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建设

2010-02-12 19:36余新晓
中国林业教育 2010年1期
关键词:北京林业大学荒漠化科学研究

余新晓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 10008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熟的标志,为我国21世纪的经济繁荣指明了健康发展之路,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和空间。因此,在新形势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应立足于自身特色,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全面、科学、合理地开展学科建设。

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特色体现了科学发展观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我国亟需破解的2大问题。实践证明,水土保持所具有的“防灾减灾、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培育资源,恢复调节、改善生态,优势互补、发展经济,改善生存环境、促进社会进步”等功能,是其他任何单一的治理措施都难以达到的。水土保持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对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理想的体现。

1958年,周恩来总理提议建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后经国务院批准,北京林学院(现为北京林业大学)首创了水土保持专业,并组建了水土保持学科。北京林学院1980年成立水土保持系,1981年建立全国第1个水土保持硕士点,1984年建立全国唯一的水土保持博士点。1989年,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被国家教委确定为第1批国家级重点学科,1992年建立了国际上第1所水土保持学院,200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设立了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林业生态工程3个研究方向,其主要任务是解决我国对水土资源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所提出的关键的理论与技术问题;紧紧把握国际的学科发展前沿,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培养高质量科研人才的同时,完成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可以说,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既为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撑,又培养了大批人才;学科开展的一系列教学、科研工作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含义。

二、实施科学发展观战略给水土保持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十一五”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是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6条原则,其中有2条协调发展的要求与水土保持密切相关:一条是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另一条是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为了实现“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国家实施了9项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全国环境保护的投入累计已达到10000亿元以上。这对减少乃至杜绝环境破坏有着重大意义,也为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2]。

目前,我国正走上一条建设资源优化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道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成为我国长期的基本政策理念,并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因此,水土保持工作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扮演重要的角色。科学发展观和“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为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经济支持,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

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建设

新的历史时期对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利用好有利的政策环境,完成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科学研究以及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成为新的挑战。因此,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应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建设,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学科建设的革新,保证学科健康、稳定、又快又好地发展。

(一)加大教学设施建设的投入,提供优质的硬件条件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和教育改革背景下,必须接受信息化、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前进的步伐。为了保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加大了对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加快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重点实验室和野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目前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领域唯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担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研究以及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工作。实验室下设小流域土壤侵蚀与森林水文机理与过程、荒漠化生态修复机理与过程、水土流失生态修复机理与过程等3个研究方向。经过多年的资金投入和大力建设,目前实验室拥有ELE全自动荒漠化监测系统、RC-30HFW大型人工降雨模拟系统、HP9000图形工作站和RS-GIS-GPS软件等大型研究设备,以及6个野外定位开放实验基地,可以完成降雨、径流、泥沙的自动半自动监测以及荒漠化动态监测、小气候动态监测等诸多项目的研究。实验室占地面积1000多m2,配有独立的水文、土壤、植物生理等实验室,以及专业化的计算机房和大型会议中心,可供3~5个班级同时进行教学和实验。

实习实验基地是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结合水土保持学院教师所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学科已经在山西吉县、重庆缙云山、青海大通、陕西吴旗、北京密云、宁夏盐池、北京延庆等地建立实习实验基地7处。尤其是经过多方努力,2003年又与北京市水务局合作,在北京市延庆县增建1处水土保持大型综合实习实验基地。新的实习实验基地设施齐备,交通、食宿便利。该基地的建立,不仅扩大了实习实验范围,而且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的野外教学实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些实习实验基地承担了“水土保持工程学”“土壤侵蚀学原理”“自然地理学”“林业生态工程学”“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等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实习环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今后学院还将继续加大投入,完善已有的实验室和实习实验基地的设施,开拓新的实习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精良的教学硬件条件。

(二)高度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科的教学水平

一流的学科不仅要有一流的硬件设施,更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历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从制度、政策和环境等方面,优化人才成长的氛围,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

一方面,做好优秀师资力量的引进工作。由于北京林业大学是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创始地,长期以来在培养学科人才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所以现在的学科带头人大部分是学校自己培养的。近年来,随着水土保持学院被定位为研究型学院,学科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因此,从国内外引进具有较高学术水准和国际影响力的专家级人才将是未来学科人才引进工作的主要策略。而且,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是一门与生态、生物、土壤、气象、水文、工程信息等学科有着密切关联的综合学科[3],所以应注重上述相关学科优秀专业人才的引进,以带动学科的交互性和相容性发展,促进学科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在人才的引进方面,学校要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从而通过引进师德出众、水平突出、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师资力量,以保持学校在该学科的传统优势地位。

另一方面,加强师资力量的自我培养。在加强师资建设过程中,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学科近年来在政策制定方面加强了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争培养一批后备学科带头人;通过支持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出版专著、开展科学研究等,充分发挥他们的学术专长,为其发展创造平台。经过多年的努力,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专业结构比较齐全、学历学位层级比较合理、学科层次比较清晰的人才梯队。

(三)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在综合性专业知识的合理运用及其与工作实践的融会贯通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综合性知识的理解相对较差以及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相脱节、实践环节的作用发挥很有限等问题[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要求本科生在完成课堂理论学习、课程实验、课程实习、野外实践、毕业实践、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等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必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1.本科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源之一。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除了为其所参与的科学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之外,还必然会为科学研究注入新的思想、新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近年来,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教师所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成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同时,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也在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受益匪浅,获得多个国家级奖励和省部级奖励。

2.本科生培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事业。学生在参与生产实践时,必然要用眼去观察、动脑去思考、张口去交流、动手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生产实践教学环节和社会实践所赋予的任务。生产实践所包括的知识点和知识范围涉及面很广,所以生产实践过程在客观上要求学生具有综合思考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本科生的培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同时,也必然会丰富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深化理解在课堂上、校园内所学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在课堂上难以学到或难以掌握的内容;同时也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

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仅符合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特点,而且有助于弥补学生以往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的不足。产、学、研相结合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型人才培养途径,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必要的教学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在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了预期效果,学生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学科是高等学校知识创新的基本单元、知识的平台与载体,是学校持久发展的核心动力。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带来了有利的发展条件,但是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高校间、学科间也势必会产生新的、激烈的竞争。因此,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认清自身的优势和缺陷,抓住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和胆略,不断改革创新,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保证学科发展事业的长盛不衰。

[1]吴发启.水土保持学科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4(1):5-9.

[2]姜德文.贯彻“十一五”规划纲要 寻找水土保持发展的新机遇[J].中国水土保持,2006(2):1-2.

[3]余新晓.我国水土保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5(4):90-93.

[4]郭成久,范昊明,苏芳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产学研结合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9(9):88-89.

猜你喜欢
北京林业大学荒漠化科学研究
欢迎订阅2023年《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总目次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How to Understand the Story of an Hour Using Id, Ego and Supere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