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在大学英语写作整合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0-04-07 09:24
关键词:虚拟社区维基协作

陈 伟

Wiki在大学英语写作整合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陈 伟

Wiki与英语写作整合的实质是通过信息技术创建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合作学习方式。拟在Wiki与英语写作整合应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分析了Wiki在英语写作整合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提出整合过程中应激发群体力量,培养维客的写作兴趣:拥抱新技术,促进本土化;促进网络道德的理性回归。以期使Wiki技术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Wiki;大学英语写作;整合;虚拟社区

2004年,教育部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其内容之一就是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建立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模式。Wiki作为一种多人协作式的超文本写作系统,易于组织虚拟社区,与写作教学手段有着高度的互补性。通过Wiki平台,传播知识的空间远远超越了课堂和我们生活的小环境,国内已有学者[1][2][3]正致力于将Wiki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然而,目前wik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领域仅仅定位于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环境等方面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现有的教学设计研究,存在着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现象,缺乏其应有的可操作性。[4]国内了解 Wiki、使用 Wiki 的人不少,但在Wiki网站上参与编辑的并不多。本文就Wiki技术与大学英语写作整合应用中遇到的亟需解决的一些问题及其归因和对策加以探讨。

一 研究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笔者在自建的Wiki网站www.08Wiki.net (英语教学百科)上,将Wiki技术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实践,定西师专2007级英语系的1-4班的208名学生参与了为期4个月的写作实践。此后,对其中的6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58份。问卷分别从上网习惯、技术支持、虚拟社区、网络道德四个维度设计。此外,还对个别学生进行访谈,以便对教学实践实施现状、过程及存在问题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把握,了解学生对Wiki协作式写作的认识、态度和心理表征。

二 Wiki协作写作中遇到的问题

Wiki技术与英语写作教学的整合打破了教学环境和学习方式的时空限制, 有效实现了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了教学过程中人的智力资源优势,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如下一些问题:

1.Wiki与虚拟社区:索取还是奉献?

上网习惯的调查结果显示, 58位学生上网最主要的目的依次是交友(35%),获取信息(30%),休闲娱乐(20%),网络编辑(9%),其它(6%)。参与网络编辑者只占调查人数的9%。从个别访谈得知,参与编辑只是编写QQ的个人空间或者写博客。本次调查发现,只有3名男同学是Wiki爱好者,他们以前不了解Wiki,在作者的介绍下,他们逐渐了解并喜欢上了Wiki,经常在Wikipedia上搜集信息,在Wiki上参与写作并成了www.08Wiki.net (英语教学百科)的积极分子。 其他学生参予Wiki写作, 只是自己编辑条目或写文章,很少参与同伴互改。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大多数访问者只是抱着索取的目的浏览 Wiki 站点内的有关信息,并没有参与Wiki条目的编写和修改工作。如何激发虚拟社区维客的参与热情,让 Wiki 的访问者和使用者自觉自愿参与到Wiki条目的添加和完善上来?这是Wiki 站点应该认真面对的现实。

2.Wiki与技术环境:异域性还是本土化?

调查结果显示,55%的学生认为参与Wiki写作最大的困难是编辑方式有悖于中文的编辑常规,25%的同学认为上网不方便或者上网费用较高,还有15%的同学认为打词速度慢是他们不愿意在线写作的主要原因。在功能界面上,Wiki上手比较困难,自定义程度不够高,编辑功能不够强大。Wiki有一套和HTML不同的特殊代码,这有悖于我们日常的使用习惯。比如标题是前后加==,换行是
,分段是:::等等,新手只有熟记这些代码并在沙盒里练习熟练后才可以在Wiki上编辑文章。在硬件环境上,搭建Wiki网站需要一个MySQL+Cache+ Apache+PHP的环境。目前,国内能提供这样环境的空间运营商较少,能支持中文的Wiki引擎常用的有MediaWiki 和TWiki,但MediaWiki后台管理功能不够完善,运行速度较慢,外观美化的界面要在高端设备环境中才能体现。另外,在Wiki里上传图片、音频、视频非常麻烦,甚至需要一定的技术背景,这些都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3.Wiki与网络道德:感性还是理性?

Wiki的百科词条全部由维客贡献和完善。Wiki信奉 “人之初,性本善” 的朴素哲学理念,相信任何维客不会对既有条目进行恶意的删除或篡改,这是Wiki,也是网络道德的基本要求。Wiki 赋予了参与者极大的信任,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度,以至于所有用户都可以编写甚至删除条目,这就给破坏者可乘之机:不时有干扰者制造噪声和麻烦,时而庸俗内容出现在网页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 Wiki的形象,增加了站点管理员的负担。

三 问题归因与解决策略

1.激发群体力量,培养维客的写作兴趣。

在Wiki网站中,所有维客彼此交换信息、分享知识、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自然而然地组成了一个目标明确,兼顾兴趣与学习的讨论型虚拟社区。

一般认为,Wiki网站内有六种成员角色,即:成员领袖、意见呼应者、经验分享者、信息询问者、浏览者和干扰者。其中,成员领袖、意见呼应者和经验分享者是 Wiki 虚拟社区中的积极分子,信息询问者和浏览者相对被动,干扰者则制造噪声和麻烦。[5]目前,在Wiki 写作中,成员角色的参与情况大体是积极分子热情度高但数量少;被动分子只是询问或浏览,但数量庞大;干扰者绝对人数少,但干扰频繁。在一个健康、具有良好成长性的 Wiki 虚拟社区中,积极分子越多越好。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同时有效排除干扰者的消极影响。这是破解Wiki 站点成长瓶颈的关键所在。

从虚拟社区的理论角度来看,虚拟社区中成员都有参与动机、对社区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取决于:对虚拟社区的定位是否认同;虚拟社区提供的内容是否丰富;成员对该虚拟社区的发展是否有参与机会;成员间是否可以良性互动,是否能通过该虚拟社区产生或拥有共同关注点与利益点。[6]为此,一个Wiki 站点要想发展壮大,应从如下几点着手。

首先,确立目标,累积条目。Wiki 站点要确保社区成员之间的参与机会与良性互动。具有相同兴趣的人就共同关心的话题积极创建、不断完善和分享知识。 每个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伴互改的词条或文章累积成知识链,知识链汇成知识网。人们刚进入虚拟社区时通常是浏览者,其中部分留下来成为建设者或潜伏者。建设者充满热情并积极提供意见,潜伏者则主要为自己搜寻信息。如何使浏览者成为建设者,是社区网站的首要目标。为此,教师要协助学生进行意义协商,第一, 创建互动小组,确定写作主题。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异性效应原则把班内学生分成几个6-8人的协作小组。教师在布置写作主题时应以问题为核心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与动机。学生就问题进行头脑风暴,达成共识,完成对新知识的重组。第二, 监控协作学习过程,及时评价。在撰写初稿阶段,教师要提供关键词,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自由写作并防止跑题,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不同版本比较功能检查学生是否有抄袭的行为。在同伴互改阶段,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组内组间互改互评,及时给予评价。教师评估手段不要过于依赖wiki程序的个人贡献度,还要结合参与频率和串联的多寡给予学生形成性评价。

其次,弘扬维基精神,引进新机制。Wiki的本质是大规模群体协作共同做一件事。它的百科词条和文章全部由维客贡献和完善。正如MCG曾套用鲁迅先生的名言,“这世上本没有Wiki,用的人多了,自然成了Wiki。”[7]鉴于wiki社区中浏览者多建设者少的现状,Wiki站点应制定一套激励机制,激发社区成员参与热情,促进互动协作。当然,这种奖惩制度不是简单地表扬或封锁IP,而是通过参与编辑和互改,积累一定的积分和信用,在虚拟社区逐渐成为意见领袖获得一定的奖励。有必要借鉴博客和“互动百科”蓬勃发展的模式,博客的发展壮大是与大力宣传和大量资金支持分不开的。“互动百科”创建了“积分商店”,维客创建和修改的词条、文章越多,获得的积分越多。凭一定量积分可到“积分商店”换取奖品,这种模式能有效刺激维客的网络写作热情。因此,Wiki网站建设者也要广泛宣传Wiki及Wiki精神,多渠道吸引资金支持,提高维基网站的知名度,真正将维基网站做大做强。

2.拥抱新技术,促进本土化。

Wiki作为一种新技术,只有突出Wiki网站共笔写作的维基特色,才能更多地吸引维客的参与,此问题的解决要从软件开发和软件应用两个方面考虑。

目前,软件开发上,潘海东领导的“互动百科”团队开发的中文WIKI系统——HDWiki, 是一款全中文的WIKI程序,更符合国内网民的使用习惯,基本实现了Wiki的本土化。其编辑前台界面清爽大方,简洁明了,后台的功能也比较强大。其次,系统需要主动革新技术。随着JavaScript、AJAX等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做出互动性更好、使用更方便、更利于协同写作的操作系统。就现在而言,Google Docs可能更为好用。等GoogleWave推出后,有望在协同写作方面全面超越Wiki。

在软件运用方面,创建者必须动用一切力所能及的技术手段,使Wiki运行速度足够快捷,操作足够简便,提高编辑词条操作的可行性,解除用户对协作写作的陌生感。强烈期待Wiki主动拥抱新技术,促进Wiki开发应用本土化。

3.规范网络道德,促进理性回归。

无论网络如何技术化、虚拟化,如何隐蔽和开放,都不是虚幻的“蓬莱仙岛”,操纵网络的永远都是人,而不是网络。人具有社会性,处于不同的生活群体或生活环境中,就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网络使用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和自律程度,决定着他的网上行为是否道德和道德水准的高低。干扰者对wiki网站的恶意破坏是干扰者的网络道德问题,并不是Wiki 自身开放性的问题,网上道德行为是现实生活道德行为的真实写照,它的根本和源头还是在现实道德。所以,任何没有理智的网络侥幸心理和放纵行为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或准则来约束,其主体同样需要理性。

网络道德行为的规范和引导,需要通过自律与他律的有效结合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理性的网络氛围。为此,我们积极倡导“诚信、安全、公开、公平、公正、互助” 的网络道德基本原则;适当提高准入门槛,适时锁定页面,培养专业的维客队伍,提高词条质量;充分利用维基技术优势,创建“编辑手册”和“用户手册”介绍编辑词条的有关知识和宣传维基理念。

四 结束语

总之,Wiki是一种支持群体协作式写作的网络技术。我们不能因为Wiki技术及其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而对它加以否定或排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绝不是一种元素混合,而是一种全面融合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有效地利用维基技术与互动教学的完美整合,创建理想的学习情景,组织学习者协作、会话,从而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意义建构,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帮助。

[1] 张天荣,邓天中,贾巍. Wiki 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 开放教育研究,2008,(3):63-66.

[2] 伍维平. Wiki 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83-86.

[3] 俞婷. 基于Wiki协作式写作系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证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10, (3):78-81.

[4] 孙名符,方勤华. 关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实效性的研究[M]. 电话教育研究, 2007, (7):63-67.

[5] [6] 张喜来. 对国内Wiki 发展的多元思考[D]. 沈阳: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31.

[7] Wiki是什么 有什么魅力 http://www.cniti.com/mcg/view_article.aspx?nid=1802&cid=2

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intheApplicationofWikiandCollegeEnglishWritingIntegration

Chen Wei

The essence of integrating Wiki technology with College English writing is to achieve a new collaborative learning goal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make Wiki technology play a greater role in English writing, the article analyzes some application problems in the Wiki and English writing integration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individual interviews,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proposals that how to stimulate Wikers’ interests in writing .It think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Wiki technology localized in China.

Wiki; College English writing; integration; virtual community

ClassNo.:H319DocumentMark:A

张庆祥 郑英玲)

陈伟,硕士,讲师,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甘肃·定西。邮政编码:743000

甘肃省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青年教师基金项目(项目编号:DS-09-05)

1672-6758(2010)06-0056-2

H319

A

猜你喜欢
虚拟社区维基协作
团结协作成功易
基于KANO模型问答型虚拟社区用户需求的分类研究
爱的最后一课
基于变长隐马尔科夫模型的维基词条编辑微过程挖掘
协作
协作
虚拟社区人际关系对旅游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CitespaceⅢ的国内外虚拟社区可视化研究
维基解密大争论:争论固有焦点和在互联网时代呈现的争论新特征
基于虚拟社区的定向出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