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众传媒对民俗的影响

2010-04-07 09:24
关键词: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民俗

赵 莉

一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影响民俗的原因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任何文化都离不开传播,民俗文化也不例外。因为“传播是促进文化变革和创新的活性机制,传播是文化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一切文化都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的”。[2]民俗传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历时性传播,即民俗的纵向传承,另一种是共时性传播,即民俗的横向扩布。

在传统社会,人们生活在一个比较小的群体和地域范围中,对自己周围环境的知识可以通过自身的体验或者世代相传而获得,这样获得的知识是原生的、真实的。在传统社会中的民俗文化多是口耳相传的文化,人们通过一代接一代的重复教授、模仿传承以及再重复、再模仿、最后记忆习得,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也就衍变成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在传统社会不受外界文化冲击的情况下,这些民俗也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

随着科技、社会的发展,世界逐渐向“地球村”的方向发展,对于外界的信息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自身体验就能获取,而必须借助于大众传媒。“在狭义上,大众传媒特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种传媒”。[3]大众传媒无所不在的触角可以伸向穷乡僻壤,甚至天涯海角,向最广大社会阶层传递新事物、新形象和新信息,推广新思维,倡导新的生活方式。所以,媒介传播的信息成为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主要渠道,而经过媒介报道的环境和客观环境是有区别的,通过媒介的报道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是指代替现实环境的媒体环境,人们依靠媒介的文化呈现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甚至认知自我。在这样的一个“拟态环境”中,媒介环境日益取代现实环境,影响人们的认知,左右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以电视为代表的一系列大众传媒积极对生活进行能动的反映和创造。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更是加剧了这一高度媒介化、信息化的“拟态环境”。

在现代社会,民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大众传媒,于是,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为主的大众传媒就担负起了这一宣传、教化的责任。由于大众传媒不仅把外界的新兴民俗传入系统,而且对在传统的地方与民族文化生活下的人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影响,因此,它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更为深层次的作用。“一般来说,文化变迁是指在某一社会中,由于其内在的原因,或者由于和其他文化接触而引起的结构、内容的变迁。”[4]所以说,大众传播和大众传播方式的介入正在变成增强民俗传播活力的因素,同时也会影响到传统民俗文化,成为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民俗生长的源泉。

二 大众传媒影响民俗的方式

1.对民俗生活的描述。

大众传媒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描述性报道使受众能感受、了解和认知各地的民俗文化。

例如,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和年画、吃年夜饭、除夕守岁、放爆竹、生旺火、吃年糕和饺子、祭祖、祭神、拜年等。春节期间的新闻报道中或多或少会呈现出这些民俗事像。例如,《新民晚报》一篇题为《盐阜人家过年记》的报道中为读者呈现的盐阜的过年习俗有:合家团聚,贴春联,贴门符,放鞭炮,吃盐水鹅、红烧鲫鱼、膘、团子、清炖鸡仔、毛蟹、韭菜炒蛋等食物。中国网一篇题为《川东民间的过年情节:吃“烟熏腊肉”饱口福》的报道,更是从新闻标题就可以看出川东民间过年的饮食习俗之一,那就是吃烟熏腊肉。在文章的正文又可以得到很多的川东民间过年习俗,如贴对联、烧纸祭祖、走亲戚拜年等。而天水新闻网一篇题为《农村过年新变化》的新闻则告诉读者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天水人们过年习俗的新变化,如去亲戚家拜年不再步行,而是骑摩托车或者开小汽车,人们之间互送的礼物也不再是油饼、麻花,而是高级营养品、牛奶、烟、酒等。

以上列举的只是纸质新闻媒介对春节的一些报道,在充斥着五彩缤纷画面的电视银屏上我们更能直观地了解和体验各地的年俗。对其它民俗事像的认识也是如此,我们不可能走遍世界每个角落以了解各地的风俗习惯,对于在个人接触能力范围以外的民俗事像的认识,人们更多的是借助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现代传媒的报道。大众传播媒介凭借其先进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技术,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扩大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范围、延长其传承时间、丰富其传承内涵起到很大的作用。

2.对民俗生活及其变迁的诠释与思考。

这种类型的新闻报道往往是带有评论性的,文章一方面客观地再现民俗生活和文化形式,另一方面用现代人的思维重新审视和诠释传统民俗的意义,对人们的生活给予帮助和指导。

如在一篇题为《民俗禁忌应剔除迷信成分》的报道中,作者呈现出的事件是:浙江省兰溪市马涧镇蒋坞村的章大妈不小心将洗菜水泼到了一个到村上外婆家拜年的小伙子身上,三天后,小伙子出了车祸,小伙子及亲友坚持认为,出车祸与被水泼有直接关系。同时作者也有评论性的文字,认为民俗禁忌大都跟农耕文明有关,与当时人们的认识程度、生活水平低下有关,因此,传统积淀带来的民俗文化应与时代文明进步相适应。这篇文章通过对禁忌民俗事件的描述和评价,告诉人们有些禁忌民俗不可取,民俗文化应与时代进步相适应。

再如,为了配合2009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嘉兴新闻广播南湖之声《阿德对你讲》从2009年4月中旬开始推出端午系列专题《我们这样过端午》。分别进行了端午怀旧篇、端午主角篇、端午花边篇、端午文化篇的系列报道,文体上有消息、特写、评论等,为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也使人们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了端午节。

这样的报道既客观地反映了民俗生活的历史和现状,又有对民俗变迁的反思和考量。对于我们摒弃民俗生活中的糟粕成分,弘扬优秀民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影响民俗并再造新民俗

一方面受现代传媒技术日益发达的影响,一些民俗事像发生了改变。以商业民俗为例来看,现代媒体发展速度的日新月异,使得现代广告营销策略理论与理念得到广泛的宣传,在现代商业民俗中许多广告营销手段被充分的运用,如灯箱广告,店内POP招贴等。再如,过春节时,燃烛守夜对于城市人来说已经断环了,看《春晚》成为主要的娱乐活动;拜年的方式也日益多样化,电话、短信、e-mail拜年等利用现代通讯技术进行拜年已成为流行方式。

另一方面,现代传媒对民俗事像的报道次数、报道内容、版面大小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受众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大众媒介迫使受众注意某些特定的问题,它们树立政治人物的形象,它们不断地向大众建议他们所思、所想、所感的内容应该是什么”。[5]大众媒体的功用也可以延伸至社会文化领域。在对传统节日报道的议程设置、主题把关、以及符号象征上,媒体无时无刻都在潜意识里影响着受众的判断力和甄别力,具有再塑和重塑节日符号与意义的功能。

黄丹在其硕士毕业论文《大众媒体对城市传统节日报道的多语境分析》中,对2007年《中国青年报》对节日的报道次数进行了统计,指出“春节以94次的高频率位居第一位,几乎等同于其他节日的报道数量之和。文化艺术节于旅游节位居其后,分别是19次和16次。传统节日中除了春节的信息大幅见报以外,其他传统节日的信息则比较少,对于端午节、七夕节、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腊八节则或多或少有所呈现,但依然落后于国庆五一节以及西方节日的报道。对于重阳节、寒食节、冬至、鬼节等,报纸上未见任何相关信息”。[6]大众传媒在筛选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确定信息报道的版面大小和次数多少时它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而通过大众传媒呈现给受众的信息则在无形中影响到受众对节日的感知和认识,所以为了大力宣扬传统节日文化,媒体应极力发挥其“议程设置”的功能机制,在报道传统节日文化上进行有效设置,对传统节日进行体系化报道,强化对其报道的总数和频率。

三 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媒对民俗的影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离开了大众传媒,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很难开展。我们应尽量发挥大众传媒的优势,使其为民俗传承服务。同时,在大众传媒传播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应发挥好其议程设置功能,慎重筛选民俗传播内容,合理安排报道次数和版面大小等。使大众传媒在当下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中真正起到让人们了解、认知民俗文化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1.

[2]周鸿铎.文化传播学通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18.

[3]李永健,展江.新闻与大众传播媒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

[4]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211.

[5]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10.

[6]黄丹.大众媒体对城市传统节日报道的多语境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7.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民俗中的“牛”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