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话语

2010-04-05 12:56
当代外语研究 2010年8期
关键词:比较文学中心主义文学作品

王 宁

如果从1827 年歌德在和艾克曼的谈话中正式提出“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时算起,至今“世界文学”已有了180 多年的历史。歌德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非西方文学作品的阅读。如果说当时歌德提出这个概念仅仅具有某种乌托邦的幻想的话,那么,在今天的全球化语境下,这一带有乌托邦幻想色彩的概念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审美现实。在今天的国际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界,讨论世界文学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沿理论话题,特别是随着文学和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世界文学的关注更为令人瞩目。关于全球化对世界文学的发展究竟有着积极还是消极影响的问题,意见仍然不一,但人们也都承认,世界文学作为比较文学的最早雏形,正是在全球化涉足经济、文化和知识生产所产生的直接影响下诞生的。而在今天的全球化语境下,随着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解体和东方文学的崛起,比较文学发展到最高阶段也就自然进入了世界文学的阶段。

虽说文学和文学研究在全球化的时代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但人们对世界文学的兴趣却与日俱增。这是因为在全球化时代,翻译发挥了传播各民族/国别文学的重要中介作用。通过翻译,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多个国家和不同的语境下广为流传;一些具有双重甚至多重国籍和身份的作家在跨文化的语境下从事写作,涉及一些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文学研究者自觉地把本国的文学放在世界性的语境下来考察和比较研究,等等。这一切都说明,在今天的语境下重新强调世界文学的建构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部文学作品要想进入世界文学的高雅殿堂,就离不开翻译这一中介;此外,还需有一定的衡量标准。应该说,要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是否能成为世界文学,我们应有一个共同的标准,也即这种标准应该具有普适意义;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考虑到各国/民族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兼顾到世界文学在地理上的分布,也即这种标准之于不同的国别/民族文学时又有其相对性。否则一部世界文学发展史就永远摆脱不了“欧洲中心主义”的藩篱。对此,不少西方学者也有同感,他们热切希望了解西方世界以外——尤其是中国的文学,因此即将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2010 年8 月11 日~15 日)便为中美乃至中西文学的深层次交流和对话提供了平台。本次会议的主题就是“走向世界文学阶段的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Toward a Phase of World Literature),来自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学者届时将作为观察员出席会议。此次会议的总主题和各分主题均由中国学者提出,那么中国的比较文学学者将在此次双边高层讨论会上扮演何种角色? 为此,我们特邀请几位长期从事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的学者撰写了这一组文章,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阐释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理解和建构。

赵毅衡的文章从叙述学的具体范例出发,提出了建构一种世界批评理论的可能性。他甚至大胆设想,在这样一种世界性的批评理论建构中,中国学者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曹顺庆则在回顾国际比较文学现有的研究方法之利弊后,提出了比较文学的变异学研究,并认为这一研究范式将为处于危机之境地的国际比较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范式。叶舒宪的文章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质疑了现有的世界文学概念里“欧洲中心主义”或“西方中心主义”的核心理念,提出了比较文学的“人类学转向”,这与当今的国际学术前沿理论是吻合的。何成洲的文章则从比较两个中西方文学中的家喻户晓的人物——鲁迅笔下的阿Q 和易卜生笔下的培尔·金特的相似个性特征入手,讨论了各民族文学之间超越影响与接受的“互文”现象,这对我们的比较文学研究实践也有所启发。都岚岚的文章则从女性学者的视角出发,质疑了世界文学理念中的“男性中心主义”和“种族中心主义”的核心理念,号召学者们关注女性作家和非西方的少数族裔女作家的创作,认为她们的浮出地表将有助于重新绘制世界文学的版图。应该说,上述这些论点是颇为新颖的,对我们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无疑起到了某种“导引”的作用。当然,我们也欢迎广大读者参与我们的讨论。

猜你喜欢
比较文学中心主义文学作品
中国比较文学概论类教材编写与话语创新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介绍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法益中心主义的目的解释观之省思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