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后三分之一”学生有效转化的思考与实践

2010-02-16 22:29萧山区宁围镇中浙江杭州311215
中学教研(数学) 2010年5期
关键词:笔者数学教师

● (萧山区宁围镇中 浙江杭州 311215)

近年来,市区教育部门本着构建公平教育,促进教育均衡的原则,明确了密切关注学业成绩居于“后三分之一”的学生的指导思想,更进一步强调了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绝对不应该是精英教育.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征,新教材比旧教材更新颖、更有灵活性,在知识结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上都有较大地创新和突破.新教材不但注重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去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

但新教材在知识的呈现上强调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以“探究问题”为主要形式;在例、习题的配置上,巩固双基的练习偏少;答案常常不唯一、不确定;学生可参照的示范性的分析和解题过程减少;体现了活动性和开放性等等.在学生学习兴趣、合作交流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学困生有日益增多的趋势,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学生的运算能力降低了、解题也不那么规范了.

1 概念的界定

1.1 主要概念界定

数学“后三分之一”学生:这里指的是那些智力水平在正常范围,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适应普通教育条件下的数学学习生活,有可能最终成为狭义的数学“后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时间段上也不能只局限于初三,而要推广到整个3年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本文后面部分中所提到的数学“后三分之一”学生,如无特指,都适用于广义的定义.

1.2 “后三分之一”学生形成的原因

其形成的原因可简单分为2个大类: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

2.2.1 学生自身的因素

(1)智力因素:学生中真正的智力迟钝者占极少数,而处于智力正常与迟钝之间的学生相对多一些.他们的理解和记忆的能力较弱,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才能勉强完成规定的知识量,很难赶上正常的学习进度.

(2)学生个体因素: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普遍意志品质差,心理素质不佳,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方法不当,从而造成学习滞后.在平时的交谈中还发现有的学生觉得自己没有数学细胞,久而久之就成了“后三分之一”学生.

2.2.2 外部制约因素

学生可能因为各种外部制约因素,譬如家庭素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引发学习困难,从而成为“后三分之一”学生.

(1)家庭因素.

家长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提供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处于读书无动力、无压力、无监督的懒散状态下,再加上学生的惰性、好玩的特点,学习就得不到及时巩固,逐渐落后也就自然而然了.

(2)学校因素.

在所有的学校因素中,来自教师的影响是最需要关注的.

教学方法不当:有的教师平时在课堂上就很少与这些学生进行交流,更不用说课后.这样,他们就不会主动与教师交流,教师也就很难了解其所思所想.

学习信心没有建立:我们所谓的数学“后三分之一”学生很多都是因为在学习过程得不到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与健康、积极的原动力.

学习习惯不能很好地养成:很多“后三分之一”学生是因为学习数学的习惯存在明显的错误或偏差,又没有得到教师及时地纠正,最终“播种坏习惯,收获低成绩”.

没有适应转变: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要求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虽然存在着学好数学的良好意愿,但是有时由于缺乏良好的适应能力,使得他们采用不科学的方法来学习,从而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

当然,新教材自身也是一个影响因素.新教材栏目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设置,新颖灵活、图文并茂,具有启迪性、探究性,也更具人性化.但由于教材培训不够,加上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水平不高,对教材中的背景资料、“观察与思考”、“课题学习”、“数学活动”、“探究归纳”等栏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与使用不到位,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 课题的实践

2.1 培养“后三分之一”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1)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一个人对其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而热情是一种魔力,这会创造出奇迹.”对数学教师来说,要认识到数学教学作为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对学生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

案例1一位外校数学教师借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上课.当她让一位学生回答一个概念性问题的时候,笔者立觉不妙,因为这位同学在笔者眼中就是标准的“后三分之一”学生.看来要“耽误”宝贵的课堂时间了,果然这位同学回答得结结巴巴,最终还说错了.但这位教师不慌不忙,请旁边的同学补救一遍,然后还是再叫这位同学起来回答一遍,仍然还是有点结结巴巴.此时笔者将心比心,已经为自己平时对这样的“后三分之一”学生不够耐心而感到自惭形秽……而这位学生在这堂课的后面阶段非常仔细地听课.教师在小结的阶段再让这位学生小结这一概念,此时他竟非常流利地回答正确了.这位教师还及时地对他进行了表扬,他得意地坐下.这位教师通过给予信任和帮助,使他在数学学习中有了这样一次成功的体验,找到了久违的自尊、自信、自觉.

善于在课堂中通过合理的方法,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树立信心,启发他们的心智,而不惜“浪费时间”,效果虽然来得慢,但是意义却深远得多.

(2)把认知过程和培养兴趣的过程双重目标和谐统一.

过去在数学教学设计中,对于情感目标往往感觉不好把握.其实要让教学设计当中情感目标这一环节起作用,有效的方法应该还是有很多的,只是平时我们不会重视或者不会注意到,譬如创设良好的情境就是有效实现情感目标的一个途径.

案例2在设计《圆的相关概念》的教学时,由于概念比较浅显,因此就设计为简单介绍概念后进行练习,在上完第1个班级后笔者感觉非常差,学生感觉太容易,而缺乏耐心的“后三分之一”学生更是早早失去了兴趣,连习题也不认真完成了.在第2个班级上课时,笔者作了调整,改为讨论车轮为什么会使得车辆平稳前进,以及体育教师在操场上画投铅球的区域为什么能画得那么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后三分之一”学生也讨论得不亦乐乎,效果明显好多了.

(3)增加情感投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没有爱,就谈不上教育.热爱学生,更要爱后进生,将教师的爱更多地向他们倾斜,这是教师的天职,也是转化学困生的基本前提.因为他们的情感都比较脆弱,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更多的关心、爱护,当他们有所成绩时,需要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只要学困生接受教师,那么教师的鼓励就会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我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他们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2 培养“后三分之一”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刚性要求,培养预习、复习的良好习惯.

再好的教学手段,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也达不到好的效果,因此需要通过刚性要求来实现“后三分之一”学生比较高的教学活动参与率.

案例3初一刚开始,我尝试在班里“后三分之一”学生中推广预习和复习:从初一开始就培养班里大概10个左右“后三分之一”学生预习和复习,在新课的前一天或几天布置预习.开始每次都印发预习提纲,要求经过预习能够作出回答并打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改为由学生来完成预习提纲,也打分.在训练预习的同时,也培养复习习惯,要求每节课后要把所学的内容归纳为几个要点,在下一次课前利用2分的时间复述,在每个单元、每一章内容结束时要求他们加以综合归纳,写出简单明确的知识脉络体系.

通过预习、复习的训练,明晰了知识的连贯性,降低了听课的难度,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听课效率.很多学生在下一次测验跳出“后三分之一”后,仍把这个好习惯保留了下来.

(2)弹性操作,让学生养成认真作业、认真纠错的好习惯.

对“后三分之一”学生布置弹性作业,让他们可以不做当天作业中指定的题目,不过必须在订正纠错时补上,而且在订正纠错时必须能够口述该题解法的来龙去脉.教师随身携带名单,常到教室走动,订正的批改也打分,并及时鼓励,还适当给态度分.笔者实际操作下来的情况是:教师每天都会觉得很累,但学生获得了更多与教师交流的机会,胆子都大了,错误复发率明显减少.

(3)考试内容多元化,鼓励学生自己创新.

对于一些数学“后三分之一”学生(尤其是男生)来说,动手远比动笔容易.因此在检测中,一方面是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容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另一个方面是要有一些利用操作完成的问题,促进他们的“探究”.

2.3 帮助“后三分之一”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1)在教学中为他们特设一个层次,让“后三分之一”学生学会参与.

课堂教学分层次:

案例复习回顾中的基础题由“后三分之一”学生解决;教师讲完新知识的基础题后,立刻要求“后三分之一”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口答或板演;课堂基本概念的小结由“后三分之一”来做.例如,对单项式乘多项式这一节内容,上课一开始,准备一组单项式乘单项式的基础操作题,允许看书总结上节课的运算法则,然后讲述新课.等到法则讲完时,再准备一组基础题指定他们完成.最后的小结因为比较简单,也在允许看书的前提下全部由他们完成.这样操作不会占用很长的时间,而且可以确保他们参与其中,覆盖面广、实效性强.

评价手段分层次:对“后三分之一”学生在课上严格要求但宽松评价.最后的总评成绩结合平时表现综合给分.特别地,树立几个转化的典型,强调学习态度和参与积极性对评价的影响.

课外活动分层次:给他们也成立“数学课外活动小组”,给予平等参与的机会,可通过课余时间进行,但实际内容是帮助他们查漏补缺.

(2)通过具体学法的指导,让“后三分之一”学生掌握应有的技能.

学法指导的方式多种多样,可在平时课堂中渗透学法指导,譬如有必要甚至可以专门开课;可在平时的学习中,让学生相互交流;也可让数学学得好的学生介绍学习方法;也可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辅导.以上3种方法都有可取之处,要结合实际交替使用.

(3)利用“后三分之一”学生出现的思维偏差,鼓励他们学会拓展思考.

案例有一道数学名题,说的是将一张纸对折数次求厚度,笔者在讲解时,一个平时不怎么听课的学生居然举手了:“老师,我折了一下,第7次折就折不起来了.”笔者惊讶了一下,想批评他做小动作,但最后还是决定顺水推舟,说:“××同学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我们这道数学名题的本质,大家也折一下看看”.实验以后课堂气氛一下子就热烈起来了.再提问刚才做小动作的同学,结果他也正确地做出来了……

3 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通过这一年多的学习,一部分“后三分之一”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听课习惯、做作业的兴致等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使笔者清楚地意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随着研究过程地深入,笔者发现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困难问题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它的克服需要较长的过程.他们在成绩低下的同时,往往有其他多方面的问题交互影响.

数学“后三分之一”学生往往是其他学科教师眼中的“非常”人物,如何让数学教师与其他各学科教师之间实现真正的和谐、合作、并进,而不是浪费时间在“争取”与“策反”上,这也是一大困惑.

数学“后三分之一”学生的问题可以说是新问题,其实也是老问题,笔者试图通过本文理清自己的思路,总结和提出一些方法,与同行交流,以期取得更多、更好的转化策略和方法.

[1] 舒志定.教师角色辩护——走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 徐和平.魅力新课堂[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 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笔者数学教师
最美教师
老师,别走……
教师如何说课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圆我教师梦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