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高职学生的“心灵捕手”

2010-02-17 14:01李琳琳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9期
关键词:西恩移情威尔

李琳琳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北京102200)

如何做高职学生的“心灵捕手”

李琳琳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北京102200)

从借鉴一部心理学电影入手,探讨了帮助高职学生卸掉心灵枷锁,合理运用移情,进而引导他们合理“释放自我”的方法。

高职学生;心灵捕手;移情;释放自我

美国影片《心灵捕手》(又名《骄阳如我》)讲述了一个心灵互动与救赎的故事。身为清洁工的男主角威尔是个数学天才,贫寒的出身以及幼年遭遇形成他自我封闭的性情,他以叛逆不羁的行为来掩饰自卑、宣泄苦闷。兰博教授无意中发现了威尔的天赋,他将面临监禁的威尔保释出来并担当监护人,期望威尔重视并发挥自己的天赋,以实现常人无法企及的人生价值。但兰博教授的用心良苦却丝毫没有触动威尔。无奈中,兰博教授求助于其大学好友西恩,请他开导并救助威尔。西恩以其独特的方式与威尔经历了一番“心灵的碰撞与互动”,最终开启了这个天才青年封闭又脆弱的心灵。

这样一部内涵深刻的电影,使作为高职学生管理者的笔者感悟到了许多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急需关注、却往往被忽视的道理。比如真正的信任、切实的反观、不懈的坚持以及真实地释放自我等等。作为学生管理队伍中的一员,笔者常常会面对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现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学习兴趣渐失;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等。面对这些问题,笔者想从分析高职学生的某些心理特点着手,探讨如何做他们的“心灵捕手”,帮助他们在迷茫中找到真正的自我。

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对专业知识学习的非主动性学生缺乏主动性必然造成学习效率不佳。高职学生的主体是普通高中高考最后一批录取的学生,这种现实使他们一部分人有一种自卑心理,从而背上了心理包袱,致使学习受到严重影响。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学习基础比较差,自制力不强,学习目标不很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积极,缺乏刻苦钻研精神。有的学生就读高职并不是因为自身渴望学习,而是出于应付家长的要求。与此同时,社会对他们的相信和容纳能够达到何种程度,他们没有多少把握,这种自信心的不足也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未来就业的焦虑现今,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对自身定位不明确和自身能力素质不高等原因,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更加毋庸置疑,这使学生产生了对未来的焦虑心理。

渴望理解、害怕孤独高职学生相比其他本科生更希望被关心、被呵护,当面对学业压力和生活挫折时,有共鸣的知己和父母不在身边、中学时代的朋友各在一方的现实使他们在潜意识中,对面临的孤独采取排斥的态度。于是,他们渴望自己的心声、自己的难处被他人所理解和感知。如果这种情绪不断蔓延,变成了他们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就会影响到对自身的理想和追求、对自己、他人和集体的责任感。

针对高职学生特点,争做心灵领路人

(一)信任学生,让他们卸下心灵的枷锁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塔尔森和雅各布森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对一所小学的6个班的学生成绩发展进行预测,并把他们认为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名单,用赞赏的口吻通知学校的校长和有关教师,并再三叮嘱对名单保密。实际上,这些名单的人名是他们任意选取的。然而让人出乎意料的是,8个月以后竟出现了令人惊喜的奇迹:名单上的学生个个学习进步、性格开朗活泼、求知欲强、与教师感情甚笃。为什么8个月之后竟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异呢?这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原来,这些教师得到权威性的预测暗示后,便开始对这些学生投以赞美和信任的目光,态度亲切温和,即使他们犯了错误也没有严厉地指责,正是这种暗含的期待和赞美使学生增强了进取心,使他们更加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奋发向上,故而出现了“奇迹”。这种由于教师的赞美、信任及爱而产生的效应,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及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影片中西恩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懂得“给予信任”,并在信任中建立平等的互动关系。《心灵捕手》这个情感互动故事的两个主角,在对话的初期,他们的心灵并未顺利地“互动”,而是无处不存在着角力和碰撞。威尔以其惊人的天赋和年轻的莽撞,对西恩的情感与生活妄加评论,却也无意对中击中西恩尘封已久的心结。可贵的是,西恩率先敞开心扉,以宽容、理解及信任与威尔进行了一次深入而平等的沟通,这就是那次有着破冰意义的“河畔之谈”。西恩富有哲理而又鞭辟入里的剖析,一次次触动了威尔的内心,使他认识到自己人生体验的贫乏和浅薄。

我们在和高职学生交流过程中,如果能够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方面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树立专业信心,分析自身的优缺点,鼓励他们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在与人沟通方面,手把手地教会他们如何注意仪态、语言及行为,才能充分展示自己内在的修养和气质;面对就业压力,积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和他们一起制作简历,共同面对种种考验;面对他们叛逆的行为时,我们不是简单地加以否定,而是认真地思考缘由,相信叛逆背后是一个个渴望自由和美好的灵魂,相信学生一定能收获到自信和自尊。

信任是彼此的,给予就会获得。西恩在启发威尔的同时,也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虽然他有着救赎者的使命,但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专断的,而是平等的、真实的。他同样不回避年轻人对自己内心的撞击,最终在相互信任与相互关爱中,完成了相互的救赎。在这点上我们要努力学习西恩。

(二)学会移情,让管理者与学生离得更近

移情是个体由真实或臆想的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反应,是一种替代性情绪情感反应能力,是一种无意识,有时又是十分强烈的对他人的情绪状态的体验。学生行为教育中的移情体验简单来说包括以下三个过程:第一要创造情绪、情感、情境,在教育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情绪、情境或假定的情感情境,让学生去充分体验其感受。还可以要求学生回忆自己在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过的情感体验,包括快乐、痛苦、烦恼及恐惧等,自发地、毫无顾虑地将其描述出来。第二个过程是角色承担、情感换位,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告诉学生要站在别人的位置,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别人的态度、思想和情感,去体验特定的事件。然后,对其感受进行集体讨论,使学生们能够较一致地把握对待类似情境的处理办法,达到教育、启发、引导的目的。第三要通过拟定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换位,使个体在对情境理解的基础上,产生与其一致的情感体验,即所谓的情感共鸣,这样就产生了移情性体验。

在西恩之前,被请来的那些“名医”们虽然个个声名显赫,但是他们的自我定位都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拯救者,以拯救者的身份出现的心理医生是不可能、也不屑于与“患者”产生移情体验的。那种隔离、冷漠和居高俯视的态度只会令人反感。作为学生管理者,如果想做到与自己的学生心意相通,让彼此靠得更近,就必须学会敞开心扉,通过移情,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真正做一个学生眼中“冬日暖阳”般的人!

(三)让学生的人生价值在“释放自我”中实现

影片的最后,心灵释放后的威尔告别了朋友,道别了西恩,也作别了兰博教授给他安排的人生规划,他开着车上路了。他要去哪里?是去追求爱情,还是在追寻一条自己选择的人生之路?由此衍生出一个问题:威尔不遵循兰博教授的安排,不去为国家安全局工作,不去争取诺贝尔奖,他是否浪费了他的天赋,他的人生价值是否没有充分实现?这正是兰博教授与西恩见解上的差异,也是他们人生境界上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说,兰博教授也是威尔的“救赎者”,想把威尔从混沌迷失中解救出来,走上“正途”。但他的救赎显然有着功利目的,并试图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威尔,希望他能够走自己为其所设想、甚至设计好的道路。他的“救赎”,不是从人性的本质出发,不是出自平等的关爱,而更像是一种操纵,所以他触摸不到威尔的心灵,也打动不了他。就好像我们成长过程中曾经历的父母、亲友或师长对于我们所施与的关怀、或者以关怀方式表达的拯救。这种拯救通常是无效的、无奈的,当然也往往是失败的,即便在形式上获得了成功,我们走上了他们划定的人生道路,实际上也不会真正幸福。一个优秀的“心灵捕手”要避免重蹈此覆辙,因为真正的幸福恰恰是在活出真我的过程中所达到的某种动态平衡。

回到学生管理者的角色中来,面对多焦虑、常彷徨,缺乏主动性、自觉性的高职学生,如何引导他们真正地“释放自我”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课题。回头审视一下自己走过的路,总是过多地按照学校法律法规一丝不苟地进行常规管理,虽然也经常性地谈心、交流,可扪心自问自己是否有意无意地也带上了功利色彩,或者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了学生,是否也曾希望他们能够走自己为其所设想、甚至设计好的道路?作为师者是否真正让学生感觉到身为师长的我们曾带领他们越过羁绊和束缚,走进过他们梦想的心灵花园?经常听到学生管理者抱怨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难管,甚至对“屡教不改”的“惯犯”,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方式,可是这些一度在教师眼中的“不良少年”,往往会在走上社会,进入工作岗位后有着令人咋舌的优秀表现。面对这些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在与这些青年人的相处中是否真正了解过他们,他们紧闭的心门在你的面前是否敞开过,他们这些自由的、充满激情和生命力的个体所渴望的“自我”,在教师那里是否真正寻找得到?我想当我们面对没有认识自己,同时也在逃避世界的学生时,应该设法让他们知道自己不仅应该有一个更广阔的天地,更应该有一个全新的改变;当我们面对脆弱而缺乏自信的学生时,不仅应该安慰和鼓励,还应让他们明白,这个世界除了名利、虚荣、教条,还有宽容、信任、爱和自由。在他们开始发现自己,打开世界,接纳友情的时候,就会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此外有一点需要指出,“释放自我”不是由着学生性子让他们为所欲为。如今是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很多渠道了解社会、了解自我。但是他们面对信息化社会如此庞杂的信息和观点,如果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敏锐的洞察力,还是会迷失、会犯错误的。如何在引导学生“释放自我”方面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值得每一位为人师者深入思考。

奔走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像一棵树独自站立,又与许多树心手相连构成一片片森林,无论多么强大和乐观的人,面对爱与信任、理想与现实、坚持与放弃这些问题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困惑。有些人走过这段旅程,清风淡月,一步步走进了人生的佳境,有些人没能趟过这条河流,搁浅在了青春的中途。愿我们学生管理队伍中的各位同仁都能做“心灵捕手”,让我们的学生都能顺利、快乐地度过宝贵的大学生活。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薛水明,李更春.“移情说”中西比较的哲学理据[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6,(12).

[3]粟元福.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释放[J].职业圈,2007,(11).

(本文责任编辑:尚传梅)

G710

A

1672-5727(2010)09-0126-02

李琳琳(1976—),女,教育学硕士,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西恩移情威尔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最快乐的人
威尔森林的骗子大叔
威尔·史密斯是怎么把自己玩坏的?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心理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应对反移情
西恩的故事
↓点灯——派威尔(英国)
新科影帝西恩·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