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应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0-02-16 13:04潘海燕江苏省启东市吕四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12期
关键词:陈情表中学生心理健康

■潘海燕(江苏省启东市吕四中学)

中学语文教学应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潘海燕(江苏省启东市吕四中学)

中学生正处在一生中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处于人生极为重要的年龄阶段。中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内在矛盾和情绪的不稳定性,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再加上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科技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压力的增大,中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意识等方面,常表现出较多的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对老师家长的逆反心理、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早恋、痴迷网络、精神衰弱、社交困难、不学习、搞恶作剧、吸烟、饮酒、离家出走,乃至犯罪、自杀等,严重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为此,作为一个教师,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建立健全学生人格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反映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科学。它“除了能给人以知识、能力和智力外,还具有思想教育、感情熏陶、道德感染,培养性格、意志和审美观念等功能”。同时,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些性质与特征,便决定了语文教学能够融道德、知识、能力为一炉,又能使学生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建立健全的人格呢?针对当今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结合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我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健康的“多心人”。

一、利用教材内容,使学生知道感恩,拥有一颗悲悯之心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会感念父母之恩,孝敬父母;会感念祖国之恩,报效祖国;会感念自然之恩,学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相处;会感念社会之恩,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作品就是感恩的典范之作。

如李密的《陈情表》,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李密早有孝名,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侍奉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亲情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常始于相依为命,而终于倾力报恩。《陈情表》便是最典型地体现了这种伟大的、深刻的感情之作。如今的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很多人习惯了父母亲人的宠爱,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生活的一切而不知感恩与回报,自私而任性。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陈情表》这类课文时如能适时引导,学生怎会不感动,进而“推人及己”?

二、通过课外阅读,使学生追求独立,拥有一颗进取之心

如今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常常是除了读书以外,把子女的一切都包办代替了,在独生子女中这一现象更为严重,结果造成了众多中学生很强的依赖性。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的各种观念由单纯趋向复杂,讲究实惠的世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校理想化的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世俗化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使学生产生对学校教育的怀疑,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极易导致一种放弃追求、放弃努力、随波逐流、自暴自弃的“僖皮士”生活作风。他们往往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更多的却是追求享乐、追求舒服的惰性。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强烈的上进心。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平时的课堂教学渗透外,这方面心理素质的培养还可结合课外语文阅读。经典文学名著历经时间的考验,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它们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情感,同时又反过来对人类的思想和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高尔基说过:“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向学生多多介绍和推荐优秀的文学名著,辅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严峻考验,从一个普通的工人子弟成长为一个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保尔身上的自我牺牲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忍的意志可以激励学生不断地向善向美。教学中,我尤其喜欢给学生推荐各种名人传记,因为名人传记特别能激发青少年的志气,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通过阅读,学生能在书中找到他们欣赏喜爱的榜样,仿效学习,成为一个渴望成功的人。

三、进行合作教学,使学生学会协作,拥有一颗宽容之心

当今的家庭以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把一切爱和希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百般爱护,过分宠爱,许多孩子从小没有伙伴,缺乏互相帮助的友谊与交往活动,久而久之,造成自私、孤僻、不合群的性格。这样的学生一般都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有的自恃比别人强,总想着自己的优点、长处,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短处,自命不凡,认为不值得和别人交往;有的倾向于自卑,总认为自己不如人,交往中怕被别人讥讽、嘲笑、拒绝,从而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保护着脆弱的自尊心。这两种人都需要正确地认识别人和自己,多与别人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享受同学朋友间的友谊与温暖。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有很多机会来帮助学生解决这种心理问题。如采用“小组合作互助”的教学方式,常常能使学生增强群体意识、合作互助意识,从而改变不良的心态。在小组合作互助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制定以下的一些原则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一)每个人都有责任保证小组同学掌握学过的内容;(二)直到所有同学都掌握了学习内容后才结束;(三)同学碰到困难时先请小组同伴帮助,如果同伴不能解决,再请教老师;(四)小组同学学习和讨论时要心平气和、说话有礼貌,其他人发言时要认真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五)讨论后同学互相检查,校对答案。通过以上原则规范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倾听他人的观点;使学生学会怎样与他人讨论交流,形成团体合作意识。

四、学习典范人物,使学生承受挫折,拥有一颗坚强之心

爱迪生说:“伟大人物的明显标记,就是他的坚强意志。”苏轼曾讲:“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之志。”而现在的学生,很多人只能享受成功的喜悦而不能承受失败的痛苦。一个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刚强的品格等心理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会接触到中国或外国文学史上很多经过坎坷和磨难流传千古的人物。中国文学史上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所列举的“西伯拘而演 《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 》;《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作也”。而司马迁本人也是典范之例,他遭受奇耻大辱而愤作《史记》,为中国文学留下了辉煌篇章。还有我们熟悉的清代作家蒲松龄、曹雪芹,无一不是历经坎坷和磨难。蒲松龄 8次科举 8次不中,曹雪芹家道破落、贫困潦倒,但他们在遭遇挫折之后,不是颓废消沉,而是在郁愤中书写人生,分别写出了《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影响世界的文学巨著。当代的如《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他在《病隙碎笔》中写道:“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原则,不可稍有更动。”在外国文学史上,此类人物也是举不胜举。如《堂吉珂德》的作者塞万提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悲惨世界》的作者雨果等,他们也都是在生活的磨难中彰显人性的光辉。

面对挫折和苦难,很多学生苦闷、彷徨、悲伤甚至绝望。如果我们教师能常用这些典范人物来感召他们、激励他们,就一定能激发学生产生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让他们知道,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

猜你喜欢
陈情表中学生心理健康
一表陈情动君心,两难抉择牵古今
——《陈情表》教学设计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双赢的智慧——《陈情表》个性解读
《陈情表》新读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