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张纸”的幸福

2010-02-16 13:04朱前珍浙江省衢州市第二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12期
关键词:斯特林痛苦作家

朱前珍(浙江省衢州市第二中学)

“半张纸”的幸福

朱前珍(浙江省衢州市第二中学)

斯特林堡的微型小说《半张纸》在一个哀伤的氛围中开始了,“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搬离”是为了忘却悲痛,“徘徊”是因离去不易,忘却更难。“戴着黑纱”且是“年轻”的房客,那欲走又不舍的徘徊何等凄楚,这样的情景将我们读者也陡然笼罩在那巨大的悲痛中,无法排遣。“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仿佛听见男主角喃喃自语,这份决然的背后是不可名状的哀伤,是难以言说的痛楚。

所幸小说的结尾让我们看到了令人欣慰的场面:“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没有伤感,没有消沉,小说一扫开端部分的悲痛、压抑情绪,男主人公俨然转变了心情,转变得很彻底,他应该是顿悟了,他是幸福的,他自信而充实地走向新的生活。可是在短短的两分钟内,在他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回顾了一番后,他的心情,他的思想如何就有了如此巨大的转变呢?

“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他尝到的幸福到底指什么?半张纸上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那是初遇爱人的亢奋,那是新婚燕尔的甜蜜,那是成家立业的喜悦,的确幸福美满,然而这不是很多人常有的人生轨迹吗?这种幸福不是幸福的人们的常态吗?那场风花雪月不是上帝对他特有的恩赐,而是许多幸福的家庭的共性,然而作者却说“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可见,文末所说的“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不仅仅是那么简单的一种常态的幸福。

那么,主人公最终感悟到的到底是种怎样的幸福呢?除了那些承载着幸福的罗曼史的电话号码之外,还有两处被粗粗的黑笔划去的号码和名字:一是他原来的工作单位——某银行的电话号码,二是一位曾经飞黄腾达但早已因落魄潦倒而远走他乡的朋友的号码。这里我们似乎看不到与幸福有关的信息,相反,看到的是人生的沉浮,看到的是命运的无常。既然已经被黑笔划去,说明这两件事在生活中早已无足轻重,可作家为何颇费笔墨地进行交待呢?斯特林堡创作这篇小说的最大特色不就是简笔吗?

当然,自己失去银行神圣的工作,挚友失去荣华富贵都是不幸的,然而,我们却可从不幸中培养感悟幸福的能力。失业只给他带来了短暂的焦虑,不久就有了新的工作,手头仍然很宽裕,这就是人生,一起一伏,就如潮涨潮落一样来得那么自然。冲击也许是迅猛的,但再大的波澜也不会阻碍生活的进程。他也许早就在事业低迷时学会了坚强,挫折就如病毒,多经历一次,多一重免疫力。朋友的落魄也让主人公意识到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只是又有一个电话号码被划去而已,生活在继续,波澜不惊。

为了迎接新生命的到来而忙碌的他,显然沉浸在前所未有的幸福之中。然而,一大一小的棺材就在幸福之巅来临了,主人公遭遇了空前的灾难。他之前得到的所有幸福,都已被残酷的现实打破,幸福被撕碎岂非莫大的不幸?然而,他可以从如此绝望的心境中解脱:“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作家替主人公说出了这样的内心独白。

于是我们可以理解“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是什么了:那是种与痛苦相伴相生的幸福,那是种因苦难而成就的幸福。如果没有坎坷的经历,就无法抵御不幸的伤害,如果没有苦难的经历,就无从体会以往刻骨铭心的幸福感。

斯特林堡的作品大都表现其寻求摆脱痛苦的愿望,但又充满由于痛苦而失去常态的绝望情绪。比如他 1907年的剧本《鬼魂奏鸣曲》,把人生看做是本能与欲望冲突的过程,社会在他笔下则成了类似疯人院的病态世界。然而,在《半张纸》中却寄予了作家对人生睿智的体察和感悟。作家怀着期许的口吻,赞美生活,化解苦痛。

斯特林堡父亲是一名破了产的贵族成员,后来成了轮船代理商。他的母亲曾经是一个女侍者,从情人转变为女管家,生育了两个小孩之后才成为合法的母亲。幼年的他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爱护,思想情绪上的不安全感、贫困和祖母的宗教狂热给他的童年涂上了浓浓的阴影,他称自己是“女仆的儿子”,他一直把自己看做命运、环境和传统的悲惨的牺牲品。他断断续续地到大学读书,工作经历了许多失败,他创作的第一部剧本《乌拉甫神父》遭到了皇家剧院的拒绝。他的情路也很坎坷,多次婚姻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一切都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埋下了深深的烙印。由此,我们再来回味《半张纸》那个看似云淡风清的结尾,也许能体味出另一番意蕴。在磨难中挣扎的作家几乎是用艳羡的口吻说出“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很多人连这点都没有尝到,是作家和自身经历比照而发出的喟叹。

斯特林堡的《梦中游戏》讲述了这样的故事:天帝的女儿降临人间,目的是要访查人世间的苦难。她目睹了军人、律师、矿工和看门人受的贫困的煎熬,看到百万富豪也有着个人的悲剧。接着故事围绕着一扇上了锁的门的秘密展开。恍惚迷离的场景中,剧中的主角,一位年青的军官在门外等待着。他等呀等呀,等待着想象中的姑娘——自己的未婚妻去举行婚礼,心里对那一直锁着的门里面的东西感到怀疑。而结果呢却令人失望:门后什么也没有,房子里空荡荡的。斯特林堡在告诉我们,如果人们像剧中的那位军官那样靠着锁匠的帮助硬打开通向生活的大门,他就会失望,理想也就会破灭。作家的态度是让生活像五彩斑斓的梦境一样过去,可以观看它,但不要做出任何评价。每一场恶梦都会带来一次新的醒悟,带来同生活的新的和解,这正像所有的痛苦和绝望一样,不管痛苦和绝望多么的强烈,总会被一线光亮所解除。

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幸福是什么?是甜美的爱情和美满的家庭,更是痛苦绝望之后的那线刺眼的光亮和重生的快意。快乐与悲伤总是相生相伴,天堂和地狱仅有一线之隔。我们可以把“半张纸”看做不完美的人生的隐喻,每个人也许仅能拥有“半张纸”,但“半张纸”已然能成就人生的幸福。

猜你喜欢
斯特林痛苦作家
空间站里的“斯特林发电机”
与众不同的红头发
作家的画
降低“支付痛苦”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谁痛苦,谁改变
沙漠魅影——SAS与斯特林
斯特林堡与《乘槎笔记》
分担痛苦
痛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