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董仲舒“调节贫富”思想

2010-04-07 09:24申向垒
关键词:奴婢董仲舒西汉

申向垒

浅议董仲舒“调节贫富”思想

申向垒

董仲舒是我国西汉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针对汉代的社会经济问题所提出的很多经济思想特别是调节贫富的思想十分宝贵,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很多地方被后代思想想家所借鉴。

董仲舒;西汉;调节贫富

董仲舒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西汉时期广川人。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十分关注经济现象,具有丰富而宝贵的经济思想,因为他认识到经济问题往往会成为政治问题,进而会威胁封建王朝的统治。当西汉王朝发展到汉武帝时,西汉建国已经近七十年了,经过汉初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使汉代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1]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却有着逐渐尖锐起来的阶级矛盾,也就是豪强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首要的问题是由土地兼并所引起的贫富悬殊和农民的分化,同时一部分商人也大量购买土地,变成了地主来剥削农民。这样就有大量的农民破产流亡,甚至沦为奴婢或者变成盗贼。因此董仲舒提出了在经济上实行调节贫富以达到平均的主张。

一 在经济上实行调节贫富的理由和依据

董仲舒首先说明了为什么要在经济方面进行改革和实行调节贫富的措施。在他看来,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历史的经验教训,更是当时社会的需要。他认为实行经济改革,调节贫富是“上天之理”、“太古之道”,也是吸取秦朝的教训和解决西汉王朝的矛盾所必须。

首先,调节贫富是“上天之理”。因为“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2],这句话的意思是社会财富的分配应该像刚出生的动物那样,生牙齿的就不长触角,有翅膀的脚就只能有两只。财富可以有差别,但不可太大,更不能为少数人所独占。如果每一个人都拼命争夺财利,那么必然会导致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这是违背天意的事情。董仲舒认为,天为了养人,所以生义和利,利可以养人的身体,义可以养人的心。心如果得不到义就不能感到快乐,身体如果得不到利就不会感到安逸。虽然义和利对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十分重要的,但二者是不能等同的,他们的地位是不一样的,义的地位要比利重要。所以养人没有比义更为急需的,有义的人,虽然贫穷但能够自乐;而没有义的人,虽然富有但不能自存。故对于一个人来说,义的作用比利的作用大得多,如果忘记义而只知道争夺钱财利益,不顾别人的痛苦,那么他一定会遭到上天的严厉惩罚,不仅害己而且最终会连累亲朋好友。

其次,调节贫富是“太古之道”。董仲舒说:“古之所予禄者,不食于力,不动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故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2]这句话是说古时候做官的人,不靠体力劳动赚钱,也不靠商业和手工业赚钱,这是得到大就不取得小的道理,古代以俸禄为收入的家庭,只是以俸禄为生而已,不与老百姓争工作机会,所以那时候社会财富的分配相对地平均和公平,老百姓也可以满足基本生活。董仲舒还举了鲁国宰相公仪休的例子:公仪休回家吃饭的时候,尝到了自己家种的葵菜,他就去菜园里把葵菜全拔光了。他又看见自己的妻子在织帛,就发怒,休了妻子。他说:如果我们做官的人家都经营产业,农工妇女生产的东西卖给谁呢?董仲舒认为古代当官的人都是这样的,自己拿了薪金,就不能再与菜农、女工争夺行业利益。

那么秦和西汉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当时,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而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1],这就是当时秦王朝贫富悬殊、土地兼并的状况,富人拥有大片大片的土地,而贫穷的人却没有立锥之地,并且富人还不满足现状,大肆剥削农民,掠夺他们的土地,使破产流亡的农民越来越多,最终爆发了规模空前的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秦王朝被摧毁,很多地主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惨痛的历史教训。那么汉朝的状况呢,从“汉兴,循而未改”可以看出,在汉代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贫富悬殊等现象依然存在,并且西汉政府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控制这种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加之战争的巨大消耗,汉武帝时期甚至爆发了多次小股的农民起义。

二 调节贫富的具体手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董仲舒就提出了调节贫富以缓和社会矛盾,最终使全社会达到上下和睦、天下太平的主张。那么怎么调节贫富呢?董仲舒主要提出了以下几条措施:

第一,限私田。董仲舒说:“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詹不足,塞兼并之路。”[1]井田制是我国商周王朝时期盛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它以土地国有(商王或周天子为最高所有者)劳役地租为主要特征。春秋以后,随着井田制的逐步瓦解,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逐渐代替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土地制度井田制,相应的实物地租也取代了劳役地租,成为地租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进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每当土地兼并严重之时,总有一部分人想恢复井田制,比如王莽时期的王田制改革,但这只不过是历史的倒退而已,不可能实现,也不可能解决任何社会实际问题,反而会适得其反。而生活在西汉中期的伟大思想家董仲舒就已经认识到井田制已经不合时宜了,不能再用它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了。董仲舒在中国古代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限民名田”的思想主张。“限民名田”的意思就是在承认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度的前提之下,通过限制地主们的土地占有量,来保证农民能够拥有一小块足以维持生计的土地,并由此来实现“塞兼并之路”的政治目的。

第二,“盐铁皆归于民”。[1]也就是把盐铁的生产和销售由官营改为民营。盐铁业在封建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部门,不仅农业上的器具需要铁器,士兵用的武器也离不开铁器,食盐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盐铁政策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国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也关系到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能否稳固。汉武帝时,接受盐铁商人桑弘羊的建议,实行盐铁官营的政策,使西汉政府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财政收入状况大大改善了。但是在获得巨大好处的同时,盐铁官营政策也给西汉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弊端,主要是:一方面“农夫作剧,得获者少”[3],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次;另一方面,大大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价格昂贵,农民买不起东西。农民的负担加重了,收入减少了,他们破产失业和走向绝路的步伐加速了。在这一点上董仲舒很有先见之明,汉武帝死后,盐铁官营政策便受到了严厉批判。

第三,“去奴婢,除专杀之威”。[1]也就是释放奴婢,恢复他们的人身自由,提高奴婢的社会地位,废除地主对奴婢的任意买卖杀害之特权。在秦汉时期,奴婢是不被当做人看的,他们不能加入户籍,他们的主人可以随意出卖他们,也可以转让或赠送给其他人,甚至可以杀掉奴婢。在西汉中期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奴婢,他们严重的影响了西汉政府所直接控制的劳动力。同时由于土地兼并集中越来越激烈,很多农民由于破产而沦为奴婢,沦为奴婢之后他们的生活境遇就更加悲惨了。奴婢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说是贫富分化所带来的。在西汉时期,董仲舒比较早地看出了奴婢问题的严重性,并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把奴婢问题归结到贫富分化和土地的高度兼并集中上,把“去奴婢,除专杀之威”作为调节贫富悬殊、防止两极分化、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的措施之一,这是很有远见卓识的。后来的光武帝就曾大量释放奴婢以安定人心。

第四,“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1]董仲舒认为封建国家的横征暴敛、乱用民力是引起大量农民破产、失业、流亡甚至聚众造反的最普遍原因之一。他说:“赋敛亡度,竭民财力,百姓散亡不得从耕织之业。”[4]所以他把轻徭薄赋作为限制贫富分化的重要措施。《春秋繁露·五行变救》称:“徭役众,赋敛重,百姓贫穷叛去,道多饥人。救之者,省徭役,薄赋敛,出仓谷,振困穷。”当然董仲舒并不是一味地反对征税和徭役,而是主张税收和徭役应当合理,不应当过于繁重,使农民承受不起。董仲舒认为,“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供;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故民悦从上。”[1]所以董仲舒认为要想缓和社会阶级矛盾,封建统治者就必须实行“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三 董仲舒调节贫富思想的意义

董仲舒的经济思想无论在他所处的汉武帝时代还是在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都是有很大的意义和影响的。董仲舒的调节贫富的经济思想,在当时的意义很大。在其影响下,汉武帝采取了行动,其中关于重农的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秋,遣谒者劝有水灾郡种宿麦;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是岁小旱,上令百官求雨”。[4]其中关于爱民的,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夏四月,诏曰:“朕闻咎繇对禹,曰在知人,知人则哲,惟帝难之。盖君者,心也,民犹支体,支体伤则心僭怛。”[6]“朕嘉孝弟、力田,哀夫老眊、孤、寡、鳏、独或匮于衣食,甚怜愍焉。其遣谒者巡行天下,存问致赐。”[5]关于禁止土地兼并的记载,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六月,遣博士褚大、徐偃等巡行郡国,检举兼并土地的贵族地主、与民争利的郡太守和诸侯相;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六条问事,把“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陵弱,以众暴寡”[6]列为第一条,用以打击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兼并掠夺。

他的经济思想和主张继承了《孟子》、《礼记·王制》中关于田制的思想,又启发了汉元帝时期贡禹的什一而税、岁役三日,汉哀帝时师丹的限田限奴主张,王莽的“王田令”和“奴婢令”,东汉光武帝的释放奴婢政策。西晋王朝的占田制和北魏到隋唐时期的均田制都与董仲舒的经济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即使在清代,也不例外。清代前期的耿极认为,井田制具备民有恒产、富者不能兼并、官吏无以横敛等十便。清代后期,皮锡瑞也说过,井田制是一种理想的经济平均,人人有田百亩,则一国之中既无富民,亦无贫民。这些都是对董仲舒调节贫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班固.汉书·食货志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班固.汉书·董仲舒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王利器.盐铁论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2.

[4]班固.汉书·食货志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班固.汉书·武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2.

DiscussiononDongZhongshu'sthoughtof“regulatingrichorpoor”

Shen Xianglei

Dong Zhongshu is a famous thinker of Western Han Dynasty in China . A lot of economic thoughts proposed by him concerns the social economic problems faced by the Han Dynasty, especially the idea of the adjustment measures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is very valuable. Since his economic ideas are of significance in China's economic history of thoughts , many contemporaries can draw lessons from DongZhongshu’s economic thoughts.

Dong Zhongshu; Western Han Dynasty; adjustment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ClassNo.:F092.2DocumentMark:A

张秋芝 宋瑞斌)

申向垒,硕士,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徐州,邮政编码:221116

1672-6758(2010)06-0042-2

F092.2

A

猜你喜欢
奴婢董仲舒西汉
春秋决狱与法律解释——以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为中心的考察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研究述评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西汉
春秋“王鲁”说刍议:以董仲舒为中心
西汉玉器的鉴定
汉朝的官奴婢
简牍文献中秦及汉初奴婢制度的特征
魏晋奴婢来源问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