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诱发学生的“主动性”

2010-02-16 13:04倪英媛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百丈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12期
关键词:主动性同学语文

倪英媛(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百丈中学)

语文教学中如何诱发学生的“主动性”

倪英媛(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百丈中学)

传统语文教学因教学方式的单一、死板,教材的陈旧、不合时宜,和师道尊严不可逾越的鸿沟,使课堂成为一潭死水,激不起学生半点兴趣的浪花。

纵观现代语文试卷,要求学生综合素质越来越强,语文试卷上的选择题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表述题。如果学生判断时不能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且表述合情合理,那么,只会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而这些判断、表述,明察秋毫、以一斑窥全豹等十八班武艺,若非经过平时的千锤百炼,是甭想修炼到家的。

而在课堂上若真的想让同学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谈何容易。似乎人人都有“沉默是金”的美德。所以我认为,在课堂上先让同学们“动”起来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因为这是让同学们锤炼自己的先决条件,平时不敢说和练,考试时哪里来的主见、英明和睿智?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语文课上若能让同学们感到其乐融融,并且“乐”在其中,那肯定能让他们动起来。那么,怎样让同学能“乐”在其中呢?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肤浅的尝试。

一、环境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往往能让人身不由己。创设一个主动而生动活泼的语文发展环境,酝酿一种语文氛围,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为了能激发同学们的主动性,在环境的创造方面,我很注重以下三点。

1.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教学风格是宽松、自由的,让同学们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且每堂课前都要求自己凝神聚思,心无旁骛,投注自己最大的热情,用心理暗示法来提示同学们:老师相信我们这堂课将会兴趣盎然的。用自己的情绪带动学生的情绪。

2.每堂课导入时,要想方设法一下子抓住同学们的兴趣,即先发制人。例:上《柳叶儿》一课时,课前我特地到野外采了一些柳叶儿,并且把它们别出心裁地盛在盘子里。一上课,我手托一盘子走入教室,一下子就吸引了所有同学们的注意,并且引发了所有同学的欲望。我先让学生品尝佳肴,并猜测佳肴名称,一下子把离我们遥远的艰苦生活拉到了课堂上,让同学们乐不思蜀。

3.每日课堂上进行诗词背诵,让语文课充分释放文学气息,让每一个同学感受到浓浓的语文味。

总之,在课堂上,我尽量制造一些语文氛围,让语文的气息紧紧包裹学生。

二、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乐于配合老师。例如,现在学生一听说课堂上要求他们复述课文,就表现出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出来,让人头疼不已。可是同样的事情,若是用不同的方法让他们去做,却会让他们兴致百倍。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我把美女蛇的故事的复述要求变为:若你是文中求取功名的书生,请描绘一下当时的情形。同学们立刻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甚至当场就排演了一个短话剧。这样的活动,更好地训练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所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但这时同学们却都乐于做上钩的鱼。

三、个别学生,个别对待。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对语文感兴趣的,同学中不乏对语文有“偏头疼”的人。这时可以采取迂回战术。对语文不感兴趣,可以先让他对你本人产生兴趣,课后你对他投其所好,或再露一手什么专长给他看看。总之,你要能吸引住他的目光。试想,他对你本人有好感了,慢慢地也就不会讨厌你的课了,甚至会对你的课刮目相看。你得道了,你的“鸡犬”也就升天了。

四、尊重学生的意见和需要,允许他们标新立异,独树一帜。马斯洛曾说过: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受到自己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从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常常乐于表现自己,因为有你对他们的信任,特别是对于一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有时,如果能及时捕捉到一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然后再借机发挥,充分肯定赞同他,可能就会让他从此改变自己对语文的看法。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此时,学生会对你“感恩戴德”,因为你尊重他们,甚至看重他们。

五、把枯燥的事变成学生喜欢的事。爱玩,并且追求新奇的事物永远是每个人的天性。课堂的一些枯燥但不得不做的事情(如形似字的区分)让同学非常头疼。若能把这样的事情变成同学们喜欢的事情,那情形肯定不同。这时,我试着让同学们把这些难以辨认的字编成小故事或顺口溜,或以猜字谜的形式进行。同学们立刻感到耳目一新,甚至迸发出一些奇思妙想。例:区分“吏”和 “史”,有同学编了一个顺口溜:历“史”老人头上光秃秃,官“吏”大人头上一顶乌纱帽。简单易记。又如:把诗句或成语与字谜连接起来。例:“双雁落平沙”,谜底“丛”;“水天相连 ”,谜底“汩 ”;“毛遂自荐 ”,谜底 “衙 ” 。

六、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和同学们最感兴趣的事情拉上一个“转折亲”,同学们立刻会对课堂产生极大的热情。例:在上《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时,重点要让同学通过几件事来评述一个人的性格。同学们对别人的事可能不太感兴趣,但是我让他们收集自己的照片,并要求每张照片旁边要有一段自己编写的自我介绍,讲一个与照片有关的小时候的故事,然后全班评比出“无敌小宝贝”。在课堂上,同学们一个个神采奕奕,连平时不善言辞的学生也滔滔不绝,似乎变了一个人似的,效果的确很好。同样也是让同学们通过一些事情去看人的性格特征,但因是“自吹自擂”,所以同学们都乐于去做。

蓝天,白云,微风轻拂,风筝在空中自由翱翔,各自尽情展示自己的风姿。“乐”趣无穷,为什么?是因为有一个懂得它们,并且善于引导它们的放风筝的人。我认为我们老师也应该尝试做一个会放风筝的人,把握好手中“课堂”这根线,若能赋予学生一片晴空,让他们体会到自由飞翔的无限“乐”趣,并激发他们敢于向蓝天、白云挑战的主动性,我相信,语文教学,将会是这边风景独好。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肤浅的认识,敬请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主动性同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解析高中语文试卷讲评改革的必要性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预学的实效性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