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

2010-03-21 03:08杨三变
关键词:产业结构文明人类

胡 彪,杨三变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191)

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

胡 彪,杨三变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191)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在面临全球性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下,经过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后作出的必然抉择。以人类需求与资源环境的现状为切入点,在生态文明与产业结构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后指出,产业结构升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指导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发展特色产业,形成特色经济;二是依靠科技创新,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三是重视循环经济的作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生态文明;产业结构优化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面临全球性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严峻形势下选择的一种新的文明发展模式。党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基本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会阻碍生态文明的建设。为此,要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暂时繁荣的不科学的发展模式,要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根本转型的迫切需要。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是指房屋、家庭,19世纪中叶以来具有了现代意义,主要是指自然界诸系统之间的交错复杂关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开化状态,它表征着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1]。

就生态文明的涵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善自然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第二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把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起来,即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文明”,这种观点强调人与生态环境的共存,把自然生态平衡与人类经济发展目标相统一;第三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能够自觉地把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纳入地球生物圈系统的良性循环运动。它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3]。

“产业”是一个介于微观与宏观之间的概念,是指国民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即国民经济的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基础及核心,产业结构构成的合理性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能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各产业部门协调;能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能提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机会;能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能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也在不断演进,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强大推动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产业演进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看,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形成,无不与产业的演进息息相关。每一次产业分工及由此引发的产业结构转变,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并形成一种新的文明。18世纪,以蒸汽机的诞生和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爆发,工业替代农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拉开了人类工业文明的序幕;当前,人类社会正在向生态文明迈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形成,必然也要求新兴的产业体系作为支撑,这是文明史发展的必然。

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生产方式为基础和前提的,生产的基本特点是以无生命的东西为劳动对象,主要依靠力学、物理学与化学等科学技术,其主导产业是工业,使用的资源主要是煤、石油等能源和金属矿产与非金属矿产等资源[3]。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破坏生态的弊端进行深刻反思和扬弃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明,致力于构建一个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4]。因此,生态文明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可持续的生产方式,生态型产业是其主导产业。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是生态文明由理论探讨和伦理教育向经济社会建设延伸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

首先,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的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只有发展合理的产业结构才能通过节能、降耗、减排来实现这种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文明是人类更高层次的文明,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其中物质文明是根本,因此,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建设物质文明的基础。

其次,生态文明保证了维持社会需求的合理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形成要受到需求结构、资源供给结构、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产业结构首先是受到需求结构的拉动,但资源与环境是制约因素,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而生态文明强调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保证了维持社会需求的合理的产业结构。

二、生态文明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

从生态文明和产业结构的内涵以及生态文明与产业结构之间互为基础的特殊关系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成为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及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大举措。产业结构合理化不是一个口号,而是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达到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综合以上论述并结合下面的两条原因,可用生态文明的发展状况来衡量社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否在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

1.产业结构优化是人类应对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

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是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来调整,优化的目标是要实现产业结构科学化和合理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在保证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条件下,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需求逐渐增大,以至于简单的加大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反而使环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当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模式的产业结构存在的种种问题时,生态文明的思想就逐渐清晰了。当发展遇到了资源瓶颈的制约,当生态环境因为人类需求的增加而遭到破坏的时候,人类就必须考虑自身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以生态文明为指导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2.生态文明指导下产业结构的优化

面对资源环境的约束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产业结构优化已成为我国各省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发展特色产业,形成特色经济。对于中小型城市以及乡村,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工业、特色的旅游业和服务业。各地区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将本地资源集中在发展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产业上,以实现专业化生产。要在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其次,依靠科技创新,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工业结构倾斜,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技术更新,积极采取低害或无害的新工艺和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影响环境的污染物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

第三,以生态文明为指导,依靠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使产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产业结构升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发展不仅决定着经济的发展水平,而且间接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状况。换句话说,产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就是要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的相适应。在政府产业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优化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的构成比例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益,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直面我国特殊国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我国是一个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大国,特别是西部的广大地区,还处于工业化孕育期,工业化任务十分迫切,加之特殊的体制、机制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与工业化在相当长时期内还存在着较大冲突。如何处理工业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是现实中不可回避的“两难”问题。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生态型、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是解决“两难”问题的关键切入点[5]。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我国已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三次产业结构。1990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为27 ∶42∶31,2007 年为 11.7 ∶49.2 ∶39.1[6-7],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第二产业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工业结构内部,受“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理论”的影响,我国工业结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重型化趋势就十分明显,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开始向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转变。20世纪90年代后,重型化趋势又有所加强,特别是近几年,重工业化更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按照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必然会产生众多的环境、资源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是不符的。因此,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解决产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产业生态化是缓解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

产业生态化的本质是把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环保结合在一起,要求所有的产业都要符合生态原理、经济规律的要求。换言之,任何一种产业,若不注重环保和资源的综合利用,就无法真正地实现产业生态化。这正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由此可见,走产业生态化发展之路,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1] 王 克.生态文明及其实现途径[J].科技信息,2008(3):332-333.

[2] 张 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学部,2008.

[3] 李红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J].学术论坛,2007(6):23-24.

[4] 宋小芬.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性与多样性:一个一般性原理及对中国工业化的分析[D].广州:暨南大学经济学院,2008.

[5] 黄顺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考:论生态化生产方式[J].教学与研究,2007(11):13-16.

[6] 潘 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文明,2007(12):8-9.

[7] 黄 勤,邓 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研究[J].天府新论,2008(5):48-49.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U Biao,YANG San-bian
(School of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191,China)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made after deep reflection on tradi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under the situation of global population growth,shorta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The thesis takes the human need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and conduct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based on a research of the tow.It is pointed out that upgrad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he only way to constru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nd propose the directions for industrial structure's optimization and upgrd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re proposed.Firstly,develop characteristic industry,and form characteristic economy;secondly,accelerate industrial upgrading relying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thirdly,develop circular economy.

industrial structure;ecological civilization;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F062.2

A

1008-4339(2010)04-0296-03

2009-12-11.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TJYY08-1-104).

胡 彪(1962— ),男,硕士,高级工程师.

胡 彪,hubiaomail@126.com.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文明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对不文明说“不”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