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大赛:中职服装教学改革的“推进器”

2010-02-17 13:03汪薇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5期
关键词:推进器款式服装

汪薇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 广西 南宁 530007)

技能大赛:中职服装教学改革的“推进器”

汪薇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 广西 南宁 530007)

每年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犹如风向标和推进器,对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推动着中职专业教学改革。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体验和实践,就中职“服装设计与制作”这个大赛项目如何促进和推动中职服装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技能大赛;中职:服装教学改革;引导;推动

为了更好地宣传职业教育,巩固和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从2007年起,教育部每年举办一次全国中职、高职职业技能大赛。我校服装专业的选手连续三年包揽了全区比赛的前三名,连续三年代表广西中职组参加了全国大赛,取得了七个二等奖,教师组两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的好成绩。轰轰烈烈的大赛不仅考验了选手的技能高低,更犹如风向标与推进器,对中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开发等产生了较大影响。中职服装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笔者从事服装专业教学已有十余年,作为广西代表队的指导教师,连续带领三届选手参加全国赛,现以我校为例,就技能大赛是如何促进和推动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谈谈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作出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技能大赛引导合理的成才观念和正确的人才观念

技能大赛被称为“职业教育的奥林匹克竞赛”,正像奥林匹克竞赛一样,技能大赛给各地职校选手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从学校初选到市级预赛,再到区级赛,最后到全国赛,历时四个多月的层层选拔与赛前集训,每个入围全国赛的选手都磨炼了毅力和勇气,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意识都更上一层楼。技能大赛强调岗位职业能力,不仅考验专业技术,还考验选手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技能大赛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大赛结束后,学生们都有进入高职院校相应专业继续深造的强烈愿望。很多大企业前来预定和挑选技能大赛的优秀者,这意味着他们将来的事业成功率会高些。职教工作者一定要借着这个机会引导社会转变观念,引导学生和家长切实转变观念,重视培养“学以致用”的“蓝领”,注重开发这些未来“蓝领”的内在潜力。这些“蓝领状元”无疑是社会人才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教育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年龄优势和学习能力,从小事做起,从一线做起,踏踏实实在做中学,逐步积累自己的人生阅历、经验和社会资源,不断充实知识、提升技能,为将来厚积薄发谋求更大发展创造基础。技能大赛作为一种检验和激励的手段,让学生都看到了希望,希望的背后是对于职业教育的信心和对自我选择的坚定。

技能大赛促进本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变化

突出对培养技能起重要作用的三大主干课程 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主要由《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制作工艺》三大主干课程组成。在企业,按照产品运作的流程,服装产品设计就是指款式设计、纸样设计和工艺设计,它们是与上述三大课程相对应的。因此,这三门课程必须与企业接轨。

款式设计要贴近市场,既不要太超前,也不要过于个性化 2008年大赛的女套裙款式,2009年的女士休闲上衣,在设计上就具有企业产品的特点,非常符合中职生的命题设计要求。电脑款式平面图的绘制要求接近企业工艺单的式样,所绘款式图要求与提供的样衣或图片造型一致,服装细节要求表现准确,工艺特征(明线宽窄、制作工艺效果)表达清楚明确。而许多选手绘制出的款式图根本抓不住外形和内在风格,与题目要求相去甚远。在2008年电脑款式平面图的基础上,2009年的赛事还增加了手绘款式图这一内容,这是考虑到有些学生的绘画基本功较弱,在遇到新款式的时候,往往对款式判断出现结构和比例上失调的现象,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学生对成衣款式的分析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其绘画能力。一些学校的专业教师表示,今后学生的设计作品要逐渐向企业作品转化,突出动手能力培养,每年的毕业作品展示会,一定要邀请企业前来品评。

要求学生在看到样衣或图片后,能迅速判断出该样衣的款式造型与风格特征 纸样设计的正确性、合理性直接影响成衣板型效果。因此,应着重培养学生“立转平”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看图打样能力。在平时的纸样设计教学中,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要求学生放开思路,不要把思维仅限于简单的结构中,要大胆地处理,提高制板技术,为日后到企业从事板师岗位奠定基础。2008年大赛的女套裙结构看似简单,没有一个省道,只有一条断腰分割线,一些选手的衣版也不再作出省道设计。后来评委在人台上测试作品的外观效果时发现,能把上衣做得合体的选手屈指可数,这就说明了当前的结构教学还是非常薄弱的。女装制作工艺要求学生一定要了解市场流行的、企业常用的工艺技术,还要掌握一些最基础工艺,如内外包缝、包边、手针等。要求学生具有娴熟的缝制、熨烫技能,看到不同的样衣后能随机应变,善于灵活运用平时积累的技能和知识,善于改变常规制作做法,具有良好的塑型能力及对成品尺寸的调控能力。2007年全国赛后,我校服装专业注重抓好学生专业技能实训,定期组织不同层面的技能比赛,有班赛、年级赛、校级赛等,每次比赛都力争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通过比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整体专业技术水平,而且可以及时发现技术尖子,树立榜样,从而进一步加速整体水平再提高。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设一些服装电脑绘图及制板软件课程 大赛内容代表了企业生产的新要求、新方向,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是一种指引。在2007年全国赛之前,全区乃至全国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服装专业没有开设电脑类课程,赛后,我校就对课程安排作了相应调整,增加了几种服装CAD常用软件的制版课程,增加了Coreldraw、Photoshop绘图软件的课程。2007年大赛要求教师选手能熟练运用各种专业绘图软件制作设计效果图,2008年大赛要求学生选手用电脑绘制工业款式图代替手绘款式图,电脑制板代替了手工制板,难度大大超出了2007年。

技能大赛推动本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大赛的命题设计既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与现代化科学技术,又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中职服装专业主要是为服装企业培养能从事设计、制版、跟单、生产管理等工作的中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学过程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教学质量的优劣需要得到来自行业和企业的认可。目前,需要探索更多的途径和方法,做到真正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产业的发展。这是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最基本的目标和根本方向。

从2002年开始,我校将《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缝制工艺》两门主干课程合二为一,形成一体化教学模式,这样做的好处就是:(1)理论教学的知识点紧扣实践教学,教学重点突出;(2)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技能的进度,灵活调整教学时数比例,大大提高了两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连续三年全国赛命题内容看,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相当全面,即“在规定时间内选手要分别完成款式图设计及电脑工业样板制作、面料裁剪和成衣制作三场赛事”。如果选手其中某一场赛事失手,那就会输掉整个比赛。这就说明在中职服装教学中,三个设计课程应该形成一条龙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全面综合地掌握和运用,不能忽略美术设计和工艺结构设计任一课程。但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能全面发展的中职生少之甚少,可谓百里挑一。

技能大赛提高本专业教师的技能教学水平

服装技能大赛对指导教师而言,是对自身水平的一次大考验,与其说大赛是对学生技能的考核,不如说是对专业教师技能和教学水平的考核。

参与大赛和指导学生参赛能提高教师技能水平 从2007年全国赛教师组及2008年全国赛学生组的比赛内容看,要求中职服装学校的教师要全面掌握专业技能,与市场、行业需求接轨。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全面、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深厚、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更要具备灵活多变的指导技巧。在备战大赛的过程中,指导教师除要解决技术难题外,还要全盘掌控集训的进度和内容,对每个选手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特点也要了如指掌。通过参与大赛和指导学生参赛,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在技能人才培养、选拔中的作用,引导和激励教师刻苦钻研技术的积极性,教师的各项专业技能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以笔者为例,2008年,笔者对Coreldraw服装款式设计和服装CAD制版两个专业软件并不熟悉,在指导学生集训过程中边学边教,边教边学,现在已能非常熟练地使用它们。2009年,为了指导学生做出更好的女装版型,笔者对女装结构设计与人体的关系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实践,经过对多件样衣的反复摸索,解决了不少棘手的难题。

到企业实践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内容不能只依附于教材,应该始终与企业发展及产品市场紧密相连。教师如果对企业不了解,就教不出受企业欢迎的学生,这就要求服装专业教师要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与学生一起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专业教师还要参加企业的技术培训,使教学与生产“零距离”。在2009年的技能大赛上这一现象尤为突出,取得一等奖的金牌选手大多来自于制衣产业相对发达的江苏、广东、上海等东部沿海省市,在雄厚的企业技术支持下,这些地区的学校教学水平突飞猛进,他们选手的作品不管是从款式图、纸样图还是成衣作品细节精细度都基本做到了与企业、行业的标准接轨。

技能大赛加快了教材建设的步伐

目前,中职服装主干专业课程教材所采用的许多款式早已过时,与市场严重脱节。事实上,服装业是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永远走在时尚的前列,服装的款式千变万化,服装专业教材的编写永远跟不上服装行业发展的步伐。作为专业教师,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陈旧的教材无法传授给学生目前服装企业生产实践中最重要、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是我们的学生无法很快适应企业生产第一线的一大原因。如果停留在现有教材上,在以后的实践操作中,面对远远超出教学的新知识、新技术,许多学生会不知所措,也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2008年大赛的女套裙命题,虽然上衣的结构变化原理和制作工艺不算难,但想要完全操作正确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比如门襟的制作与常规做法完全不同,要求选手看到样衣后随机应变,改变传统制作模式就可以轻松过关。所以,教材的编写一定要贴近市场,贴近行业和企业。中职学校除了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外,还要组织专业教师定期编写适合本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我校服装教师正计划在近一年内到市场和企业收集资料和图片,听取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建议,反复修改整理,开发出真正符合企业需要,真正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的实用型校本特色教材。

中职服装技能大赛带来的思考

在全国的服装技能大赛中,当看到沿海发达省市学校选手的作品时我们感叹,感叹我们与沿海发达省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差距在哪里?就在于不同地区的行业产业技术水平、学校师资水平、学校实训条件、技能人才的市场需求等是不一样的。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副会长倪阳生认为,通过大赛如果能够让职业学校了解自身的技术水平,主动加强校际交流、校企交流,那么其带来的社会效益就会很可观。

经过三年的全省、全国服装技能大赛,我们的眼界开阔了,我们的教学观念更新了,我们的教学方向开始转变了,我们的教学模式也开始改革了,可以看出,技能大赛给中职服装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大赛,我们可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通过大赛,我们可以“比技能、促质量、谋发展”。服装技能大赛犹如风向标,蕴藏着一种声势强大的“职教冲击波”和“技能冲击流”;服装技能大赛犹如推进器,推动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1]吴小兵.拓展教学思路培养复合型服装行业人才[J].丹东纺专学报,2005,(1).

[2](日)文化服装学院.文化服装讲座(妇人服编)[M].日本:文化出版局,1995:57.

[3]刘瑞璞.女装纸样和缝制教程[M].北京:中国纺织工业出版社,1996.

□有话职说

我们不必羡慕他人的才能,也不需悲叹自己的平庸,各人都有他的个性魅力。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而加以发展。

——松下幸之助

G717

A

1672-5727(2010)05-0043-02

汪薇(1970—),女,浙江余杭人,广西纺织工业学校高级讲师,服装高级技师,主要从事服装专业教学。

(本栏责任编辑:谢良才)

猜你喜欢
推进器款式服装
ROV平导管推进器水动力性能模拟研究
让人心碎的服装
局部加热服的款式设计及其舒适性评价
基于CFD扇翼推进器敞水性能预报分析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Dream Bag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最火的单品款式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初为人母的着装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