,教学也应顺应这一变化,在当今的园林教育中,要把最先进的园林文化思想、设计艺术和科学技术引入园林教育中,实现专业教育现代化。如何加强对学生现代生态意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把学生的思维从传统禁锢中解放出来,是教育工作者应始终探索的问题。

在全球遭遇环境危机的今天,任何设计都贴上“生态”的标签,一提“生态”似乎是放任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可究竟何谓“生态”,却很少有人能概括清楚。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具有科学、艺术和社会3个方面,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生态”作为科学原则的重要部分,应当贯穿设计过程的始终。“反映生物的区域性;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选用当地的材料,特别是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并利用废弃的材料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减少维护的成本;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建立;发挥自然自身的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4],这是对于“生态”较全面又通俗易懂的解释。通常一个设计只要或多或少地应用了这些原则,就可以称为“生态设计”。

为了使学生真正做到“生态设计”,教师应始终把生态的理念渗透到专业技能培养中。比如,在进行植物配置专项训练时,教师鼓励学生将基础课阶段学到的植物群落学、生物多样性、化感作用、绿量与景观质量、生态位等理论与植物配置美学原则结合起来,强调生态园林的植物群落应有一定的规模和分布面积,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生态园林的植物群落类型应多样化,具备稳定性;同时强调利用植物的化感作用来合理进行植物配置,围绕植物相生相克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植物群落组合,尽可能创造满足优势种的物种配比,协调各个植株之间的生长平衡,同时还可利用植株对杂草的抑制作用来防止杂草,更好地发挥生态园林的环境保护功能,使配置出来的植物景观既是美观的又是科学稳定的。又比如,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中,将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和恢复生态学理论贯穿进来,强调绿地斑块的大小、数目、形状、位置不同,其生态功能也不同:斑块较大,物种相对较为丰富,有利于调节城市气候,保护物种;斑块较小,增加景观异质性,满足景观规划设计多方面的需要。在实际的园林规划设计中,可以大斑块为主,小斑块为辅,创造良好的生境,增加景观的功能性[6]。

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体现在鼓励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上。生态园林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参与实践就相当于纸上谈兵。而实践至少分为3类:设计实践、工程实践和广泛的参观。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专业知识体系培养、专业技能培养和教师安排的实训项目得到强化。这里,要强调的是工程实践。目前,专业人员对于园林工程技术的关注点仅仅停留在古典园林的诗情画意和文人造园的手法技巧上,比如堆山叠石之类,而对于自然绿色材料、绿色施工技艺、绿量和植物配置群落结构的稳定性等生态方面的追求不够,这是不能适应当代中国建设发展需要的。所以,应重视工程技术实践方面的生态化教育。

[1]王浙浦.生态园林——21世纪城市园林的理论基础[J].中国园林,1999,15(3):35-36.

[2]陈芳清,王祥荣.从植物群落学的角度看生态园林建设——以宝钢为例[J].中国园林,2000,16(5):35-37.

[3]徐跃东,滕小松.城市雕塑的生态性[J].视觉杂谈,2006(4):78-79.

[4]王向荣,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6]孙岩,杨军.生态学理论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5):161-164.

猜你喜欢
生态园林风景园林园林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微探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
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探究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