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缺失与对策

2010-04-04 14:03祝俊
成才 2010年10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青少年生命

■祝俊

“生命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缺失与对策

■祝俊

近年来,我们不断在各种媒体上见到这样的报道:一个12岁的孩子,仅仅因为一次小测验的失误而自缢,一朵小花就这样调零了;一个13岁的少年因与父母就学习问题发生争执,纵身跳下7楼,结束了生命;一个15岁的女生因挨老师批评而服安眠药自杀;一名14岁的男孩只因到同学家玩时,同学的妹妹对自己表示出不喜欢,而将这个年仅11岁的女孩残忍地杀害;一名初二学生由于不满母亲的严厉管教,竟用铁丝将自己的亲生母亲活活勒死。这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导致了学生自杀和杀人的事件屡见报端,成为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2005年年底,在宋庆龄基金会主办,教育部、司法部、团中央、关工委等部门大力支持的“2005年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上披露,在15到34岁的青少年死亡事件中,自杀已成为第一死因,约占死亡总人数的26.04%。为什么会这样?笔者认为这是因为现在的很多孩子都存在生命焦虑,诸如:亲子沟通不畅产生生命无依;师生对话缺失产生生命孤独;心理成熟滞后于生理成熟等都在催生孩子的生命焦虑,而生命焦虑走向极端直接导致自杀率的攀升。这种对生命漠视的现象不容忽视,因此,专家呼吁让青少年接受生命教育已迫在眉睫。

一、生命教育缺失的成因

青少年本来应该是天真、善良、纯洁的,可有的却成了让人胆战心惊的冷面杀手,成为“视生命如草芥”的“冷血动物”,要想根治,就必须究根溯源。

1.社会的原因。它包括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社会低俗文化的熏陶两部分。中国社会正处于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时期,西方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激烈碰撞,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迅速交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简单和疏远。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交际面窄,很少与人相处的经验,他们缺乏宽容、互助、怜悯、关爱他人、自省等积极、正面的思想和行为,而是自私、冷漠、霸道,久而久之他们视生命如草芥。其二,近些年来,国内外影视片宣传的多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暴力场面,这些以感官刺激、金钱私欲为引力的精神鸦片对青少年纯净的心灵又是一种侵蚀。更有专家指出:“现在儿童节目也充满了暴力镜头,成天就是打打杀杀……”由此看来,青少年对生命产生令人担忧的漠视就不难理解了。

2.学校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应试教育依然畅通无阻,从而导致青少年学生学习压力过大,没有机会与同学和父母进行情感交流,也很少亲近大自然和其他生物,这显然不利于提升青少年的修养以及净化青少年的灵魂。于是,他们的心灵变得麻木,变得冷漠,甚至冷酷,自然会怠慢生命。

3.家庭的影响。从客观上讲,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联系的淡漠、家人交往的疏远,都导致了青少年交往世界的大大缩小和感情纽带的自然松弛。从主观上讲,一是家长以子女为中心,处处为子女着想却不要求子女对自己和家庭负责,导致他们缺乏家庭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大多数家长重智轻德,不注意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同情心、责任感和敬老爱幼的美德,于是,青少年自然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意识,只知索取,而无付出。所以,当他们的个人中心地位受到威胁、个人受到委屈时,感情便不能接受,就会愤懑、抑郁,就要报复;当遇到挫折时,就不会顾及长辈的感情是否能够承受而轻生。

二、生命教育缺失的反思

反思1:教育呼唤“童真”。

“童真”即“孩子气”,这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独生子女问题的突显,我们常能发现有些孩子并不那么天真无邪,童心十足了。他们耳濡目染了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和风气,致使幼小的心灵有提前“社会化”的痕迹。比如,小小年纪就赌博,小小年纪就乱花钱,小小年纪就经常出入娱乐场所,等等。由此可见,当今社会,儿童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作为教育者,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应及早关注到这些变化并及时疏导,同时社会、学校、家庭应为孩子创设健康、自然成长的氛围。

反思2:师生呼唤交流。

班主任是与孩子接触最多,最直接的德育工作者,应及早地关注孩子的各种问题的苗头,缔造爱的空间,为塑造儿童健全的人格而努力。孩子的心灵是稚嫩的,敏感的,形象的,因此,教师决不能在孩子出现问题时怨天尤人,或将自己的困惑、不满转嫁给孩子,而应通过各种方式滋润孩子的身心,使他们感受到爱,进而理解爱的珍贵,达到师生间心与心的真正交流。

反思3:家庭、学校、社会呼唤“真爱”。

家庭作为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历史证明,许多杰出人物的成长都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如孟子、爱迪生、周恩来等。父母肩负的责任,不仅仅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全面、细致地关爱孩子,尤其是思想动态和个性品质方面。

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理想教育十分必要,但要注意的是任何道德教育都不能取代生命教育,“没有了生命,哪还有什么道德和理想?”所以教育的首要任务不在于教他们多少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的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身首先要身体力行,要认识并钻研生命教育的内涵、意义,钻研如何实施生命教育。

三、生命教育蕴含的意义

我们过去的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更多的只是关注对人外在的要求,本位于社会,以成人为中心;而现在我们应该把教育关注到人本身,关注学生本身,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以便通过生命教育来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使学生能够敬畏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怜爱,让每一个人都活得有尊严,有价值,活得更多姿多彩。

1.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博士对生命教育是这样定义的,“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具体来说,生命教育是一种寻求以人的生命本体为基础,以尊重人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对人生命的整体性、独特性、生成性和开放性高度关注,从而促使完整的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而台湾学者王学凤则对学校生命教育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的目标应当是三个层次,即:珍爱生命、发展生涯、自我实现。首先是教育学生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然后在此基础上向上延伸,协助学生设计未来职业生涯,从而引导学生追求自我,实现人生目标。

2.生命教育——人生完满的基石与保障

如何让学生理解生命教育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生命的真谛:

1)生命是一种感恩。生命教育首先是学会珍惜,学会感激。

2)生命不可逆转。生命对于人个体来说都只有一次。未来是由现在所决定的,只有掌握现在的每分每秒,才能有精彩的未来。

3)生命是独一无二。生命的独特性决定的任何别的生命都无法替代和取代,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条生命。

4)教会学生生活。一是自然地、自发地生活;二是安全、健康地生活;三是文明地生活;四是快乐地生活;五是负责任地生活;六是有尊严地生活;七是富有爱心地生活;八是富有创意地生活。归纳起来,他们也就能进一步领会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四、开展生命教育的措施

1.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引导他们感受生命之宝贵

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敬畏生命,显得尤为重要,并应成为我们教育的主旋律,因为没有了生命,一切美好的未来都将成泡影。生命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生死观的教育,生命教育要让青少年懂得“生命无价”、珍爱自我以及顾及他人生命;同时,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要引导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关注生命,珍爱生命。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我让学生追忆一位自己所熟悉的并且已经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在内心想象着与这位逝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使他们感悟到:每个人都不可能拥有两次生命,生命失去了就永远不会再来。生命与世界上的其他事物相比,正因为其有限且不可逆转,所以才愈发显示出其珍贵。当学生真正发自内心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时,他们在遭遇挫折的情况下,通常就不会轻易放弃生命了。

2.教育学生知恩感恩,让他们体味生之不易

如果学生对生命产生的过程、生命的价值没有太深的感性认识,就很难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很难拥有自觉的人文关怀意识。为此,要善于发掘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教学资源,寻找适宜的切入点,对学生适时地进行知恩感恩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生命产生的过程,使他们认识到天下所有的母亲为了养育儿女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与艰辛,让他们明白创造一个生命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要把这个小小生命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还要历经千辛万苦。当然还可将知恩感恩教育进一步深化,让学生懂得人的一生中应该感谢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父母,还有很多人,如亲友、老师、朋友、同学甚至是陌生人……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人的付出和爱心,我们的世界才能变得如此温情、和谐、丰富多彩。

知恩感恩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懂得和领悟爱,学会爱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尊重和爱护他人的生命。

3.磨砺学生的耐挫力,打造他们坚强的意志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不可能万事如意,都难免会遇到挫折。而今天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亲友的呵护下成长,一旦遭遇困难和挫折,就会有人来为他们排忧解难,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耐挫力一般比较弱。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助人自助,让学生掌握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可以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角色扮演法、合理情绪疗法等,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摩擦、小冲突、小委屈中认识到挫折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让他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随时去接受生活的锻炼和考验。

当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面向学生的同时,也要整合社会、家庭的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培养。

4.引领学生升华生命,促使他们感悟生命的价值

众所周知,人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体,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是社会生命的载体,社会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两者缺一不可。生命教育的主旨不仅在于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还在于帮助他们在此基础上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促使他们感悟生命的价值,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有利于国家、社会、他人的人。

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与其思想境界、道德风尚联系紧密,受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制约。一个人只有拥有远大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克服悲观情绪,保有对生命的激情和渴望。

五、生命教育对未来的期盼

1.将生命教育纳入到新课程改革的视野中去,使之成为新课程的重要基础,重要支柱。新课程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改革目标,使我国基础教育目标由“知识—认知”目标调整到了有关“生命全部领域”。那么,学生生存的技巧、生活的能力、生命的价值理应在课程中充分显现。

2.生命教育独立设科,从低幼年级开始,直至大学。用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来逐步取代现有的思想品德教育,并逐步构建我们的“新德育”。

3.对教师实施全员培训,要求教师自身具有生命意识,并具有生命教育的基本素养。只有身怀生命教育理念的教师,才会保持着“以生命传递生命”的信念。我们常说,要感动别人必须先感动自己,对于生命教育亦如是。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这句话深刻诠释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宗旨。生命教育则更应最直接、最广泛地体现教育这一神圣的宗旨。让生命教育为年轻的生命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予一些憧憬,努力达到教育之于生命的最高境界——带着对生命的了知、洞察和至爱,带着人格的魅力和灵性,像寻找珍宝一样去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激发生命的活力。

综上所述,我们的教育应该更加关注生命的本体,使之成为“为人”的教育。因此,我们倡导生命教育,我们可以寄语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当你超越了生命的长度,拓展了心灵的宽度,增加了灵魂的深度后,你会发现:蓓蕾初成,芙蕖临波,秋英染金,梅映雪香,生命在其中,美得像一场花季;红光暖尘,日影横江,风驰萧萧,雨洗新色,生命在其中,美得像一幅图画。”从而让我们的学生对生命有一个全新的、完整的、深刻的感知,通过对环境积极的适应,达到人生的完美,不要让如花的生命过早地凋零!

武汉市汉铁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青少年生命
青少年发明家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