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回归阅读教学——试论现代文阅读解题

2010-02-16 13:04王文玉苏州大学09教育硕士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12期
关键词:现代文工具性语文课程

王文玉(苏州大学 09教育硕士)

让“语文”回归阅读教学
——试论现代文阅读解题

王文玉(苏州大学 09教育硕士)

从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分析来看,学生在现代文阅读这一方面的解题能力确实比较弱。其实,这个问题在平时学生做题的时候,就很突出。经过高三一年的训练,其他各项进步都比较明显,唯独现代文阅读收效甚微。

而出现这种现象的缘由,和这两年新课改形势下过分注重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有一定的联系。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界定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标理念的表述中,似乎更突出人文性。如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的阐释:“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现在的语文课堂上,一般的做法是,教师从教参上选几个所谓的教学重点,或讲解,或讨论,或作“深入研究”,或作“拓展延伸”,而基本不顾这几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教学组织的合理顺序。许多人都是东一棒子西一榔头,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譬如,有的老师在教《我与地坛》时,整节课只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读课文,然后就开始分组讨论“生命的价值”和“母爱”两个话题,课堂看似热闹,却达不到阅读教学的目标,培养不了学生阅读的能力。

由于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所以语文课往往成了政治课、音乐课、美术课,而学生真正应该掌握的一些文章的手法、技巧,往往被轻视甚至忽略。学生对于文章的解读,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导致学生进入高三之后,在做现代文阅读的时候,对于具体的一些涉及手法的题目常常感到手足无措,得分相当低。即使进行题海战术,也是不明就里,稀里糊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语文的工具性要紧急回归到语文教学中。“语文课程与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以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而听说读写能力主要由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构成,也就是培养学生怎么听说读写。只有确定了中、小学分别需要掌握的篇章的类型及相关的知识后,教师才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2010年江苏高考说明中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是: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两年江苏的现代文阅读,从题型的角度来看,越来越侧重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 2007年的《麦天》,一道是分析表达特色,一道是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占了 10分,2008年的《侯银匠》涉及表现手法的也有两道题,占了 10分,而 2009年的《上善若水》达到了 11分。这些都是学生感到最头疼的地方,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在进行现代文阅读评讲时,要把那些文章当成课文一样来教,而不只是报报答案,否则学生永远也不可能提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技巧之一:整体阅读,理清思路

学生在做题目时,很多时候都没有理清文章的思路就开始动笔,所以答案都是支离破碎的。因此,在进行现代文阅读评讲时,不能只把答案报给学生。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看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走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就文章而言,立交文章里作者思想发展的途径最为切要。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

例如,我在评讲《落叶是疲倦的蝴蝶》(2008年)的时候,先带领大家理清思路,疏通文脉,这篇文章围绕“落叶”这个线索展开,其中把“我”和母亲贯穿其中。“落叶”在文中既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的“我”,也指辛劳一生、随老死去的母亲,落叶归根,游子最终要回归故乡,母亲最终得到安息。这样一来,就能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也能很快的把握文章的中心。

“阅读教学按课文思路教,能再现其内在逻辑性,使得文章有头有尾,脉络清楚,起承转合层次分明,保持课文作为一件艺术品的完整性。学生得到的不是一鳞半爪的局部印象,而是欣赏完整作品的完整性。理清文章的思路,我们循着作者的思路步步研读文本,把这个方法教给学生,并不断地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在拿到文章时也有这个意识。有人说,这样会不会浪费时间。其实恰恰相反,现代文阅读,我们教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而不是看做题的数量。我们试卷中出现的现代文阅读,基本上都是精心挑选的名家作品,很多文章都是值得一讲的。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技巧之二:触类旁通,及时拓展

根据对 2008年高考加大对表达技巧考查力度的分析,我们应指导考生做专门的表达技巧的专项训练,从叙述人称到叙述方式,从文章结构到修辞手法,从写作手法到表达方式等都要训练。而这一块是学生最薄弱的地方,所以在评讲时,我主要采取的方法是把每一个知识点讲透,并及时补充与之类似的题目,加深印象。如在讲茅盾先生的《为亲人们》(南京市 2010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时,提到象征手法,我就列举了《白杨礼赞》,让大家对“象征”这种手法加深印象。如在臧克家的《野店》(南通市 2010届第一次模拟考试)中碰到这样的题目:作者称野店的客人,有时是你,有时又是他、他们,这样的人称变化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做下来的情况比较糟糕,很多人对于人称的用法不是很明确,所以在评讲时,我先补充与之相关的知识点,每一种人称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而不断地变化人称说明作者对野店的客人非常熟悉,在叙述时娓娓道来。然后,找出另外一个与之相关的题型,让大家熟悉。很巧,在接下来的苏北四市的调研卷中,就出现了一道题目:最后两小节的人称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有何艺术效果?这道题目共 5分,统计下来学生平均能得 4分。

由于以前的基础薄弱,所以一开始实行可能会有点困难,也比较耗费时间,但磨刀不误砍柴工,用正确的方法去解题,效果显而易见。

技巧之三:归纳整理,适时反思

现代文阅读有很多种题型,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训练后,我们可以把做过的题型拿出来整理一下,一般可以分为作用题、表达特色题、探究题等几种比较典型的题型。例如在归纳作用题时,主要的方法是考虑结构和内容。我在给学生进行归纳时,是分为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把原来做过的题目拿出来作为例题,并再补充类似的题型进行巩固训练。例如一般说来开头段主要起着开篇点题、统摄全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引起读者兴趣等作用,根据各种情况分类整理。例如,首段先言他事他物,由此引出对象,一般是对比、映衬或者过渡的手法,作用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示例】《壶口的黄河》第 16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现主题,总领全文。再比如,文章开篇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本身有突出景物特征,勾勒环境营造氛围,衬托人物,提供背景的作用。从全文结构看它还有铺垫、对比作用等。

【示例】《泥泞》第 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参考:突出了雪的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热爱泥泞做铺垫。

先罗列可能出现的知识点,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把零碎的知识点系统化,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文章结构的认识。每一个专题都精心准备,所选用的例题都是学生做过的,并且在归纳整理之后,让学生对照着自己原来的答案进行反思。反思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只有通过反思,才能更好的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很多人进入高三都满足于题海战术,其实那只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安慰。真正有效的做法是精选细作,选择好的文章和题目,做完之后要适时反思,好的题目加上有效的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无不或多或少或浓或淡涂抹着新课程色彩,现在的课堂教学一味地强调宏观调控,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导致工具性成了一种课堂的点缀,语文能力目标怎能得到扎扎实实的落实?带来的后果是学生会觉得语文课上不上都无所谓,语文考试和老师上课讲得东西是没有关联的,这样只会让学生越来越忽视语文这门学科。所以,在目前这种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冷落多时的工具性回归语文教学,刻不容缓。

参考资料:

1.张中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3.谢金福《阅读教学的回归本原》,《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第 4期。

猜你喜欢
现代文工具性语文课程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关注的几点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