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需求预估暗示失衡风险

2010-02-16 11:31
中国石油企业 2010年6期
关键词:盖特燃料油预估

据近期达盖和盖特莱发表的、题为“全球石油需求转向增长更快且价格敏感度较低的产品和地区”的一份学术报告,全球石油日消费可能在2030年达至1.34亿桶之多,而当前为8500万桶,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需求不会触顶。

虽然这一预测被媒体大肆报道,且被石油巨头用来佐证,全球将会殚精竭虑地满足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但该预测所依据的基础——关于新兴市场会如何应对油价上涨的假设,还颇有争议。对此,路透社专栏撰稿人发表言论认为:

研究与官方预估差值相当于两个沙特石油产量

当前,多数预测机构和产油商都假设全球石油日需求会在2020-2030年某一时间达至1.05-1.10亿桶的峰值。如果达盖和盖特莱的预估正确,全球则需要勘探并开发更多的石油。石油产量必须在20年内增长50%。

大量新增的石油产量将用来弥补当前油田产量的下滑,达盖和盖特莱所提出高于行业保守预估的石油需求量,相当于再开发两个沙特阿拉伯。达盖和盖特莱辩称官方预测太过乐观:“传统的石油资源供应不太可能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

唾手可得的果实已被摘光

根据主要能源机构的预估,人均消费的预计下滑,意味着更高的实质价格将导致新兴市场的需求被定量,促使这些经济体广泛采用替代品和施行保守节能的项目,正如发达经济体已经在做的那样,新兴市场在节能高效方面将进行同样的改革,而且将像那些高度依赖石油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在石油危机之后所做的那样,尽力减少石油消费。

不过,达盖和盖特莱也指出:“自1971年以来导致需求下滑的最主要因素不会重现。可以说,几乎所有唾手可得的果实都已被摘取,无法再度占取便宜。”

两位作者指出,在1971-2008年期间,导致全球石油需求度下降的最重大因素源于,OECD国家在发电和取暖方面逐步淡出对燃料油的使用。而且,在苏联解体后,该地区的工业生产也基本瘫痪。

燃料油的使用转换,令OECD国家在1978-1985年间的日均原油消费量减少700万桶,2003-2008年期间又进一步减少200万桶。前苏联地区工业需求的下滑也令需求再度减少450万桶。而上述这些减少情况在当前时代不会重现。

不止于此,研究发现虽然OECD国家的燃料油消费量对于原油价格的上涨表现出高度敏感,但交通燃料和石化产品的需求对原油价格走高则反应小得多。交通和其他方面的石油需求或多或少都符合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

除了OECD国家和前苏联国家外新兴市场的价格敏感性更差,对于中国等新兴市场和石油出口国,作者并没有发现价格上涨压制了需求的证据。人均消耗的增长几乎与收入增长同步。

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对国际油价走势反应不够迅速,这一点令人深思。

交通燃料需求

正如作者所述,交通燃料需求也对油价很敏感。1975至1980年间,美国新车重量平均下降了20%,因为购车者和生产商优先考虑能效。

在1990年代至2000年初的十多年间,油价保持低位和下降势头,新车重量出现了回升。不过随着实际油价飙升,能效又重新成为了议题。对更高燃油经济性的追求或会在新兴市场复制。

最后,根据OECD国家过去的需求情况推算中国等新兴市场未来需求并不靠谱。即便在OECD国家内部,美国和加拿大人均交通燃料需求也是平均水平的两倍。OECD成员国人口燃料需求两极分化,平均水平并不能真正说明问题。

鉴于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城市人口密度较高,未来需求可能与欧洲和日本类似,欧洲和日本在限制石油消耗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新兴亚洲和中东应对油价上涨提供借鉴。

达盖、盖特莱的报告做了一个有价值的工作,展示了长期预期对收入增长、价格和消费者行为变化等因素的敏感性。但到2030年日均1.34亿桶的预估确实高得不合理,其对缺少价格反应的假设不切实际。

实际上,差别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大。作者的预期在1.12至1.52亿桶之间,这取决于价格和收入弹性。最终的结果将体现出更多的价格应对举措,很有可能落在这一区间的下限,与主要能源研究机构提出的预估基本相同。

猜你喜欢
盖特燃料油预估
美国银行下调今明两年基本金属价格预估
人面娇花相映红
亥盖特的梦
SVM分类模型预估网站商业价值
亚洲燃料油周三收市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