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源头活水 浇灌情感之花

2010-02-16 13:04陆小芳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横林初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12期
关键词:小亮作文情感

陆小芳(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横林初级中学)

汲取源头活水 浇灌情感之花

陆小芳(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横林初级中学)

进行作文教学,是侧重于指导学生“写什么”,还是“怎么写”?这可能是许多语文老师忽略的问题。

过去我们总是埋怨学生不会作文,于是检讨其原因在于作文教学存在太多的随意性、无序性。每逢作文课,老师都是随意出示一个题目就叫学生作文,没有训练的目标,更没有按一定的序列制订长期计划。于是想“对症下药”,加强作文教学计划性,编制出一个训练序列来。而这个序列大多按写作学的框架去制定,先按文体分成大类,然后每类又按其“要素”去罗列训练点,要求学生点点达标,以为这样周密详尽、教学科学化,必然成效斐然了。可是事与愿违,实践证明,效果并不显著。现在看来,还是我们的作文观出了偏差,由于作文观的毛病导致了作文教学观的失误。

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教学生会写作文。这个“会写”是什么意思呢?大多教者侧重于把它看作一项“手艺”,等同于会做木工,会开汽车,会修理家用电器的“会”。这样,落在作文教学上的第一步就会教学生语言,写出的句子合乎语法,没有语病,然后要求丰富、生动,这如同学木匠,会用斧凿钻刨一样。第二步告诉学生会按文章的体式安排篇章段落,即合文体,会结构,这就如学木匠做出部件而后能组装成家具。所以我们就用教木工的方法来教作文,要求学生学会写作技能、技巧。这里,我们忽视了一个最大的区别:木匠靠别人提供材料,而作文则要靠自己提供材料。因此,许多“改革”,格式化、序列化等等都不能成功,就在于视点仍落在“技巧”上,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对写作而言,第一位还在于掌握材料的多寡以及作者对这些材料所具有的情感。所谓作文,是学生用心灵对生活的观照、思考和记录,是学生把自我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和感悟倾注于文字的一种创造过程。学生作文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拥有自我独特感受和思考的过程。学生写在他日记本或随笔本上的文章总比交给老师的命题作文好,这是为什么?因为他有实在的内容要写,有感受,有感情。同时,我们也看到,现在的中学生因在考试制度的重压下,课业负担过重,一到放假,还要参加各类科目的补习班,搞得学生筋疲力尽,苦不堪言,对学习生活现状深怀不满。另外,好多学生被父母送入了寄宿制学校,由于生活的限制,对外界的了解越来越少,生活体验局限于校园,与他人的交往中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与想法。每周连续几天都面对同样的人、同样的环境,做着同样的事情,生活单调,容易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种抑郁消极的心理长期存在,学生对生活也就会失去热情,自然就感觉不到大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美好,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感觉不到写作的乐趣。更何况长期与父母缺乏沟通,也容易导致学生在父母面前任性、发脾气,对父母的关爱理解产生偏差,使教育的情感严重缺失!因为没有饱满的生活情绪,没有“打动”自己的生活内容,学生的作文大多出现了假空套的局面,“米”的质量不高。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可讲究一定的“体系”,但“体系”要基于生活,并努力提高学生“米”的质量。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丰富其情感体验,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我认为,中学生作文应提倡感悟作文,以“情感教育”为主线,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为核心,通过立意、组材、文体的选择等写作专题的训练,指导学生亲近生活、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善于从生活中获得感悟,并学会表达感悟。

那么,如何带领学生感悟生活的真谛、体验生活的真情呢?

首先,应立足于语文课堂,以课文为范例,加强情感体验。

《背影》《我的母亲》等是以最寻常的生活、最普通的人物为内容写就的文章,今天依然能打动每个人的心;现代诗歌《再别康桥》的细腻,《大堰河我的保姆》如泣如诉的沉痛,无一不在学生心头泛起波澜;优美散文《荷塘月色》的静美中萦绕着的淡淡喜悦和哀愁,《海燕》中蕴涵着的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对胜利的信心与渴望,无一不对学生产生震颤的力量;李白的飘逸洒脱,苏轼的豁达放旷,李清照的凄婉哀绝,都呈现出直锲人心的撼人魅力。如果我们的老师能把握住语文课堂,挖掘出教材中的审美因子,就会让它成为我们学生情感家园里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浇灌其干涸的情感家园。

如教学《甜甜的泥土》一文时,我就以“情”字为线索,充分挖掘课文中“爱”的人文精神内涵,设计学习活动。我先用大家熟悉的“世上只有妈妈好”一曲创设学习情境,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其领悟作品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如:引导学生速读课文,说说从文中能读到哪些信息,用“从这些语句中,我懂得了(感受到了,明白了……)”这样的句式说话,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主人公小亮过去的妈妈十分慈爱,而现在的妈妈对其极其冷酷,小亮的处境是艰难的、悲苦的,但他也是可爱的、懂事的、坚强的,并渴望得到母爱。学生不由得对小亮生出了几分同情,被其母亲的慈爱和“爱得很苦”“爱得艰难”深深打动,同时对其后母生出了几分憎恨。

接下来,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的段落进行有感情、有表情的朗读,在朗读中加深体验与领悟。最后,我请学生联系生活中父母对其令人感动的细节,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因为班上有几名学生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生活经历上与文中的“小亮”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小亮”的遭遇唤起了他们的回忆,引起了他们的共鸣。当学生讲到动情之处,禁不住热泪盈眶、几度哽咽。这一切深深地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人。而那些身在蜜罐里却不懂得珍惜的孩子也开始努力回想自己享受到的点点滴滴的爱,并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这时,我适时地进行引导,希望大家做有心人,能体察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并懂得如何回报父母。歌曲《感恩的心》随之响起,在感人的歌声中我请学生代替老师布置一份作业。有的学生说要回去多为妈妈做点事,为她洗一次脚,帮她洗碗等;有的说要写封感谢信悄悄地放在母亲的床前……这一份份作业饱蘸了孩子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激!

长期以往,相信学生的情感家园定将不再干涸!

其次,应指导和组织学生走进现实,寻觅写作的源泉,让学生主动切实地体察生活、感受生活。

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摄取生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获得丰富感人的写作素材。要启发学生调动各个感觉器官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看、去听、去闻、去摸、去幻想……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日升月落、春华秋实;山呼海啸、风号雷鸣;花开叶落、云卷云舒……所有这一切,只要学生用心去体味、去感受,它们都能被摄入心底,拈进作文,酿成篇篇好文章。这一点我们从沈复的《幼时记趣》中就可以明白。普普通通的一个小花坛、两个小虫与一个癞哈蟆,几只被困在蚊帐中的蚊子,都能给作者带来无穷的快乐。试问,如果没有这种实践,怎能发现如此美妙绝伦的物外之趣呢?语文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课外活动,以增进学生对生活的了解,丰富学生的体验。有一次,我组织班上同学利用双休日到野外认识野菜马兰并采摘回来,拣洗干净后剁碎,与猪肉一起做成馅,买来面皮包馄饨,最后煮出来大家分享,并给每一位任课教师送上一碗。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同学们全程参与,不仅认识了野菜,在野外放松了身心,体验了劳动并享受了劳动的成果,还有的同学被评上“劳动小能手”,体验当然特别深刻,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有血有肉了。

有时,我也将石榴等事物带至课堂,指导学生多角度、细致观察,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进行生动细腻的描写。

第三,要指导学生丰富自己的心,去感悟生活的真谛,体验生活的真情。母亲的饱含无声爱语的目光,父亲身上特殊的味道,老师的微笑……这些精彩细节,只要用心挖掘,就会成为经典。要引导学生勤于动脑、积极思考,从细小琐碎的事物中寻找不同寻常的哲理,不同寻常的真 、善 、美 。

总之,只有处理好 “写什么”与“怎么写”的本末关系,以‘情感教育'为主线,“手把手地教会他们采撷生活浪花的本领”,才能让学生写出动人的好文章来。

猜你喜欢
小亮作文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小亮答疑
小亮答疑
小亮答疑
小亮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