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引《易》说

2010-04-07 18:15吴章燕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太史公世家周易

吴章燕

(福建师范大学 福清分校 人文科学系,福建 福清 350300)

《史记》引《易》说

吴章燕

(福建师范大学 福清分校 人文科学系,福建 福清 350300)

该文通过分析指出,《史记》援引《周易》条例有三种方式:一为《史记》中关于占筮的记录;二为直接引用与化用《周易》经传原文;三为著述易事阐发易理。从而揭示出司马迁对《周易》的熟练运用,这对于全面把握《史记》创作思想与《周易》精深哲理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价值。

司马迁;《史记》;《周易》

20世纪初刘师培在《国粹学报》上发表《司马迁述〈周易〉义》一文,发明《史记》述《周易》义16例,文章结尾处深致感慨:“史迁曾以甑明《易》义为己任,惜所传之止于斯也。”[1]P5实际上,《史记》述《周易》义远不止 16例,本文旨在通过这些条例的分析和归纳,来揭示《史记》对《周易》的吸收不仅是在字面上,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渗透。

经过对照比较,辑出《史记》征引《周易》的相关条目若干,具体具体援引方式有以下三种。

一 《史记》中关于占筮的记录

《周易》一书传世以来,关于其性质历来都有争论,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的说法就是:《周易》的“经”部分,是占筮为表,哲学为里的一部具有鲜明思想观点的哲学著作。[2]P39因此,《周易》的“经”部分包括六十四卦卦形、卦爻辞创生之初,其最突出的功能就是占筮作用。从周朝就设有占卜的官员太卜,到《左传》、《国语》中所记载的用《周易》占筮的诸多例子足以印证这一事实。《周易》占筮的运用和发展,自然也为西汉时期的史官司马迁所津津乐道。以下例子可证:

(一)关于卜筮的记载

1.《天官书》和《龟策列传》两篇中整理的星占和龟卜的两套理论体系。关于《天官书》中的星占不是普通意义的卜筮,在此暂不做详细展开,却也证明了司马迁对占卜之事的关注。《龟策列传》中记载了龟卜卜辞总计67条,如其中五条:

卜求财物,其所当得。得,首仰足开,内外相应;即不得,呈兆首仰足肣。

卜求当行不行。行,首足开;不行,足肣首仰,若横吉安,安不行。

卜迁徙去官不去。去,足开有肣外首仰;不去,自去,即足肣,呈兆若横吉安。

卜居室家吉不吉。吉,呈兆身正,若横吉安;不吉,身节折,首仰足开。

卜岁中禾稼孰不孰。孰,首仰足开,内外自桥外自垂;不孰,足肣首仰有外。

卜财物,卜出行,卜官员迁徙,卜居家室,卜庄稼等等,这种根据龟甲裂纹所显示的兆象来判断吉凶的记载是司马迁对至秦代就濒临灭绝的龟卜术的一种文化保护。

2.《龟策列传》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穀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

3.《日者列传》: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兴何尝不以卜筮决於天命哉!其於周尤甚,及秦可见。代王之入,任於卜者。太卜之起,由汉兴而有。

4.《宋微子世家》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济,曰涕,曰雾,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之用二,衍貣。立时人为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女则有大疑,谋及女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女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而身其康彊,而子孙其逢吉。女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女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女则逆,卿士逆,吉。女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以上后四条司马迁要传达的是无论是帝王建国之兴衰还是卿士、庶民之谋事都要通过卜筮所显示的天意来决定。如果卜筮显示的天意不吉祥,即使所有人赞成谋事也难成事;如果卜筮显示的天意吉祥,即使多数人不赞成谋事结果也是吉利的。其实这种思想正是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宗旨之一“究天人之际”的体现,卜筮就是人们主动寻求天意的一种方法。

5.《太史公自序》: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然各以决吉凶。略闚其要,作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阐明作龟策列传的原因是为了记录下三王四夷不同的龟卜方式。

(二)关于引《周易》六十四卦占吉凶的记载

1.《晋世家》、《魏世家》:同样的话记载了用《易》卜吉凶的事:初,毕万卜仕於晋国,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后必蕃昌。”

2.《郑世家》:二十五年,郑使子产於晋,问平公疾。平公曰:“卜而曰实沈、台骀为祟,史官莫知,敢问?”

3.《韩世家》:晋景公十七年,病,卜大业之不遂者为祟。韩厥称赵成季之功,今后无祀,以感景公。景公问曰:“尚有世乎?”厥於是言赵武,而复与故赵氏田邑,续赵氏祀。

4.《田敬仲完世家》:陈完者,陈厉公他之子也。完生,周太史过陈,陈厉公使卜完,卦得观之否:“是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而在异国乎?非此其身也,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姜姓。姜姓,四岳之後。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

5.《陈涉世家》: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6.《外戚世家》:臧兒长女嫁为金王孙妇,生一女矣,而臧兒卜筮之,曰两女皆当贵。因欲奇两女,乃夺金氏。金氏怒,不肯予决,乃内之太子宫。太子幸爱之,生三女一男。男方在身时,王美人梦日入其怀。以告太子,太子曰:“此贵徵也。”未生而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

或许是某种巧合,篇中的几位皇后都是出身微贱,而她们能当上皇后又都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有的是阴差阳错,有的则事出偶然。一个微贱女子,一觉醒来变成了天下最尊贵的妇人,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司马迁则用了一个“命”字来作答案,并且还记载了一些异梦、占卜等圆其说。

以上记载可见司马迁对易占的重视,《系辞上》有段话:“《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司马迁言占卜之处应受此影响。

二 直接引用与化用《周易》经传原文

(一)引用“经”六十四卦卦爻辞

1.《孝武本纪》:《乾》称“飞龙”,“鸿渐于磐”,意庶几与焉。

见《渐·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

2.《春申君列传》:《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此句见《未济》卦卦辞及《彖辞》。

3.《屈原贾生列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於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泄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所引《易》文见《井·九三》。

4.《范睢蔡泽列传》:“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圣人之常道也。故‘国有道则仕,国无道则隐’。圣人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引自《乾·九五》卦爻辞。

(二)引用或化用“传”文

1.《乐书》:“天尊地卑,君臣定矣。高卑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跻,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物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源自《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高卑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2.《天官书》:“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是以孔子论六经,纪异而说不书。至天道命,不传;传其人,不待告;告非其人,虽言不著。”这两句分别对应《系辞下》“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司马迁在此引《周易》之辞作为叙事之辞。

3.《田敬仲完世家》:“太史公曰:‘盖孔子晚而喜《易》。《易》之为术,幽明远矣,非通人达才孰能注意焉?’……”化用了《系辞下》“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之句。

4.《外戚世家》:“《易》基乾坤……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欤!”用古传“君子慎始”之说,与《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之义合。

5.《楚元王世家》:太史公曰: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君子用而小人退。国之将亡,贤人隐,乱臣贵。“君子用而小人退”,源于《泰》《彖传》文“君子道长,小人道消”。“贤人隐”引自《坤卦·文言传》“天地闭,贤人隐”之义。

6.《留侯世家》:“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化用《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7.《伯夷列传》:“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此句源自《乾·文言传》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8.《春申君列传》:“《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此句见《未济》卦卦辞及《彖辞》,揭示始之易,终之难的道理。

9.《屈原贾生列传》:“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化用《系辞下》“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来评价《离骚》的审美价值标准。

10.《太史公自序》:“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故矣,其渐久矣’。”见《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总之,除《表》外,其余四种体例中均有大量称引《周易》原文的例子,并且往往切合人事,切中肯綮,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周易》的熟练运用。

三 著述易事阐发易理

(一)系统记述《周易》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司马迁第一次系统地记述了《周易》的萌芽、产生、发展、成熟过程,对伏羲、周文王、孔子的功绩给予了客观的评价。

1.《太史公自序》:“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2.《周本纪》:“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3.《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4.《田敬仲完世家》:“太史公曰:‘盖孔子晚而喜《易》。《易》之为术,幽明远矣,非通人达才孰能注意焉?’……”

5.《日者列传》:“司马季主言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越王句践放文王八卦以破敌国,霸天下。”

后两点也充分说明了司马迁对伏羲、周文王、孔子三人对《周易》所作的贡献。汉代以及后来的很多《周易》学者论及《周易》的作者都采用了司马迁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说。

(二)清晰勾勒出先秦至秦汉《易》的接受源流

司马迁不仅肯定了孔子对《易传》的发挥的贡献,还肯定了孔子对《易传》的传播的贡献。如下:

1.《仲尼弟子列传》:“商瞿,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孔子传易於瞿,瞿传楚人馯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何传东武人王子中同,同传菑川人杨何。何元朔中以治易为汉中大夫。”

2.《儒林列传》:“自鲁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字子庄,而汉兴。田何传东武人王同子仲,子仲传菑川人杨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征,官至中大夫。齐人即墨成,以《易》至城阳相。广川人孟但,以《易》为太子门大夫。鲁人周霸,莒人衡胡,临菑人主父偃,皆以《易》至二千石。然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家。”

杨何是西汉初的易学大家,司马氏父子向他学习《周易》,深受其易学特点影响,而杨何授《易》家法是“以易文互相训释,与费氏家法合”,[1]P3费直易学注重义理,故司马迁论《易》,“不以卜筮为非,亦不拘墟于卜筮,与术数家言龟策者不同”。[1]P3可见,司马迁重视《周易》义理,对《周易》有正确的体认与他接受汉初杨何的易学有直接的影响。

(三)关于易理阐发

1.《平准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是以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

2.《外戚世家》:“《易》基《乾》《坤》”。

3.《司马相如列传》:太史公曰:春秋推见至隐,易本隐之以显,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讥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所以言虽外殊,其合德一也。

六家之文虽各有其主旨,但其“于治则一也”。这正是“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思想的变相,也正是此思想的指导,才成就了司马迁的自成“一家之言”。

4.《滑稽列传》:引孔子语曰“《易》以神化”。

5.《太史公自序》四例:引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首引《周易·系辞》:“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易》以道化”。

从上述《史记》引《易》所举典型的例子中,不仅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周易》的熟稔与融会贯通,更可以看出他对《周易》的崇仰之情,才把易理、易义渗透运用于其《史记》宏观构架与微观脉络之中。

[1]刘师培.司马迁述《周易》义[A].黄寿祺,张善文.周易研究论文集(第二辑)[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张善文.周易入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B221

A

1673-2219(2010)11-0011-03

2010-09-06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厅(B)类课题成果(项目编号JBS09206)。

吴章燕(1980-),女,福建福清人,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人文科学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文学。

(责任编校:王晚霞)

猜你喜欢
太史公世家周易
“太史公牛马走”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SAGA世家表:跨界演绎,链“饰”潮流
太史公“恤”
太史公“恤”
甜甜的“蝴蝶茧”
木玩世家第三代的接班故事
《周易》与《孙子兵法》
萧相国世家1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