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务专业“双证书”培养模式浅析

2010-02-17 13:03侯静华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5期
关键词:乘务资格证书证书

侯静华

(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 天津 300300)

乘务专业“双证书”培养模式浅析

侯静华

(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 天津 300300)

在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构建“双证书”培养模式是有效培养高职人才,推进高职教改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中国民航大学乘务专业为例,探讨了在高职教育中构建“双证书”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介绍了采取的措施,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

乘务专业;双证书;培养模式

“双证书”指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培养模式是指通过对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使之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从而在毕业时既取得学历证书、又取得与专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中国民航大学乘务专业为三年制高职教育,为国内外各航空公司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民航空中乘务员。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乘务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在构建“双证书”培养模式,进行课程体系、教材选择和师资培养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改革。笔者拟以乘务学院为例,探讨高职教育中实施“双证书”培养模式的必要性、采取的措施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实行“双证书”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满足国家法律法规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1998年,国家教委、劳动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详细说明了要逐步推行学历证书或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2004年,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又强调要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高职教育既要体现高等教育“高”的要求,又要体现职业教育“职”的特点。所以,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实用人才,在理论知识方面比中专生扎实,而在实践能力方面又比本科生有优势。乘务专业实行“双证书”培养模式,既能使学生掌握广泛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获得专科学历证书,又能使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获得一系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完善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就业率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就民航空中乘务员培养来看,目前,全国除中国民航大学、四川广汉飞行学院等实行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外,还有许多中专、民办院校及各种培训机构也在培养空中乘务员,这使得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双证书”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获得乘务英语中级、手语、普通话等职业资格证书,多证在手,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实力。我校乘务专业近三年的就业率分别达到90%、94%、96%,高居同类专业榜首。而且,由于获得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掌握了相关的专业技能,我校乘务专业毕业生进入航空公司后可以省却相关培训,缩短培训周期。出于节约用人成本的考虑,航空公司在招聘时往往青睐双证在手或多证在手的毕业生。

乘务专业实行“双证书”培养模式的措施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双证书”培养模式的目标是高等教育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的有机融合。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校乘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民用航空器客舱服务工作,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民航空中乘务员。培养的毕业生是具有坚实的外语基础、较全面的民航运输知识、较广泛的人文学科知识,并受过乘务专业基本训练的实用性、技能型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根据原有基础和本人爱好,分别在声乐、器乐、舞蹈、播音主持等方面接受一定的训练;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熟练掌握至少两种外语,掌握形体训练的基本方法,能较好地保持健美的体形;养成适应民航空中乘务专业需要的高雅的坐、立、行、走姿势;掌握化妆美容的基本知识,学会把自己的形象塑造得高雅、纯真、大方;养成开朗、积极、能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健康心理;努力使身体状况达到并保持《民航航空空中乘务员体格检查鉴定标准》规定的各项标准。

(二)建立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 根据已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按照“双证书”培养模式的“实用”原则,要调整原有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把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知识内容和实践要求纳入教学计划,开设相关课程。如乘务专业开设了乘务英语、手语、急救、民航日语、韩语、播音与主持等课程。学生学习这些课程后参加相关资格考试,如合格即可获得“乘务英语中级”、“手语”和“普通话”等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就使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和职业标准基本要求相衔接,把课程授课计划与证书考试标准相结合。

教材选用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是推动“双证书”培养模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因为乘务专业是高职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专业,所以教材种类少,内容良莠不齐,与 “乘务英语中级”、“手语”和“普通话”等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教材更是少得可怜。因此,自编教材成为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自编讲义、教材,既可加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又可介绍专业领域发展的新动向,很好地满足了教学要求。如我校教师编写的 《新世纪民航乘务英语 (中级)》一书及配套教学参考书已经成为通过“乘务英语中级”考试的必备教材。

考核方法 考核是对学习者掌握课程内容程度的考查评价。乘务专业“双证书”培养模式中的考核,吸取了高职学历教育考试和职业资格考核的优点,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考核系统。教师可在普通考核的基础上增加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也可以将课程的一次性考试评价与分段考试评价相结合(即过程评价方法)。这样,不以期末或结业考核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手段,使得学生重视日常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拥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思想强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证,更是顺利推动“双证书”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在“双证书”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专业技能课教师不足、教师专业知识缺乏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我校乘务专业的师资来源主要是各二级学院的相关教师,这些教师由于并不是来自于行业一线,缺乏实践工作经验,也缺乏对行业最新发展状态的了解,所以,使得专业技能课程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水平。

针对这些问题,乘务专业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一方面,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去”,定期到航空公司进行学习和培训,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的改革创新,参加各种研讨会。近年来,乘务专业先后走访了国内二十余家航空公司,了解生产一线的用人要求和培训要求;走访了三大航空集团培训中心,就乘务员培训进行交流;派教师前往香港国泰航空公司进行培训,参加国际客舱安全论坛年会等。另一方面,通过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组合方式将校外专家及航空公司从业人员“请进来”,根据实际情况让他们参与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甚至直接承担某些课程的讲授。例如,《客舱组织服务与管理》、《应急设备与处置训练》、《乘务服务礼仪训练》等课程就是由各航空公司优秀乘务长来承担讲授任务的。因为有切身体会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他们在讲课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轻松气氛中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同时,乘务专业还积极拓展对外交流活动,先后成功地举办了乘务专业建设委员会年会、乘务专业教学研讨会等活动。

(四)建立相关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保证。乘务学院在校内拥有波音737-800模拟机舱、CBT教室、多功能教室、职业形体教室、化妆教室和校内应急训练基地等一系列与乘务专业相匹配的实训条件;在国内,2003年以来共建立了5个稳定的航空公司实习基地;在国外,与空客华欧培训中心、波音傲腾飞安训练中心、新加坡明康培训中心等国外公司建立了广泛联系。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为“双证书”培养模式的实施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了物质保证。

乘务专业实行“双证书”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要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 学生在入学之初对“双证书”培养模式一定会有许多疑问,如为什么要考证、考什么证、怎样考、获得的证书对将来的工作有何作用等等,所以,要加强宣传和引导。一是引导学生了解“双证书”培养模式的特点和优点,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二是引导学生在选择考证科目时不要盲目追求热门。

要进一步加强机制建设 在 “双证书”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机制建设。如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可纳入学生评优、评奖的条件中;切实解决考证与基础教学之间的矛盾,使两者有机结合、互相促进。

理清考证与综合素质的关系问题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技能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而不是根据某个或某些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要求来确定的。因此,在校期间,学生要以学习专业课程和提高综合能力为主,考证只是就业的辅助,不能本末倒置。而且高职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备职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职业道德、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双证书”培养模式,有利于将空中乘务员职业岗位的相关知识、相关技能要求融入课程体系中,实现部分课程内容的职业化。学生在毕业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可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而且真正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

[1]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J].中国高校研究,2005,(11):67-68.

[2]何亚飞.在大学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4,(1):9-10.

[3]任金秀.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融入专业教学的探讨 [J].中国成人教育,2007,(8):78-79.

[4]杨延.天津市实施“双证书”制度的经验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38-43.

[5]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G712

A

1672-5727(2010)05-0130-02

侯静华(1976—),女,河北涿州人,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乘务资格证书证书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高速动车组司机乘务交路优化编制方法
收录证书
对完善查验员资格管理机制的思考
高职院校空中乘务英语教学实践研究
带立即折返的高速动车组乘务交路回路优化编制方法
关于对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与职业技能提升的研究
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制服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