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笛师》看乔治◦桑的艺术风格

2010-02-16 13:04贾玉荣湖北省襄樊五中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12期
关键词:利尔乔治爱情

贾玉荣(湖北省襄樊五中)

从《笛师》看乔治◦桑的艺术风格

贾玉荣(湖北省襄樊五中)

公元 1804年的 7月 5日,乔治◦桑在巴黎的贵族家庭降临人世。作为作家,乔治◦桑的创作及把握世界的方式更多的是指向自我灵魂的“内省式”,随处可见“我”的影子。正是从作家本人的体验、思索、抗争和经历出发,乔治◦桑构建起了一个“田园小说”的艺术世界,其享誉世界的名著之一便是《笛师》(1853年)。表达风格上,《笛师》在叙述过程中充满了激情和思考。有时是作者本人出面,有时借笔下人物之口道出。下面主要从创作主题上,对《笛师》的创作风格进行分析。

一、去掉心机,返璞归真

作者以森林美男于利尔作为叙述者,用“他”之口揭示了平原人的诸多毛病:

“你们习惯了这里的舒适生活,你们不讲礼义,不守信用,见钱眼开,又一毛不拔。……你们既缺乏创造精神,又缺乏改革勇气。”①

作者在揭示了平原人的诸多毛病的同时,又借森林老笛师巴田大叔之口。为平原人指出了改掉这些毛病的办法:

“我建议你到峡谷对岸的澳沃尼山和佛来山去见见世面,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因为只有到高山上才能心胸开阔。那里哗哗的流水掩没了人语,潺潺的山泉浇灌着常绿的树木。你不要回平原去,因为在平原上你会把学业荒废。”②

在作者看来,平原生活太舒适以致物化生活会剥夺生活的真正意义,人也会变得为金钱而不择手段。因此作者主张返璞归真,重返到淳厚的人性上来。

二、四海为家,创造生活

作者看淡的是物质生活而看重的是创造性的精神生活。外出旅行,把天做被地当床,岩石当壁炉、餐桌,明月当灯台,枝叶搭成的棚子当餐厅,对这样简陋的生活条件,“我”感到更新奇更惬意。③请看森林来客于利尔怎么说的:

“难道您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永远待在自己的老窝里吗?我不这么看,我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运动,假如人类不贪图安逸,也许我们的身体会更健壮,智慧会更丰富,精神会更乐观,心地也会更纯洁。追求安逸使人类变得懒散、懦弱和多病 。”④

正因为这样,森林人生来喜欢游动生活,到处为家,靠力气和智慧去赢得别人不肯给他们的财富。⑤

森林人富有创造性,这一点他们可以引以为豪,于利尔说:

“我可以告诉您,歌声、自由、如画的风景,乃至生活的活力和发家致富的手段,这一切全靠我们的一双手。我认为,你们在田头地边大喊大叫,那不是唱歌。真正的音乐之源在我们那里 。”⑥

生命在于运动,生活在于创造。当自然不那么恩赐你时,给你的只是不毛之地,那么你就不能听天由命,而要四海为家,去开创新的生活,去开创伴着人生快乐的生活。

三、与风雨雷电斗,其乐无穷

人生不可能永远风平浪静,至少有时会遭到风雨雷电的袭击。对此有人可能听命自然,有人可能勇敢地同风雨雷电搏斗,寻找斗中之乐。森林人于利尔说道:

“同风雨雷电斗争岂不是其乐无穷的美事儿?暴风雨的怒吼难道不比动听的音乐更壮观、更动人?……我们人类不同于动物,我们在风雪中应感到无比欢乐。我们有自己的意志、明白同自然搏斗的乐趣,把同严寒酷热搏斗视为幸福 。”⑦

森林人的搏斗精神正是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所称赞的铁汉精神:“人可遵循自然规律,但决不可在自然面前唯命是从,活要见鱼,死要见尸。”

四、两难选择,决斗见高下

平原上的贝里人与森林里的波邦内人不同。贝里人在不公的法律面前往往忍气吞声,委曲求全。波邦内人与此相反。他们长年生活在深山老林,常同狼虫虎豹打交道,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爱伸张正义,以牙还牙。在两难选择时,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是赤手空拳地决斗。波邦内有个恶人叫马尔扎,专与人为恶。路上找茬儿,当众挑衅决斗,辱骂于利尔的女友布鲁特是没人要的枯枝,还扬言要在舞会上对布鲁特进行调情。于利尔如果忍气吞声,则名声扫地,还将被骡夫帮会开除。如果决斗则必有一人归命黄泉。在这种两难处境下,于利尔选择了决斗。当然败者是作恶多端者的报应。对于恶人是决斗,对于情敌,无可选择时,也只能是“准决斗”。一心想用笛声取悦于布鲁特的平原上的贝里人约色夫,从暗恋布鲁特到嫉妒于利尔勾走了他女友的魂。约色夫恼怒之极,与于利尔争辩道:

“现在您走您的阳光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假如您于利尔真正心口一致,咱们马上去见分晓。要是她选中了您,我就承认您是正人君子,一定毫无怨言地退出竞争场。”⑧

布鲁特要在两个男友中间选取一个。她既不愿伤害患有相思病的约色夫,况且约色夫的母亲对布鲁特有养育之恩,又不愿放弃她所钟爱的于利尔。在这种两难处境下,布鲁特选取了一个类似于决斗的办法即“准决斗”,以奏笛见高下。布鲁特说:

“约色夫,我自有主意,请你听我的吩咐。上帝给了你音乐天才,你马上就要去当笛师了。我虽酷爱音乐,但对乐理一窍不通。我想让你同于利尔比个高低,胜者嘉奖败者罚。”⑨

从奏乐的演技来看,胜者无疑是音乐天才约色夫,他摘取到了胜利的花环。但他高兴得太早了,音乐天才只是赢得爱情的一个方面,还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诚心诚意爱一个人才是最重要的。布鲁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音乐是约色夫的长项,先满足一下他多年以来的愿望,不至于给他打击太大。

五、历经磨难,真善美的完美结合——爱情

布鲁特出于善心,收养了神甫送来的才满周岁的夏尔洛,这个消息不胫而走,马上传遍了诺昂村。众人议论纷纷,弄得满村风雨。真真假假,蒙骗了许多乡亲。恋人约色夫和表哥迪安者怀疑布鲁特的不贞。过去是诺昂村的皇后,招蜂引蝶,现在一下子变得老气横秋,成了老太太。面对飞来的横祸,布鲁特忍气吞声,置之不理。她把这种不幸视为一种苦难对人生的磨炼。她说:

“上帝能创造奇迹,能改变人的禀性,我相信我会在这种生活中得到磨炼。近来我想通了一个道理,就是不管孩子多么不好,狼可以咬他,羊可以踩他,但他妈妈永远不会嫌弃他。除非特殊材料作成的女人,哪个妈妈也不会嫌弃自己的孩子 。”⑩

经历人生磨难之后,布鲁特变得成熟起来:

“我现在确实从心灵深处起了变化,我开始留恋人间的苦难生活。我知道,在人世间既没有充满爱情的温柔之乡,也没有宗教的魔力。我感到自己像被套在车辕上的马,被驱赶着往前奔跑,自己既不知车上装的是什么,也不明白要奔向何方。但我和过去一样乐观,既不忧郁,也不想轻生。当然,应当承认我吃过后悔药,过去吃过 ,将来还会吃 。”⑪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经历磨难之后,布鲁特找到了爱情的真谛:

“拿玫瑰的我不要,姑娘家怎好主动。

握斧柄的也不行,爱情哪能靠命令?

第三位才是我意中人,诚心求爱必然赢得爱情 。”⑫

第一位主要说的是约色夫。他从腼腆到多疑,怀疑于利尔占有女友,怀疑布鲁特另有所爱并生下一子。后来成名变得狂傲起来,连师傅也不放在眼里。更重要的是他爱笛胜过爱妻。音乐天才只能与音乐为伴。

第二位说的是表哥迪安。他爱命令人,没有平等可言,这样的人也不能赢得爱情。

第三位说的是森林美男于利尔。他诚心诚意求爱。为了布鲁特他背井离乡更改行业,不辞劳苦来到诺昂;在众人非议面前,他从不怀疑布鲁特的贞洁,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他乐于助人,富有创造精神。他终于赢得了爱情。

森林美男是真善美的完美结合,诺昂皇后选对了他的白马王子:

“约色夫,我用这个花环替你做了选择。你酷爱音乐,没有必要再寻求其他的爱了。这样你该满意了吧!爱情的红线是牵在上帝的手中的,靠武力或技能都赢不来真正的爱情。⑬

人间的姻缘要由上帝来撮合,这里有上帝派来的小天使,你千万别说违背天意的话。”⑭

布鲁特所说的小天使就是神甫送来的当时刚满周岁的夏尔洛。后来真相大白,这个小男孩正是约色夫同母异父所生的小弟弟。

磨难,既磨炼了布鲁特,增强了她抵抗舆论压力的承受能力,也培养了她的爱心,同时也考验了真正的爱情。那些经受不住爱情的考验,甚至怀疑、嘲笑一个贞洁无辜的女孩的男人,怎么可能赢来真正的爱情?即使是天才也不行。

乔治◦桑的《笛师》以“内省式”的风格,带有“我”的影子的创作,为我们抒写了一个完美的人性和理想的爱情模式。作者所幻想的美的人性,主要以森林父子之口道出,有着深刻的人生思考。这一点深受巴尔扎克对现实社会思考的影响,也有她童年在诺昂村生活的影子。她所理想的爱情主要以平原上诺昂皇后布鲁特之口道出。作品中布鲁特有作者自己的影子,约色夫有波兰音乐家肖邦的影子。

这部作品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身处的时代和社会的一贯的批判精神,但更为重要的是她更迫切地渴望自我的解放和自由,用不断的努力来逼近期待中的完美的人性世界。从乔治◦桑与法国诗人缪塞和波兰作曲家肖邦等人坎坷而浪漫的爱情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人生可能的理想状态的不懈追求。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法 ]乔治◦桑著,张继双译《笛师》,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P 49;P 148;P 87;P 87;P 50;P 50;P 88;P 222;P 229;P 177;P 177;P 151;P 230;P 230。

猜你喜欢
利尔乔治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乔治的宇宙大爆炸
人文与科学的亲密接触
——希利尔的三本书读后感
乔治和他的斧子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