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责任与英语教育资源共享探析

2010-04-07 09:24顾玉兰
关键词:玉兰资源共享教育资源

顾玉兰

高校社会责任与英语教育资源共享探析

顾玉兰

高等院校除了传承文化知识外,还必须承担其服务社会的责任。当代大学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是如何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寻找自身发展的空间和机遇。社会发展、教育资源属性和自身发展都决定了我国英语教育资源共享的必然性。改革资源建设模式,与兄弟院校共建共享英语教育资源,当代大学就能服务社会和发展自身两不误。

社会责任;英语资源;共享;发展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2001年启动了“公开课程材料”(Open-CourseWare)计划(下称MIT OCW),将该校所有课程的教学资料公布于网上,供全世界求知者免费使用(刘美凤2004:5)。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秉承着“人类共同开发的智慧应为全人类分享”的理念,而且他们也相信,这个计划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其声誉,更加吸引世界各地优秀学生报考,这又将进一步提高其教育声望,从而形成“一个美妙得难以言表的良性循环”(刘美凤2004:11)。这种做法与西方科技界提倡“资源共享”同出一宗。西方科技界认为,科学家是利用社会提供的资源进行科学研究的,因此有责任将研究成果尽快返还给社会(陈宝泉2009)。我们认为,知识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信息的充分使用比对信息的单纯占有更符合人类发展的规律,更能促进资源占有者的自身发展和社会的共同进步,我国高校也应践行资源共享理念,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发展自我。

一 共享教育资源的历史必然性

1.大学的社会功能。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大学有教学、研究和服务三大功能(丁兴富 2001:13)。也就是说,除了教学、研究,大学还应承担洞开校门、走向社会、服务大众、推进社会发展的使命(转自刘智运2005:32)。据此,如何在服务和引领社会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的新空间和新机遇可以说是当代大学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顾海良2008)。如今,网络技术日益发达,大学完全可以借助网络,方便快捷地服务社会,履行促进社会共同进步的历史使命。

2. 我国高校之间共享教育资源的历史必然性。

知识信息日新月异的更新速度使得资源共享成为创新知识的必然选择。不共享就是变相浪费,既对新知识的创造不利,还会使知识拥有者与短缺者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剧 (刘美凤 2004:10),不利于社会的共同发展。再说,建设完整学科体系的教学资源不是单一个体所能完成的,即使勉力为之,也达不到量大质优的要求,难以满足自身的教学需求,更不能及时更新。因此,公开和共享已有知识,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理性选择。这不但可以缩小知识鸿沟,解决资源供求不平衡的矛盾,促进人类知识的增长、发展与创造,还能使更多的人掌握有限的知识信息,并进行最大限度的创新,从而更好地造福人类,推动社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因此,社会发展使资源共享成为必然。

知识共享是资源优化配置的优先选择。我国教育资源产权的终极所有者是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只有使用权(陈国生 2005:29)。教育资源的公有属性不允许个别学校独占有限的优质资源。我国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分配不均,独占式教育资源消费理念不合理、不道德,也不符合效率最大化原则。而教育资源共享只是使分散存放于不同学校的公有资源为大家所用,在不增加资源规模和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实现公有资源从“独占”到“共享”的优化配置。资源的开发拥有者也没有任何损失,即使有,也只是“损失”了一劳永逸的机会和由资源占有带来的暂时优势,而这却能促进这些学校的自我发展。

因此,共享资源是资源开发建设者促进自身发展的最佳选择。与人分享自己的优质资源,资源开发建设者不但毫无损失,反而可以获得更大范围使用者的反馈,促成已有资源持续创新、发展,还能通过优质资源间接但更有说服力地宣传自己(顾玉兰 2010: 111),使资源开发建设者成为既被其他院校承认、又得到广大学生认可的佼佼者,形成“美妙得难以言表的良性循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资源开发者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了自身发展的新空间和新机遇,资源是资源建设者的最佳选择。

总之,社会发展、教育资源的属性以及各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要求高校必须转变独占式资源消费观,践行共享理念,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 我国英语教育资源共享实践与中国外语教育资源交换系统

经济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大学对英语教育资源占有的巨大差异,成为制约我国英语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顾玉兰 2010:25)。而《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通过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所以,资源富有的著名高校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向教育欠发达的中西部和边远地区输送自己的优质资源,就提供了一种利用教育发达地区的丰富资源解决教育落后地区资源贫乏问题的有效途径,有利于逐步实现英语教育的均衡发展(章国英等 2007:59)。

教育信息化使英语教学活动逐渐向课外、校外延伸,自由、方便的时代新产物——英语教育网站,尤其是具有纯学术性的校园网中的英语教育站点成为许多英语学习者的理想场所(蔡圣勤等 2003:107)。对我国外语类高校校园网的调查却显示,多数校园网上没有专门的英语教育站点,有站点的也设置了访问权限,校外人员无法共享;…… 除了精品课程部分内容的展示外,几乎没有教师借助校园网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开展教学研究,也没有可以共享的优秀教案和课件(顾玉兰 2010:111)。各高校建设教育资源时的各自为阵、单打独斗,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而且基础性资源重复建设,特色资源不能共享。鉴于此“中国外语教育资源交换系统”应运而生。该系统可实现校际资源自动分类,方便校际间资源的共享与利用。但该系统有两个问题:第一,接入这个交换系统需要购买一款校际资源交换客户端软件,而经济拮据是许多资源贫困高校的根本性难题。第二,接入该系统的高校用户可以有选择地将本校资源上传,实现与兄弟院校的资源共享。有选择地共享可能难以根本解决“基础性资源重复建设,特色资源不能相互共享”的问题。因为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和利益至上原则,资源贫困高校可能不愿出钱“买”这些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系统软件,而资源开发者也可能不愿免费共享自己费时费力开发的特色资源。这两个问题有可能使开发该系统的初衷大打折扣,该系统甚至有可能成为又一个电子垃圾资源库。所以,笔者认为,虽然“中国外语教育资源交换系统”解决了资源共建共享的技术问题,但是“有偿”、“有选择”能否真正实现校际资源交流与共享的良性循环,能否推动我国英语教育的协调发展还有待观察。

三 分享资源 共赢发展

根据资源拥有量和资源流向,顾玉兰(2010:26)将资源共享分为社会共享、扶贫式共享和互惠式共享三种。高校无偿地向全社会群众性英语学习者开放自己的英语资源,属于社会共享。社会共享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但是,这似乎与其自身的经济利益有冲突,因此,鲜有高校愿意做这看似很吃亏、但却能更好地宣传自己的事情。扶贫式共享发生在资源占有量不同的高校之间,资源富有高校向资源短缺高校输出资源。资源拥有量的差异决定了双方迥异的立场和态度,资源短缺校希望无偿分享优质资源;但资源富有校却认为,如果不在资源输出中获取点经济补偿,扶贫式共享对自己绝无好处,却有可能因此丧失优质资源赋予他们的竞争优势,因此,他们对扶贫式共享持保守态度。互惠式共享则发生在各自拥有特色资源的高校之间,资源主体间相互交换特色资源。这种共享实践也步履维艰,因为资源主体间有着更激烈的生源、发展等各方面的竞争,担心与人分享特色资源会丧失本校特色,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他们认为共享别人的资源有失身份。总之,资源共享呼声很高,实际进展并不尽人意。

由此可知,优质资源的严重短缺和封闭式办学传统制约着我国的资源共享(严继昌2003:64)。就英语教育资源而言,优质资源匮乏是由资源建设模式造成的:我国英语教育资源主要有公司批量生产和学科教师自主开发两种,前者多属素材类资源,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教学适用性较差;后者只能满足个别应用需求,难以系统化、规模化(章国英等2007:58)。封闭式办学传统又使我国高校目光短浅地不愿与人分享,尽管这种“独占式”资源消费观并不像共享资源一样可以促进资源的创新和发展。

但是,如果能转变观念,各高校内部可以形成由英语教师与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的资源建设团队,开发遵循统一标准的资源,就可以克服批量生产和自主开发的缺点。对外,则可以改变封闭式办学传统,走开放办学、共建共享之路。与人共享资源所带来的竞争和发展压力将促使他们不断创新、进取,学校和资源都将永远处于持续健康的良性发展循环之中。

四 结论

综上所述,社会发展、教育资源的公有属性和高校自身发展都要求高校共享优质英语教育资源。各高校,尤其是那些国家有巨额投入的著名高校,必须认识到资源共享对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改革资源建设模式,与兄弟院校共建共享英语教育资源,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促进自身发展。国家也必须采取措施统筹规划,协调英语资源的建设和共享进程。

[1]蔡圣勤,黄碧云.高校校园网中英语教学站点的构建策略[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2]陈宝泉.从居里夫人的科学课谈起[N].中国教育报,2009-5-28,(10).

[3]陈国生.公有高等教育资源产权问题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5,(1).

[4]丁兴富.远程学习圈:构建远程教学与远程学习的基础理论[J].中国远程教育,2001,(7).

[5]顾海良.服务社会:大学的新理念新要求[N].人民日报, 2008-11-20(14).

[6]顾玉兰.增强资源共享意识,推动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J].山东文学,2010,(1).

[7]顾玉兰.分享资源 共赢发展——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程材料”计划对我国英语教育资源共享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2).

[8]刘美凤.公开 共享 参与 合作 发展——2004 MIT&CORE OCW国际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4,(21).

[9]刘智运.现代大学的使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J].美中教育评论,2005,(2).

[10]严继昌.探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J].中国远程教育,2003,(20).

[11]章国英等.基于网格技术的外语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及挑战[J].外语电化教学,2007,(12).

OnSocialResponsibilityofUniversitiesandSharingofEnglishResources

Gu Yulan

Besides the mission of passing down the culture heritage, universities need to serve the society. The new subject and new challenge universities are facing today is to seek the new chanc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ir own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serving the society. Social development, the properties of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their own further development make it necessary to share English resources with others. All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expected to innovate the modes of constructing resources, share and develop the existing resources, which is supposed to promote their common development.

social responsibility; English resources; sharing; common development

ClassNo.:H319.1DocumentMark:A

张庆祥 郑英玲)

顾玉兰,硕士,讲师,四川文理学院外语系,四川·达州。研究方向:现代外语教学及教学技术、教师教育。邮政编码:635000

本研究为院级教改项目《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川文理[2009]33号)研究成果之一。

1672-6758(2010)06-0066-2

H319.1

A

猜你喜欢
玉兰资源共享教育资源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Marketing and Social Media Marketing Strategy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
用拔河绳上好耐久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