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及策略

2010-02-18 00:18晁怀翔杨海宽
职教论坛 2010年1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人才

□晁怀翔 刘 宝 杨海宽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及策略

□晁怀翔 刘 宝 杨海宽

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不仅改变着劳动力的需求结构,而且也对劳动力的类型、规格和层次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建立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使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相一致,这是摆在职业教育院校面前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产业结构调整;职业教育;机遇

职业教育亦可称为职业技术教育,是指向劳动者及后备劳动者传授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业务知识、技术和培养其实际工作能力,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而进行的专门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在一定文化水平的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教育,它包括两种教育形式:即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教育能拥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工业社会的出现、发展都是密不可分的。所谓产业结构是指“构成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诸产业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的总和,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部经济资源在诸产业中的配置结构”。从最宏观的角度说来,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一个国家国民经济中各自所占的比重,以及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

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是资源配置关系的改变,在资源配置关系中,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不仅改变着劳动力的需求结构,而且也对劳动力的类型、规格和层次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这就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职业教育如何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使人才培养的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的结构相一致;二是职业教育如何按照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使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个性发展的空间。因此,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建立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使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相一致,这是摆在职业教育院校面前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调整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增加,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第一、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金融、商业、咨询业等更为明显。目前第三产业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50%,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60%~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超过40%,而我国仅为40%左右。同时,三个产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和效益不高,传统产业过多,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上述状况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总量水平不协调,高级化进程相对缓慢,要继续加快战略性调整步伐。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是一、二、三产业间的调整,优化三大产业的构成比例,逐步提高第三产业构成;其次,是三大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运用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科技含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把结构调整与科技进步结合起来,促进高起点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2005年12月2日国务院发布的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明确指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暂行规定》还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二、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分析

(一)产业经济发展需要的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要求职业教育扩大发展规模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为直接,职业教育是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途径。没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支撑,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GDP与技能型人才有着高度相关的关系。技能型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方面起着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工业发展需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作支撑,需要职业教育大发展。在现阶段,各地区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制造业制造技术和制造能力之间的竞争,而制造能力和制造技术是以高素质的高技能人力资源为基础的。所以,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作支撑,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供给需要职业教育大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职业教育更新教育和培训内容

在工业化进程中,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相匹配的状态,即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升级排斥劳动力,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不断下降。随着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资本有机构成迅速提高,技术和资本都在产生“挤出效应”。

我们知道,任何一次技术进步都将淘汰一些就业岗位,同时在其他相关领域必然要创造一些新的就业岗位。所以,产业结构升级和制造业发展对人力资源供给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使用不仅直接替代了一部分劳动力,造成对劳动者的排挤,而且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导致等值产出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将需要更高技能层次的人力资源供给。同时,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带来产品质量提高、成本下降和价格降低,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销售扩大必然带动生产扩大,进而对劳动力数量提出新的需求。所以,人力资源供给能否满足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主要取决于新的岗位所需要的技术升级与劳动者实际技术升级之间的时滞长短。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就是健全、壮大人才培训机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事业。总之,产业升级在提供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只有克服困难,正确解决产业升级与人才匹配的关系,才能确保经济健康发展和充分就业。

经济发展必然引起产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直接导致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内容更新,给职业学校带来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形成了新的职业岗位,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就业机会,但同时对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人才培养规格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学校只有面向市场,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以市场为导向,才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获得发展,同时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产业转移导致的产业工人结构性供求失衡问题有赖于通过发展职业培训来解决

当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到一定层次达到发达地区产品生产质量的要求后,其接受发达地区产业移入的机会大大增多,产业移入的增多将带动本地就业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本地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受资源、环境的约束,一个地区会将某些层次低、消耗能源大、污染严重、不符合当地发展战略的产业转移到较之落后的地方去,产业移出将导致生产部门减少,进而减少就业需求量。当前,制造业国际转移和我国东部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就是区域产业转移的典型例子。产业转移也会导致技术工人供求的失衡。产业转出后,多出了一批技术工人,由于转出的这些产业一般属于落后的产业,在区域内部这些产业的数量往往是持续减少的,从而导致与这些产业工种密切相关的技术工人的供给增多。假设原先的供求是平衡的,那么伴随着产业转出,将会出现这些工种技术工人供大于求。同样,产业转入也会带来类似的问题。产业转入后,必然会对技术工人提出需求,由于转入的这些产业往往是这个区域需要发展的产业,因此不会有与这些产业的工种密切相关的技术工人储备。假设原先的供求也是平衡的,那么伴随着产业转入,将会出现这些工种技术工人的供不应求。可以预见,东部沿海地区将大力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重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将逐步承接。这样,将导致产业工人的结构性短缺,一方面产业转出的部分工人面临失业,另一方面新的岗位缺乏技术工人。产业升级、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自主创新都要求劳动者的就业岗位数、结构与其能力相适应。所以,职业培训、上岗培训和再就业培训等人才培训机制需要对此有效支持,职业培训事业面临着发展机遇。

三、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明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真正区别于普通教育,以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要优化职业教育的形式结构,既要发展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又要发展职业技术培训,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在职教育、转岗转业教育相互沟通、协调有序的发展道路,以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要优化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要与当地社会、经济、人口发展相适应,要突出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为生产一线和广大农村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以优化资源配置。

(二)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

专业结构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专业结构反映了人才培养的类别和规格,专业结构对应其产业间的配置比例,客观上反映的是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具有匹配的性质,合理的专业结构使人才能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产业结构的升级,在当今时代,更多地体现为生产要素的转化,即由过去主要依靠自然资源、人力和设备投入为主,转为以信息、知识和技术为主。因此,对应其主导产业的专业群的发展,会增加这些专业性人才的供给,使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组合配套,从而形成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就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专业不仅是为产业发展培养不同类型和规格人才的载体,而且也是学科发展的载体。专业发展的水平一般以学科发展为标志,学科发展对专业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并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对产业升级提供技术与人才的支持。专业结构的优化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起到带动的作用,专业结构的优化是专业设置比例的优化,即新专业设置的方向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一致性。

(三)实现职业教育层次的多样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不同的岗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复杂性、层次的多样性,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职业教育的基础相对薄弱,从而决定了我国的职业教育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培养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劳动力,确保经济的稳步增长。由于各产业对技术的不同要求以及科技成果在各行业的使用程度不同,在实际的社会需求中,存在着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同要求,反映在人才的需求上是各种不同层次技术的兼容及需求量的金字塔式分布。因此,职业教育的稳定与发展应该以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以及产业内部岗位结构的要求为前提,使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对从业人员的实际需要相适应。

(四)树立开放型的职业教育观念

大力转变办学模式,积极推动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打破行业、区域限制,实行教育资源共享,同时,调动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个人投资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和扶持民办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发展,实现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形成公办、民办、股份制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按照“政府统筹,市场运作,校企结合,办学自主”的运作模式,坚持“城校互动”的建设理念,建设一个“城市以职业教育为特色,职业教育以城市为依托,校区建设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的职教基地,形成“学校+基地+企业+市场”的开放性办学模式和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多样、灵活开放、资源共享、特色鲜明、效益显著、产学研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示范基地。

(五)充分依靠企业、行业发展职业教育

职业院校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及时掌握人才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各类实用型人才。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形成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办学水平。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尽快建立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1]吴文琇.佛山市产业结构升级与中职教育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

[2]覃国森.广西农业职业院校产学研结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3]韩少明.烟台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战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4]吕立志.教育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J].江苏高教,2003,(01).

晁怀翔(1971-),男,汉族,北京密云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和研究;刘宝(1982-),男,汉族,河北秦皇岛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杨海宽(1982-)男,汉族,河北固安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文为廊坊市社科联课题“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提升城市竞争实力”的研究成果,课题统一编号为:2009071。

G71

A

1001-7518(2010)01-0081-03

责任编辑刘扬军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升级人才
人才云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回暖与升级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