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深圳城市生与死,杜绝资源浪费

2010-02-17 12:11
中国房地产业 2010年8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深圳建筑

刘 轩

小议深圳城市生与死,杜绝资源浪费

刘 轩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目前我国正进入城市更新的阶段。人终有一死,但都相信自己的城市不朽。千百年来,如果不是战乱、自然灾害或其它不可抗力的冲击,人们看见的城市总是生生不息,藉由物质的累积和精神的传承,成为延续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历史载体。

然而,与人们的愿景有违的是,城市事实上也是个有机体,同样有其生老病死的生命周期,只不过其时间更漫长,过程更复杂,超出了人短暂一生的视野。城市并不仅仅是个布满街道和建筑的物理空间,它还纠集着世代繁衍的生命,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动荡和郁结。

是生存,还是毁灭?城市的成长、衰老和亟待更新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但如何更新、如何再生却争论不休。在我看来,城市衰老是一个物化城市的概念,它把城市只等同于会变质发臭的食品、会失效制造意外的橡胶安全套和在风雨侵蚀下斑驳剥落的危墙,而把生活在其中有血有肉的人排除在外。这反映了建筑师的职业病,眼中只有钢筋混凝土,脑中只有草图和狂想;它也表达了建筑师在其执业实践中的利益诉求,如果城市快速衰老,它的重建对建筑师的需要将更频繁。

城市的首要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保障人的安全和权利。特别是当城市无法适应新的要求,面临衰败,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而要推行更新运动的时候,它更要聚焦于人——城市的居民身上。城市更新运动不像在迪拜填海造城那样,可以满足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者对于“零城市”和“零语境”的自渎,它不仅是对现有城市物理空间的重整,也是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再组织和重新分配的过程,将触及不同利益集团在过去漫长时间内所形成的固有秩序。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更新不仅伴随着对抗,而且过度地浪费了地球资源。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变革和冲突,在处理这类对抗的过程中,谨慎使用公共权力,平衡和协调不同阶层的利益,让他们在新的城市空间中安居乐业,能平等分享到在城市中的各种权利,进而对城市产生精神认同并履行市民义务。

最重要的是像每个国家一样只有拥有资源,才可真正获得永续的生命。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1978年始,至今已过三十年。在这三十年中,为了顺应整个国家经济结构从农业向工业,再向制造业、房地产业、服务业、文化和科技产业的转移,城市化运动越演越烈。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城市化进度的统计报告中可以看出,城市化已经变成国家语汇中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它一直向着更高的目标攀升。

推倒重来还是改造?

由经济战略驱动的城市化运动不仅使城市成为最重要的生产性空间,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必须不断升级扩容,才能缓解其发展的压力,它不仅鲸吞郊区和农村的土地,更要通过城市更新来重获旧城的发展空间——前者引发农民的土地维权群体运动,后者则导致市民反对拆迁的个人抗争。

2007年3月重庆的“史上最牛钉子户”事件,是中国城市更新运动中不计其数的对抗事件之一。中国的城市更新运动对社区的摧毁,不仅在于把多年形成的传统邻里关系离散到城市的各个缺乏配套设施的安置区,更在于它在拆迁过程中对人与人之间正常精神纽带和家庭伦理的切断与瓦解。同时,中国的土地制度规定了农村土地为集体所有,这使得农民在遭遇自己的土地利益被侵害时还能纠结成群;但在城市,土地是国有的,人们只能各自为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抗争。

迎向推土机,在世界每个角落城市更新中的对抗运动都有发生。过去三十多年来是亚洲地区经济大规模腾飞的时代,香港、台湾比中国内地领先一步,跻身于亚洲经济四小龙之列,其经济的扩张、产业的调整和人口的膨胀不断要求对城市空间进行重新洗牌,在这过程中发生对抗在所难免。

其实,美国在战后二十多年来所推行的城市更新运动的经验已经证明,以推土机暴政清拆贫民窟并不能根治城市的贫困。在被连根拔起后,贫民窟的人们会在城市的其它空间重新聚合,形成新的贫民窟;而不断的清拆和驱逐会进一步拉大他们与主流社会的距离,加剧他们的对抗,以致酿成不可收拾的社会冲突。

而人类发明城市规划这个专业,原本是希望它能对城市进行周密的规划,从而能延长城市的寿命直至永恒,但不幸的是它常常被人们称为城市的杀手。也难怪有人认为发展商们投入资金是为城市添砖加瓦,而历史保护主义者则认为他们唯利是图,抹杀城市的集体记忆并室息城市本来的活力;有人认为建筑师们是城市的建设者,但有人也批评他们耽于自己的梦想,把城市当成白板随意刷改自己的设计,罔顾城市使用者的死活,难道两者不可以并行不悖吗?

其实,城市不仅有未来,而且更有过去。每一个生物都需要新陈代谢,一座城市也是如此,需要经历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在快速工业化、追求效益的年代,城市生态变得无序,人们沉醉于城市环境大变样的欣喜。而那些从悠远的年代遗传下来的记忆,正隐藏在旧风景之中,飘荡在老地方的上空,一旦它们被完全抹去,一座城市便失去了历史的痕迹,人类将会由此迷茫。诸如上海、深圳这样的现代化的大都市,更新几乎是马不停蹄的,然而革新的同时又该如何安置那些深厚的历史积淀呢?

“场所精神”凝聚建筑本身。文明与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个具象的载体,建筑是即可实现,带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印记,向我们诉说着历史传播着文化。日本东京大学铃木博之教授曾经指出:建筑所处在的场所,要体现其“场所精神”。

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它的改造是一个著名的经典案例。设计者保留了早已被岁月侵蚀得面目全非的旧厂房和机器设备,而博物馆、大同电影院、青少年棋类协会等建筑保持了原汁原味,显得古意盎然。还能有什么新生事物比它们更有魅力呢?老人带着孩子来到公园小憩,在真实的环境里向孩子讲述着过去,文化的传承轻松而美妙至极。

老建筑也会有新内涵。老建筑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蕴含着城市文化的内涵,就建筑的本质来说,不仅有艺术特色,至今还非常坚固,居住工作都可以,如同别具风韵的“商务酒店”。美国的SOHO区如今住着最有身份的人,房价是最贵的,艺术品位是最高的,举办的艺术展览是最好的。房地产投资商花再大的价钱也买不来这个效果,纽约的一片老仓库群却做到了。这是文明的资本,这是文化的骄傲。在产生效益的同时,城市的改造投入也大大节约了成本。

关于城市更新

三十年来,当人们居住与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在创造就业机会与GDP增长的同时,城市在保护与发展中面临许多现实的难题。目前,深圳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关键时期,在经过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之后,人们禁不住反思:城市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历史记忆?我们需要在什么样的城市中生活?城市发展就意味着大拆大建吗?旧城保护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议程。但是,旧城该保护什么?该放弃什么?城市传统文化该如何保护?在保护与更新过程中,合理的尺度是什么?这些一直是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

把握城市更新改造的分寸。目前我国是城市化现代化同步高速发展,同时人口众多、密集,城市建设用地紧缺。深圳准备编制的城市更新总体规划工作,在国内实属创新。关于城市更新的总体规划,首先要解决更新地的问题,哪里要更新。比如深圳这些城中村,到底是不是每个村、所有地方都要改造,必须找准哪些地方要改造,叫做“更新地”。

还有更新时,什么时候更新?如果更新时间定得不好会出现一些后遗症,所以更新时定位要研究,哪个地方先更新,什么地方后更新,跟社会情况、经济情况、周边的情况有关。还有,更新的时间多长?对此千万不能急功近利,而更新度的把握则一定要有一个长期的目标,而不是一个临时决定,切不能过度超前,要符合实际情况。

用经济视角来考虑城市更新。在建筑时间年限、物质形态之外,还要考虑经济标准、社会标准、设施标准,特别社会学提到的学量,不同人口产生的社会、城市的问题。盲目地说城市更新,城市人口的疏解,是不切实际的,要考虑人均建筑总量能否承载经济总量。

从空间目标的认识回到城市更新,如果判断更新时机和对城市更新的评价,深圳必须考虑在空间不增加,用地不增长的情况下,如何使经济社会更好地增长。城市更新必须是创造新的城市功能,让社会复兴,这才是更新的最终目的。城市的实质是社会,城市空间不过是社会的容器。城市改造不仅仅要关注以何种方式或是模式开展,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居住在这一区域内人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医疗、文化等种种内容。

城市作为人类聚居的有机体,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其发展进程遵循着产生、发展、兴盛、衰退、更新的历史规律。城市更新是每个城市发展都要面临的问题,作为城市发展的代谢机能,它不断改善着城市的结构和机能,以适应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

归纳之,城市的衰败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城市的更新重建也就成为市政当局的重要工作。面对城市衰败,二战后美国与欧洲采取截然不同的方法,其长期的影响也具有很大的不同,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而惨痛的教训更值得反思。近三十年来我国也开展了规模巨大的城市更新重建,我们正在重犯美国人的错误,而且问题也更为严重,其负面影响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必须汲取前人的经验,不能再犯前人的错误。

一些建议

深圳出台的城市更新办法中提到了200平方公里的面积,在深圳,这件事太耐人寻味。因为,在三十年前,这里还都是农田村舍,三十年后,这里却要大规模地搞城市更新了。显然,发展太快了,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的新东西,现在看来已经是很“旧”了:旧村、旧城、旧工业区、旧商业区等等。要更新,而且要大规模更新。

因此,对于深圳的城市更新,特别是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提出一些设想借此予以探讨和交流:一是新形势下深圳城市更新理念的选择,二是深圳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担忧。

第一,新形势下深圳城市更新理念的选择。深圳是一个28年历史的年轻城市,它既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也是中国近30年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缩影,昔日的小渔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超过1000万人口的大城市。

可以说,深圳用不到3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城市需要上百年时间经历的发展历程,因此深圳被誉为“一夜之城”,在创造这个奇迹的背后,深圳也不得不面临城市更新的繁重任务,为此深圳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和颁布了有关城市规划——从原来的旧城改造到最新的城市更新办法等一系列的规范性的文件。

目前城市更新正在由点到面逐步展开,可以预见,为了应对全球金融海啸带来的挑战,在大力进行轨道交通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大运会场馆工程建设的同时,城市更新将成为拉动经济的又一个增长点。不过既尊重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律又符合深圳实际的城市更新的科学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是指导深圳城市更新的科学理念呢?我认为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也应该成为城市更新的基本价值观,消灭贫困是西方发达国家最原始的动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居住水平和舒适度作为城市更新的一个基本的目标。

2、和谐社区的理念。在改善的过程当中要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注重社区和谐,培养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和邻里关系。

3、绿色建筑的理念。按照“四节二环保”绿色建筑的要求,将绿色改造纳入城市中心改造的核心内容,在旧城改造的同时同步进行绿色改造,通过更新改造实现社区、环境、人居的根本改造。

4、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理念。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兼顾环境和社会的效益,避免对环境造成重大的破坏,避免大拆大建。同时还要注重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但是也存在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在改造过程当中必须进行充分的评估和有效的保护。

5、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理念。引入社会资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公私合作进行改造是城市更新的一条基本的经验,但由于节能环保、人本等理念的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公共利益的范畴,难以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加以解决。因此必须发挥政府在其中的主导型作用,在改造过程当中还要增加公开的透明度和充分的参与度,充分听取和尊重社会公众的意见。

6、全寿命周期理念。我们在绿色改造过程当中可能要增加一些成本,但是如果我们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来理解,就是小小的投入可以收到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二,深圳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担忧。近年来深圳在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建立了全过程的绿色建筑的体系,按照目前的相关法律的制度,所有的新建筑执行建筑节能的强制性的标准已经基本上不成问题了。

但是除了新建建筑之外按全部建筑总量90%的既有建筑仍然是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不改造仍然无法完成国家的节能减排的任务,也不能实现建筑节能的根本目的。因此在保证增量建筑达到国家建筑节能标准的同时,启动存量建筑的节能改造是势在必行。

但是深圳这是被逼无奈,也是发展的必然,就像一个巨大的幼儿,已经长到三五岁,他有着比同类幼儿更强更大的能量,可还被捆在婴儿的襁褓里,他怎么活得好?他无法挤占别人的地盘,无法延续三十年来中国城市惯常的外延式城市成长模式,那就走内涵式城市成长模式,在既有的已经经营了多年的成熟土地上搞深度开发,搞产业升级,搞空间高效利用,搞资源整合,这就是城市更新。不过,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势必可以从长计议。(本文作者为珠三角地产网主编)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深圳建筑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TOD/城市更新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