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与汉族丧葬习俗比较
——以双江自治县邦协布朗族村为例

2010-04-07 09:24杨竹芬苏红斌
关键词:布朗族墓地死者

杨竹芬 苏红斌

布朗族与汉族丧葬习俗比较
——以双江自治县邦协布朗族村为例

杨竹芬 苏红斌

中国布朗族是世居云南的少数民族,布朗族以自己的生存、发展形成了独特优良的民族传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丧葬习俗是这座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布朗族和汉族由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不同,丧葬习俗也就有了不同。

布朗族;汉族;丧葬习俗;比较

中国布朗族是世居云南的少数民族,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布朗族总人口为91882人,其中90388人居住在云南省境内。[1]布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特、少民族,主要分布在滇西南澜沧江和怒江中下游两侧低纬度高海拔的半山区。绝大多数布朗族分布在北纬250 以南地区,其中,北回归线横贯双江布朗族地区。[2]

邦协村是云南省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四排山中部地区的一个布朗族聚居村寨,截至2008年底,共有136户532人,除11名外地汉、佤、彝族因婚嫁或入赘落户到邦协外,其余98%为布朗族。邦协村位于距离县城约16公里、海拔1400米的山区,整个寨子依山而建,各家各户的房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坡度较陡的半山腰。

死亡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事实,由于人类文化的介入,死亡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生老病死“规律”,而成为人类表达自己文化的仪式。[3]人类社会初期,人们认识处于低级阶段,灵魂观念与巫术心理渗透于生活诸多方面,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原始社会,丧葬习俗深受原始宗教及血缘观念的支配,成为体现原始人思维及人际关系特点的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此类习俗日趋简化,神秘观念日益淡薄,其思想内涵逐渐减少,但因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使传统习俗又具有顽强的传承性。不管后进民族还是先进民族都不同程度保留着传统的余韵。丧葬习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如同其它民俗,产生和形成后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但也非固定不变,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传承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布朗族世世代代劳作不息,以自己的生存、发展形成了独特优良的民族传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丧葬习俗是这座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布朗族和汉族由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不同,丧葬习俗也就有了不同。

一 邦协布朗族的丧葬习俗

天启《滇志》“浦人”条记载:“蒲人——葬用莎罗布裹尸而焚之。”据史料记载,双江布朗族的先民多沿袭火葬习俗。后来受汉族文化影响也实行木棺土葬。邦协布朗人死后一般实行火葬,老年人死了用火葬,火葬后再把骨灰盛入小土罐内安埋。青年人和工伤死亡、自杀惨死者用土葬,村子后面有公共的墓地,墓地设在寨边的树林中,这是祖先鬼灵所在的地方,平常不允许人去,墓地周围的树木砍不得,不能在此解便。这反映了布朗族爱护森林,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美好愿望。人死后,沐浴、换新装,口含碎银,白布裹尸。入殓后,棺木上盖着8米长的白布,其家属要告知召曼,通知亲戚邻居,众人都要前来吊唁,在丧家哭丧时,众亲戚邻居唯有暗中悲恸,不能哭出声来。棺木上安置死者生前用过的遗物。出殡日期,由巫师卜卦择定,请僧侣前来诵经,超度亡魂,给死者指路,念“指路经”。人们对待死者遗体的态度是矛盾的,“一面是对于死者的爱,一面是对于尸体的反感;一面是对于依然凭式的尸体的人格所有的慕恋,一面是对于物化了的臭皮囊所有的恐惧。这两方面似乎是合而为一的。这种情形,在当前行动的自然流露上可以看得见,在丧礼的程序上也可以看得见。”“不管在尸体的装殓或处置上,也不管在葬后的礼仪或祭祀上,都是具有某种程度的反感与恐惧同真诚的爱恋混在一起”。[4]棺材抬到墓地,按死者的年龄大小区分下葬,老人埋葬上方,中年人埋在中间,年轻人和小孩埋在下方。墓坑内无须殉葬,把尸体从棺内抬出移放在坑中即行盖土,不垒坟堆,唯将棺材和抬丧者的竹竿一起砍烂盖于坟上。坟旁一般都不放置随葬品,无明显私有制观念特征。众人回到寨中,还要到死者家中叫魂,由老人(头人)封赠几句话:“让活着的人都不疼不病,身体健康”。邦协布朗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建有一座佛寺,回去后要到佛寺滴水,把佛爷念过经的清水洒在每个人头上,表示洗去了鬼魂。此后,在七天内丧家还要去佛寺送饭送肉,并行滴水仪式祭奠死者,以后不再去墓地探视。虽然丧葬活动大部分笼罩于超自然神秘主义幕纱之下,但其实质与我国重现世的人文精神相一致。祛祸降福,一切为生者是丧葬习俗形成与巩固的真正原因。

邦协村公共墓地面积大约只有660多平方米,由于面积狭窄,又不垒坟,年代一长,死者增多,只能按照其辈分在原有墓坑下葬,这样就形成了叠葬,即同一墓坑里往往埋葬着同一辈分的许多尸体,重叠相垒,不分男女性别,这是叠葬按辈台葬的必然结果。

进入邦协村的公共墓地,你仿佛漫步于六千多年的仰韶文化时代。氏族公社时期的人类,生产力低下,人们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战胜大自然,获得生存的条件。人们生时相依相携,死时不愿分离,每个氏族集体,总有自己的公共墓地。如今的布朗人,古风依旧;千百年来,邦协村所有正常死亡的人,都被送进这座古林中火化;他们不忌讳坟上垒坟。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生时相依,死后相随;不弃祖归,融入集体。[5]

二 汉族的丧葬习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讲究重殓厚葬。汉族老人一过六十岁,子女就开始操办寿棺,寿棺多用柏木做成,一般为本色或刷成土红色,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

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亲朋好友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为了表示对逝去的人的哀悼和怀念,停尸少则三天,多则十几天。吊丧时,儿子和长孙披麻戴孝,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以后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前佩白花,臂戴黑纱。

祭奠后,客人一一入席,孝子以盘盛孝布到各席一一跪拜,由丧官分送孝布给客。礼毕,由孝子到门外跪送客人。治丧期间,请道士,诵经超度亡魂,入俭后的傍晚再由道士主持送亡魂仪式,凡年老正寝者视作“喜丧”,次晨,或以人扛,或以车运,将棺材送往墓地下葬,,丧前孝子下到坟坑内先打扫,后用绳子将棺材掉下,由孝子头顶一锨土置于坟坑,再由送殡者很快掩埋,雍土成丘,方便以后祭奠之用。 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后来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葬礼后请丧家送殡者吃“面棋饭”,葬后第三天,举家男女及亲友到坟上,整饰坟堆,祭奠亡灵。一般以49天或百天为期,并逢“七”念经超度,葬后49天,尽期扫墓祭奠,百天请道士念经解除丧服。到此,丧葬仪式基本结束,以后逢周年祭祀。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

三 布朗族与汉族丧葬习俗之比较

通过对邦协布朗族,汉族丧葬习俗的了解,我们可以总结其不同之处。

第一,汉族葬前要看风水、择吉地,土葬,即把亡人装入棺材,将棺材埋入土中。墓地大小体现家族的实力,造成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布朗族多是火葬,不用棺材,不选坟址,甚至是叠葬,这种节简的方式值得提倡。

第二,汉族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往往停尸的时间较长,少则三天,多则十几天,布朗族则实行速葬,一般当天下葬,最多不过三天,为的是让亡人“入土为安”。这种丧事速办,一方面节省财力,物力,另一方面避免停尸较长而尸体变质,腐朽等情况,既经济又非常卫生。

第三,汉族实行厚葬,丧葬礼仪多得不能数,而且墓中陪葬品等众多,甚至于有的借丧葬攀比,炫耀家族力量,造成很大的浪费。布朗族的薄葬,既节省钱财,又是体现了死后人人平等的观念。

第四,汉族人强调“哭丧”,亲人去世后,哭到悲痛,泣不成声,嚎啕大哭,而布朗族在丧家哭丧时,众亲戚邻居唯有暗中悲恸,不能哭出声来。

第五,汉族为了对逝去先人的怀念,每年清明节及其前后都要到墓地扫墓,而布朗族死后不立碑,不扫墓,在泼水节期间在自家门头摆放供品,以追祭先人。体现了布朗族协调自然环境的愿望和能力,以确保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

第六,汉族老人一过六十岁,子女就开始操办寿棺,而布朗族平时是不能人老了就随便预备下棺材的,在人身体无病或小病是不能做棺材,人重病时可以做了,但要选日子,还需圆月之日才能开工,做好后,不能随意摆放,要放在暗处,别人不能随便进入的地方,而且会用布罩子或草席罩子罩住,不让人看见。

第七,汉族为了体现家族实力,墓地越建越大,而布朗族的公共墓地,占用土地不多,丧葬习俗中坚持不乱砍伐森林,不污染水源,蕴含了卓越的生态意识。

第七,汉族举行葬礼是为了悼念死者或继承死者遗志,布朗族却是为了和死者诀别,让活人的灵魂从死魂的纠缠中得到解脱。

通过对布朗族,汉族丧葬习俗的了解和二者的比较,显而易见,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对民族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汉族复杂,隆重;而布朗族则简单,节俭。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 一个民族的丧葬习俗的形成与发展变化,与该民族的历史发展有着绵长的历史因缘。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人们观念在转变,无论是布朗族还是汉族的丧葬文化都保留着一些原始的烙印,让我们看到丧葬文化负载了诸多历史文化内涵。汉族的丧葬习俗的铺张,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资源,在大力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布朗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都应该移风移俗,简化丧事的过程,树立文明新风气。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民族)[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66.

[2]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4.

[3]杨宝康.佤族文化研究文集[C].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11),105.

[4]马林诺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30.

[5]冯潇文集1.太阳转身的地方—双江[C].临行文新出准字(2001)第145号.

ComparisonofFuneralsCustomsbetweentheBulangNationalityandtheHanNationality

Yang Zhufen Su Hongbin

The Bulang nationality, one of minorities lived in China , are permanently residing in Yunnan Province in China. They have developed a unique and excellent tradition of culture and created a variety of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ir own. The funeral custom of Bulang natioanlity is seen as one of an exotic flower in the Chinese culture. Their funeral customs ar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Han nationality ,the reason i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ustom of life and religious traditions.

the Bulang nationality;the Han nationality; funeral customs;comparison

ClassNo.:G04DocumentMark:A

蔡雪岚)

杨竹芬,硕士,高级讲师,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临沧。邮政编码:677000

苏红斌,高级讲师,临沧卫生学校,云南·临沧。邮政编码:677000

1672-6758(2010)06-0136-2

G04

A

猜你喜欢
布朗族墓地死者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作品研讨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新书发布暨作品研讨会成功举行
“文明上山”之后——《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读后感
无天于上2035 第4话 新任务
ORGANIZED GIVING
寻找大象墓地
保山市布朗族音乐习俗
莫斯科墓地拟覆盖免费WIFI方便扫墓者
走近“死者之脸”
李昌钰:替死者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