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鲁商和徽商兴起的相似性

2010-04-07 09:24王海洋杨克峰
关键词:鲁商徽商经商

王海洋 杨克峰

明清时期鲁商和徽商兴起的相似性

王海洋 杨克峰

鲁商和徽商皆为中国十大商帮中的典范,两大商帮的崛起存在众多的相似之处。它们都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传统观念的转型起了促进作用。

明清;鲁商;徽商;兴起;相似性

明清时期,鲁商、徽商皆为当时的著名商帮。经济实力上,鲁商虽不能与闻名遐迩、声势显赫的徽商相比,但在促进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方面,起着无可估量的作用。虽然关于鲁商和徽商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就两大商帮之间比较的研究并不多见,如胡广洲先生曾在“用人机制”等方面上进行过比较。[1]笔者试就明清时期鲁商与徽商的兴起情况作粗略比较,以见教于方家。

一 起因相似,紧抓机遇

明清时期的山东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具有“十年九灾”之称,且山东地区人口的增长率远大于土地增长率,[1]造成人多地少的矛盾,对土地等资源的不断开发,最终使得自然环境不断恶劣。而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区,则是一个川谷崎岖,万山环绕的“四塞之地”,具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即便是这仅有的“一分田”也经常发生旱涝灾害,加之经过此前历史上三次人口大迁移,此时的徽州已是名副其实的“地狭人稠”之地。也就是说明清时期鲁商和徽商兴起的主要原因为两地自然环境恶劣,人多地少,人们难以维持生计,为了生存,不得不弃农服贾。

明清时期的鲁商和徽商面对国家政策改革的大好机遇,积极应对,紧抓不放。鲁商主要是面对国家赋税改革,受“一条鞭法”的影响,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放松了,并且放宽了对农民的户籍限制,给更多的山东人走向经商之路提供了客观条件。当然徽商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一条鞭法”的影响,但徽商更主要是面对“开中法”和“开中折色”两大政策的出现,紧抓机遇,不畏艰难,赴远方北上中盐,利用地缘优势,大显身手,驰骋商界。

二 资本来源,小本起家

明清时期的鲁商资本来源有多种,其中“小本起家”是明清时期鲁商资本来源的最主要形式。如:濮阳人刘滋,原为郡学庠生,家中甚贫。在自己患有眼疾无钱医治,而亲戚沈氏有索偿甚急的情况下,刘滋感叹道:“与其苦楚以终身,无宁温饱于旦夕而死;与其瞑死于沟壑,无宁死于道路也。”[2]于是卖掉了家中仅有的二十亩薄田,偿还了所欠的粮食,用剩下的10两银子作本钱购买了食盐。第二年,濮阳大水,盐价腾贵,他把所存之盐售出,获利十倍。有了这100两银子,开始做起了更大的生意,后成为了濮阳望族。濮阳房满原为官宦子弟,父亲早逝,家道中落,无钱读书,在求亲告友无人帮助的情况下,他卖掉了家中的田地,获得了六七两银子,“乃召鹿角车工三辆,自曳其一赴山西铁冶场,贩釜鬲轳璈之货”,“车货而归,三倍其利,如此行货者三,家积殆百金矣”。[2]刘滋、房满就是当时鲁商小本起家的典型个案。

此外,还有许多因家贫而去经商的鲁商。他们资本的来源,在方志中没有明确记载,但皆因家贫而去经商,是其共性。故家中不会有闲置的资金,可以推知他们基本上是变卖掉家中值钱的东西,换取一点银钱作为经商的资本。他们从小本生意做起,不断积累资金,扩大经营规模,拓宽经营领域。

与之类似,明清时期的徽商,资本来源形式更加多样。为了凑足经商的资本,徽人或变卖妻子的嫁妆甚至家产,或向亲朋借贷、或合伙出资、甚或为人佣工。如休宁人汪应亨经商,资金不足,其妻金氏“装资故饶,悉佐翁贾,而身椎布操作”。[3]歙人江才常慨叹:欲种田而田少,欲经商而家薄,可谓进退两难。其妻郑氏“乃脱装奉驾部公,佐公贾”。[4]歙县莘墟村某氏因家贫赴扬州投靠亲戚,“戚属各助以赀,置质库中”,取出当钱充作商本,一年以后获利甚丰。后来改行业盐,终成一大盐商。[5]休宁大商人程锁,在父亲死后,家道中落,为了经商,邀了同族志同道合者十人,每人凑三百缗,合伙创业,后来才渐渐发迹致富。[4]徽州著名的大盐商鲍志道,“年十一,即弃家习会计于鄱阳”。二十岁即去扬州佐人业盐,大获成功。后来自己独立业盐,成为两淮总商。[6]歙人闵世章,“少孤贫,九岁废读,长而自求识字,旋晓文义”,后去扬州,“赤手为乡人掌计簙,以忠信见倚任。久之,自致千金,行盐策,累赀巨万”。[7]综上所述,徽商起家的形式呈现多样性,虽然形式多样,但“小本起家”是徽商资本来源的主要形式。

鲁商、徽商“小本起家”的道路说明了在明清时期,由于受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虽然当时的大贵族、大官僚、大地主资本都很雄厚,但是不愿意直接投资商业,商人只有依靠自身力量慢慢的发展和壮大。由此可见,明清时期商人资本的积累是非常艰难的。

三 不畏艰难,勤苦耐劳

关于明清时期鲁商能够吃苦、不怕艰难的精神,民国时人夏仁虎有形象的描述,“北京工商业实力,昔为山左右人操之,盖汇兑、银号、皮货、干果诸铺皆为山西人。而绸缎、粮食、饭庄皆为山东人。其人数尤众者为老米碓房、水井、陶厕之流,均为鲁籍。盖北京土族多所凭籍,又懒多不肯执贱业,鲁人勤苦耐劳,取而代之,久遂益树势力矣”。[8]如果山东人初到北京时,不是勤劳吃苦,脚踏实地,做一些为北京本地人所不齿的行业,恐怕不会有后来鲁商在北京商界中的地位和势力。

鲁商吃苦耐劳、艰难创业的精神还表现在他们不惧艰难,远赴他乡甚至关外苦寒之地从事商业活动方面。如康熙皇帝就曾亲眼见过:“前年山东饥馑,朕发帑金遣旗员赈济,民乃安堵如故。今巡幸边外,见各处皆有山东人,或行商、或力田,至数十万人之多。”[9]鲁商除了时常经受路途艰辛的考验外,他们还经常面临着诸如疾病、被贼匪抢劫、被地皮无赖诬陷等等其他危险,这也增大了他们生意的困难性和风险性。

尽管如此,但这并没有阻止住鲁商外出的步伐,他们继续南下北上,继续进行着他们的梦想,鲁商外出经商时,常常和同乡结成团体而行,他们和同乡在同一地经商时互相帮助,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由于他们的活动范围非常广泛,商人数目很大,形成的势力越来越大,所以被称为“山东商帮”,终于成为明清时期十大商帮之一。这就是勤苦耐劳、不畏艰难的鲁商。

明清时期的徽商在兴起的过程中也具备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明清时期徽州人一旦走出家门,便义无反顾。光绪《祁门倪氏族谱》卷下记载:“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10]这正是徽商的写照。为了采木,他们可以深入云贵深山老林一呆十几年。为了建立市场,他们大到都市,小到村镇,“足迹几遍宇内”,甚至把生意做到海外,终于创造了富甲一方的奇迹。[11]徽州方志中记载的明清徽商多是自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才闯出一条生路,谱写自己的艰苦创业史。

四 诚实守信,崇尚信义

《论语·学而》即有“主忠信”、“言而有信”、“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等语。《论语·子路》则有“言必行,行必果”之语。可见,“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伦理原则,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明清时期鲁商的发源地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鲁商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至深,一直就有讲诚信的优良传统。虽然明清鲁商身处商界,但他们在商业交易过程中大都能把“诚信”作为经商的基本原则,坚持以诚待人,诚实经营。《道光胶州志》在提到商人时说,“商者大曰装运,江南、关东及各海口皆有行商。曰典当、曰银钱。交易皆一言为劵,为悔改者”。[12]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在清代中前期,山东胶东一带商人之间的贸易往来已形成了良好的互信氛围,诚信经营、以诚相待已成为商人们自觉遵守的经商原则之一。潍县人侯学中、侯学正兄弟家贫,便从贾以补家计。兄弟二人经商时,坚持诚信经营,“未尝以诈待人”。他们贩来货物后,“必先料其息,曰足价,遂不二,后即腾贵弗易”。[13]兄弟二人真正做到了“货不二价,童叟无欺”。宁津县李俊,少时家景逐渐衰落。为改善家计,他经常到周村贩卖丝绸,然后交换为棉布运回宁津县出售。有一次,周村行店伙计误把绸子当作棉布发售给李俊。“比至家,展视非布也,乃悉数送还,仍易以布,由是信义著闻。”[14]当然也有一部分鲁商言而无信,重财轻命,可是这只是鲁商的一小部分。绝大多数鲁商在经商中都会坚持“言必行,行必果”。鲁商诚实的性格使他们树立了守信和崇尚信义的形象。

明清徽商崇尚信义,诚信服人,反映了他们在商业上的远见,不惑于眼前小利。明嘉靖间歙商许文才长期经商,始终本着一条原则,即讲求信义。“贸迁货集,市不二价”。[15]歙商吴南坡说:“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终不以五尺童子而饰价为欺”。[16]清初婺商潘元达经商吴楚间,“以信义著”。[17]歙商黄鉴看到其他商人设智巧,仰机利,大不以为然:“嘻!此辈卑卑取富,益目前耳,大贾顾若是耶?当种德也。德者,人物之谓也。”[18]他就是反对狡诈生财,处处“种德”,以取得顾客的信任。所以他们父子相授受,皆成大贾。每当我们翻阅徽州族谱、宗谱时,像这类记载比比皆是。

可见,鲁商和徽商在兴起的过程中都能坚持共同的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崇尚信义。这些商业道德加速了两大商帮商业资本的积累,使两大商帮能够较早的声震遐迩,驰骋商界数百年,形成两支庞大的商业劲旅。

综上所述,徽商、鲁商存在众多的相似之处,这与明清时期大一统的国家政策是分不开的,有相同的经济政策、相同的文化理念。明清时期的鲁商和徽商在兴起过程中之所以有以上相同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两大商帮都以儒教为主要信仰。无论是发源于“齐鲁大地”的鲁商所崇拜的孔子,还是发源于“东南邹鲁”的徽商所崇拜的朱熹,这两位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可以说,从某种角度来看,两大商帮在兴起的过程中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至深,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徽商和鲁商都具有“贾而好儒”的特点,并使两大商帮皆成为“儒商”的典范。总而言之,两大商帮的兴起,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冲击了中国传统的“重本抑末”思想,对中国经济模式的转型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胡广洲.明清时期山东商贾精神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2]宣统.濮州志[M].清宣统元年刻本.

[3]休宁西门汪氏大公房挥佥公支谱[O].

[4]汪道昆.太函集[M].合肥:黄山书社.2001.

[5]坚瓠秘集[M].上海:进步书局,民国石印本.

[6]歙县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M].嘉庆十年刻本.

[7]许承尧.歙事闲谭[M]. 合肥:黄山书社,2001.

[8]民国.夏仁虎.旧京锁记[M].载中华野史.清朝卷5.

[9]清圣祖实录[O].康熙四十六年六月戊寅.

[10]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

[11]王世华.双子星座:徽商、晋商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6).

[12]道光.胶州志[M].道光二十五年刻本.

[13]民国.潍县志稿[M].民国十三年铅印本.

[14]光绪.宁津县志[M].清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15]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O].

[16]古歙岩镇东磡头吴氏族谱·吴南坡公行状[O].清抄本.

[17]光绪婺源县志[M].清光绪九年刻本.

[18]歙县竦塘黄氏宗谱[O].

OntheSimilarityofShandongMerchantsGroupandHuizhouMerchantsGroupinMingandQingDynasties

Wang Haiyang Yang Kefeng

Shandong merchants and Huizhou merchants are both models of the top ten commercial groups.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in the rise of the two commercial groups. The two commercial groups facili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eople’s traditional valu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in China.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handong merchants group; Huizhou merchants group; similarities

ClassNo.:F127DocumentMark:A

张秋芝 宋瑞斌)

王海洋,硕士,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安徽·芜湖。邮政编码:241003

杨克峰,硕士,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安徽·芜湖。邮政编码:241003

1672-6758(2010)06-0046-2

F127

A

猜你喜欢
鲁商徽商经商
从部队到经商,从员工到老板,从200万到2个亿,看好润刘爱民三十载奋斗史
基于优秀鲁商文化传承开发高职校本课程资源研究*
新时代鲁商文化创新传播路径探析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关于2017年山东省“厚道鲁商”
徽商回归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经商讨债讨成了“小说家”
徽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