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中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初探

2010-02-16 13:04章茹江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第一初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12期
关键词:设置有效性思维

■ 章茹江(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第一初级中学)

阅读课中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初探

■ 章茹江(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第一初级中学)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标准》推行的深入,“问题教学法”的理念由于它的先进性而被教师们接受。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置疑“有效的问题”才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提高。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

1.缺乏思维的深度思考

在新课程理念洗礼下的一些教师,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摒弃一味的灌输,去打破一言堂的僵局,而追求众生积极参与的热闹氛围。将问题设计得极为浅显易懂,在书本中很快就可以找到,课堂上“你问我答”,气氛的确热烈,但没有实在的意义和效果。

2.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

与前面的情况正好相反,教师为了让学生做深度思考,在问题设计时,提出一些要求过高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问在了学生的知识空白点上。此类问题对学生而言就如尚未掌握攀岩技巧的人要攀爬百米岩壁,只能是望“岩”兴叹,让学生丧失思考的欲望。

3.问题的设置脱离文本

问题是课堂组织形式的核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果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设计的问题不能符合学生认知的水平,不能围绕着文本来精心的设置问题,那么我们的教学活动就会成为一种表面的形式,盲目的行动,并将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对重要概念的肤浅认识。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探讨的问题。

二、提高问题设计有效性的做法

长期研究课堂的美国专家鲍里奇教授认为,有效教学包括至关重要的五种关键行为: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而丰富教学且能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最有效的就是提问。教学问题的设计能够为学生预先构制思考的框架,使教学过程朝预设的方向深入发展,并培养学生思维的持续发展。那么,如何增强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呢?

1.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

朱熹语:“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因此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设计问题,使教师预设的问题和学生个人的疑问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2.问题设置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思维是从遇到问题开始起步的,能否促进学生探究问题,积极思考,是阅读教学中衡量提问是否有效的重要参考。

(1)问题呈现要有梯度

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向前发展,让学生理解起来水到渠成。

(2)问题设计要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

有关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思维已经逐渐摆脱了对感性材料的依赖,而应用理论来指导抽象思维的活动,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和挖掘思维过程中所得到的那些可以继续拓展的思维结果,培养学生的深入思考精神和习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要有明确的文本意识

文本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每一篇课文,都要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制定相应的合理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部,汲取文章中的养分。

(1)将教学的重点目标内化为问题。

为了保证学生理解领悟的正确方向,提升学生理解、领悟的深度,需要教师把教学的重要目标内化成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讨论中,充分理解文本的内涵。通过重点目标内化后的问题,就能够让学生抓住重点,充分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避免了纠缠于课文中的其他细枝末节,迅速掌握文章结构和主题。

(2)每个设问都有任务意识。

要实现深入解读文章,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堂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每一步问题的提出是否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3)要将问题编成“问题链”

问题与问题之间要组成一个有效的“问题链”,丝丝入扣、环环相连,给学生清晰的层次感,使课堂显得紧凑,课堂结构合理。

4.问题呈现要抓住合适的时机

设计的问题要精当,要有启发性,注重“问”的质量,还要关注“问”的时机。我们要抓住学生思维过程的最关键环节,同时把握好呈现问题的时机,让我们设置的问题能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几点思考

1.要深入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没有理论指导我们对问题的思考必然是浅层次的。在对教学实践活动状态的关注的同时,要从理性角度去进行理论剖析,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使自己的思考与倡导的理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理论认识的提升,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2.要在备课这一环节下足工夫

它不仅要求教师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还需要有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参透教材才能使教学目标定位正确,重点难点把握准确,知识点和能力要点了然于胸。独立钻研教材能让我们摆脱教参、教学用书的束缚,不照本宣科,设计出切实可行的问题。

3.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让他们有时间去解决问题,富有想象力地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思考的成果,促使学生产生新颖的想法和充满创意的探索方法。

4.关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

课堂上生成的问题一般具有较高的有效性。这些问题有的指向学习内容,有的指向学习方法,教师应以极大的关注去分析这些问题,以敏锐的眼光去区别、归纳、综合这些问题,把其提炼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

有效地设计教学问题,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琢磨,爱因斯坦曾说遇事要“思考,思考,再思考”,对于问题的设计也值得我们去“思考,思考,再思考”。

参考资料:

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设置有效性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