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集理学之大成

2010-02-16 13:04江心力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12期
关键词:延平二程讲学

■江心力

朱熹集理学之大成

■江心力

相传朱熹的父亲朱松曾求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虽属附会,但反映了其父的期望。据说朱熹刚会说话,父亲指着天给他看,说:“这是天。”朱熹便问:“天的上边是什么?”朱松极为惊异。就学后,老师给他一本《孝经》,他一读,就在上面题字说:“不这样,不是人。”曾跟一群小孩在沙滩上玩,他独自端端正正地坐着用手指头在沙上画,别人一看,画的是八卦。他十岁时读《孟子》,对其中“圣人与我同类者”的话十分欣赏,暗下决心要做圣人贤者。

朱熹曾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继承并发挥二程学说,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四书集注》等著作被元、明、清三朝定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书目。

李侗,人称延平先生,是朱熹父亲的同门好友。朱熹曾先后六次向他请教。正式拜师的那一次,他从崇安走到延平,步行几百里,以表示自己的诚心。李侗是二程再传弟子罗从彦的高足,深得《春秋》《中庸》《论语》《孟子》学说的要领,主张“学问之道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朱熹每请教一次,都有所问,有所得。

初次见面,李侗批评他所学不专,告诉他“理一分殊”,也就是说万事万物只有一个道理,各个事物的理都是最高之理的表现。第二次询问有关《春秋》和《论语》的问题。第三次请教《易经》的太极说。第四次询问学习《孟子》的方法,经过讲解,朱熹心领神会,写下著名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后,朱熹又两次向李侗请教有关时局和政治方面的问题。问学李侗对朱熹天道观和思辨方法的建立发挥了关键作用。

绍兴十八年(1148),朱熹考中进士。三年后出任泉州同安县主簿,聚徒讲学,后来罢官。孝宗即位的时候,朱熹上书反对议和。隆兴元年(1163),他被召见,朝廷虽然多次委任他各种官职,但因与执政者政见不和,他都没有上任。此后他虽短暂做官,但传道讲学仍是他工作的重点。淳熙二年(1175),吕祖谦邀请朱熹、陆九渊兄弟到江西信州(今江西铅山),参加学术讨论,朱、陆之间进行了一场方法论的争论,不欢而散。这就是影响很大的“鹅湖之会”。

朱熹为官九年,讲学传道四十多年,亲手创建云谷、寒泉、武夷等书院。他对“四书”“五经”逐字推敲,有独特解释,是一位好学不厌、诲人不倦的良师。门生黄榦(gàn)说“老师一天不讲学,就感到不快活”。他常与学生流连忘返于林泉山石之间,日落才归。朱熹主张: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认为儿童可塑性强,应注重做事的训练;青年理解能力强,应注重理论的教育。他特别强调要坚持“循序渐进、熟读深思、虚心涵养、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的教育方法。

朱熹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他认为:“理”“气”不相离,但“理”在先,“气 ”在后。 “理 ”是物质世界的基础和根源,无“理”就没有世界万物;即使山河大地都毁灭,“理”仍存在。又主张“理一分殊”,强调“天理”与 “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而服从“天理”。

朱熹一生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是我国继孔孟以后的一代宗师,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猜你喜欢
延平二程讲学
银龄讲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新追求
基于多种电气增量融合判据的电弧故障诊断方法
沐浴涵濡:群玉书院的讲学探索与反思
陈延平
理学体用论视域下天的重新发现:基于二程的考察
《宋元学案》中程颐思想的诠释与评价——兼论二程思想的比较及其分派
黄舒昺书院讲学述论
著名笙演奏家朱家明先生来我院讲学
道统的重建——二程“道统论”的政治自觉及其限度
SIMULATION OF BLEED AIR BEHAVIOR DURING AIRCRAFT IN FLIGHT BASED ON FLOWM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