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民词人与西湖

2010-04-07 12:30陶友珍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张炎周密遗民

陶友珍

(宿迁应用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宿迁 223800)



遗民词人与西湖

陶友珍

(宿迁应用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宿迁 223800)

杭州是南宋的都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西湖作为杭州的一个风景名胜,一直以来就是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流连徜徉的地方。南宋灭亡之后,西湖更成为南宋遗民心中故国的象征。遗民词人的西湖词,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在那一段血雨腥风的朝代更迭中的生活状态和心路历程,周密、张炎、罗志仁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遗民词人; 西湖; 周密; 张炎

一、宋代西湖

在全国三十多处以“西湖”命名的湖泊当中,杭州西湖“古迹之多,名胜之雅,林木之秀,花鸟之蕃,当为海内第一”①。其旖旎妩媚的自然风光,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蕴令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也留下了无数诗篇。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杭州成为当时最富庶、繁华的城市之一。统治者出于享乐的目的,对西湖的治理经营也是不遗余力,杭州西湖由此也显得分外美丽妖娆。

二、遗民词人概述

南宋遗民词人是唐宋词史上一个独立的词人群体。王兆鹏在其《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提出词史上有台阁、元祐、南渡、中兴、江湖、遗民六大词人群体。萧鹏在其《群体的选择——唐宋人选词与词选通论》文中认为可以把唐宋词人分成西蜀词人群、南唐词人群、台阁词人群、元祐词人群、大晟词人群、南渡词人群、中兴词人群、江湖词人群、临安词人群、江西词人群等十大群体。其中的临安词人群与江西词人群即南宋遗民词人群体。分类的标准不同,但“遗民词人”的大致内涵其实是一致的,即在宋亡之后仍然活跃在词坛的词人,尤指那些反抗元代统治、或对元代统治者采取不合作态度的宋代词人。

遗民词人组成不是单一的,其中有像文天祥这样坚持抗元、决不妥协的民族英雄,也有像周密、张炎这样隐居山林、流落不寓的落拓文人,也有像汪元量这样一度在新王朝为官的士大夫。在《元初宋金遗民词人研究中》中把遗民词人分为抗战型词人、隐逸型词人和入仕型词人三类,不无道理②。

三、遗民词人与西湖

遗民词人在宋代往往都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但随着南宋王朝的垮台,他们的生活也急转直下。正如《元史》所载“儒者皆隶役”③。遗民们对自身的处境也深有感慨,谢枋得在《送方伯载归三山序》中说:“滑稽之雄,以儒者为戏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贵之者,谓有益于国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贱之者,谓无益于国也。’嗟呼,卑哉!介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④因而他们宋亡之后的词较之宋亡前都有极大的转变,更多地表现了对故国和家园的怀念和眷恋,而西湖作为杭州的标志,其实也就是故国的象征。所以,西湖在他们的词中一再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1.周密与西湖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苹洲,南宋末年著名文学家。“雅思渊才,韬晖沈声”⑤,“其诗感慨激发,乐府尤工”⑥。先祖居济南,后随高宗南渡居吴兴弁山,所以又自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周密四十六岁时,弁阳家破,遂依妻之兄弟大受居杭,“久之,大受昆弟捐其余地之西偏,使自营别地以居,公谨遂亦为杭人”⑦。

周密曾与杨缵、陈允平、张枢、王沂孙等词人在西湖结社唱和,他的西湖词也大多是对这种饮酒赋词、听歌观舞、山水清赏生活的反映。周密在许多词的小序里经常提到这种生活,如下面这篇小序:

西湖十景尚矣。张成子尝赋应天长十阕夸余曰:“是古今词家未能道者。”余时年少气锐,谓此人间景,余与子皆人间人,子能道,余顾不能道耶,冥搜六日而词成。成子惊赏敏妙,许放出一头地。异日霞翁见之曰:“语丽矣,如律未协何。”遂相与订正,阅数月而后定。是知词不难作,而难于改;语不难工,而难于协。翁往矣,赏音寂然。姑述其概,以寄余怀云。(《木兰花慢》序)

小序写的是张矩写了十首咏“西湖十景”的词,很是自得,周密不服气,也“冥搜六日而词成”,并约陈允平一同赋。词成之后,让杨缵过目,杨认为词尚丽,但并未完全合律,于是“阅数月而定”。值得注意的是,周密的这十首《木兰花慢》作于景定四年(1263),距宋亡不过十几年的时间。这大概就是周密及其他吟社成员生活的真实写照,在风雨如晦、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南宋末年,他们却躲在西湖这个安乐窝里附庸风雅,诗酒吟赏。

宋亡之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初的吟社诸友或隐居山林,或自愿不自愿地出仕元朝,或行走在隐与仕的边缘。周密在众多的宋末文人中,算是较有气节的,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抗元的斗争,但终究没有为五斗米折腰,“其志终不忘中原”⑧。他的西湖词也比原来更有了一种沧桑感,如:

探芳讯 西泠春感

步芳昼。向水院维舟,津亭唤酒。叹刘郎重到,依依谩怀旧。东风空结丁香怨,花与人俱瘦。甚凄凉,暗草沿池,冷苔侵秋瓦。

桥外晚风骤。正香雪随波,浅烟迷岫。废苑尘梁,如今燕来否。翠云零落空堤冷,往事休回首。最消魂,一片斜阳恋柳。

周密有《秋霁》一词,中有“重到西泠”一语,西泠桥,又名西林桥、西陵桥,是联系栖霞岭和孤山的唯一通道。小序里有“乙丑秋晚,同盟载酒为水月游”之语,乙丑即度宗咸淳元年(1265),词人时年三十四岁,任两浙运司掾,临安城尚未陷落,南宋还未灭亡。这首词作于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宋亡已二十多年,同样是写西泠,然极“凄清”,“如残阳之恋柳耳”⑨。写的是词人在一个春天的傍晚,乘船重游西湖西泠,感怀“花与人俱瘦”,追想从前,环顾眼前,百感交集。

2.张炎与西湖

张炎,生于宋理宗淳祐八年(1248),约卒于至治元年(1321)前,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张炎是宋末著名的词人,词学周邦彦、姜夔一派,词风“深婉雅净、清丽疏朗”。因作“春水”和“孤雁”词著名而被称为“张春水”和“张孤雁”。著有《山中白云词》,另有词论著作《词源》。

二十九岁前的张炎,也是个只知游山玩水,填词讴曲的承平公子。张炎先祖本是甘肃人,但从张俊后,张氏一家就一直居住在杭州,可以说,张炎的青年时代就是在美丽的西子湖边度过的,呼朋唤友,荡舟西湖,纵马苏堤,结社吟词,生活轻松而惬意,“翩翩然飘阿锡之衣,乘纤离之马,于时风神散朗,自以为承平故家贵游少年不翅也”。

然而蒙古人的铁蹄踏碎了张炎这种宁静而优裕的生活。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蒙古大军攻进临安城,也就是在这一年,张炎的祖父张濡由于之前误杀元使而被元人处以磔刑,家资全被抄没。张炎的生活也从此一落千丈,“丧其行资”,“牢落偃蹇”(戴表元《送张叔夏西游序》),甚至最后流落到摆设卜肆的境地。也许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有些东西只有失去了才会感觉到它的可贵,“其词集中百分之九十是宋亡后之作,充满了故国之思与身世之感”。张炎在后来的许多词里都表达了对故国、对旧日生活,尤其是对西湖的眷恋与向往:

今古事,古今嗟,西湖流水响琵琶。铜驼烟雨栖芳草,休向江南问故家。

(《思佳客·题周草窗〈武林旧事〉》)

归去,问当初鸥鹭,几度西湖霜露,漂流最苦。偏一似、断蓬飞絮。情可恨、独棹扁舟,浩歌向、清风来处。有多少相思,都在一声南浦。

(《长亭怨·别陈行之》)

西秦倦旅。是几年不听,西湖风雨。

(《壶中天·客中寄友》)

向西湖、重隐烟霞。说与山童休放鹤,最零落,是梅花。

(《南楼令·送韩竹闲归杭,并写未归之意》)

西湖故园在否,怕东风、今日落梅多。

(《木兰花慢》)

这些词充满了愁苦与凄美,黍离麦秀之感油然而生。其实在张炎的心里,西湖已不是西湖,而是他全部美好生活的回忆,是他的国与家的一个缩影。他的感受与宋末许许多多的文人一样,痛苦而又无可奈何,只能在孤苦伶仃中反复低声吟唱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3.罗志仁与西湖

如果他们的词是南宋遗民词人中的低音区的话,那陈德武、文及翁、罗志仁等人的某些词就是属于那种愤世嫉俗、对酒高歌的高音区了。我们来看罗志仁的《风流子·泛湖》:

歌咽翠眉低。湖船客、尊酒谩重携。正断续斋钟,高峰南北,飘零野褐,太乙东西。凄凉处,翠连松九里,僧马溅障泥。葛岭楼台,梦随烟散,吴山宫阙,恨与云齐。

灵峰飞来久,飞不去,有落日断猿啼。无限风荷废港,露柳荒畦。岳公英骨,麒麟旧冢,坡仙吟魄,莺燕长堤。欲吊梅花无句,素壁慵题。

罗志仁,号壶秋,涂川(今属江西)人。曾作诗赞颂文天祥,因此得祸,后逃得脱。同样是表达一种国破家亡的痛苦,但此词凄凉而不哀怨,选景布色都是粗线条、大手笔,视野开阔而格调高昂。词中有对侵略者的憎恨,也有对英雄的缅怀,在宋亡后人们在蒙古铁骑下噤若寒蝉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声音虽然微弱,但无疑给人以振奋和勇气。

注释:

①(清)钱泳:《履园丛话》,卷二十,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②参见牛海蓉:《元初宋金遗民词人研究》,第二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③(明)宋濂等撰:《元史》,卷一百二十五,《高智耀传》,第 3072 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④(宋)谢枋得著.熊飞,漆身起,黄顺强校注:《谢叠山全集校注》卷二,第 29—30 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3月版。

⑤(清)陆心源辑:《宋史翼》,卷三十四,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

⑥柯绍文心:《新元史》,第一百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

⑦(元)戴表元:《剡源戴先生文集》,卷十,杨氏池堂言燕集序,涵芬楼《四部丛刊》影印本,1982年11月版。

⑧(清)纪昀等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二十一,海南出版社,1999年5月版。

⑨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62页,1985年版。

[1](清)钱泳.履园丛话[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2]杨海明.张炎词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89,117.

[3]牛海蓉.元初宋金遗民词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明)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宋)谢枋得.谢叠山全集校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6](清)陆心源.宋史翼[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

[7]柯绍文心.新元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8](元)戴表元.剡源戴先生文集[M].涵芬楼《四部丛刊》影印本,1982.

[9](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10]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1](宋)周密.浩然斋雅谈[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12]缪钺,叶嘉莹.灵溪词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 赵 君)

2009-09-29

陶友珍(1976-),男,江苏淮安人,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唐宋词方向的研究。

I207.23

A

1008-469X(2010)01-0021-03

猜你喜欢
张炎周密遗民
用于遥感影像亮度均衡的亮度补偿方法
当闺蜜变成姑嫂
一片凄凉载愁去
西夏遗民研究的全新力作——《西夏遗民文献整理与研究》评介
定调之功:论张炎的当世接受
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为元代西夏遗民营建说
照应周密,行文流畅
夏天的风秋天的雾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蒙元时期金遗民研究——以金遗民的地域特性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