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流行与防控*

2010-04-04 10:20王永艳王仲兵郑明学古少鹏
动物医学进展 2010年1期
关键词:气管炎牛群传染性

王永艳,王仲兵,郑明学*,古少鹏

(1.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西太谷 030801;2.山西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山西太原 030027)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也称牛疱疹病毒1型(Bovine herpesvirus 1,BHV-1)感染家养牛和野生牛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坏死性鼻炎,“红鼻子”病,牛交媾疫,传染性脓疱外阴炎。临床上以高热、呼吸困难、鼻炎、鼻窦炎和上呼吸道炎症为主要特征,还能引起母牛流产和死胎、肠炎及小牛脑炎[1]。该病于1950年首次发现于美国,呈世界性分布,目前只有欧洲的丹麦、瑞士、瑞典、芬兰和奥地利消灭了本病。本病可减慢肥育牛群的生长和增重,使患病奶牛产奶量减少甚至停乳,感染的种公牛精液带毒,它的暴发和流行常常给畜牧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在美国每年可造成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在北美的损失则高达10亿美元[2]。更为严重的是病毒侵入牛体后,可潜伏于一定部位,导致持续性感染,病牛长期乃至终身带毒,给控制和消灭本病带来极大困难[3]。

我国于1980年从新西兰进口牛中检测到该病毒的抗体,随后在国内部分省区的农牧场及奶牛场进行的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广东、广西、河南、河北、新疆、山东、四川等地的黑白花乳牛、本地黄牛和水牛中都有IBRV感染[4],同时由于没有适当的免疫防护措施,本病呈上升趋势,对牛群肥育率、产奶量和繁殖影响极大,给养牛业造成了严重危害。

1 流行情况

1.1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初,以传染性鼻气管炎症状为特征的疾病最先见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育肥牛群,随后相继出现于洛杉矶和加利福尼亚等地,并命名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得到临床确认。Madin S H[5]于1956年首次从患牛分离到病毒后,一些研究者相继从病牛的结膜[6]、外阴[7]、大脑[8]和流产胎儿[9]中分离出病毒。Huck R A等[10]于1964年确认牛鼻气管炎病毒属于疱疹病毒。后来又发现母牛发生传染性阴户阴道炎也由该病毒所致,同时此种病可以诱生出牛的传染性龟头包皮炎、眼结膜炎、角膜结膜炎[11]、流产、乳房炎及诱发幼畜脑炎等多种疾病[12]。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该病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农业部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1.2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流行情况

1.2.1 国际流行情况 该病从发现至今,世界各大洲都有发生IBR的报道。血清抗体检查表明,几乎所有国家的牛群都不同程度地检出了IBRV抗体,包括至今还没有分离出病毒的少数南美国家。据Zwart报道,非洲的乍得和尼日利亚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0%和60%;在美国,调查了34个州,其中31个州的牛群阳性率达35%,仅3个州的牛群为阴性[13];而英国较低,为2%;在加拿大也普遍存在,每年都有IBR发生;在1990年-1994年奥地利施蒂里亚州通过检测和淘汰法清除了IBRV,并通过采取检疫和立法等措施保持这种状态;1993年匈牙利[14]对许多大规模牛群采样检测阳性率达64%;1997年-1998年比利时阳性率在31%~43%,奶牛群与混合群流行率较高,肉牛较低;1999年-2000年意大利调查了2个省的2 776个奶牛场,阳性率为54%;在波兰,3个牛群中 39.9%的牛有IBRV抗体;澳大利亚2002年普查表明[15],IBR阳性率在15%~17%,高的农场达 50%~70%;Motha等报道,对新西兰272个奶牛场的调查结果显示,IBR抗体阳性率为76.4%,而在2003年,新西兰IBR感染率为7.42%,但中方兽医在其产地检疫时发现有的农场IBRV抗体阳性率达90%;Solis-Calderon J J等[16]2003年对墨西哥Yucatan的35个牛群的564头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IBRV抗体阳性率为54.5%。

1.2.2 国内流行情况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周泰冲等在进口种牛中分离和鉴定了该病毒[17]。陈永涧等对北京等地牛群进行血清学调查,发现有IBR阳性牛。王则兴等报道从牦牛体内也分离到该病毒,命名为牦牛 IBRV 85-1株。1993年萧定汉等[18]报道北京市门头沟区一养牛场的初生犊牛传染性牛鼻气管炎在1993年2月份~5月份发病率73.33%,而且在10月份~12月份初生犊牛发病率为100%。1998年杨春明[19]应用间接血凝试验对青海刚察地区的牛进行IBR血清学调查,表明感染率为30.6%。在西南地区,2004年艾玉萍等报道贵州省4个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当地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为5.4%。2005年罗琼等首次从进口牛血清中分离到IBR病毒;晁学元[20]2006年4月在乐都县内共检测被检牛血清 146份,检出阳性50份,IBRV抗体阳性率为34.25%。2006年11月5日在云南省永胜县仁和镇发现首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发病率60%。王延涛等[21]于2006年4月报道黑龙江某牧场大规模暴发了疑似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症状的疾病,并对病牛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同时检测了来自北京、内蒙古等国内11个省2 012份血清样本,结果IBRV gD-ELISA检测区的的IBR血清抗体阳性率为46.0%。李琳琳等[22]从进口种用奶牛中分离到传染性牛鼻气管炎病毒。颜邦芬等[23]用大肠埃希菌表达的IBRV-gG蛋白建立了gG-ELISA,对国内29个省区的1 344份牛血清进行了检测,共检出阳性血清481份,阳性率为35.8%。这些检测结果表明国内大部分省区都已存在感染病牛[24]。

2 病原特性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又称牛疱疹病毒1型,是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疱疹病毒亚科 (Alpaherpesvirinae)、水疱病毒属(Varicellovirus)的成员。目前,世界各地分离的IBRV毒株至少有几十个,经血清学试验证明只有1个血清型[10]。

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据Griffin等报道,于pH 7.0的溶液中很稳定,4℃下经30 d保存,其感染滴度几乎无变化;22℃保存5 d,感染滴度下降10倍;寒冷季节、相对湿度为90%时可存活30 d;在温暖季节中,该病毒也能存活5 d~13 d;-70℃保存的病毒,可活存数年。一般消毒药都可使其灭活。用乙醚、丙酮、酒精、酸及紫外线照射均能很快使之灭活。对热较敏感,在37℃半衰期为10 h。在 pH 6~9下非常稳定,但在酸性环境(pH 4.5~5)下极不稳定。

另外,从山羊、羚羊、糜鹿、角马、水貂及雪貂也分离到本病毒,因此,野生动物也是贮藏该病毒的宿主。

3 防控

3.1 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引入病原

持续感染和潜伏感染是IBRV在感染过程中的两个主要特性,这两个特性给本病在牛群中的消灭和消除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此加强日常饲养管理,防止病原侵入对该病起着积极的预防作用。

牛舍要温暖、干燥卫生、不潮湿、多铺垫草。冬季牛群过于拥挤、密切接触,可造成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传播。做好保温措施,最重要的是做好牛舍保温[25]。冬天气温低,牛消耗热量大,喂料多,如牛舍保温好,不但省料,也保证了牛的福利,更不易患病。因此,牛舍温度最好不低于8℃,西北门窗都要堵严封闭,避免冷风侵袭[26];除肉牛外,无论奶牛、孕牛等都要有足够的运动,增强体质和御寒能力,这样有利于预防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自繁自养要用优良的种公牛与种母牛繁育犊牛,既成本低,又能预防疫病传入。此外,不在寒冷和疫病的高发期进牛,更不能从疫区进牛以免带来严重后果。从国外引进的牛,必须按照规定进行隔离观察和血清学试验,证明未被感染方准入境,并做好消毒预防工作。

3.2 预防与控制

目前报道的预防与控制方法为免疫、隔离、封锁、扑杀、消毒等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3.2.1 免疫预防

3.2.1.1 疫苗

(1)弱毒疫苗。IBRV首次被分离后,同年就报道了第一株减毒疫苗。1957年美国把用强毒病毒经牛肾细胞培养后继传60代~100代的弱毒作为制苗种毒。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比利时研制出不引起妊娠牛流产的优质改良苗。但是接种的强毒仍能在局部黏膜增殖,而且在病理形态学上也发现感觉神经节细胞内持续感染的强毒复活现象。这说明免疫牛还不能避免感染。由此可见,弱毒苗不能达到彻底免疫的效果,一些国家已不再使用。

(2)灭活疫苗。灭活疫苗虽较安全,但有效免疫期极短,不能保护强毒的攻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使血清及相当早期的鼻液中出现抗体,获得预防强毒攻击的免疫能力,可是该疫苗的有效免疫期尚不明确。

(3)新型疫苗。①亚单位疫苗:亚单位疫苗安全有效,不存在潜伏感染的危险。Trude等报道用纯化的IBRV囊膜糖蛋白与一种新型佐剂ISCOM混合作为亚单位疫苗,免疫牛后使牛在强毒攻击下得到保护,但仍不能完全阻止病毒的持续感染,而且因为亚单位疫苗不能在体内复制,所需接种量大,成本高,至今未得到广泛使用。②基因缺失标记疫苗:基因缺失标记疫苗接种后能有效地保护牛,还可应用于诊断试剂盒中,用来鉴别自然感染牛和接种牛,这在许多国家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根除IBRV计划的主要措施。在基因缺失疫苗基础上发展的基因重组疫苗即第二代基因缺失疫苗是目前国际上新型疫苗研制的另一大趋势[27]。

3.2.1.2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疫苗免疫 IBRV感染牛场,全群牛应进行血清病毒中和试验,阴性牛按疫苗使用剂量肌肉注射中国兽医监察所研制的匈牙利的Bartna-Nu/87弱毒苗;不能进行IBR血清中和试验牛场,除妊娠后期牛、临产牛和病牛外,可一律注射IBR疫苗,未注苗的牛应于产后1个月补注IBR疫苗。育成牛于配种前或配种后接种疫苗,每半年1次;犊牛于第4个月~5个月龄时接种疫苗,每半年接种1次。所有接种IBR疫苗者,应于第1次接种疫苗后28 d再重复注射一次疫苗。

3.2.2 发病之后防治措施 有证据表明,抗体阳性牛实际上就是本病的带毒者,因此具有抗本病病毒抗体的任何动物都应视为危险的传染源,应采取措施对其严格管理。发生本病时,应采取封锁、扑杀、消毒等综合性措施。

发病时,应立即隔离病牛,要对牛舍、场地及一切用具进行紧急、严格、彻底、全面的消毒,不留死角,粪便及污染物要做无害化处理,以杀死病原体,防止疫情扩散。对健康畜圈舍要每日进行消毒,防止疫病传播。病畜采取广谱抗生素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再配合对症治疗以减少死亡。

本病缺乏特效的药物治疗,所以在发病时不同国家对该病采取的控制方法也不同,一些国家采取了加强护理,防继发感染,而有的国家对发病牛则进行扑杀,如丹麦、瑞士、芬兰、美国和荷兰等几个国家对抗体阳性牛采取扑杀政策,扑杀顺序先是种牛群,后是肉牛和奶牛,虽然付出的代价较高,但防制的效果是明显而确实的。但是采取扑杀措施耗资巨大,对拥有大量牛群且经济并不发达的国家是不现实的。

综上所述,研究高效能的疫苗,消灭本病是今后兽医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一些国家开始使用基因缺失疫苗及其相应的强弱毒鉴别诊断方法,以达到根除IBR的目的。

[1]Ludwig H.Bovine herpesvirus[J].Plenum,New Yo rk,1983(2):135-214.

[2]王海燕,朱远茂,薛 飞,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g E基因的截短克隆与表达[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6,28(3):289-293.

[3]Fabis J J,Szkudlarek L,Risatti G R,et al.Herpetiform Genital lesions in a heifer with mucosal disease[J].Vet Pathol,2008,45:212-216.

[4]封启民.我国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血清抗体普查报告[J].动物检疫,1982(1):36-39.

[5]M adin S H.Isolation of 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J].Science,1956,124:721-722.

[6]Gunning R F.Eye disease in IBR[J].Vet Record,1981,109:23-24.

[7]Collings D F,Gibbs E P,Stafford L P.Concurrent respiratory and genital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nfectious pustular vulvo-vaginitis(IBR-IPV)virus in a dairy herd in the United Kingdom[J].Vet Record,1972,91:214-219.

[8]Weiblen R,Canabarro T F.Bovine meningoencephalitis from IBR virus[J].Vet Reco rd,1989,124:666-667.

[9]Nettleton P F,Herring J A,Hogg R A,et al.Laboratory confirmation of IBR virus induced abortion[J].Vet Record,1981,108:243.

[10]Huck R A,Millar P G,Evans D H,et al.Penoposthitis associated with 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nfectious pustular vulvovaginitis(I.B.R.-I.P.V.)virus in a stud of bulls[J].Vet Record,1971,88:292-297.

[11]T ry land M,Carlos D N,Sunde M.T he primary agent in an outbreak of infectious keratoconjunctivitis(IKC)in semi-domesticated reindeer[J].J Clin Microbiol,2009,10:1128.

[12]李凯年.Ⅰ型牛疱疹病毒感染最新研究进展[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3,12(19):12-14.

[13]Brower A,Kelly M H,Philip B,et al.Encephalitis in aborted bovine fetuses associated with bovine herpesvirus 1 infection[J].J Vet Diagn Inves,2008,20:297-303.

[14]Steven V W,Dirk P.Sampling programmes to establish and monitor the infectious disease status of cattle herds[J].In Practice,2008,30:30-35.

[15]M otha M X J.Viral aetiologies for bovine respirato ry disease[J].New Zealand Vet J,1998,46(6):239-240.

[16]Solis-Calderon J J,Segura-Correa V M.Sero-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in beef cattle herds of Yucatan[J].Mexico Preventive Vet Med,2003,57(4):199-208.

[17]周泰冲.从新西兰进口奶牛中分离传染性牛鼻气管炎病[J].兽医科技杂志,1981(1):6-9.

[18]萧定汉.犊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临床诊断[J].中国奶牛,1995(3):57-58.

[19]杨春明.刚察地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血清学调查[J].青海畜牧兽医,2003,33(2):39.

[20]晁学元.应用ELISA检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J].中国兽医杂志,2007(5):63.

[21]王延涛,李国军,周玉龙,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分离鉴定[J].中国兽医杂志,2007,43(5):30.

[22]李琳琳,谢怀根.从进口种用奶牛中分离传染性牛鼻气管炎病毒[J].疾病防治,2008,28(4):57.

[23]颜邦芬,陈 锃,张书环,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gG蛋白的表达及gG-ELISA的建立[J].生物工程学报,2007,23:806-811.

[24]祖立闯,朱远茂,王延辉,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重组gD蛋白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8,30(7):537-542.

[25]Smith J S.Increased case fatality from winter dysentery in cattle[J].Vet Reco rd,2009,164:199-202.

[26]尹 俊,张文财.浅谈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防治[J].现代畜牧兽医,2008(4):27-28.

[27]Makoschey B,Zehle H H,Bussacchini M,et al.Efficacy of a live bovine herpesvirus type 1 marker vaccine under field conditions in three countries[J].Vet Record,2007,161:295-298.

猜你喜欢
气管炎牛群传染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在内蒙古小牛群铜多金属矿的应用
与牛共眠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HPLC法同时测定气管炎颗粒中7种有效成分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V/JZ06-3基础毒株毒力返强试验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诊治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诊断和防治
牛牛阿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