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安全性行为教育模式初探

2010-02-12 19:36谭征生吴雪文
中国林业教育 2010年1期
关键词:性健康性病性行为

谭征生 吴雪文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 545004)

性教育是一个国家文明和素质提高的表现。现代社会将性教育的普及程度视为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安全的性行为不仅是远离艾滋病、性病、性犯罪的有效途径,更是一个人文明素质提高的表现。历史经验早已证明,“疏”是比“堵”要高明得多的解决问题的智慧。社会干预只是性教育的外控、他律形式,如果把这种被动式的、预防性的教育模式单一化和绝对化,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而且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社会干预的作用是有限的,只能起到消极的预防、控制作用,不能从深层次上解决大学生个体的性行为调控、性道德自律等问题。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性道德、性修养、性保护、性安全和法制教育上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强调对在校女大学生进行安全性行为教育仅是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预期目的在于解决在校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使之接受安全性行为的观念。

一、实施女大学生安全性行为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有增多的趋势

性欲属于人的本能,本能是压制不住的,压制的结果反而会使性欲在背离正常的方向上加强[1]。性需要已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正当的欢愉与渴求,现代避孕方法的发展和推广也导致了女性性活动的增加。而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是一个常见的性心理问题,其婚前性行为有3个特点:一是突发性,二是自愿性而又非理智性,三是反复性。

(二)女大学生缺乏安全性知识引发的相关问题增多

在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增多的趋势下,女大学生在发生性关系时,除了会在心理上感到紧张、恐惧以及产生严重的内疚感、负罪感外,还普遍对不安全的性行为可能引起妇科炎症、不孕症以及导致感染性病、艾滋病的危险性缺乏了解。在现代社会,过度开放的性观念有可能成为艾滋病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的高危因素,而女性性病患者的增加又意味着将对配偶及后代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对此,高等院校在大学生的性教育中应该予以警惕和重视。

(三)高校的性教育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开展安全性行为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面对婚前性行为发生率较高的现状,一味的“说教”或回避已经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高等院校在性教育中应该把避孕、安全性行为等知识传授给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使她们掌握避免和消除非意愿怀孕以及预防艾滋病和性病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对大学生身心的伤害。这不失为明智之举。

二、女大学生安全性行为的教育模式

安全性行为不仅仅是一般人理解的“性交过程中采取安全措施”的行为,还包括其他一些行为,如接吻、拥抱、爱抚等。

性科学分为性自然科学、性社会科学、性人文科学。性自然科学是性教育的基础,性社会科学和性人文科学是性教育的灵魂,而性伦理和性道德教育是性教育的核心。

当前,国际国内常用的性教育模式主要有:(1)性纯洁教育,即以品德教育为基础的性教育模式,强调性交只在配偶之间进行;(2)“安全性行为”教育,即强调以避孕为基础的性教育模式,教会人们如何预防性病和避免非意愿妊娠;(3)性道德和安全性生活并重的教育,实际上就是将上述2种性教育模式进行结合,在性教育中既强调性道德教育,又重视性知识的传授;(4)以人格为基础的性教育,即指导青少年学会驾驭性欲,这种性教育模式倡导“婚前性纯洁”是未婚男女唯一有道德、有益身心的选择。

目前,随着大学生性权利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为性行为、同居等是个人的私事。同时,随着社会的开放,大学生在性心理上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大,恋爱动机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责任意识却越来越少。而我国高等院校开展的性教育主要采用的是第1种教育模式,而且受师资、课时和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高校的性教育远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具体的、开放的性好奇心和求知欲,更难以指导和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性困惑。

笔者认为,不强调安全性行为,只讲性解放,是走极端的表现;同样,否定安全性行为教育的作用,只讲所谓的性道德或“人格教育”,也是走极端的表现。因此,我国高校开展的性教育要对传统的性道德和相关法律进行梳理,并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确定哪些是适合的、哪些是不适合的;要客观、冷静、全面地看待性教育的途径、方式和手段;尤其是要重视教育和引导女大学生进行安全性行为。这是一种中庸之道,是适中的选择。

(一)开展性道德教育

关于性教育,国内外教育者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仅仅传授性知识是不够的,性道德的培养才是教育的归宿。性自然科学知识是认知的基础,性社会科学知识是行为选择的依据,性伦理和性道德的培养是教育的归宿,所以应把性道德和性价值观放在性教育的核心位置。性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向大学生灌输性道德规范。性道德规范是调整两性关系以及判断人们性意识、性行为是非善恶的具体规则和尺度。对女大学生开展性伦理和性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她们认识当前社会的性道德规律,理解和掌握一定的性道德知识,从而对某种性道德产生真实的信仰,自觉服从和接受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提倡的性道德原则和规范。

在性道德教育中,教师要按照自己肯定的性道德原则和规范对两性关系中的人物、关系、思想、行为进行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以达到向大学生灌输一定的善恶观、荣辱观、价值观以及使大学生对各种性社会现象产生明确的性道德观的目的。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和评价,歌颂真善美的理想人格,激励学生追求美好、高尚的性道德。

对在校大学生而言,在性道德教育中,教师尤应教育学生遵守恋爱关系中的性道德规范,即必须保持爱情的纯洁性;尊重对方的感情,恋爱自主自愿;恋爱态度认真严肃,感情忠贞专一,追求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交往;正确对待失恋问题,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爱情生活中调整好恋爱双方的利益关系,建立良好的异性关系;才能使大学生真正理解爱情的含义,即爱情是源于性爱而升华为情爱的,是两性间相互依恋和仰慕之情的结合,是在道德和法律约束下的以情感为灵魂、以婚姻家庭为实体、以责任和义务为内容的产物。特别是对女大学生要进行现代贞操观(根本上不同于封建社会的贞操观——性占有欲)教育,培养她们对自己的性行为有强烈的责任感,能够以“性生理贞洁和性心理贞洁”[2]的道德情感来控制自己的性冲动,自觉避免发生婚前性行为;要使她们认识保持婚前性贞洁的价值,时时不放松对自己的性约束,建立正确的性观念和性态度以及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开展性生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性,从生到死随时随地都伴随着每一个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前人们往往不敢谈性,认为性是可耻的、下流的,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性本身并不可耻,关键是如何对待,如果对待得当就是积极因素,而对待不得当就是消极因素。其实,性应用得当了,可以带来身心健康,可以带来家庭幸福,可以促进个人事业的发展,甚至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对性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把性简单理解为“男女媾和”。实际上,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体验,可以通过生理感官的刺激上升到心理上的愉悦。例如异性间的肢体接触、抚摸、拥抱、接吻等都能带来性心理的满足感,并非一定要通过“性交”才可以。因此,开展性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变大学生原始的“性行为”观念的有效途径。

性生理教育就是关于男女生殖器官解剖结构与生理机能的教育。对大学生尤其是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之所以对性产生神秘感和好奇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懂得性的生理常识。因此,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应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把讲授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播放有关性知识的科教片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更直接、更多样化,使大学生对抽象的生理知识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健康性心理的标准之一是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性行为带来的后果,并有社会责任感。由于性教育的薄弱,很多年轻人虽然知道自己有行使性行为的权利,却没有被充分告知性行为可能带来的利害关系以及随之而来的义务和责任。因此,高等院校应通过性教育,使大学生对个人性行为的安全程度和结果有清醒的认识,尤其是使大学生具有为自己的性行为负责的足够的心理准备。

(三)开展有关避孕知识和性疾病知识的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避孕知识的教育历来有不同的观点。许多人认为对大学生进行避孕知识教育,无疑是承认其性行为的合法性,使他们有恃无恐;有的人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教唆行为。笔者认为,正如教人使用火柴的目的并不等于让人放火一样,对大学生进行深入全面的性知识教育和安全性行为教育是必须的,与其把“性和怀孕”的事实看作神秘的东西,不如揭开那层本不存在的面纱,如实地告诉大学生生育和避孕的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教育大学生节制自己的性冲动,洁身自爱;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他们认识到生命的诞生是爱情的产物,而且只有在婚后进行才是完美的;此外,还可以消除大学生对某些性接触导致怀孕的恐惧感,避免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因此,高等院校在艾滋病、性病预防知识的讲授中,应增加有关避孕和安全性行为知识等内容,使大学生了解性病的传播途径以及对自身和后代的危害性;同时应告诫大学生安全性行为的“安全”只是相对的,真正的安全唯有不发生性行为。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使他们一旦发生性行为能够采取正确的避孕方法,从而降低艾滋病、性病感染的危险性。

(四)建立与学生进行沟通的平台

当今高校没有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让他们进行性知识沟通的场所。有调查显示,大学生获取性知识或有关性方面的信息的途径,排第1位的是媒体(包括电台、网络、报刊)、第 2位的是教育书籍、第3位的是朋友或同学、第4位的是色情书刊或光盘、第5位的是父母、第6位的是老师[3]。因此,建立校园网络绿色通道正是为了便于大学生把急于想解决又不愿暴露隐私的“性”问题及时提出,为了在充分尊重大学生人格的前提下对其提出的问题给与有效的指导。高校性健康教育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理解、关心学生的实际需要,以解决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为学校性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使我国高校性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确保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五)加强师资培训,建立同伴教育体系

高等院校应采取长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措施,培养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优质师资队伍,以便提高性教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要选派大学生辅导员参加有关性教育的进修学习和培训,建立学生辅导员、学生会女生干部、各班女生委员等同伴教育者的逐级培训机制,集各方力量共同构建高校的性健康教育网络。

在学校开展同伴教育,是目前国外一些国家开展预防艾滋病、性病教育活动的一种通行的做法。同伴教育一般是指具有相同性别、相似年龄、相同背景、共同经历、相似生理状况或由于某些原因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其特点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没有代沟,是平等交流的教育方式。因此,同伴教育也被认为是预防艾滋病、性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1]樊民胜.重视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J].中国性科学,2004,13(5):17.

[2]罗大华,李雅君.中国性科学百科全书◦贞洁[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674-675.

[3]李浩初.关于大学生性知识获取途径的调查[EB/OL].(2008-01-11)[2008-04-07].http://www.spxl.net/wenzhang/20080111225541.html.

猜你喜欢
性健康性病性行为
国内外培智学校性健康教育研究综述
性健康教育,教师怎么做?
“性”有更广泛的内涵!心理学家分析3种形式
利用主题活动浅析小班幼儿进行性健康教育的意义和研究策略
昆明市不同性角色MSM的性行为特征分析
关注性健康教育 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
医疗机构在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探求
CERQ问卷在中国沈阳有性行为的中学生中的调查
性病传播谈论多 专家探讨正其说
人类性行为要受到约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